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深刻的了解到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的舞台,是教授学生知识的阵地,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语文课堂的教学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视角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引言
自从2014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核心素养”以来,引发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林崇德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中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发现,对于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认识,教师、学生、家长都出现了偏差,以书本为核心,对于书本上所呈现的学科知识积累是唯一的标准,改变对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迫在眉睫。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小学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作了一些尝试。
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堂不能做到松紧适度
语文课有的放得太宽,有的管得过紧;有的语文课堂任由学生自主,有的却是依然一言堂;有的脚步过快学生跟不上节奏,有的依旧是在传统教学圈子中转圈。比如:有一位老师在讲解《智取生辰纲》一课时,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熟记文中人物台词,让学生探究角色的样子,通过把角色“演像”来理解文章。课堂中每组都要上台表演一次,结果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成为了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课堂教学脱离了语言文字的土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戏剧表演。教材成为了闹剧,讲台成为了舞台,这样子的课堂又能带给学生什么呢?
(二)脱离课本的授课
许多老师都喜欢脱离课本进行授课,殊不知这样是十分严重的错误。比如:有位老师上《亲爱的爸爸妈妈》一节时,本意是想通过学生查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资料来达到培养学生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能力的目的,但是最终却成为了培运用资料能力和养搜集资料的训练课。花费大量时间搜集资料,再花费大量时间来总结汇报,完全与教学内容脱离,使得学生没有时间进入学习和思考,不能够深入的思考与学习,这样子只能说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体现课堂生命力。此种教学方式根本不适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更适合于综合实践活动课上。
(三)过于重视素质教育,课堂秩序混乱
新课程以问题为纽带,以尊重为基础,组织具有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的学习活动,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值得一说的是,课堂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彰显学生的个性以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对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文章讨论是无法界定的。对于学生的讨论而言,更多的是说跟议,并没有自己的思考,而且很多学生都各自为阵,甚至有的偏离与教学内容。此类讨论无法使得学生拥有自己真正的思考与体会,无法形成自己真正独到的观点与见解。从而使得这种讨论成为了部分同学之间的对话。
(四)过于强调多媒体的重要性
过量的图解课文对于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力是不利的,会导致学生形成定势思维,不能够通过解读课本来想象。“阅读能力”是什么?指的就是对“文字符号”的还原。通过多媒体来演示文章画面,虽然学生看懂了,但是这只是在画面上肤浅的读懂。并不是学生通过文章自行理解。要适当的运用多媒体,不能一味的利用多媒体。多媒体课件是不能够完全代替大脑思考的,新技术也不代表着现代化,更不能够代表教师的先进教育思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且从人文的角度来讲,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的形象,并不是每个学生自己根据文章构思的,这违背了形象还原中的差异性原理,失去了文学中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特点。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课程导入策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这样,只有做好认真的准备工作,才能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教学中都十分重视新课的导入工作,能够更加巧妙的进行课程的导入,从而增强孩子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开发思维的习惯,使得课堂的氛围更加的活跃,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导课技术主要包括:
首先,提出疑问,激发兴趣。在开始讲课的时候,教师必须先提出有吸引力的问题,使得孩子们为了知道答案而进行求知和学习,使得孩子们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习的效果更好。
其次,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抽象的知识往往是不容易掌握的,将知识具体化就可以使得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知识。因此很多老师可以通过PPT课件、模型以及实物等进行知识具体化,从而使得学生的感性经验得到积累,更加深刻的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课堂教学中的策略
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语言准确性。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授来领会知识。因此教师讲授的语言必须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因此必须对教师的语言准确性进行严格的要求。
其次,培养老师的语言节奏感。语文课堂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感情的对学生进行领读,这就需要老师具有一定的语言节奏感。这样可以更加深刻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孩子的学习疲劳性,从而使得课堂的教学氛围得到烘托。比如当老师讲到重点的时候,应该将语调进行停顿,并且声调必须强有力,速度同时要放缓,使得学生明白这个地方需要重点的进行记忆。读不但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学法。读能读出语文味,读能读出好语感,读能读出好成绩。
最后,必须提高老师的幽默感。幽默的情感可以提高课堂的幽默氛围,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幽默感能够提高课堂的气氛,从而使得孩子的注意力得到集中,进一步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多年的实践表明,活跃的课堂氛围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得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全神贯注的进行学习,同时积极的进行思考,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结论
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清楚的懂得学校教学课堂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摇篮,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场所,是锻炼学生的生存能力的主要阵地。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的进行教学,就必须研究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秦桂娟.创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35)
[2]黄静.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7(06)
[3]崔敏.自主发展的教学理念与语文教学实践的创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05)
[4]花跃川.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心得撷取[J].新课程学习(中).2012(12)
[5]牟联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课外阅读[J].教书育人.2010(07)
[6]黄柱钊.农村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与创新[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04)
[7]危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6(03)
[8]陈彦文.探析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革新之路[J].新课程(上).2016(03)
[9]单云.用童谣撑起写作那片天[J].小学语文教学.2015(11)
[10]李庆东.试析建构主义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2015(11)
论文作者:朱丽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学生论文; 素养论文; 课堂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核心论文; 老师论文; 教学实践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