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活动课应突破“非学科”课程观_活动课程论文

语文活动课应突破“非学科”课程观_活动课程论文

语文活动课要突破“非学科性”的课程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活动课论文,语文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讨论什么是语文活动课,当然首先要先说说什么是活动课。

      在我国课程领域中,最早的活动课并不是“课”,而是指学生自主、自由学习的时间,后来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常常称之为“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活动课作为一个课程概念开始明确提出并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也称之为活动课程。1996年1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活动指导纲要》指出:“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这是对活动课程比较早、比较正式、也比较明确的定义和说明。它不仅明确了活动课程的“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等特点,而且明确了活动课程“在学科课程以外”的“非学科性”这一特征。尽管这一定义主要是针对义务教育,但影响深远而广泛。新课程改革之后,活动课得到更加充分的重视,活动课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活动课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但人们对于活动课的理解和认识几乎没有突破这个定义,尤其是活动课程“在学科课程以外”的“非学科性”特征,更是成为人们理解活动课的“雷池”。

      语文活动课是活动课的一种。对语文活动课的具体内涵也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但各种说法虽然有不同之处,但都植根于纲要的这一基本定义。尽管有些表述中特别强调了语文活动课要“以学习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要内容”,尽管有些表述中还特别强调语文活动课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但语文活动课“在学科课程以外”的“非学科性”特征还是非常鲜明。即大家都认为它是外在于语文学科教学,外在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课程范畴,而不是融进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课程特征。我们读到的关于语文活动课的研究论文,几乎无不特别强调语文活动课和语文学科教学的区别。郑进认为:“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活动课是主辅关系”,“教学居主导,活动为辅助。语文活动课是对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弥补了语文教学中直观可视性不强,灵活多样性有限的不足,从而使语文学科触及到更为深广的层面”。[1]他还认为:“初中语文活动课与语文教学分工不同”,“由于教学与活动在具体的操作形式及侧重点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它们在分工上是不同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诸环节使学生掌握大纲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使其打好语文的学科基础。活动课则强调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着力于个性的发展与特长的形成”。[2]徐利英认为:“活动课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活动课程是学生独立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践活动,学生获得的是直接经验,而从学科课程中学生获得的是间接经验。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而在活动课程中,教师的作用体现为指导性和服务性,学习过程表现为学生的自主性。学科课程与活动课是相得益彰的关系。学科课程学好了,为活动奠定了知识基础,提供了认知能力的准备,有助于活动的开展和深入;而通过活动课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对学习学科课程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3]我们相信,这些观点集中代表了许多人对语文活动课的认识。

      但我们对语文活动课“非学科性”的特征,对这种把语文活动课和语文学科教学,把语文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完全对立起来、互相割裂开来的认识并不认同。无疑,这样的看法矮化、窄化、浅化了语文活动课的课程定位和课程价值,极其严重地制约了语文活动课对语文教学改革能够发挥的应有作用。我们主张语文活动课必须融进语文学科教学,必须融进日常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因此,我们以为,对语文活动课的表达大致应该是:语文活动课,指的是以语文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以活动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语文教学形式。活动教学是指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参与阅读、写作、讨论等语文学习活动去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素养的教学方法或过程。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学习兴趣,把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把感知学习与实践学习融合在一起。

      在国外的学科教学中,活动教学早已成为一个广有影响、十分常见的教学方法。而我国目前的语文教学,语文活动课仍然难得一见,只是少数探索者偶尔的尝试而已。可以说,语文课程改革至今,绝大多数学校和绝大多数老师并没有开设语文活动课。而语文活动课目标之所以仍然非常少见,一是由于这样的课型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二是由于大多数老师仍习惯于多年来的陈旧教学方式,三是由于大家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包括对考试的理解还比较片面比较肤浅,四是与我们长期以来对语文活动课的狭隘理解和认识有关。因为大家都把它拒于语文学科日常教学的大门之外,都把它和阅读课、写作课进行隔绝,所以,它仅仅是极少数人偶尔为之的教学形式,很难真正触动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只能游走于语文教学的主要领域之外。因此,在目前的语文教学背景之下,很多老师不重视也就在所难免了。

      语文活动课要真正体现它的课程价值,就必须融入语文学科教学,就必须融进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唯有如此,语文活动课才能真正触动语文教学,对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发挥应有的作用。事实上,尽管人们对语文活动课的课程意义进行了十分乐观而充分的阐述,但只要语文活动课没有融进语文学科教学,没有融进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些意义和价值只能是一种浪漫的畅想。

      目前,语文教学仍有很多迷障亟待打破,而语文活动课应该也能够成为打破这些迷障的有效手段。这些亟待打破的迷障主要有:

      一是教学内容以文本解读和学科知识为中心。很多老师的阅读教学,就是学习文本的内容,全文的主题是什么,每段的意思是什么,甚至是每句的含义是什么,无不一一落实。课文的特点是什么,什么样的结构,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都是学习的重点。小说教学的重点就是人物形象的特征,塑造人物的方法,环境描写的作用;议论文教学,重点就是论证方法和论述结构;说明文教学,重点就是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写作教学也是以知识为主,什么是想象,什么是联想,想象和联想有什么区别,什么叫描写,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分为几类。文言文教学则充斥了语法分析,什么倒装句式,什么词类活用,什么名词状语,什么使动意动用法,等等,都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至于学习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几乎不予考虑。

      二是教学目的以掌握结论和答案为中心。在不少老师的心中,上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大堆结论和答案。教师提问题,学生找答案,是教学常态。学生找不到答案,教师就报答案,学生记答案,学生回家再做练习填答案。找不到答案死不瞑目,找到答案眉开眼笑,答案一写万事大吉。初三高三做试卷找答案,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阅读教学也是找答案。不少老师的课件,就是把答案呈现出来让学生记笔记,甚至有老师干脆让学生背答案。写作教学也是找答案。写作教学的答案,就是告诉学生什么样的作文好,好在哪里,什么样的作文不好,不好在哪里;就是告诉学生什么样的作文能得什么样的分,什么样的作文能够得高分。

      三是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中心。毋庸置疑,以教师讲解为主,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常态,仍是语文教师的常用教学方法。阅读教学常常是课文学完了,学生文本都没有好好看;甚至作文课也是教师讲解为主,讲读满分作文、高分作文,讲写作知识,讲写作方法。阅读教学分析成风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不少教师热衷文本的“细读”,借助资料和背景,对文本进行不厌其烦不厌其细的分析,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微言大义,滔滔不绝,一股脑儿塞进学生的大脑。学生能不能发现,能不能理解,能不能接受,全然不顾。很多老师还是以为自己的讲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最有用的,以为只要不讲学生就不会,只有该讲的都讲了才能心安理得。

      四是能力培养以做练习为中心。语文是如何学好的,语文能力是如何提高的,在我们不少语文教师心中只有一个答案,就是做练习。他们以为只要做练习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在他们看来,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欣赏、写作能力,一切的一切只要多做练习,就能达到要求。当然也有不少老师知道靠做练习是不能学好语文的,是不能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但他们找不到好的办法和有用的办法,或者说他们觉得做练习还是最简单最省力的办法,所以他们的做法也是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也有部分老师知道做练习没有用,他们知道让学生多读书,多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才能学好语文,但他们绝望地认为,即使不让学生做语文练习,学生也不会读书而只会做其他练习,所以他们也是要求学生做大量练习。所以,“上课+做练习”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常态。

      诸如此类的迷障,还有不少,不再一一列举。语文教学要改革,首先要打破这些迷障。要打破这些迷障,方法和途径自然很多,但我们以为推动活动课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只要运用活动教学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或者写作教学,以上种种迷障就势必被冲破。语文活动课以语文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以活动教学为主要方法的特点,是和这些迷障水火不容的。反之,如果语文活动课不能为打破这种种迷障发挥作用,仅仅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点缀或补充,那它就永远只是盆中之花,只是贵妇人的玩偶,永远不能真正触动语文教学的整体局面。

      基于此,我们以为语文活动课应该包含三大类型:

      一是专题类的活动课,即以某一种能力或者某一方面素养的培养为内容的活动课。目前绝大多数人理解的活动课基本都是这一类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有一个“走进语言现场”的专题,就是典型的案例,这个专题以培养学生演讲辩论等方面的语言素养为教学内容。通常的活动主题和形式还有朗诵会、编报纸、艺术欣赏、社会调查等等。

      二是活动型的阅读课,即采用活动教学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比如有老师教学《皇帝的新装》就是让学生将课文改写为课本剧,然后分组排演,最后进行演出评比,既评比改写最成功的剧本,也评比表演最好的剧组,然后再评比不同角色表演的成功者。我教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就是让学生先看电影《祝福》,注意和小说的不同之处,然后比较哪些地方做了改编,组织讨论这些改编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不成功的,效果非常理想。演好了,评好了,作品也读好了。

      三是活动型的写作课,即采用活动教学的方式进行写作教学。据我们所知,近年来,在这方面进行探索的老师并不少,有的是先活动后作文,有的是边活动边作文,有的是组织实际活动,也有的是设置虚拟的活动情景。尽管其做法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但基本已经体现了活动型作文课的基本特征,也很好地突破了长期以来作文课就是讲作文、读作文、评作文的简单模式。

      实践证明,语文活动课融进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很多人已经进行了先期的探索和实践,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在迫切要做的是对活动课在理论上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实践上不断探索总结并推广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标签:;  ;  ;  

语文活动课应突破“非学科”课程观_活动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