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报新闻宣传论文

探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报新闻宣传论文

探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报新闻宣传

何 婧1哈艳秋2

(1.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2.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北京 100024)

摘 要: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的报刊立刻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党报坚持党性原则,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揭露日本的侵略本性,及时报道战时信息,通过新闻宣传引导抗战舆论。

关键词: 抗战;党报;宣传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创办了《红色中华》(1937年1月29日改名为《新中华报》),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了《解放日报》《晋察冀日报》等,在国统区创办了《新华日报》,通过公开发行或秘密发行的方式创办了大量党报。

一、党报在抗战时期宣传的主要内容

(1) 党报积极传播党的抗战主张,揭露日本侵略本性。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号召白区与苏区建立统一战线,扩大反帝斗争的思想。1935年8月1日红军在长征途中,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要求,在莫斯科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1935年10月1日刊登在巴黎出版的《救国报》上。《八一宣言》阐明了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的主张并呼吁“无论各党派间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八一宣言》在国内群众和世界多个国家华人华侨中广泛传播,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抗战斗志,也激发了国外华人华侨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更加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决心。

由表13说明,土样1土壤中添加2%土壤修复剂Ⅱ(E)时土壤中的重金属锌、铅、铬、铜、砷、镉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在种有马铃薯的土壤区域主要污染物锌含量下降幅度最大,下降值为139.7mg/L。在种有刺儿菜的土壤区域主要污染物砷含量下降幅度最大,最大值为3.9mg/L。

为保证折页机构的工作精度,折页机构的运动副间隙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折页机构的速度不是很高.这种情况下,可以忽略销轴与套圈间的碰撞,认为销轴与套圈始终保持接触.

人口数量与区域生产能力的关联度分析——以清至民国陕北黄土高原为例……………………………………王 晗(182)

(3) 及时报道前线战况,满足民众对战时信息需求。抗战时期,民众最关心与急需要了解的是战争的形势、交战情况等前线战况。党报对每场战役都会详细地报道并且及时发表时评,总结战斗经验,号召民众支持前线抗战。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红色中华报》及时进行报道,将国民党第二十九路军英勇与日军开战的消息放在头版头条,在报道中说“日军借助士兵失踪事件,向我驻卢沟桥与宛平城的二十九军部队进攻时,二十九军官兵以职责所在,卢沟桥关系于平津的危亡,甚至于华北的存亡”,有力地向读者证明日军企图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狼子野心,同时高度赞扬了国民党第二十九军英勇抗战的精神。1937年9月29日《新中华报》在头版刊登了《八路军开始第一个大胜利》的文章,详细描述平型关大捷战况“俘虏日军四五百人,打死日军三百余人,一小部日军向北逃去,我军乘胜占领了敌人几个重要阵地”,其他报刊纷纷转载,胜利的消息鼓舞着全国民众的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中共领导的八路军赢得了威望与民心,同时也满足了民众对战时信息的需求。

(2) 为民族利益、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发声。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又称《瓦窑堡会议决议》),正式从理论上确立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1938年10月在重庆举行的《新华日报》茶话会上,董必武指出要表扬一切抗日军队英勇抗战的事实,有利于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只要是有利于抗战的工作,只要是对抗战做出贡献的力量,《新华日报》都进行报道与赞扬,始终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对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汉奸行为进行猛烈抨击。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几乎全军覆没。1月11日《新华日报》在举行创刊三周年纪念会上收到皖南事变的消息。为了刊登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新华日报》与国民党新闻审查进行周旋,把未排有周恩来题词与社论的报纸送交国民党审查,等国民党发现真相的时候,印有皖南事变新闻的报纸早已传遍大街小巷,国民党当局遭到舆论强烈的谴责,其破坏抗战团结遭到痛斥。

(3) 坚持密切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群众是党新闻事业的基础,抗日战争时期党报一直坚持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呼声。1941年日军对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国民党顽固派也对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抗日民主根据地经济发生危机。1942年底革命根据地进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解放日报》在大生产运动中联系生产实际,先后发表了3000多篇消息和通讯,推动了大生产运动的发展,如1943年11月24日报道了延安中直、军直生产展览,描述了延安地区群众大力发展生产,做到了蔬菜全部自给,粮食部分自给,并展示了大生产运动的成果。在联系群众方面,《新华日报》还设置了读者信箱栏目,刊登《征求读者意见的启示》,通过信件与读者进行联系,对于读者的来信与提问,周恩来与编辑部的人员都会亲笔回信答复,加强了《新华日报》跟广大群众的联系。

二、抗战时期党报宣传的主要特点

(2) 坚持实事求是的办报精神。周恩来领导的《新华日报》在办报过程中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的工作作风。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新华日报》在报纸印刷质量上始终保持错字少、字迹清晰的优点,受到国统区读者的欢迎。在新闻报道上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同时揭露事实的本质。1943年5月日军进攻鄂西山区,不久就自动撤回宜昌,国民党报刊吹嘘这是一场重大的胜利,其实这场战役的规模非常小,但是国民党报刊却大肆吹捧,周恩来对《新华日报》的记者说道“我们不能去宣传(这场)虚假的胜利,但能到前线去慰问广大军民,尽可能把他们艰苦抗战的真相报道出来,也是我们的责任”,《新华日报》实事求是的报道原则与国民党报刊失实的报道形成鲜明的对比。实事求是既是一种思想态度也是一种工作原则,更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作风。

(1) 坚持党性原则。中国新闻事业党性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党性原则基础上发展而来,抗战时期党报无条件地服从和宣传党中央的路线和政策、旗帜鲜明地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以配合伟大的抗战事业宣传。《解放日报》的改版很好地体现党性原则在党报实践中的指导作用。1942年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报纸要以自己国家的事为中心,这正是表现一种党性,现在《解放日报》没有充分表现我们的党性,主要表现是报纸的最大篇幅都是转载国内外资产阶级通讯社的新闻,散布他们的影响”,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日报》缺乏党性的问题。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将革命根据地新闻放在头版,开始重视对于本地新闻的报道,重视报道党的中心工作,加大与群众的联系。使党报成为真正具有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的报刊。在《解放日报》的带领下,延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其他报刊也纷纷进行改版,党报的党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4) 对日军罪行进行强烈控诉,激起民众抗日的斗志和决心。在战时新闻报道中,党报用大量的事实报道了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与强烈控诉,激发民众的爱国情绪与抗日决心。1938年12月,长江沿岸飘着多具麻袋装着的儿童尸体,景象惨不忍睹。12月4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呼吁救救孩子,说日军大量抽取中国儿童的鲜血来救日军士兵,许多儿童为此丧命,“待血吸尽,则沉尸江海,现长江沿岸,已有不少装袋童尸”,如此灭绝人性的行为数不胜数。1938年到1940年间,日军多次侵入晋察冀根据地中心阜平县,进行疯狂的屠杀与掠夺,烧房抢粮、见人杀人,《晋察冀日报》发表多篇社论谴责日军的侵略,如1938年3月28日发表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来回答敌人的烧杀》,1940年12月19日发表的《阜平人民,加紧英勇战斗吧》等,通过消息与社论相配合的形式,控诉日军的罪行,用大量血的事实,来激起民众的抗日爱国意识,激发全民参加到抗日战争中,争取同日军抗战到底的决心。

(4) 坚持在艰苦的政治环境与生活环境中办报。在抗日战争艰苦的年代,党报的出版与发行面临日本破坏、国民党打压,也面临材料短缺、设备不足等情况,但是在党的领导下,党报克服重重困难与阻挠,依然坚持办报。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国民党在出版与发行上极力阻挠,《新华日报》采取各种办法与敌人周旋。比如采取“开天窗”的方式与国民党新闻检查作斗争;采取报社同志送报到订户家与报童卖报的方式与国民党破坏报纸发行工作做斗争;采取从其他报社记者获得新闻线索的方式同国民党封锁新闻来源作斗争。《新华日报》在出版的九年时间里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从未间断,全体报人团结一致坚持办报,使《新华日报》成为揭露敌人、鼓舞民众坚持抗战的战斗号角。在抗日民主根据地艰苦的生活环境中,面对敌人疯狂的“扫荡” “清剿”,《晋察冀日报》在邓拓的带领下实行“游击办报”方针,一手拿笔一手拿枪进行战斗。敌人来时立刻分散,把办报机器埋藏好,敌人走了马上聚集,挖出机器继续办报,创造了“八匹骡子办报” “三千字内做文章”的奇迹,同时也证明了党的新闻事业在抗战最艰苦的年代也从未间断过。

(5) 坚持做好国共合作宣传,积极报道友军战况。这个时期党报宣传有个重要的特点,即不问党派、不问信仰,只要符合民族最高利益的新闻都成为党报报道的对象,党报积极报道友军情况,推动国共合作进一步发展。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昌召开,4月3日《新华日报》全文刊登了《中国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宣言》和《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并配以评论文章《一个有严重意义的宣言》,高度评价了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的意义,并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重视与国民党之间的合作,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1943年5月16日张自忠将军牺牲三周年之际,《新华日报》刊登了周恩来的《追念张荩忱上将》,文章说道“尤其是在今天,日寇到处向我进攻,不论在正面,我敌后,我们都需要打仗,需要打仗的人,尤其需要像张上将这样的将领,在蒋委员长领导下,为国奋斗”,高度赞扬了张自忠将军见危授命、英勇顽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和崇高品质。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为首的党报在抗战时期对国民党友军的宣传,既激励了在正面战场抗战的国民党军队,也鼓励了后方战场的民众,对于推动国共团结抗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水平井的钻探过程中,通常会混入一定量的原油或成品油,以此保证井眼的润滑性及钻井的安全性。这样就会对常规地质录井项目造成影响,但分析气测资料,结合岩屑和荧光录井就能准确的识别油气层。通过分析混油前后甲烷和全烃的变化,可以得出:混油后全烃会骤然增加,而甲烷则增加不明显,则甲烷相对含量就会相对混油前发生突变。

(6)坚持刊登文艺作品,发挥文艺作品在抗战中的鼓动作用。为了丰富人民军队与群众的文化生活,党报经常刊登文艺作品,用革命歌曲、诗歌等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宣传抗战精神。1942年1月元旦《晋察冀日报》第83期在“老百姓”副刊上刊登了方冰、劫夫创作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是根据1942年10月25日抗战小英雄王二小(原名阎富华)的故事改编而成的歌曲,讲述了13岁少年王二小机智勇敢地域敌人作斗争,把敌人引进八路军的包围圈,最后英勇牺牲的感人故事,表现了像王二小一样的民族英雄百折不挠、英勇御敌的抗战精神。歌曲曲调宛转悠扬、节奏缓慢,让听者潸然泪下,《歌唱二小放牛郎》唱遍大江南北。这些文艺作品表现了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品质和精神,激励着军民的抗战热情,在抗战年代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抗日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国统区、沦陷区、海外通过报刊积极地进行抗战宣传,密切联系群众,让报纸成为战斗的武器,对于提高党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增强各民族团结的凝聚力、提升党报的舆论引导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救国报,1935年10月1日第10期.

[2]陆诒.周总理教我怎么做记者[J].《新闻资料研究》第一辑,1979年8月,第39页.

[3]袁军,哈艳秋著.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第211页.

中图分类号: G2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079 (2019) 22-0018-02

作者简介: 何婧,女,汉族,广西桂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新闻史、广西新闻史。

课题项目: 本论文受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青年课题抗战时期《广西日报》经济新闻报道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8wxk017。

标签:;  ;  ;  ;  ;  

探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报新闻宣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