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对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使用呲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60例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71±2.8)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口服尼莫地平联合呲拉西坦片治疗方法,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口服尼莫地平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三个月,治疗组MMSE以及ADL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CDT和CDR差异不明显;治疗后六个月,治疗组MMSE、CDT、CDR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ADL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83.33%,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8.98%、19.6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使用呲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率小。
关键词:吡拉西坦;尼莫地平;脑梗塞;血管性痴呆
患者由于缺血或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而损害脑组织引发出智能损害的现象称之为血管性痴呆,这种病症在我国的发病率已经超过3‰。脑梗塞患者出现血管性痴呆属于痴呆中最常见的在种类之一,比例为10%左右[1]。因发病原因无法确定,所以也很难明确该病的治疗方式。现选取我院1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60例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对其进行分析讨论,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60例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71±2.8)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口服尼莫地平联合呲拉西坦片治疗方法,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口服尼莫地平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具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以下条件,(1)脑血管发病时间不明,持续痴呆状态症状超过三个月;(2)脑血管发病时间明确,持续痴呆状态症状超过三个月,且患者认知功能呈阶梯型 或突发型受损,持续痴呆状态超过三个月;(3)痴呆程度不超过重度;(4)通过影像学显示出脑部皮质下动脉硬化,持续痴呆状态症状超过三个月[2]。
排除标准:排除以下症状,(1)患者抑郁严重;(2)有严重的脏器疾病;(3)对于胆碱类药物过敏。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采用口服尼莫地平联合呲拉西坦片治疗方法,口服尼莫地平,30mg/次,3 次/d;呲拉西坦片0. 8 g/次,3 次/d;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口服尼莫地平治疗,口服尼莫地平,30 mg/次,3 次/d。三个月为一疗程,同时实施降压、降血脂以及血糖控制等一系列常规治疗。
1.2.2观察指标
对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三个月和六个月患者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画钟试验(CDT)、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临床痴呆程度量表(CDR)的数据进行评估对比。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是否出现异常。疗效指数=治疗前后MMSE差值/治疗前MMSE×11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统计学放啊
数据统计使用SPSS 17.0软件,用( ±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三个月,治疗组MMSE以及ADL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CDT和CDR差异不明显;治疗后六个月,治疗组MMSE、CDT、CDR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ADL无明显差异。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83.33%,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8.98%、19.6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及总有效率
3讨论
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的多发人群为老年人群,导致痴呆状态的脑功能缺失一般都经过多次脑梗造成的。其主要原因为脑动脉闭塞导致脑组织灌流量和脑功能兴奋性降低,从而使代谢降低,还与脑内相关区域的胆碱地质浓度下降以及直接损害胆碱能神经传导系统密切相关[4]。患者由于缺血或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而损害脑组织引发出智能损害的现象称之为血管性痴呆,这种病症在我国的发病率已经超过3‰。脑梗塞患者出现血管性痴呆属于痴呆中最常见的在种类之一,比例为10%左右。因发病原因无法确定,所以也很难明确该病的治疗方式。
现多为对症治疗的方式,其中尼莫地平改善脑循环、中药提取成分治疗以及中医针灸等多为常见。尼莫地平作为一类中枢性二氢砒啶类钙通道拮抗剂,其主要特点为脂溶性高,可透过血脑屏障提升脑动脉血流量,能有效的对于缺血损伤的组织进行血液灌注,从而避免了盗血现象[5]。呲拉西坦作为一种岸咯酸的环化衍生物,可有效的作用于中枢系统,对于脑部利用ATP/ADP的效率显著提高,改善了缺氧引发的逆行性健忘,对于记忆力和学习能力都可起到提高作用。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三个月,治疗组MMSE以及ADL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CDT和CDR差异不明显;治疗后六个月,治疗组MMSE、CDT、CDR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ADL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83.33%,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8.98%、19.6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提高患者恢复速度和程度,对于胆碱递质浓度下降的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对于大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和效率大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对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使用呲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率 小,可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涛,尹晓新,朝浩. 针灸结合通痹益脑汤治疗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J]. 陕西中医,2017,38(08):1128-1129.
[2]林昶,马莉. 脉络宁、乙酰谷酰胺联合治疗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疗效分析[J]. 吉林中医药,2010,30(01):40-41.
[3]石青,余尚贞,吕小亮. 大面积脑梗塞中医药干预治疗及对血管性痴呆的影响[J]. 辽宁中医杂志,2012,39(03):462-463.
[4]石瑞,张维. 脑梗塞后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与血Hcy和hs-CRP浓度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0):39-40.
[5]赵剑婷. 尼莫地平早期干预对预防急性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09):1992-1993.
论文作者:林述洋1,代英杰2,蒋智林3,蒋智林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5
标签:痴呆论文; 尼莫地平论文; 血管性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脑梗塞论文; 差异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