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三维建模在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中的研究论文_李媛

BIM三维建模在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中的研究论文_李媛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新田镇林场小学,537606)

摘要:朗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学生的“听、说、读”等方面能力的形成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更是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首先研究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

前言

语文课程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热爱语言文字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活动时,为了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一定要注重培养小学阶段学生的朗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小学阶段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显著提高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效率。

1现代小学语文的朗读现状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既要达到的目的,又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作为目的,要学习要训练,让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提高;作为手段,它又是促进学生分析文本、感悟情感、揣摩语言的有效策略。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小学生都应该经常朗读,切实提高朗读水平。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朗读教学陷入以下困境:

1.1学生不愿开口读

现在每个学校早上都会安排十几分钟的早读,有的学校甚至还有午读。毫无疑问,这些时间都是留给学生读书的。但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发现现在很少有琅琅的读书声,如果不是教师在一旁督促着,学生根本就不愿开口读书。在家就更不用说了,有些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就是看书,再好的文章也不大声朗读,似乎害怕被人听到他读书。

1.2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

当前,在课堂朗读教学中,教师基本是采用领读的方式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出现抵触以及厌烦的情绪,学生朗读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1.3教师课堂不重视读

课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并且各个年级的朗读目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由此可见,朗读对于学生的阅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极力重视朗读这部分,明确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却忽略朗读这一重要部分,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对课文内容的讲解上。

1.4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及评价

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较弱,在教学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引导学生朗读,领悟文中的语言,揣摩文中的好词佳句。在语文课堂上,一篇课文两个课时,教师的基本安排是解决生字词一个课时,另一个课时是分析文章的行文结构和写法,很少引导学生朗读,有效的朗读指导更是少之又少。

2加强朗读教学效果的策略

2.1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提高对朗读教学的重视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深入了解朗读教学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朗读教学,保证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对于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不仅会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更会阻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基于此,需要相关部门和学校加大对这方面的重视。从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出发,明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重点,贯彻落实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比如,学校可以组织专门会议就朗读教学展开讨论,让教师真正明白朗读对学生的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进而转变语文教师的陈旧观念,注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进而保证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实施。

2.2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不高、缺乏自觉性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是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在朗读教学时,往往会有部分学生提不起兴趣,参与度不高。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让学生试着去朗读,进而发现朗读的乐趣,感受朗读带来的快乐,从而能够自觉、积极地进行朗读。通过这种方式保证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语文教师还要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乐于朗读、自主朗读,进而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比如,在教学《我是中国人》这一课时,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的内涵,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让学生对朗读课文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2.3教师做好范读,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

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喜欢见样学样,尤其是对老师的模仿。黑格尔曾说:“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老师的范读能有效地让学生模仿,在模仿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水平不知不觉地提高。学习新课文时,教师不可避免地要范读课文。通过范读,学生身临其境,激发真实的情感。在实际课堂上,教师先范读一遍课文,接着让学生试读,然后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进行句子或段落的指导。教师可以让班上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达到一样的效果。

2.4运用多媒体,朗读入情入境。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段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单调朗读,时间一长,容易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老师要适时利用多媒体平台借助声音和画面创设情境,这样学生才愿读、乐读、争着读。如教学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课《秋天的雨》这一课文时,在学生朗读且对课文有一定理解后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看一遍动画朗读。动画朗读声情并茂,画面卡通,符合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看到秋天缤纷的色彩,各种丰富的水果,各种小动物为过冬做准备,这些都是“秋天的雨”特有的内容,对于这么多美好的事情,学生自然而然对秋天产生喜爱之情。这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及接下来的朗读奠定了基础。最后可以让学生模仿,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读一读课文。读的时候,可以配上优美的轻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秋天的雨中。

2.5注重评价小学阶段学生的朗读表现

小学阶段学生在开展完朗读活动后,教师要给予及时且恰当的评价。教师应该注重评价方式的改变,改变统一由教师作出评价的模式,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发展,除了教师做出的评价之外,还可以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活动,使教师对学生作出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以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能够让学生充分发现自己在阅读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结合相应的改正意见,有利于小学阶段学生及时作出改正,实现学生自我阅读能力的提高。

结语

本文首先从小学语文教师没有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不高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从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提高对朗读教学的重视、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纠正学生的朗读错误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相关策略,以期对大家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李海燕,臧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

[2]李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5).

论文作者:李媛

论文发表刊物:《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2

标签:;  ;  ;  ;  ;  ;  ;  ;  

BIM三维建模在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中的研究论文_李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