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西宁乡上宁学校 629000
摘 要:古诗词教学在情感教育、道德教育、语言教育、知识教育、审美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古诗词鉴赏方法,笔者概括为“懂——透——创”三步。
关键词:中学教学 语文 古诗词鉴赏 方法
习近平同志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而且历来同教育相依相随。”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越来越受到推崇与重视。古诗词教学在情感教育、道德教育、语言教育、知识教育、审美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近年来,中考高考试题中出现了古诗赏析题,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等。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专家指出,文本的解读要做到“通——懂——透——化——创”。笔者将古诗词鉴赏方法,概括为“懂——透——创”三步。
一、读懂是前提,着重把握两个“明”字
1.明字意。要明了诗词中每个字的含义,字字落实。有时候,一首古诗词,哪怕只有一个字未理解,也会影响对整首诗词的理解。比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要明白“坐”的含义是“因为”而不是“坐下”,切忌望文生义、想当然、闹笑话。
2.明典故。用典是中国古诗词写作的重要手法。有些诗词,运用典故较多,而且运用得颇为巧妙,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很难读懂,或者说很难正确解读其内涵。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含有两个典故:姜太公曾经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位古人最初在政治上都不得志,但最终名垂青史。诗人引用此典,暗示自己也会有施展抱负的机会,表现出了对未来、对前途的美好希望和信心。读此诗,唯有明了其所用典故,才能真正读懂它,也才能领悟其用典之妙处。
二、读透要注意三点
1.知人论世。古诗词鉴赏,应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等,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只有了解杜甫其人及此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读透它。杜甫这位热爱祖国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和百感交集的心情,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的炽热情感。
2.挖掘意境。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意境是透过诗中的意象浸润出来的。领悟诗歌的意境,首先要找出意象,初步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表现自己的个性色彩、表现自己的希冀和追求、抒发自己的感情的。马致远的《天净沙》,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写的是落寞单调的秋景,这种秋景,创设的是沉郁悲凉的意境,浸透的是羁旅断肠的情怀。
3.分析技巧。表达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古诗词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表达技巧包括:(1)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2)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等。(3)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等。(4)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三、诗词赏析需要再创造
学习“并不是把外在真理原封不动地储存下来,而是学习者把知识纳入自己的图式之中,而自己的图式本身也处于不断重建的过程。”对一首诗词的解读,也不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与其意境的挖掘等层面上,而是对作品能烂熟于心,将作品的意境化为鉴赏者心中的境界,并能以其独特的角度、别具一格的语言表达出来。诗词赏析的一般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地引述原句;“析”就是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亮出自己的观点。
1.重点明确。题目要求回答什么就回答什么,要求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一定要看清,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2.过程完整。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
3.语如诗美。诗词是美的艺术,其语言是美的语言。作为对美的艺术的诗词的鉴赏,鉴赏文字也应像诗的语言一样美,一要文句通畅,二要先后有序,三要用语准确、表达到位。
参考文献
[1]魏亚 文化视阀中的中国传统教育精华[J].中国教育学刊,2016,(3),47。
[2]刘天 尊重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合理自主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6,(4),54。
[3]钟启泉 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而教:基于“学的课程”的教学设计探析[M].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112-122。
论文作者:吴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1月第25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8
标签:古诗词论文; 自己的论文; 意境论文; 诗词论文; 技巧论文; 语言论文; 的是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11月第25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