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科学史教育中培养质疑、实证精神的实践与探究论文_陈吉

——以《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课为例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第一初级中学 311221

摘 要: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史的教育往往是被简化和忽视的,没有合理有效地引导学生在科学史学习过程中研究科学家的思想和价值取向。通过对地球形状科学史的学习,学生在特定框架下体会科学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渐进、曲折变化的发展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实证精神,真正落实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科学史 核心素养 质疑 实证

一、培养质疑、实证精神的实践过程

1.聚焦观点

情景引入:在晴朗的天气,我们看太阳像一个圆球;在农历十五的晚上,我们看月球像一个圆盘。那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画出你心目中地球的形状。

课件展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天圆地方,为什么跟我们的认识不一样?在当时社会,这样的地球形状观合理吗?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找找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

这样的情境引入,一来让学生潜意识中感受到我们观察太阳、月球的实证意识,二来激起学生的前知识,为最后得出“地球是个椭球体,但是看起来是个正球体”的结论做准备工作,可以前后呼应。

2.历史资料再现

(1)远去帆船船身先消失。

想一想:阅读史料一。如果我们身处当时的社会,你同意毕达哥拉斯的观点吗?请结合桌上的器材,记录你的想法。

辩论赛:用2分钟每队派出二位“辩手”,收集小组观点,然后围绕“地球的形状”展开辩论。

通过科学史的学习,有合作,也有选择,在开放的辩论环节中,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创新人物在打破当时的传统观念时是一个充满乐趣但又艰辛、困难的过程,体验到质疑精神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2)月食、环球航行。

自主阅读:阅读史料二、三。

教师演示:月食过程。

多媒体播放:麦哲伦环球航行。

议一议:你觉得哪个事实或经历更有说服力?如果你认为亚里士多德的事实更有说服力,请以亚里士多德的口吻将你的观点写在准备好的绿色纸条上;反之,以麦哲伦的口吻将你的观点写在黄色纸条上。请把纸条贴在相应的科学家旁。

3.观点互碰撞

画一画:请你根据资料,再次画出地球的形状。

想一想:为什么我们看上去地球是像一个正球体?

写一写: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能感悟到什么?收获了什么?

资料的呈现,与学生原有的观点擦出思维的火花,对自己的观点“建立——否定——再建立”的过程,与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相似之处,理解科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质疑——求证——质疑——求证”的过程中前进的。

4.再探新模型

小组合作: 用橡皮泥制作一个“能够打开的地球”。

小组合作制作地球模型,可以将学生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同时检测了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掌握程度,动手又动脑。这种合作精神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意义重大。

二、培养质疑、实证精神的教学反思

1.课堂有开放也要有组织。每个自由的活动都应该是有所指向的,让学生在有所准备的前提下有序进行。在“辩论”和“微信聊天”环节,教师要灵活快速选择有效信息,适当给予指导,引导学生在结论和假设之间进行分析,促进课堂的顺利展开,得出有效的结论,使活动变得有意义。

2.不一定每一堂课都要有探究。在课堂设计之初,我总想将“篮球模拟实验”设计成一个探究实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耗时长,初一学生探究能力弱,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必要为了探究而探究,更多的应该是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有机结合来选择高效的教学方式。

3.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是带着知识进课堂的,应适时、有效激发原有的旧观点,边学习边修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变化,获得取得“真经”的喜悦感。

参考文献

[1]梁荣君 基于实证意识培养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以浙教版初中科学《地球的形状》为例.《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03,10。

[2]朱红 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为例.《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08,10。

论文作者:陈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4

标签:;  ;  ;  ;  ;  ;  ;  ;  

初中科学科学史教育中培养质疑、实证精神的实践与探究论文_陈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