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学生弄懂古诗鉴赏术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诗论文,术语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诗鉴赏特别是“表达技巧”这一考点涉及很多专业术语,这些术语极易被考生混淆,如果学生不能准确理解这些术语,答题时要么无从下手、不知所云,要么答非所问、张冠李戴。怎样让学生弄懂古诗鉴赏术语呢?
一、理解内涵,明确外延
如“虚实结合”中的“虚”,就内涵而言,指看不见摸不清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来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就外延来说,它包括以下四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诗句所描绘的仙境;《江城子·悼亡》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所描绘的梦境。
2.已逝之景之境
如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故为虚象。
3.设想的未来之境
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之境,也为虚境。
4.想象中的对方之境
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写远在鄜州的妻子在月夜想念自己的情景,这完全是诗人的一种想象,所以也是虚境。
二、联系课本,勾连高考
在讲解古诗鉴赏表达技巧术语时,教师可以先举课本中的诗词为例,这样便于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如:
在联系课本弄懂上述鉴赏术语的基础之上,教师就可以由课内向课外扩展,勾连高考,用高考真题来进行训练。下面是这一考点与2010全国部分省市卷的对应表。
三、比较对照,辨别异同
学生对有些术语概念区分不清,答题时容易张冠李戴,对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实例,比较对照,辨别异同。
1.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蕴更含蓄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写作方法。它不仅包括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也包括各种修辞手法,如2010年安徽卷就是从修辞角度考查表达技巧的。
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法是同一个概念,指的是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方法。如果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二者是可以统一的。也就是说,表现手法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表现手法通常指比兴、铺陈、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结合、借古讽今,而广义的表现手法可以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白描、烘托、衬托、渲染、抑扬结合、虚实结合,比喻、拟人、双关、夸张等等。如2010年浙江卷就是从修辞角度来回答使用什么表现手法的。
2.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对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并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景物来表明心迹、人生态度和人生感悟。借景抒情的“情”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借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怀,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借石灰表现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象征和比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比喻即打比方,是指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象征的作用是把抽象的事理用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出来,使文章含蓄;比喻的作用是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句子生动形象。象征往往指整首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喻则是其中的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以“梅”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行和不惧谗毁、坚贞自守的品格,运用的是象征表现手法;韦庄《菩萨蛮》(其二)中“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一句是写垆边买酒女子的光彩照人、白如霜雪,此句运用的是比喻的表现手法。
4.衬托和对比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一是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如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用“蝉噪”“鸟鸣”(次)来突出“林静”“山幽”(主),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将豪门贵族的酒肉飘香和平民百姓的受冻挨饿两组意象进行对照,不分主次,此句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二是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战士”和“美人”两个主体同时出现,此句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后两句并未出现主体“静”,却以动衬静,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至结尾,就是用周瑜的年少而建功勋,反衬自己年岁已大却无所作为;《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即用桃花潭水之深正面衬托汪伦与诗人友情的深厚。
5.渲染和烘托
渲染是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烘托就是“烘云托月”,通过描绘别的事物来突出主要形象。如《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一开头,从不同角度描写月光的明亮皎洁,运用了渲染的表现手法。《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豪杰,写乱石穿空,旨在为下片写周瑜功业创设情境,运用了烘托的表现手法。
6.借代和借喻
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如柳永《望海潮》“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霜雪”直接用来比喻怒涛的质感和颜色,运用了借喻的表现手法;苏轼的“樯橹灰飞烟灭”中,用“樯橹”来代指曹操的军队,运用了借代的表现手法。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两个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如2009年江苏卷《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万岁山前珠翠绕”中,用“珠翠”代指佩戴珠翠的女子,运用的是借代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