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共富实验学校 201900
摘 要:现代城市的孩子家境优越,他们最需要的不再是温饱需要解决,而是心灵需要抚慰、人格需要被尊重、人生需要被需要。但是他们的情感需要难以满足,甚至会受到破坏,所以这些孩子普遍无法感受到“被需要”这种情绪,久而久之,会对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产生怀疑,从而通过一些比如离家出走、自杀等极端行为来博得关注或寻求解脱。其实,他们真正的需要是自己“被需要”。
关键词:离家出走 需要 被需要 矛盾 信任 理解 尊重 沟通
人的一生紧要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余秋雨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又被称为“金字塔理论”。该理论把需求分成了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是否“被需要”,是判断自身“存在感”的一种方式。如果感觉到自己不“被需要”了,那么任何人都会突然陷入空虚和落寞。
当孩子们的心田里“不被需要”的情绪杂草没有及时根除反而不断蔓延,他们的心灵就逐渐变成了一片荒野。为了逃避、为了惩罚、为了追求新的生活和自由,甚至为了毁灭,他们选择了“不辞而别”。
一、案例背景
2018年6月的一个周六早晨,我被顾村镇派出所的电话惊醒,电话里说我班的三个女生周五晚上放学后离家出走,家长起初不想惊动班主任和全班同学,但找了一夜没有找到,现在已经选择报案,希望班主任能帮助从其他家长和学生那里获得学生出走的信息。在教育教学岗位这么多年,也多次遇到过学生离家出走的事件,但几个人结伴离家出走,还是第一次。来不及多想,我挂断电话,立即在家长群发布寻人信息,又对那些和他们走得比较近的学生进行一一摸查,有一位知情的学生说,他们周五放学时谈论过要离家出走,当时以为她们是在开玩笑,就没有告诉老师。听后我和家长的心绷得更紧了。想到不久前某校的“高坠”事件,我内心更时一阵恐惧,冷汗直冒。这时解救学生变得万分火急。幸运的是,不久后顾村派出所通过手机信息锁定孩子们已经渡船到达崇明某家宾馆,接着把情况反馈给崇明派出所。最后民警和家长们及时赶到宾馆,把她们解救了出来。事后三个学生说,她们甚至想过自杀,但在药店里买不到安眠药就放弃了。至于离家出走的原因,当时三个孩子不愿细说。
二、矛盾冲突
这三个女孩在班级里成绩虽然都不是很突出,但平时很少惹是生非。她们究竟为何会结伴离家出走?又为何会产生对生命极端不负责任的想法?她们的心灵何以荒芜到如此地步?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我和家长们亟需弄清楚这些问题,亟需打开孩子们的心结。
我找了一间空办公室,把她们叫过来,开始了一次促膝长谈。我对她们说:“离家出走,你们这样做,自然有你们自己的理由,我尊重你们的选择和决定,能和老师说说,你们为什么这样做吗?”她们一开始不太愿意说,但看到我的态度很诚恳,丝毫没有要责怪他们的意思,就打消了心中的疑虑,慢慢地打开了话匣子。在这其间,她们有彻底的表达与宣泄,有悲伤和愤怒的尽情释放。
小刘觉得自己对于父母来说一点都不重要,他们经常吵架,他们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从来不在乎她的感受。她说,她在家里找不到存在感,在班级里成绩又不好,觉得班级里有没有她也无所谓。
小姚说,她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只有妈妈一个人带着她,但妈妈很敏感,对她不理解、不尊重。因为她性格开朗,喜欢运动,就和男生往来较多,但由于她成绩不好,她妈妈就总怀疑她把精力用在了早恋上,就经常监视她,偷看她的QQ和微信纪录。马上又要期末考试了,如果考不好,妈妈肯定又要怪罪她。
小徐也敞开了心扉。她说一年前,还是在六年级时,她妈妈在家里丢了3000元钱,因她小学时不懂事,偷拿过家里的钱买过东西,爸爸就怀疑这次又是她偷了去,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她一顿,后来这钱她妈妈又找到了,是她放错了地方。虽然爸爸妈妈都向她口头道过歉,但对她的伤害无法弥补。凭啥在没有弄清楚之前,毫无证据的情况下就诬陷她,难道犯过错,就永远不被信任了吗?而且还是自己的亲人。小徐说着说着声泪俱下,她说,她最怕听到家里人说少了什么东西,她都不知道哪一天又祸从天降。她很渴望从这种阴影中摆脱出来。可以看出她是三个孩子中最痛苦的,她也是这次离家出走的主要策划者。
听了她们的诉说之后,我细细地分析了他们离家出走的原因,发现共同原因是他们“被需要”的情感没有得到满足。对于这些十三四岁懵懵懂懂的孩子们来说,“被需要”等同于被看见、被认可、被重视、被接纳、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这些才是孩子们重拾自信心和生命责任感建立的重要需求。她们渴望向阳而生,渴望在这天地浩大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容身之处,渴望自己的存在被肯定、被认同、被需要。这种强烈而炙热的情感才能使他们变得强大起来。
对于缺乏生活经验,在家感觉不到被需要,在班级里成绩不好,感觉受到歧视,不被需要的我班这些学生来说,是很难承受更多压力的,摆脱这种环境是这类孩子普遍的心理要求,采取离家出走的行动即是他们对环境的反抗。因此,作为班主任的我和家长们要尽快想办法让孩子们从心灵的荒野中走出,共筑起生命的绿洲。
三、解决过程
1.更新教育观念,关爱渴望“被需要”的孩子,用“同理心”感化他们。
了解了孩子们和家庭的矛盾冲突后,我思考着该用何种方法来化解她们的内心由这一长期冲突结成的坚冰。
如果是往常,我会像大多数班主任一样,为了感化她们,会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你们有没有想过,家长为什么会这样,这不能全怪父母,你们自己也是有责任的。你们这样做,让家长和老师多担心啊。父母教育你们的方式方法是有些问题,但还不是为你们好啊,你们应该懂事,应该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等诸如此类之言。这种教育完全是站在老师和家长的立场,把孩子当成受教育的对象,片面地强调他们这样做是错的,急于想纠正他们。实际上也是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们的话语权。这样在孩子看来,老师无形中就充当了家长的帮凶这一角色。结果这种教育往往只会适得其反,只会让孩子们是口服而心不服。其实孩子们愿意向老师诉说,其实是源于对老师的信任和被理解的“需要”,我们在教育中往往会忽视掉这一点。
今天我要进行一种新的尝试,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关注他们的内心需要出发来解决这些矛盾冲突。静静地听完他们的诉说之后,我对他们说:“周老师深深体会到了你们的痛苦,我感受到了你们的父母都有严重不好的地方,感受到了你们的家长都没有真正做到爱孩子,感受到了你们遭受的那些伤痛,感受到了你们现在的生活状态过得有点糟糕。如果是我小时候也生活在你们的家庭里,我可能还没有你们坚强,你们这一点远远要胜过周老师。”他们忧惧的脸上竟掠过了一丝笑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当我站在孩子的角度,对其的遭遇表示同情和理解时,就满足了孩子们“被老师理解”的感情需要。他们就可以借老师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慢慢消除他们郁结在心中的不平之气。
和小刘谈话时,我问她:“你爸爸妈妈吵架的原因是什么?”她略微想了想,说:“基本上都是因为我的学习,妈妈嫌我作业拖拉,妈妈每天陪着我很晚才睡觉,脾气就上来了,常常对我发火,爸爸回来,又指责爸爸不管我,爸爸脾气也不好,指责妈妈唠叨,每天都不得安宁,有几次还打了起来,”说着说着她的眼圈又泛红了。我同情地说:“父母这么吵,真应该顾及孩子的感受。”小刘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是我自己也不好,如果我在学习上改掉懒散的习惯,妈妈就不会被拖得这么累,她的脾气可能就不会这么坏,和爸爸的矛盾也就会减少了。”我赶忙说:“恭喜你,小刘!你进步真快,自己都会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了。”三个女孩都一起笑了起来。
接下来,我就顺水推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们正确理解家长、老师的意图,明白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期望,最后,再教导孩子们运用正确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遇事冷静思考,不要义气用事,让他们懂得宽容、懂得理解、懂得责任,学会沟通、学会原谅、学会放下。这样,孩子们的烦恼在交谈中慢慢得到缓解。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沟通交流,他们逐渐融化了心中的冰霜。
2.及时开展“相亲相爱一家人”等主题班会活动。
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让他们懂得班级里的每个同学都很重要,大家有缘相聚在一起,就是兄弟姐妹,就要相亲相爱。从而培养了孩子们自信心和互帮互助的精神,让每个孩子都融入到班级中来,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班级认同感。从而使孩子们找到了“被班级同学需要”的存在感。
3.通过班级家委会讨论交流,群策群力,共谋良策。
针对班级学生离家出走这一突发事件,我又及时地召开了班级家委会会议,在会议上大家认为家庭教育不当,往往是孩子们出走的直接诱因。家长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用“同理心”走进孩子内心,以满足孩子“被尊重”“被信任”等情感需求。
没有哪个孩子愿意“离家出走”,他们的选择,逃离出走固然有自身的问题,但更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家庭的教育方法和学校教育方式的有所欠缺。所以班主任和家长都应当充分地理解孩子,时刻保持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以各种方式排遣他们心中的郁闷和紧张,对于孩子的成败得失有一个正确的评判态度,平等地与他们讨论,切忌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训斥或粗暴打骂。其实离家出走的孩子的心理也没有真正放轻松,对归来的孩子的教育家长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只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温暖,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让他们感到自己很重要,感到自己被需要,他们才能让自己真正的回归。
4.召开家长会,提议每个家长给自己孩子写一封信。
为了达成家长和孩子的互相理解,我建议每个家长把最想对孩子说的话,写在信里,在家长会上,交到孩子的手里。小徐的妈妈在封信中说:孩子,这是妈妈写给你的第一封信,孩子,对不起,请你原谅妈妈,是妈妈错怪了你。当妈妈不相信你、打你的时候,你该是多么伤心……我的孩子,如果你的心还在痛着,就到妈妈的怀抱里来吧,就像你小时候,妈妈紧紧地把你抱在怀里一样……我一直以为自己很爱你,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可是现在,我才知道这爱竟像毒液一样让你痛苦不堪……”。小徐拿到妈妈的信,读着读着,泪洒信笺。她抬起头看了一眼坐在自己身边的妈妈,妈妈也早已泪流满面,小徐伸出手边帮妈妈擦掉脸上的泪水边说:“妈妈,别难过,是我自己也不好,一直让您担心……我以后再也不会做傻事了”。
四、案例反思
对于常人来说,在人本质的孤独面前,是一种“被需要”的情绪使其获得暂时的慰藉,孩子更是如此,但却往往被我们忽视。
而对于中学生来说,在班级里、在家庭中“被需要”的感觉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它是自信、自尊的源泉,也是努力学习的动机。年少轻狂甚至有些桀骜不驯的生命渴望被关心、被爱,更渴望被认可、被理解、被信任、被尊重、被需要。当这些“被需要”感无法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焦虑、会迷茫、会彷徨、会失落甚至会绝望。如果班主任和家长没有及时发现,没有及时进行积极干预,他们的心田就会逐渐荒芜,最终变成了一片荒野。
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这一作文题出题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引导孩子们在写作时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出题者意识到中学生渴望“被需要”的心理状态。
像小王子驯养了小狐狸,他们便彼此需要;因为彼此需要,他们之间的感情才得以持续;因为彼此有感情,麦田的颜色才对小狐狸有意义,小王子也学会了用心去看世界。班主任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被需要”的需要。孩子也需要我们的关注,需要我们的认可,需要我们的鼓励和肯定,需要我们让他感觉到,他是“被需要的”。“被需要”是构成幸福元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当孩子长期在缺乏安全感与情感支持的环境里(即不被需要的环境里)长大,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必然很差,人格塑造必然会有诸多问题,而一旦进入青春期,剧烈的身心变化和学习生活等压力加大必然让他们难以适应和应对,在产生新问题的同时引发了成长经历中的各种潜伏着的老问题,他们必然会表现出叛逆与出格,这不是生命的堕落和失败,我更认为这是生命的一次努力挣扎与蜕变。
离家出走的孩子,内心是孤独的,他们甚至想以此来确认一下,他在父母那里是否还重要。也许老师和家长都认为,我已经给他们很多爱了,可是你给的和他们想要的,没有吻合,他们也会觉得不被爱,不被需要。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们的内心,当孩子们有异常表现时,要思考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他这么做后会有什么感受,他期望别人怎么看他,他想从所做的事情中获得什么,从而了解他们真正的需要是自己“被需要”。
只有如此,家长们和班级老师们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解决问题,才能为孩子们共筑起生命的绿洲,从而引导他们从荒野中走出,从容地绽放出自己心中的玫瑰。
参考文献
[1]彭志勇 钟型秦 主编《现代中小学生班主任工作指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
[2]叶良骏 著《永远的陶行知——101个快乐与成功的故事》.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1月。
[3]李中莹 著《重塑心灵》.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年7月。
[4][苏]苏霍姆林斯基 著 杜殿坤 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
[5]万纬 著《班主任兵法2》.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
[6][德]尼采 著 罗烈文 编译《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中国三峡出版社,2012年1月。
论文作者:周晓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孩子们论文; 孩子论文; 妈妈论文; 自己的论文; 家长论文; 离家出走论文; 他们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