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冬[1]2001年在《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其及历史地位》文中研究说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是在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并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 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的。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对我国的经济变 革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思想也带有某种程度的空想性,存在严重失误,影响社会主义经济的进一步 发展。本文就毛泽东一些具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及其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积 极和消极影响作一些反思,以便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李燕[2]2011年在《毛泽东的发展思想研究(1956年-1966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的发展思想,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初步构想与规划。为改革开放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初步框架和理论基础。这一主题研究,不仅有利于毛泽东思想本身的进一步研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提供了某些思想借鉴,能让我们清晰了解党的历史上有关发展问题的来龙去脉。同时,毛泽东的发展思想研究对化解当今中国社会危机,指引中国走向科学发展之路具有一定启示。早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就为中国树立了“实现独立和富强”的伟大发展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尤其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发展目标日渐清晰。凭借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经验教训的娴熟掌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借鉴吸收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初步探索。其一,在实现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进社会主义发展,又具体提出:改革与调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推动力,阶级斗争是又一动力等思想。全面系统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其二,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针。中国的发展主要靠自己,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早已明确的发展方针。而独立自主必然意味着要依靠自身获得发展。既不能搞殖民主义,又没有好的历史基础,靠自己就必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必然意味着需要人民做出长久的牺牲和奉献。而要让民众具有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长久保持建设热情利积极性,必须时刻加强对人民群众士气的鼓舞。因此,“思想、政治是统帅”的方针自然会被毛泽东提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政治思想是统帅”,_叁大发展方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成为毛泽东指引中国发展的基本方针。其叁,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即在党的领导下,通过统筹兼顾、全面协凋,充分调动发挥亿万民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以跃进式、群众运动式和计划式发展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发展。其四,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上,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全面内容。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人的发展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具体思路。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比较完整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方针和政策内容等。不仅对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带来过重大影响;对当今中国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引导中国走向科学发展之路,也有借鉴和启示作用。总之,毛泽东的发展思想体现着本质的科学性和群众性,但也存在着失误性、理想性、经验性等问题。是一个本质科学性、群众性基础上的错综复杂体系。
艾跃进[3]2012年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表明自1982年英阿马岛海战以来,战前就拥有高技术优势的一方即为战场上的获胜方,这似乎成了一条“铁律”。那么,在21世纪信息化条件下的当代,武器装备相对落后的正义一方还能否以弱胜强?结合中国的军事实际,如果再进一步追问,那么问题就变成:作为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曾经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国防事业,但是在今天,面对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和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已经产生了八十多年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否还有其当代价值?如果有,它又在什么意义上仍然发挥着作用?对于任何一个关心中华民族命运、关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炎黄子孙,这都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大的时代背景和世界局势,还是中国国防事业的具体形势和任务,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也都需要我们根据新的形势作出更加符合实际的回答、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为深化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中国化并形成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以推动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迎接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宏观背景,把毛泽东军事思想视为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产物,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力求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当代价值,以探究中国在新世纪强国强军的路径。毛泽东军事思想萌芽于大革命时期,初步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起科学体系,在解放战争时期则全面成熟,并在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获得了新的发展。它是毛泽东在中国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建设中,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军事思想、外国军事思想,特别是马恩列斯所创立的军事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思想体系。其中既有毛泽东个人的性格印记并从他的个性品格中反映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气派,同时也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和实事求是的品格,是充满着辩证法精神的先进的军事哲学。毛泽东军事思想由战争观和战争方法论、人民战争、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民兵和国防建设等六个部分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是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和军事斗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也是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以及广大第叁世界国家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其所揭示的军事规律达到了人类在该领域的新的高度。不仅如此,毛泽东军事思想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军事科学创见,并创造了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实现了中国军事思想史上的根本变革,科学回答并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中国革命战争胜利和人民军队建设、国防建设的指南,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也独树一帜,为原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在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指导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运动并取得重大胜利,因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格局,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一个系统阐述军事问题的理论体系,不仅是对某一个具体的战役、战斗的经验总结,而且形成了对人类战争和革命的规律性的认识:无论在什么时代,人都永远是战争中的主宰和决定因素,持有正义一方的人民必将是战争中的最后胜利者。正是基于对这一规律的把握,毛泽东军事思想才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在高科技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尽管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武器装备已经武装到牙齿并足以毁灭地球多少次,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改变人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这一基本原理,胜利者仍将是人,是人民,而不是武器。综上所述,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世界新军事革命提出的挑战,毛泽东军事思想仍然是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本、制胜之基,是指导我军建设发展的行动指南,是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有力武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同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推广能够增强包括中国先进的军事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实现人类永久和平作出贡献。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下,我们仍然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并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回答和解决现实的军事领域中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才能战胜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为实现人类永久和平作出我们中国人应有的贡献。
吴洪珍[4]2011年在《毛泽东的生态思想研究》文中指出生态文明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发展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态问题的凸显,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一项紧迫任务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这其中包括毛泽东的生态思想。毛泽东的生态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生态问题的诸多方面,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发展新人、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等。毛泽东的生态思想基本上是科学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是毛泽东长期进行社会调查和推动生态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晶,具有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尊重历史并灵活处理现实问题的理论特色。通过全面、系统地梳理毛泽东的生态思想,可以看出毛泽东在对前人生态思想的分析和对中国具体国情认识的基础上,带领全国人民从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始了对生态建设进行艰辛探索。毛泽东的生态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也不可避免的具有历史局限性。毛泽东的生态思想形成于革命与建设成为时代主题的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客观评价毛泽东的生态思想,对于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整理阐述毛泽东的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上);第二部分,整理阐述毛泽东的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下);第叁部分,分析归纳毛泽东的生态思想的形成原因;第四部分,科学合理地评价毛泽东的生态思想,探讨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期对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总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的着眼点。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环节。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仍然需要坚持毛泽东的生态思想。毛泽东的生态思想是当代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只有自觉地以毛泽东的生态思想为借鉴,坚持新时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才能走上真正的文明社会。
赵金亮[5]2012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展是人类历史演进的永恒主题,也是各民族和社会始终追求的目标。民族发展依托于一定的时代和空间环境,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民族的科学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发展决定民族和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的稳定。综观世界各国,民族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要靠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是我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人口众多,地域广阔,边境线长,自然资源丰富,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和政府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时期,始终如一地从振兴中华民族的战略高度,从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探索,不断推动实践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处理民族发展问题的成功道路。在这90多年民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其发展内容、发展目标、发展的价值标准、发展原则在不同历史阶段各有侧重。毛泽东民族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初步探索。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确立的思想基础和理论起点。毛泽东民族发展理论侧重于民族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改造,把民族社会制度改造的完成作为民族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价值评价标准,引导中华各民族推翻了剥削压迫制度,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使各民族人民在政治上获得了自由解放,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创立与形成阶段,它主要回答和指导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里,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加速推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快赶上先进民族的社会发展步划,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邓小平首次把生产力标准引入民族工作,把民族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作为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客观标准,把发展问题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主题,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其主旨在于进一步加快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为我们观察、思考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提供了一个实践基础和理论框架。江泽民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这主要体现在指导发展角度的根本转变上,它在实践中继承、发展了邓小平“两个大局”的发展战略,提出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步骤,坚持在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实践中,有重点、分步骤、有计划地先沿海后内陆的社会主义共富观,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民族发展进程。江泽民的民族发展理论蕴含在其“叁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当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阶段。时代进入新世纪,胡锦涛深刻把握前几任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发展问题的基本理论,全面总结我党几十年来民族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大胆突破,勇于创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主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调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胡锦涛民族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深化与成熟阶段。论文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起点与基础一毛泽东民族发展理论的分析为契入点,通过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领导人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建设的不同时期的民族发展理论创新的内容做详尽叙述,探寻他们民族发展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创新的路径及其及重要特征。这种研究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历程、规律、特点、方向、内容,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从而更科学、更协调、更全面地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论文分为叁个部分,共六章。第一部分即是第一章,也是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和重点内容,包括四个章节的内容,分别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民族发展理论,具体阐述以上相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重要内容、基本特征,说明这些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它们各自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为整体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作出贡献,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体系。第叁部分为结论,也是最后一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创新发展作出展望,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其目标选择。
刘振江[6]2015年在《毛泽东国家治理的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命题。如何进行国家治理,如何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也是当前中外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研究总结毛泽东国家治理思想,从现实层面看,无疑对今天中国的国家治理具有指导或借鉴的意义;从理论层面看,对于加强国家治理理论的建设、廓清对现代西方治理理论的认识、纠正人们对毛泽东国家治理思想的错误认识、拓宽毛泽东的思想研究领域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目前,毛泽东国家治理思想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开展对本课题的研究十分必要。第一章考察了西方语境下的“治理”和“国家治理”的概念,揭示了这种国家治理理论的实质;考察了中国语境下的“治理”和“国家治理”概念,指出了当前国内有两类根本不同的“治理”或“国家治理”概念,讨论了本文中使用的“国家治理”概念与“社会治理”的关系;界定了“毛泽东国家治理思想”,指出这一治理思想既不同于前资本主义的“治理”,也不同于现代西方的“治理”,而是一种新型的“国家治理”,回答了毛泽东有没有国家治理思想等问题;考察了对毛泽东国家治理思想的渊源、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演进等。第二章考察了毛泽东国家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即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以及党的治理等的治理目标、治理路径和治理思想的实践效果。政治治理的目标包括政权稳固、政治生活民主、政治制度完善,路径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建构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建构新的行政体制,效果是建立了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经济治理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发展,路径是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工业为主导、工农业并举”、改革经济体制,效果是建立起了比较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发展比较快、人民生活得到显着改善。文化治理的目标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造就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路径是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化必须服务于人民,效果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得到了显着发展、各种文化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繁荣了文学艺术事业。社会治理的目标包括社会改造、促进社会公平,路径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改良社会风气、建社会保障制度、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效果是改造了社会、社会比较公平、社会风气得到了改良、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显着发展。生态治理目标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路径是“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兴修水利、保持水土”,效果是当时的生态治理目标基本实现。党的治理目标是价值上的先进性、作用上的核心性、作风上的优良性,路径是重视党内民主与党的制度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干部的教育管理、加强党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效果是净化了党的肌体、提升了党的执政能力、保持了党的先进性、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第叁章考察了毛泽东国家治理思想的体系的叁个方面,即基本理念、方法论、治理目标。基本理念包括党的领导、人民至上、独立自主、民主专政和国家富强。方法论包括实事求是的认识论原则、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原则和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国家治理的制度目标是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战略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长远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第四章讨论了毛泽东国家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认为毛泽东的国家治理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毛泽东时代国家治理的主导思想,是当今中国国家治理理论的先导。提出毛泽东国家治理思想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创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新成果,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依法治国等。
潘信林[7]2011年在《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是毛泽东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将马克思主义政府管理理论与中国政府管理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借鉴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管理的经验教训,在探索中逐步形成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政府管理思想。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毛泽东关于政府管理的经典文献为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府管理具体历史实践为依据,深入研究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基本文献、历史背景、历史分期以及核心话语等,同时将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置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视域进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与服务型政府建设之间的关系。系统、深入研究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对于系统、深刻揭示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服务型政府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政府管理理论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于系统、深刻总结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府管理理论的经验教训;对于系统、深刻把握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府管理理论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当代中国的重大政府管理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府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比较而言,本文在宏观的方法论层面和具体的研究内容层面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在研究方法论上的新特点主要包括叁个方面:一是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二是运用现象学解释学阐释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叁是结合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在具体研究内容,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特色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对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历史分期的开拓性研究,二是对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核心话语的理论概括,叁是对个别经典文献的具体分析和深入解读,四是对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的现代公共行政理论视野阐释,五是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理论基础的辨析与厘定,六是对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关系的科学理解。
宋紫[8]2005年在《毛泽东与中国私人资本主义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详细地考察和分析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中国私人资本主义问题上的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功绩是与他在私人资本主义问题上的正确认识和正确实践紧密相关;他在晚年所犯的长期“左”的错误,却是与他在私人资本主义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和错误实践紧密相联。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意在坚持正确的,改正错误的。对正确的方面,是继承、创新发展和完善;对错误的方面,是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同时,也是为了更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无论是毛泽东成功的伟大经验还是他失误的深刻教训,都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全文除引言外正文共有六章。 第一章着重考察和分析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和中国资产阶级的正确认识,正确地处理了中国共产党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在创立和建设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始终坚持保护和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张和政策,始终坚持对民族资产阶级既团结又斗争的原则和策略。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描绘新中国的蓝图上,对发展私人资本主义写下了重重的一笔。还考察和分析了随着形势的变化,毛泽东的相关思想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即转向了着重限制的利用。 第二章着重考察和分析了毛泽东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对私人资本主义的利用和限制的思想和政策。在扶持私营经济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叁章着重考察和分析了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提出与改造私人资本主义为重要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过程以及这一总路线提出的前提条件。还考察和分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和采取和平赎买政策,成功地实现了对私人资本主义的和平改造和真正的赎买,成功地实现了具有历史转折性意义的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过渡。 第四章着重考察和分析了在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在与资
尚方健[9]2014年在《毛泽东政治哲学核心范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治哲学在以往的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并未受到充分重视,但是它又构成了毛泽东思想逻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毛泽东的思想逻辑框架中,哲学始终是服务于特定政治诉求的,毛泽东的哲学始终是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性指向在内。纵观毛泽东哲学思想史的基本逻辑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推动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的基础性动力不外是政治实践活动。毛泽东政治哲学的内涵极其丰富,本论文通过选取毛泽东政治哲学思想中的若干核心概念,通过立足于历史逻辑基础上,对这些概念进行相关的理论阐释与当下现实关联,以期建构毛泽东政治哲学的基本逻辑构架,并努力发掘其所内具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因此,本论文主要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首先,以革命作为毛泽东政治哲学核心范畴的分析对象。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之后,从事革命斗争更自然成为毛泽东的实践导向。因此,本论文首先选择了革命概念进行相关的理论阐释。我们认为,毛泽东革命理论的生成与发展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具体国情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等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的结果。从纵向的历史性线索而言,毛泽东革命思想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等不同历史阶段;从横向的逻辑层面而言,毛泽东革命思想又包含着关于革命动力、对象、道路等具象性内容的经典阐释。需要指出的是,对毛泽东的革命理论需要辩证地加以对待,诚然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革命理论的娴熟运用是保证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然而他晚年由于主客观原因的限制所导致的对革命战争时期经验的过分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又直接导致了晚年失误的悲剧境地。第二,以群众范畴作为毛泽东政治哲学的分析对象。因为无论从毛泽东思想逻辑的建构亦或是现实革命实践活动的开展而言,群众始终是基于毛泽东思考的重要位置。毛泽东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坚持与发展,也是对中国革命具体政治斗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毛泽东的群众理论既是本体论的,也具有认识论的意蕴在内。并且,毛泽东的群众理论对于当前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运动有着深刻的启示性意义与参考价值。第叁,阶级在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框架以及他所从事的现实革命运动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毛泽东对于阶级问题深刻把握、对于阶级斗争在推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基础性地位的充分认识,正是他得以顺利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契机与内在保证。同时,对于阶级斗争社会历史地位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形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特征。毛泽东在阶级问题上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间在延承性的基础上又表现出深刻的差异性:马克思、恩格斯更多地侧重于从经济维度即从主体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来划分阶级,也就是说马恩更加倾向于将阶级看作是一个经济概念;列宁对于阶级的理解更加侧重于从政治维度加以理解,即一个统治集团对于另一个集团的占有;而毛泽东一方面继承了马恩从主体经济地位出发判断阶级的思想,而且另一方面对列宁从政治视角阐释阶级也进行了细化,即毛泽东更多地从主体的政治表现来判断一个阶级的属性及其地位。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上述判断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晚年陷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误区。第四,“主义”问题构成了毛泽东政治哲学思想的另一重要维度,重视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持守构成了毛泽东区别于单纯理论家或者单纯政治家的显着特征。从毛泽东早年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朦胧判断,再到后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至死不渝的坚持与发展,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都构成了毛泽东政治哲学思想体系中的显着一笔。最后,以文化概念作为毛泽东政治哲学的收官点。这不仅因为从感性层面上毛泽东始终保持着文化人的姿态、性格甚至留有大量的文化意味较浓厚的着作,而且更因为毛泽东始终重视文化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点甚至过度发展到后来所谓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但首先需要承认的是,毛泽东对于文化的理解及其理论建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具有科学性内涵,诸如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阐释以及建国后关于文化理论的“双百方针”等。当然,承认毛泽东文化理论的合理性时,也需要着重分析他晚年在文化问题上的理论失误。
肖琳[10]2010年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特点研究》文中指出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历史经验的升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它还多方面地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成为我们党第一代领导核心对无产阶级军事科学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它应中国历史的需要而生,并随着社会历史的伟大变革逐步完善与发展,不仅是对以往军事经典理论的继承,更是在实践中对这些经典理论进行发展与创新,从而形成的一套在马列主义军事理论科学指导下,紧密结合我国革命战争经验,并加以创造性发展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思想。它不仅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突破,更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理论,在我国甚至于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享有着相当的历史价值。因此,对于它的研究,既是把握我国军事科学的基础与核心的需要,更是在新时期指导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必要。本文主要围绕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特点,通过文献参考法、历史研究法、对比分析法与总结归纳等研究方法,参考大量文献资料。总结出毛泽东军事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特点,来源的理论与实践特点,内容的基本构成特点和地位的历史价值特点。并一一作出详细分析。首先,对毛泽东军事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特点的把握。一方面,毛泽东军事思想产生的时代是具有多变性的,这期间,一是帝国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瓜分世界成为其发展需求,世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决定了革命与战争成为世界时代主题;二是中国革命经历了高涨与低潮的交替。另一方面,毛泽东军事思想产生的社会具有复杂性。其一,帝国主义间在中国的利益纷争和国内社会成为各阶级错综复杂关系的矛盾总合使中国成为东方各种矛盾的焦点;其二,大革命失败后,国内阶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无产阶级不断壮大使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无产阶级成为主要革命力量。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产生的重要基础。其次,毛泽东军事思想来源的理论与实践特点。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是对以往军事经典理论的继承,更是在实践中对这些经典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因此,它具有继承性、实践性与创新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一是对马列主义关于暴力革命学说的继承和受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二是它是中国革命战争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更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叁是它在国际战略格局变化中的完善与发展,在与中国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中的不断充实。第叁,毛泽东军事思想内容的基本构成特点。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我党我军长期的指导思想,其内容构成上必然地具备着不同于其它军事思想的显着特点。其一是由战争认识论与唯物主义用兵新法共同建筑的哲学性;其二是在战争中充分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一般与特殊规律的辩证性;其叁是其艺术性,体现在艺术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和创造了迄今为止最为高超的以弱胜强的战争艺术两方面;其四是开拓性,即毛泽东军事思想内容的应用不仅实现了领域上的开拓,更是时代的发展。第四,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地位的历史价值特点的认识。共分为叁个方面。是旗帜性,即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是世界民族独立和解放战争的思想武器,同时还是我党军事战略思想的重要来源;二是伦理性,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事伦理精华,“人民军队建设思想”的军事伦理内容以及“革命人道主义”的军事伦理特征叁方面内容;叁是由先进性与真理性得出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性。笔者认为,只有将以上这些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诸多特点有了全面、具体的认识,才能更为清晰、明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军事思想不同于其他诸位军事思想家的地方,才能更加坚定地坚持与发扬毛泽东军事思想,从而进一步充实我国军事理论的整体与对比性研究,为我国军队与国防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其及历史地位[D]. 肖冬. 天津师范大学. 2001
[2]. 毛泽东的发展思想研究(1956年-1966年)[D]. 李燕. 武汉大学. 2011
[3].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D]. 艾跃进. 南开大学. 2012
[4]. 毛泽东的生态思想研究[D]. 吴洪珍. 漳州师范学院. 2011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研究[D]. 赵金亮. 西南交通大学. 2012
[6]. 毛泽东国家治理的思想研究[D]. 刘振江. 武汉大学. 2015
[7]. 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关系研究[D]. 潘信林. 湘潭大学. 2011
[8]. 毛泽东与中国私人资本主义问题研究[D]. 宋紫. 湖南师范大学. 2005
[9]. 毛泽东政治哲学核心范畴研究[D]. 尚方健. 南京大学. 2014
[10]. 毛泽东军事思想特点研究[D]. 肖琳. 西南大学. 2010
标签: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论文; 军事思想论文; 历史地位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毛泽东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国家治理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军事研究论文; 经济学论文; 政治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