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提高旧城空间社会、文化和环境的整体质量是城市更新的必然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要真正有效促进实现包容性增长,传统城市规划的理念、方法以及关注重点都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转变。本文通过研究指出我国旧城更新应转型调整城市更新的价值观、参与主体的约束机制、城市规划的角色,等等,以走向整体协调的包容性增长。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城市规划;范式转换
1 “包容性增长”的内涵
包容性增长是指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寻求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也有理解为“共享式增长”,但本人个人以为最接近其现有内涵的应该是“公平增长”,因为无论是“包容”还是“共享”,从字面理解都有一个“度量”的问题(有了一点包容或共享未必就公平),并且还含有强势集团的慈善式话语意味。2010年6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夏季峰会通过了未来10年的发展蓝图——“欧洲2020战略”,确定了欧盟未来发展的三个重点,即实现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智能增长”,以发展绿色经济、强化竞争力为内容的“可持续增长”,以及以扩大就业和促进社会融合为基础的“包容性增长”。
2 包容性增长下的城市规划关注重点
2.1 城市规划与转型
城市规划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包括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还要注重提升消费效率,关注的重点将逐步从生产空间向消费空间转变,尤其是随着消费内涵的延伸,诸如环境消费、文化消费等新兴消费的地位逐渐提升,使得传统上一些所谓的消极空间,比如生态保护地、历史文化保护地等,将可以通过合理适度的开发,以功能多元化、柔性化的方式,演变为可资利用和“消费”的积极空间,在创造综合效益的同时促进保护地得到更可持续和更有效的保护。
2.2 城市规划与公平
城乡之间的公平,无疑是中国最大的公平问题。大力推进城镇化,依然是中国当前甚至今后几十年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但随着中国城镇化率已经逼近50%,今后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应该逐渐从速度和规模转变为质量水平,并着力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这既是一个城市问题,也是一个城乡统筹的问题。以城乡统筹为手段,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也无疑是我国实现城乡公平的正确途径。
2.3 城市规划与民生
城市规划一直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和追求的目标,尽管在自上而下的现实环境中做得并不理想。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民生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重点,一切发展与改革都是为了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不仅给城市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增添了底气,也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3 关于包容性规划的几点辩证思考
3.1 发展的阶段性与区域不平衡性
中国地域广阔、地域差距悬殊,因此对不同地域的经济增长、城市规模预测,不能线性化,而要前瞻性地与全面“转型”相结合。东部和中西部处于曲线的不同地段,中西部也不是简单地复制东部的模式、重复东部的发展轨迹。东部某些城市,如果仍然按前些年的增长速度预测未来,可能会过于偏高偏大;中西部一些具有潜力的地方,则需要有一定的突破思维,否则可能会过于保守。
3.2 普适性规则与差异性对策
无论是对贫困地区还是弱势人群,的确需要某些特殊的扶持政策,以避免不平等的鸿沟扩大。正如罗尔斯所言,应尽量采取措施增加处境最不利阶层的机会和最贫穷阶层的财富,这种建基于决策论中最大的最小值原则的“差别原则”,既符合无知之幕后面立约人的理性(因为任何人都无法知道自己是否属于这两种阶层),也是一种社会保险的政策措施。但从更本质的公平理念出发,建立和遵循公平的普适性规则,可能更为有效和更可持续。即便是差异性的对策,也应更加注重促进实现机会平等,而不是寄希望于二次分配的结果平等——正如罗尔斯第二个正义原则中的机会平等原则优先于差别原则。
3.3 强制与引导
主要体现为对高低端两种需求基础事物的态度。一是对豪宅、高尔夫等事物是限制还是引导,本人以为一刀切式的限制政策必然带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实是低水平的管理方式,反而造成更多的寻租腐败和管制失败;如果通过税收调节等方式加以规范引导,可能更有助于实现差距缩小,与可持续发展。二是对城中村、贫民窟、路边摊等事物是强制式的拆除或杜绝,还是更多地宽容与引导,本人以为前者无疑是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表面文章”,但如何更好地引导或者说更实质性地解决低收入者的体面居住和就业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也需要规划的智慧。
4 结语
围绕包容性增长,城市规划的作用简言之就是要通过建设包容性的城市、建立包容性的城乡关系,促进实现包容性的社会,其中的关键在于转型、公平和民生。要切实有效地落实包容性增长,既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复杂性即不同地域的差异性需求,还要注重全社会的公平性;既不能让市场完全主宰一切,更不能让政府包办一切。好的城市规划不仅应该兼顾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还需要在政府与市场、限制与引导之间寻求适宜的平衡,深化和实质化公众参与,并实现从目标导向底线优先的转变,更加注重规则与基础保障,更加关注起点和过程的公平,这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而言,可能是一种根本性的范式转变。
参考文献:
[1]尼格尔·泰勒,著,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M].李白玉,陈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仇保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变革[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论文作者:杨宇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9
标签:包容性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公平论文; 城乡论文; 民生论文; 可持续论文; 重点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