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型专用喷涂机械手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洪亮,庞洪海,李鹏,何兵,罗斌,樊继华,马栋栋,段宗哲[1](2021)在《模块化建造开创行业建造新模式》文中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也是一个企业永葆生机的源泉。当前面对国内外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我们必须进一步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研究新产品、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参与了全国各大钢厂40多座大型高炉的建造任务,其中4000m3以上级特大型高炉市场占有率为90%以上,屡屡刷新高炉短期化大修、安装的工期新记录,创造了世界上同类大型高炉建设最短工期的奇迹。从武钢到宝钢,勇于探索和不断寻求技术创新突破,是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铸就冶金建造国家队的根基和灵魂。模块化建造技术是宝冶钢铁建设道路上的重要技术成果,不但打破了高炉大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更是开创了行业建造的新模式,为业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模块化建造理念也成为企业从冶金向民用建筑领域成功转型、占领市场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科技创新思想的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模块化建造思想产生的背景、模块化建造方式的实践、模块化建造应用的延伸;模块化建造思想对企业的贡献;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宝冶模块化建造方面的实践和成果。
李人望[2](2020)在《压裂开采用大通径远程控制液动闸阀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所谓页岩气指的是含有丰富的机质与成熟的暗色泥页岩或者高碳泥页岩中由于有机质吸附原理,或者岩石中存在着裂缝和基质孔隙,其中储存了一定具商业价值的生物成因、热解成因及二者混合成因的天然气。与常规的天然气相比,储存页岩气的地层一般呈现低孔、低渗透率的物理特性,一般情况下渗透率小于1×10-3μm,最高的孔隙度一般在4%~5%,气流阻力比常规天然气大,开采时需要压裂破碎气体储层。目前的压裂方式有:水平井压裂、同步压裂、分段压裂、水力喷射压裂、清水压裂、重复压裂等。地面压裂井口装置的功能是用于连接停放在井场上的压裂车组和压裂井口中的油管或套管,保证经压裂车加压泵出的压裂液通过管线进入井口装置,压入到地下页岩储气层中,实现压裂的效果。最后在压裂后的返排阶段,保证压裂液顺利通过压裂井口返排到地面。因此,井口装置的承压能力,井口阀门的开关灵活性及密封能力,都直接影响到压裂液的泵入量与地面压裂极限压力的选择、返排速度的确认。压裂井口最核心的组件为压裂用滚珠丝杆阀门,该阀门的性能决定了压裂作业的效果。为了保证页岩气的压裂效果,单位时间内泵入的压裂液量越多越好,所以优选大通径的井口阀门,同时超高压(一般压力在70Mpa、105Mpa及以上)的工况,使得常规平板结构的阀门开关扭力超过500N.m,无法保证野外现场作业的要求。为了让油田野外开关作用变得低扭力易操作,同时在遇到紧急情况下,人员能够在远离井口危险区外通过控制系统切断井口的要求,特设计了大口径的远程控制液动阀门。本设计计算所选定的页岩气用阀门是根据国家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和美国石油协会API Spec 6A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制造、试验,阀门根据以上标准选用腐蚀材料,作为含硫化氢、天然气的压裂井口装置和各种压裂、高低压管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压裂工艺要求阀门必须具备低扭力、良好密封性能、流道通畅、低流阻、高使用寿命、结构安全、无复杂制造工艺,价格优廉的特点。除了能满足以上要求的同时,阀门还必须具有双向介质流通的功能,在全开或者全关时,阀门必须能够有足够抗冲蚀性能。因此,在高压下能保证可靠的工作。通过设计计算及设计应力分析验证产品符合API Spec 6A规范要求,并在样件试制的基础之上进行工艺验证以及功能和性能的验证。
龚小俊[3](2018)在《高压绝缘子自动上漆生产线机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压绝缘子的外表需涂装一层油漆,在传统工艺中,往漆池中上下料通常由人工完成,不仅工人的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参与的工人人数多,而且绝缘子在漆池中的浸泡时间也无法把握。绝缘子表面漆厚度不均,影响了绝缘子的整体质量。根据生产工艺要求,以自动连续上下料、自动进出漆池、自动自转为目标,设计一套新型的自动上漆生产线,这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具有显着的实用意义。在了解了该厂绝缘子的传统的人工上漆的工艺过程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厂家对生产线的生产大纲、生产率、操作人员等工艺技术要求,提出了集预处理、上料、上漆、下料和晾晒多功能于一体的总体设计方案,确定了各工作单元的位置布置和工艺节拍。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各工作单元的设计思路及工作原理,包括备料上料部分、回转台驱动装置、绝缘子上漆设备、导电装置、下料部分和晾晒部分等。进行了关键零部件力能参数的计算和选型。关键零部件包括绝缘子自转和摆动及回转台的旋转电机、回转支承、联轴器等部件,确定了所需的型号及相关参数。创新地设计了不完全齿轮机构、夹紧装置、回转台等部件的结构。运用Creo3.0对生产线建立了三维实体模型和虚拟装配。通过Adams软件对不完全齿轮机构啮合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该机构工作的可行性与稳定性,同时,得出了啮合时角速度、角加速度和旋转角度曲线图,分析了该机构在开始啮合时能否平稳啮合,并进行改进。通过Adams对生产线的进行的运动仿真模拟,所设计的参数符合整个生产线的生产节拍。本文完成了高压绝缘子自动上漆生产线的机构设计、建模及仿真等工作,解决了上漆生产的回转台的间歇运动、动力机构、上漆设备等单元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所设计的自动上漆生产线可满足高效高质量的上漆要求,为该设备的工程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启东[4](2017)在《电饭煲内胆柔性化不粘喷涂装置研发》文中指出目前,国内电饭煲内胆不粘喷涂采用定点半自动喷涂和工人手工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需要工人在喷涂前预先手工调节喷涂工艺参数,且对于大规格尺寸的内胆只能手工喷涂,对人工的依赖程度较高。由于没有相关的操作指导,喷涂工艺参数的调节完全依赖于喷涂工人的工作经验,这加剧了产品的喷涂质量合格率低、返工率高和工作效率低的问题。而且,喷涂生产恶劣,在这种条件下工作将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制造业升级换代的制造业大环境变化,电饭煲内胆不粘喷涂生产线改进已经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拟研发出低成本、高柔性、高度自动化的喷涂机电设备,旨在解决目前电饭煲内胆喷涂生产中存在的手工调节工艺参数、半自动定点喷涂、产品合格率不高等问题,这对提升产业制造技术水平、推动电饭锅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以应对制造业大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为明确各个喷涂因素的不同取值对内胆不粘喷涂涂层的影响,以合格的电饭煲内胆喷涂质量为目标,利用生产线现有设备,开展内胆不粘喷涂工艺优化的实验研究。该研究优选出了较好的喷涂工艺参数组合,如气压0.46Mpa、流量1.5圈、转速1.7rps、距离25cm、角度45°和气压0.46Mpa、流量2圈、转速1.8rps、距离20cm、角度60°。(2)基于不粘喷涂工艺优化实验所得到的工艺参数,根据生产实际需求,提出了内胆不粘喷涂工艺的改进方案,并对该方案的节拍、末端执行器的运动路径、干涉等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展开了研究。该研究确定了采用喷涂机械手的技术改进方案。(3)对喷涂机械手整机进行结构设计。设计出了直线运动机构和角度摆动机构等关键机构,并完成了电机等主要零部件的选型设计。(4)对喷涂机械手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完成了控制系统所需要的电气零部件的选型,分配了控制器的I/O接口,完成了控制系统的电气接线原理图的设计,同时也根据工作要求编写了控制程序、设计了HMI的人机界面。(5)制作了喷涂机械手样机,测试了喷涂机械手的运行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样机能以设定的速度按预定的路径完成相应的喷涂任务,说明样机性能可以满足设计要求。本研究采用了“正交实验”方法获得电饭锅内胆涂层喷涂的较佳工艺参数组合,为喷涂工艺参数调节提供了依据,为改善电饭锅内胆不粘喷涂工艺提供了指导。开发了X、Y轴直线运动加Z轴旋转运动三自由度控制的机械手设备,可喷涂各种规格的内胆,且控制简单,极大减少企业的成本支出。本论文的研究成果的应用对广大中小型电器、家电制造企业在自动化喷涂改造中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张英勇[5](2016)在《面向超大船体外表面的喷涂机械臂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国内外船舶行业受船体分段曲面大、曲面均一性差的限制,船体分段外表面的喷涂工作仍采用传统的人工作业的方式,喷涂效率低,喷涂质量稳定性差,造成船体外表面的返喷率较高,严重制约了生产力,同时作业环境恶劣,对工人伤害大。本文结合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超大船体分段自动喷涂成套设备研制”,研制了一种轻量化喷涂机械臂系统,搭载在液压展臂平台上完成船体外表面自动喷涂作业,用于解决船舶分段外表面涂装效率低、喷涂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并开展了喷涂机械臂结构设计,运动学、动力学分析,涂层优化喷涂算法以及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首先,根据喷涂的性能指标与液压展臂载重平台特性,研制了一种可搭载于液压展臂上的轻量化喷涂机械臂。基于喷涂效率优化设计了机械臂结构参数,实现了效率最大化工作空间。机械臂各关节采用编码器、电机、减速器同轴布置的方式,手腕采用三自由度斜交手腕,腕部电机集中于肘关节处,整体机械臂具有结构紧凑、运动灵活的特点。为保证机械臂在液压展臂上安装方便,设计了两者接口模块,并针对机械臂工作环境,进行了相应的防爆处理。然后,进行机械臂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基于DH参数法进行机械臂正运动学求解;基于遍历迭代法进行机械臂逆运动学求解。根据坐标系之间变换关系,利用雅克比矩阵建立了机械臂末端与各关节的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并对机械臂运动空间进行了解算。借助ADAMS软件对机械臂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了机械臂在极限状态下,各关节所需的力矩大小。其次,基于涂层均匀性优化算法,分析制定机械臂最优喷涂速度与轨迹间距,以涂层厚度为方程输出,分别建立了平面和曲面喷涂涂层积累速率以及厚度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实际涂层厚度与理想涂层厚度的方差作为目标优化函数,对喷涂速度与喷涂间距进行了优化,从而保证了机械臂涂层厚度的均匀性。最后,建立机器人控制系统,采用基于工业以太网和总线建立开放式分布控制系统。基于VC++6.0与Open Inventor开发上位机控制界面,基于位置PI控制实现了控制器内机械臂轨迹控制。利用激光跟踪仪进行机械臂运动学参数标定和主要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所研制喷涂机械臂满足设计要求。搭建船体分段的模拟体,与液压展臂联合进行了喷涂实验。
林敏[6](2016)在《塑胶玩具多色自动喷涂机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表面喷涂是塑胶玩具制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以传统的手工喷涂为主,效率较低。近年来,市场上渐渐出现了塑胶玩具自动喷涂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玩具表面喷涂的质量和效率,改善了操作者的工作环境,降低了工作强度,但是喷涂机只能对塑胶玩具完成单种颜色的喷涂,自动化程度较低。随后出现的塑胶玩具多色自动喷涂机,相比于此前出现的自动喷涂机有了很大的改良,单台喷涂机能够完成塑胶玩具多种颜色的喷涂,但是仅能对采用边模喷涂的塑胶玩具进行单面喷涂,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且喷涂设备结构复杂,存在振动较大、喷涂质量不稳定等问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单台喷涂机中塑胶玩具多种颜色360°旋转自动喷涂的实现方法进行研究,设计了塑胶玩具多色自动喷涂机。塑胶玩具多色自动喷涂机克服了现有塑胶玩具喷涂机采用边模喷涂的局限性,自动完成塑胶玩具的360°旋转喷涂、喷涂模具的清洗和玩具落料,攻克了塑胶玩具在不同工位间自动传递的难点,实现了不同外形的塑胶玩具多种颜色的自动喷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阐述了喷涂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塑胶玩具多色自动喷涂设备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二,根据塑胶玩具喷涂工艺要求,设计了旋转工作台型工位布局和直线运动型工位布局,并采用直线运动型工位布局确定了塑胶玩具多色自动喷涂机的总体结构方案,详细分析了塑胶玩具多色自动喷涂机对塑胶玩具喷涂多种颜色时塑胶玩具的传递工序和喷涂过程。第三,根据塑胶玩具的传递工序和喷涂过程分析,结合结构设计要求,设计了塑胶玩具传递装置。塑胶玩具传递装置由移动模座和往复机构组成,详细设计了喷涂模夹结构和移动支撑座的结构,并采用同步带传动系统对往复机构进行了详细设计。根据机架的设计准则和要求,设计了喷涂机机架,确定了塑胶玩具传递装置的结构布局。第四,重点对塑胶玩具传递过程中的振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建立了往复机构中同步带传动系统和移动模座运动的振动方程,分析了同步带传动和移动模座结构的稳定性,并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喷涂模夹结构进行振动模态分析,提取低阶固有频率,并依据喷涂机的工作频率对喷涂模夹结构进行改良设计。
陈浩[7](2015)在《树木涂白机的设计及研制》文中指出街道林木在无人工援助的条件下容易遭受自然界的侵害,因此对树干采取涂刷石灰水的做法已广为流行,效果也颇为理想。但是人工树木涂白存在效率低、工作质量差、对人体伤害比较大的弊端,成为了当前街道林木涂白服务质量提高的瓶颈。本文引入模块化设计思路,利用机械结构创新的方式设计了一款新型的集平地行走、转弯及台阶越障多种功能的轮腿式树木涂白机。按照这个思路分模块进行各装置和部件的设计,并且详细介绍了该涂白机的构型和结构特征。该树木涂白机易于控制,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能力,适应性较强,也解决了人工涂白工作效率低的突出问题,同时能够使工人避免直接接触有毒有害液体。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式和样机制作过程,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工程应用意义。(1)设计了树木涂白机的移动装置、越障装置和机械手装置。提出后轮差速配合前轮新型装置进行主动转向的方案,采用齿轮齿条式越障升降原理,在此基础上分别设计了底盘和越障轮腿复合式机构装置;为了获得更好的涂白效果,设计出可以对树木进行360度环抱喷涂的机械手;最后,对相关的零件进行选型与校核,保证了机构的工作可靠性和合理性。(2)针对涂白机在地面转向过程进行运动学理论推导。实际转向过程中,左右转向前轮的转角并不一致,对此建立了更符合实际情况下转向前轮与驱动轮之间转速的数学关系;阐述了涂白机车体在本体坐标系下和全局坐标系下相关参数变量间的关系,分析了速度、偏转航向角、初始航向角、后驱动轮转速以及前轮转向角的相互影响关系;采用车体动力学理论对平地、爬坡行驶过程和越障过程进行了分析,在理论上得出正常工作时电机需要提供的扭矩大小。(3)运用多体动力学理论和技术,在动力学软件ADAMS中创建了树木涂白机的样机模型。对原地转向过程进行了相关模拟,验证了双导杆臂前轮转向装置符合阿克曼理论,是切实可行的;在动态转向过程中,差速器的配合使用发挥了良好的速度和力矩分配功能,分别仿真了底盘在直线工况和转弯工况下的行走过程,其结果曲线表明能够很好地解决移动装置轮在转弯受到磨损和侧滑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转向运动学理论的结论;对机械手进行运动学仿真,得出机械手在张合过程角位移、角速度及加速度的运动变化曲线。最后在理论设计与仿真结果的指导下,完成了样机的制作,搭建了控制系统,使得该涂白机能够在工作人员的参与下实现半自动化的涂白动作。
赵耀松[8](2015)在《大型工件自动喷涂装备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航天大型工件隔热层自动喷涂作业为研究背景,对大型工件自动喷涂装备控制系统开展研究。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系统方案设计、工件曲面重构、喷涂轨迹规划、软件系统开发和喷涂工艺研究等。在研究基础上研制了一套喷涂装备缩比原理样机并开展相关实验对本文提出的方案和算法进行验证。在方案设计中,根据工件特点和喷涂要求,论述了自动喷涂装备由机械系统、控制系统、检测系统和软件系统四部分组成。机械系统主要由框架式喷涂机器人构成,共有五个自由度,完成了喷涂机器人的轴设计和电机选型。确定控制系统采用IPC+ACR9000运动控制器的组成方式,检测系统采用卡萨提激光传感器GT60-120S采集工件表面型值点。在工件曲面重构中,介绍了NURBS样条曲线的相关基础,详细研究了NURBS曲线曲面插值算法,并给出了工件曲面重构的步骤。在喷涂轨迹规划中,采用D-H法对喷涂机器人进行建模,推导出了喷涂机器人正逆运动学方程,然后根据工件特点采用Z字形喷涂方式,详细论述了轨迹规划的流程。软件系统由运动控制、曲面重构、喷涂作业、三维显示、厚度分析等五部分组成,采用Qt进行开发,使用OpenGL图形库实现了工件三维可视化,使用SQLite对工件模型和喷涂参数进行存储。最后,在研制的喷涂装备缩比原理样机上开展喷涂工艺研究,通过定点喷涂获取了喷斑模型(涂层累计生长速率模型),并对喷涂距离、喷涂速率和喷涂间距三个喷涂要素进行实验,在此基础上对缩比工件进行喷涂,喷涂效果良好,满足项目要求。本文的研究[作达到了预期效果,为大型工件自动喷涂装备的研制提供了设计依据。
禹韬[9](2014)在《塑胶玩具喷涂机的结构设计与分析》文中提出塑胶玩具制造过程中,表面装饰是一道重要的工序,而表面装饰一般是对塑胶玩具进行喷涂。目前塑胶玩具生产企业采用最多的是手工喷涂,不仅劳动力成本高、工作效率慢、喷涂质量直接受工人操作水平的影响,而且工作环境很差,损害操作工人的身体健康。种种弊端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塑胶玩具生产企业的发展。近年来,虽然有人对塑胶玩具喷涂设备进行了研究,也研制出了一些机型,但目前的塑胶玩具喷涂机仍旧存在只能喷涂单一颜色、设备可靠性和稳定性差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塑胶玩具喷涂的工艺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塑胶玩具喷涂机。通过多机串联的组合方式,可以实现塑胶玩具多种颜色的喷涂,大大减少了操作工人的需求,提高了塑胶玩具喷涂的工作效率与质量。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喷涂机器人与塑胶玩具喷涂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第二,分析了塑胶玩具的喷涂工序和工艺要求,提出了通过多机串联的组合方式来实现塑胶玩具多种颜色的喷涂。根据机械结构设计的准则,结合塑胶玩具的喷涂要求,确定了塑胶玩具喷涂机的系统组成,并对塑胶玩具喷涂机的总体结构进行了设计。对所设计的塑胶玩具喷涂机进行了多机组合,阐述了多机组合的意义。第三,在总体结构方案的基础上,对塑胶玩具喷涂机的关键部件进行了详细的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喷涂机械手、循环工作台、洗模机构、换模机构、机架等几部分。第四,运用有限元软件ANASYS对塑胶玩具喷涂机装配体进行了模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塑胶玩具喷涂机的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
朱鑫[10](2014)在《压铸机取件喷雾一机双臂机械手的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压铸就是在压力作用下把熔融金属液压射到模具中冷却成型,开模后得到固体金属铸件的一种金属铸造工艺。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进步,又从节能、节省原材料诸方面出发,压铸件的使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压铸技术获得了极其迅速的发展。本文针对现有的压铸机铸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生产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不便于维修、生产成本高等问题,对压铸机铸件生产过程中的取件和喷雾两大工序进行自动化改造。本次改造选取了280T压铸机作为配套装置,研发一套取件喷雾一机双臂装置代替现有的压铸机取件机械手和喷雾机。在对多家压铸件生产企业的压铸件生产现场进行调研后,通过分析压铸件的生产流程,本文提出了自动化生产的改进生产流程,提出了对应的自动化生产设计方案。本双臂装置的机械部分按功能分为直线坐标式机器人系统、取件臂转台系统、手臂转向系统、取件手系统、喷雾器系统六部分。设备运行结果显示,本装置成功与压铸机模架信号交互并实现连续工作,取件和喷动作达到了第一阶段的设计要求。现装置可实现开模时间20秒以内,效率比市场现有的取件机械手和喷雾机提高50%。但是在装置的装配和试运行中,暴露出一些缺陷。工作的第二阶段将装置中存在的一些缺陷进行了结构优化,解决了原装置中存在的刚性、加工工艺性等问题。本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在实际使用中方便更换和维修。同时通过各机械部分模组的更换,一机双臂装置适应现有的绝大部分型号的压铸机,并具备新产品适应性。综上所述,本装置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二、大型专用喷涂机械手的设计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专用喷涂机械手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模块化建造开创行业建造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 |
二、实践 |
三、应用延伸 |
(一)模块化建造在炼钢厂、轧钢厂的建造应用 |
(二)模块化建造在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 |
(三)模块化建造在钢结构工程领域的应用 |
(四)模块化建造在公共建筑领域的应用 |
四、对企业的贡献 |
(一)企业技术集成能力的提升 |
1. 装备制造能力 |
2. 试验检测能力 |
3. 材料研发能力 |
4. BIM技术能力 |
5. 设计能力 |
(二)专业人才团队的建立 |
1. 李鹏高炉短期化大修技术创新工作室 |
2. 冶金电气技术创新工作室 |
3. 上海工匠毛琪钦焊接技术创新工作室 |
4. 耐火材料湿法自动喷涂职工创新工作室 |
5. BIM创新工作室 |
(三)科技创新管理思想的形成 |
五、所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2)压裂开采用大通径远程控制液动闸阀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阀门的使用工况条件 |
1.2.1 工作流体介质 |
1.2.2 介质对阀门的腐蚀及标准规定 |
1.2.3 气温环境 |
1.3 阀门的特点 |
1.3.1 阀门设计参数 |
1.3.2 结构特点 |
第二章 阀门设计及分析 |
2.1 密封面宽度分析 |
2.2 阀板厚度 |
2.3 阀体强度分析 |
2.4 阀杆有效直径 |
2.5 阀杆顶部螺纹抗拉能力 |
2.6 阀板端部接头强度分析 |
2.7 阀板细长比的验算 |
2.8 液压缸内径及强度分析 |
2.9 液压缸缸盖厚度计算及连接螺柱强度校核 |
2.10 中法兰螺栓强度校核 |
2.11 阀盖填料腔厚度分析 |
2.12 阀盖厚度分析 |
第三章 设计计算验证 |
3.1 有限元分析验证 |
3.2 碳化物喷涂法提高阀板密封面效果的分析 |
3.3 出厂试验验证 |
第四章 阀门的使用与保养 |
4.1 阀们的使用说明 |
4.2 阀门安装步骤 |
第五章 阀门配套液压控制系统 |
5.1 产品描述 |
5.2 技术要求 |
5.3 产品的质量档案 |
第六章 现场使用案例分析 |
6.1 四川长宁H3-6压裂 |
6.2 四川长宁YS108H9压裂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3)高压绝缘子自动上漆生产线机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压绝缘子及其制造工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绝缘子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绝缘子制造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自动化生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涂装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课题研究背景 |
1.3.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二章 高压绝缘子自动上漆生产线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生产线总体方案的设计思路 |
2.2 预处理区的设计思路及工作原理 |
2.3 浸涂区的设计思路及工作原理 |
2.3.1 上漆设备的设计思路及工作原理 |
2.3.2 导电装置的设计思路和工作原理 |
2.3.3 回转台驱动装置的设计思路及工作原理 |
2.3.4 制动装置的设计思路及工作原理 |
2.4 下料段的设计思路及工作原理 |
2.5 晾晒段的设计思路及工作原理 |
2.6 漆槽的设计思路及工作原理 |
2.7 生产线的总体布置及人员配置 |
2.8 生产量验算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动上漆生产线主要设备的力能参数计算及选型 |
3.1 自转电动机的计算及选型 |
3.2 摆动电动机计算及选型 |
3.3 回转支承的计算及选型 |
3.4 回转台电动机计算及选型 |
3.5 自转电动机联轴器的计算及选型 |
3.6 其它设备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上漆生产线主要零部件的结构设计及三维建模 |
4.1 Creo软件介绍 |
4.2 不完全齿轮机构 |
4.2.1 不完全齿轮机构的性能要求及分析 |
4.2.2 不完全齿轮的设计思路及工作原理 |
4.2.3 不完全齿轮的三维建模 |
4.3 自转杆上弹簧夹紧装置 |
4.3.1 弹簧夹紧装置的性能要求及分析 |
4.3.2 弹簧夹紧装置的设计思路及工作原理 |
4.3.3 弹簧夹紧装置的三维建模 |
4.4 回转台的三维结构设计及建模 |
4.5 其它结构件的三维结构设计及建模 |
4.6 局部装配体的三维模型 |
4.7 自动上漆生产线的总体装配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ADAMS的生产线的运动学仿真 |
5.1 ADAMS软件介绍 |
5.1.1 ADAMS软件的基本算法 |
5.1.2 ADAMS与Creo3.0之间的接口 |
5.2 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
5.2.1 三维实体模型导入到ADAMS |
5.2.2 添加约束 |
5.2.3 定义驱动函数 |
5.2.4 定义齿轮间的接触力 |
5.3 不完全齿轮运动学仿真 |
5.3.1 各轮的角转速 |
5.3.2 各轮的角加速度 |
5.3.3 轮齿的啮合过程图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4)电饭煲内胆柔性化不粘喷涂装置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电饭煲内胆不粘喷涂简介 |
1.1.2 不粘喷涂生产线存在的问题 |
1.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喷涂设备的发展现状 |
1.2.1 机械手喷涂技术发展现状 |
1.2.2 电饭煲内胆喷涂设备发展现状与方向 |
1.2.3 现状小结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主要工作 |
2 喷涂工艺问题分析与研究 |
2.1 内胆不粘喷涂工艺参数及不良喷涂现象 |
2.2 实验设计 |
2.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2.2 实验方法 |
2.3 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
2.4 不粘喷涂工艺参数优化研究结论 |
2.5 本章小结 |
3 不粘喷涂技术方案改进研究 |
3.1 喷涂技术需求分析 |
3.1.1 电饭煲内胆的尺寸规格 |
3.1.2 内胆喷涂工作节拍 |
3.2 改进方案 |
3.2.1 改进措施 |
3.2.2 喷涂机械手的性能要求 |
3.3 机械手技术方案 |
3.3.1 机械手自由度的选择 |
3.3.2 机械手结构形式 |
3.4 预选方案的对比分析 |
3.5 改进方案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
3.5.1 喷枪夹持器的运动轨迹 |
3.5.2 干涉问题 |
3.6 喷涂设备的空间结构布局 |
3.7 本章小结 |
4 喷涂机械手本体结构设计 |
4.1 总体结构设计 |
4.2 关键结构部件设计 |
4.2.1 竖直轴和水平轴的驱动机构 |
4.2.2 俯仰轴的角度摆动机构 |
4.3 关键外购部件选型 |
4.3.1 伺服电机的选型计算 |
4.3.2 步进电机的选型计算 |
4.3.3 滚珠丝杠的选型计算 |
4.3.4 俯仰轴同步带的选择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5 喷涂机械手控制系统设计 |
5.1 控制系统的方案 |
5.1.1 控制系统结构选择 |
5.1.2 系统方案的硬件组成 |
5.2 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 |
5.2.1 PLC选型 |
5.2.2 该系统所需的主要硬件 |
5.2.3 控制器的I/O分配 |
5.2.4 电气接线原理图 |
5.3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5.3.1 PLC定位控制的应用 |
5.3.2 程序流程图 |
5.3.3 程序梯形图 |
5.4 上位机设计 |
5.4.1 触摸屏及其编程软件的选型 |
5.4.2 PLC与触摸屏的通讯 |
5.4.3 触摸屏的操作界面 |
5.5 本章小结 |
6 样机制作与性能测试 |
6.1 样机制作 |
6.1.1 机械本体结构的制造和装配 |
6.1.2 控制系统制作 |
6.2 样机性能试验 |
6.2.1 样机的基本功能调试 |
6.2.2 样机性能指标测试 |
6.2.3 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5)面向超大船体外表面的喷涂机械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船体复杂曲面喷涂机械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船体外表面喷涂研究现状综述 |
1.3 超大船体喷涂的关键技术需求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船体外表面喷涂机械臂结构设计 |
2.1 引言 |
2.2 面向超大船体分段喷涂机器人系统 |
2.3 机械臂性能指标与要求 |
2.4 机械臂构型设计 |
2.4.1 机械臂自由度的配置 |
2.4.2 基于喷涂效率的臂长优化设计 |
2.4.3 手腕构型的设计 |
2.4.4 肩关节偏置距离设计 |
2.5 机械臂关节结构设计 |
2.5.1 各关节机械结构 |
2.5.2 小臂和手腕关节部件结构设计 |
2.6 机械臂连接结构及防爆结构的设计 |
2.7 机械臂强度校核 |
2.7.1 机械臂连杆强度校核 |
2.7.2 机械臂关节连接件强度校核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喷涂机械臂运动学分析及动力学仿真 |
3.1 引言 |
3.2 船体外表面喷涂机械臂运动学分析 |
3.2.1 D-H正运动学求解 |
3.2.2 基于遍历迭代法的逆运动学求解 |
3.2.3 机械臂运动学验证 |
3.3 机械臂工作空间分析 |
3.4 机械臂雅克比矩阵 |
3.5 机械臂动力学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涂层均匀性的Z型喷涂轨迹优化 |
4.1 引言 |
4.2 平面喷涂轨迹优化 |
4.2.1 平面喷枪模型的建立 |
4.2.2 平面喷涂轨迹优化 |
4.2.3 平面喷涂轨迹仿真实验 |
4.3 曲面喷涂轨迹优化 |
4.3.1 曲面喷枪模型的建立 |
4.3.2 圆柱面上的轨迹优化 |
4.3.3 圆柱面喷涂轨迹仿真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喷涂机械臂控制系统设计及机械臂系统实验 |
5.1 引言 |
5.2 控制系统方案及硬件组成 |
5.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3.1 控制系统软件框架 |
5.3.2 上位机模块 |
5.3.3 控制器模块 |
5.4 机械臂轨迹控制 |
5.4.1 轨迹控制原理 |
5.4.2 轨迹控制实验 |
5.5 喷涂机械臂系统实验研究 |
5.5.1 喷涂机械臂系统 |
5.5.2 机械臂标定及主要性能测试实验 |
5.5.3 机械臂系统喷涂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6)塑胶玩具多色自动喷涂机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塑胶玩具喷涂领域研究现状 |
1.2.1 喷涂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塑胶玩具多色自动喷涂设备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塑胶玩具多色自动喷涂机的方案设计 |
2.1 塑胶玩具喷涂工艺分析 |
2.1.1 塑胶玩具喷涂工序制定要求和原则 |
2.1.2 塑胶玩具喷涂工艺要求 |
2.2 塑胶玩具多色自动喷涂机工位布局设计 |
2.2.1 旋转工作台型工位布局 |
2.2.2 直线运动型工位布局 |
2.3 塑胶玩具多色自动喷涂机总体结构方案设计 |
2.3.1 塑胶玩具喷涂机的设计要求分析 |
2.3.2 塑胶玩具多色自动喷涂机总体结构方案 |
2.4 塑胶玩具喷涂机工作流程 |
2.4.1 塑胶玩具传递工序分析 |
2.4.2 塑胶玩具多色自动喷涂过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塑胶玩具传递装置设计 |
3.1 引言 |
3.2 移动模座设计 |
3.2.1 移动模座设计要求分析 |
3.2.2 移动模座关键结构设计 |
3.3 移动模座往复机构设计 |
3.3.1 移动模座往复机构的设计指标 |
3.3.2 往复机构传动方案对比分析 |
3.3.3 同步带传动设计计算和选型 |
3.4 传递装置的结构设计 |
3.4.1 机架的设计 |
3.4.2 传递装置的结构布局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塑胶玩具传递过程振动研究 |
4.1 引言 |
4.2 塑胶玩具传递过程振动来源分析 |
4.3 往复机构中同步带传动系统振动分析 |
4.3.1 静态振动系统的运动分析 |
4.3.2 同步带运动时振动系统的运动分析 |
4.4 移动模座运动振动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喷涂模夹结构振动模态分析 |
5.1 引言 |
5.2 振动模态有限元分析方法简介 |
5.3 喷涂模夹结构模态分析 |
5.3.1 模态分析前处理 |
5.3.2 喷涂模夹结构模态分析求解结果 |
5.4 喷涂模夹结构改进设计与验证 |
5.4.1 喷涂模夹结构的改进设计 |
5.4.2 喷涂模夹结构改进后的固有频率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全文总结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7)树木涂白机的设计及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涂白机的关键技术 |
1.4 移动装置的结构类型 |
1.4.1 履带式机构 |
1.4.2 轮式机构 |
1.4.3 腿式机构 |
1.4.4 行星轮式机构 |
1.4.5 复合行走机构 |
1.5 可移动操作机械手 |
1.6 树木涂白机研究现状 |
1.7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树木涂白机的方案设计 |
2.1 方案设计思路 |
2.2 树木涂白机的方案设计 |
2.2.1 设计要求 |
2.2.2 设计目标与性能指标 |
2.2.3 底盘模块 |
2.2.4 越障模块 |
2.2.5 喷涂机械手模块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主要零部件设计及样机研制 |
3.1 转向系统零部件的设计 |
3.1.1 转向梯形机构的参数确定 |
3.1.2 转向导杆臂与横拉杆的计算 |
3.1.3 斜齿轮齿条的设计计算 |
3.1.4 差速器设计 |
3.2 越障前后肢的设计计算 |
3.3 机械手模块设计 |
3.3.1 传动机构设计 |
3.3.2 手臂机构及喷头设计 |
3.4 树木涂白机总装配 |
3.5 样机研制 |
3.6 涂白试验 |
3.7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运动学及动力学理论分析 |
4.1 转向系统运动学以及力学分析 |
4.1.1 转向运动学建模 |
4.2 车体动力学分析 |
4.2.1 直线动力学分析 |
4.2.2 爬坡动力学分析 |
4.3 越障过程静力学分析 |
4.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涂白机运动学仿真 |
5.1 ADAMS简介 |
5.2 ADAMS的功能模块 |
5.3 求解运算 |
5.4 ADAMS与CAD软件的对接 |
5.5 转向模型运动学分析 |
5.5.1 转向模型的验证 |
5.5.2 动态转向仿真 |
5.5.3 转向轨迹的描述 |
5.6 机械手运动学分析 |
5.7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6.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
6.2 控制流程 |
6.2.1 机械手控制流程 |
6.2.2 底盘和越障控制流程 |
6.3 主控器模块 |
6.3.1 单片机 |
6.3.2 蓝牙遥控系统 |
6.4 驱动板模块 |
6.5 电源模块 |
6.6 传感器 |
6.7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大型工件自动喷涂装备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喷涂机器人研究现状 |
1.3 曲面重构技术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2 自动喷涂装备方案设计 |
2.1 总体方案设计 |
2.1.1 任务要求 |
2.2.2 需求分析 |
2.2.3 系统构成及技术路线 |
2.3 机械系统设计 |
2.3.1 喷涂机器人结构设计 |
2.3.2 机械系统主要结构参数 |
2.4 控制系统设计 |
2.4.1 控制系统概述 |
2.4.2 控制系统选型 |
2.4.3 控制系统组成 |
2.5 检测系统设计 |
2.5.1 激光测距传感器 |
2.5.2 三角测距法原理 |
2.6 本章小结 |
3 工件曲面重构 |
3.1 NURBS曲线曲面表示 |
3.1.1 NURBS曲线定义 |
3.1.2 NURBS曲面定义 |
3.1.3 NURBS性质 |
3.1.4 NURBS主要参数 |
3.2 NURBS曲线插值 |
3.2.1 数据点参数化 |
3.2.2 节点矢量、基函数和控制点求取 |
3.2.3 NURBS曲线插值的一般步骤 |
3.3 NURBS曲面插值 |
3.3.1 参数方向选择 |
3.3.2 节点矢量、基函数和控制点求取 |
3.3.3 NURBS曲面插值的一般步骤 |
3.4 本章小结 |
4 喷涂轨迹规划 |
4.1 机器人D-H法 |
4.2 喷涂机器人运动学 |
4.2.1 喷涂机器人正运动学 |
4.2.2 喷涂机器人逆运动学 |
4.3 轨迹规划流程 |
4.3.1 喷涂轨迹线 |
4.3.2 喷枪轨迹线 |
4.3.3 曲线插补 |
4.4 本章小结 |
5 自动喷涂装备软件开发 |
5.1 软件UI设计 |
5.2 数据库连接 |
5.3 曲面重构实现 |
5.3.1 SISL NURBS库 |
5.3.2 SISL NURBS曲线曲面插值函数 |
5.4 工件三维可视化 |
5.4.1 OpenGL简介 |
5.4.2 使用OpenGL绘制NURBS曲线 |
5.4.3 使用OpenGL绘制NURBS曲面 |
5.5 运动控制 |
5.5.1 运动控制器回零 |
5.5.2 运动控制器软件接口 |
5.6 厚度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实验与结果 |
6.1 安装调试 |
6.1.1 喷涂装备安装 |
6.1.2 喷涂装备调试 |
6.2 控制系统定位精度实验 |
6.3 喷涂工艺参数研究 |
6.3.1 喷斑模型 |
6.3.2 喷涂距离 |
6.3.3 喷涂速率 |
6.3.4 喷涂间距 |
6.4 缩比工件喷涂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塑胶玩具喷涂机的结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塑胶玩具简介及表面处理工艺 |
1.1.2 塑胶玩具喷涂现状分析 |
1.2 本课题有关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喷涂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
1.2.2 塑胶玩具喷涂机的发展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塑胶玩具喷涂机的方案设计 |
2.1 机械结构设计准则 |
2.1.1 实现预期功能的设计准则 |
2.1.2 满足强度要求的设计准则 |
2.1.3 考虑结构工艺性的设计准则 |
2.1.4 考虑人机学要求的设计准则 |
2.2 塑胶玩具喷涂工艺分析 |
2.2.1 塑胶玩具喷涂工序制定要求和原则 |
2.2.2 塑胶玩具喷涂工艺要求 |
2.3 塑胶玩具喷涂机整机组成与设计指标 |
2.3.1 塑胶玩具喷涂机的设计要求分析 |
2.3.2 预选方案对比分析 |
2.3.3 塑胶玩具喷涂机系统组成 |
2.3.4 塑胶玩具喷涂机设计指标 |
2.4 塑胶玩具喷涂机总体结构方案及工作流程 |
2.4.1 塑胶玩具喷涂机总体结构方案 |
2.4.2 塑胶玩具喷涂机工作流程 |
2.5 塑胶玩具喷涂机多机组合 |
2.5.1 塑胶玩具喷涂机多机组合工作流程 |
2.5.2 塑胶玩具喷涂机多机组合的意义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塑胶玩具喷涂机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 |
3.1 塑胶玩具喷涂机械手的设计 |
3.1.1 喷涂机械手的构型设计 |
3.1.2 喷涂机械手的关键结构设计 |
3.2 循环工作台的设计 |
3.2.1 循环工作台的组成与工作循环 |
3.2.2 模座小车的设计 |
3.2.3 换轨机构的设计 |
3.2.4 升降机构的设计 |
3.3 洗模机构的设计 |
3.4 换模机构的设计 |
3.5 机架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塑胶玩具喷涂机的模态分析与改进 |
4.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4.2 塑胶玩具喷涂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 塑胶玩具喷涂机装配体的模态分析 |
4.3.1 模态分析前处理 |
4.3.2 装配体模态分析结果 |
4.4 改进设计与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本文总结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压铸机取件喷雾一机双臂机械手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压铸件的特点 |
1.3 压铸件的生产和发展前景 |
1.4 直角坐标系机器人特点及应用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压铸机取件喷雾一机双臂机械手的总体设计 |
2.1 总体设计要求 |
2.2 压铸件生产的工艺分析 |
2.3 压铸机取件喷雾一机双臂机械手的总体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压铸机取件喷雾一机双臂机械手的机械结构设计 |
3.1 取件手系统的设计 |
3.2 喷雾器系统的设计 |
3.3 取件喷雾转向系统的设计 |
3.4 取件臂转台系统的设计 |
3.5 直角坐标式机器人系统的设计 |
3.6 水、气路的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压铸机取件喷雾一机双臂机械手的调试与优化 |
4.1 压铸机取件喷雾一机双臂机械手的装配 |
4.2 压铸机取件喷雾一机双臂机械手的调试方法 |
4.3 压铸机取件喷雾一机双臂机械手的试运行情况 |
4.4 压铸机取件喷雾一机双臂机械手的结构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及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大型专用喷涂机械手的设计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模块化建造开创行业建造新模式[J]. 刘洪亮,庞洪海,李鹏,何兵,罗斌,樊继华,马栋栋,段宗哲. 创新世界周刊, 2021(03)
- [2]压裂开采用大通径远程控制液动闸阀的设计[D]. 李人望. 长江大学, 2020(02)
- [3]高压绝缘子自动上漆生产线机构设计研究[D]. 龚小俊. 安徽工业大学, 2018(01)
- [4]电饭煲内胆柔性化不粘喷涂装置研发[D]. 刘启东. 广东海洋大学, 2017(01)
- [5]面向超大船体外表面的喷涂机械臂研究[D]. 张英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6]塑胶玩具多色自动喷涂机的设计与研究[D]. 林敏. 广东工业大学, 2016(11)
- [7]树木涂白机的设计及研制[D]. 陈浩. 江西理工大学, 2015(02)
- [8]大型工件自动喷涂装备控制技术研究[D]. 赵耀松.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6)
- [9]塑胶玩具喷涂机的结构设计与分析[D]. 禹韬. 广东工业大学, 2014(10)
- [10]压铸机取件喷雾一机双臂机械手的开发[D]. 朱鑫. 华中科技大学,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