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现状及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及论文,会计人员论文,框架论文,能力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研究表明,我国会计教育的知识结构仍然较为狭窄,跨专业学科知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技能培养方面也相对薄弱。
会计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发展水平受到诸多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法律、制度、教育、文化等环境因素与发达国家存在差异,我们的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不能生搬硬套,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具体体现在:1、政府部门实施对会计工作的指导和管理;2、会计制度的制定权限归属政府部门;3、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4、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从业和任职资格等均由政府部门管理。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作为会计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出相应的特点,那就是会计人员,尤其是高层次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会计政策的洞察力。而这一能力要求引起理论界与实务界广泛关注。有学者提出高级会计人员须具备五种职业能力: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会计政策的职业判断能力,实施内部控制的能力,财务管理的能力,综合运用财务会计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的能力。也有的提出会计人员应具备八方面能力:扎实的专业功底,综合协调能力,准确把握和执行政策、法规的能力,驾驭风险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交际沟通能力,熟练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还有学者提出高级会计人员应具备以下四方面能力:宏观经济环境、发展形势的理解和把握适应能力,专业分析判断能力,管理控制能力,丰富系统的经济、管理、财务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
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持证会计人员已达到956万人,其中87.87%是大专以下学历,他们现有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难以达到高级会计人才的要求。2003年国务院学位办正式批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成为我国第13个实践型的专业学位,以培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应用型会计人员,但这样也无法提高全部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一个比较现实的解决途径就是分层次培养会计人员,要求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具有不同层次的能力:将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作为初级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包括获取知识和创新能力、协调能力与沟通能力;中级会计人员应具有应用能力,包括实际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高级会计人员应具有管理与控制能力。在对以会计岗位、会计教育层次和会计专业技术职称为标准设计会计人员能力框架这三种不同的思路进行比较后发现,第三种思路更具可操作性。由于不同层次会计人员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对个人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也应有所不同。
遵循这个思路,国内学者给出了我国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包括战略管理、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公司理财、会计与相关知识、信息技术、外语、价值管理、经济学、行为学、统计学、国际商务等。第二部分为技能,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获取新知识能力、国际竞争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灵活性等。第三部分为职业价值,包括遵循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诚信、客观、保密、社会责任、终生学习、政策水平等。这些能力的发挥,应该基于特定岗位的具体职责、特定行业及企业的特定情况和背景而对各模块中的要素进行整合,突出该行业、企业及岗位的重点和主导,并随企业的发展阶段、企业所处行业所在周期而有所差异,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组织结构的变化相应改变原有的能力框架。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研究已由理论探讨阶段进入实务阶段,但仍需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尽管有大量的国外成熟职业能力框架可以借鉴,但如果忽视我国国情,盲目照搬,这样构造出的职业能力框架是没有意义的。国内理论界与实务界的专家、学者在制订职业能力框架时考虑到了会计从业人员与政府部门的密切联系,基于会计专业技术职称标准的框架体系又使得职业能力的塔式结构与目前会计人员资质水平的塔式结构相适应。通过不断反馈的过程逐步优化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是一种比较稳健的实现方式。一旦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得以确定,会计人才的评价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当前这种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行的“双轨制”,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发挥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仅仅是一种就业资质的准入限制、一种行业技术标准,而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核则直接面对职业能力框架的接口,代表会计人员从事会计职业的能力。可以预见,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核内容会趋于宽泛,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则会趋于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