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语专业第二课堂构建的创新性研究
——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为例
刘 鑫 杨睿宁 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
摘要: 以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在本校形成一个完整、科学、操作性强的第二课堂新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以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的方式,培养其对外语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顺应新时代教学方式的改进趋向,由老师动员,提高教学水平及质量。
关键词: 第二课堂;创新模式;学习兴趣;实际应用
外语专业第二课堂可以为外语类专业学生建立自主性的学习结构。大学生活泼爱动,可塑性强,如果引导得当,就可使他们在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中受到教益。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展开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同时,以此为机遇,完善对学生人格的培育,因此,在当前教育体系发展的状态下,对外语专业第二课堂模式进行创新至关重要。
在中国,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在增加,复种指数不断升高,连年增产的压力日益加大,人们对于土壤、土质、土壤养分的期盼越来越高。在人们的期盼中,镁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一、第二课堂的存在形式和发展方向
(一)第二课堂的存在形式
目前,第一课堂的主要形式有中教课堂授课(综合课,语法课),外教课堂授课(视听说课),国情概况课,俄语中心活动,语言角(例如英语角、俄语角、韩语角等)。第二课堂教育与第一课堂教育的模式还存在着形式和方法的不明确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决定第二课堂内容,老师教、教育形式上采取的“灌输式教学”在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时收到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教学内容的被动性选择使很多学生参与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挫伤。如当前许多第二课堂还仅限于不定期的知识讲座、体会交流、演讲比赛等形式,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未得到明显的改变和提高。
高校构建完善的第二课堂体系,能够使其创设出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高校通过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改善校内的学习氛围,这对彰显学校自身的文化气质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外语专业第二课堂可以为外语类专业学生树立自主性的学习结构。大学生活泼爱动,可塑性强,如果引导得当,就可使他们在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中受到教益。
(二)第二课堂的发展方向
利用第二课堂的多元性,增设自由讨论课堂作为载体,自由讨论外国文学与语言的相关知识,并通过课堂上相关游戏的设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专业素养与文化素质的提高。并通过课堂商讨来为其他形式的“第二课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第二课堂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线。第二课堂活动应具备一定的新颖性,过程具备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亲身参与,从中体会创新的乐趣,从而培养创新的志趣、思维和能力。并通过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与学习紧密结合,是学习不枯燥,知识记得扎实。
二、关于第二课堂形式的对比分析
有人说,站在信息技术时代的开端,人类最古老、质朴的沟通形式—文字和书本需要重新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据资料显示,我国儿童阅读量和发达国家相比远远不足。“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陷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作为有着耕读传家、尊崇书香风气的文明之邦,今天我们应为儿童阅读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因为金色的童年,需要一路书香。
第四,要注意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互配合的重要性。要始终把第一课堂的基础知识教学摆在首位,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开展相应的第二课堂活动,实现两者相统一的系统性原则。遵循德育原则,更要注重第二课堂的时效性,有效地提高外语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交往能力。
言语实践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掌握外语的重要途径和首要方式。“第二课堂为学生开启了一个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新天地,作为一个发掘高校学生优点与亮点的平台,与第一课堂共同促进学生提升学习能力与专业技能。”目前全国已经有一百四十多所(不完全统计)院校开设外语专业,面对社会中工作岗位的激烈竞争,整改学生培养方案、突出人才竞争优势已成为培养外语人才的关键。而第二课堂的构建和形式创新已成为了外语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对此,我组通过对第二课堂展开的调研分析,并与大连外国语大学第二课堂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发展预期。
第三,除了已有的旨在提高外语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交际能力的活动形式外,应注重对学生国际社责任感的培养。外语专业人才应学会放眼国际视野,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曾主办的“全球化与青年责任主题辩论赛”“全球化与青年责任演讲”等有关国际情势和青年发展的相关问题,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创新能力;注重对外语专业人才中外文化两方面素质的培养,有力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
第二,除了进行和学术相干的第二课堂活动外,还应从校园文化方面入手,借助第二课堂形式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除包括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外,还包括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建设,在这一点上,可以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或开设讲堂或讲座等形式,形成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互相促进的态势。
第一,注重校园文化的构建,营造第二课堂的良好环境。积极建设各种社团组织、丰富文化活动,如中外文化交流周或语言角等活动,但创新之处在于活动不要流于形式,要通过丰富活动主题、扩大活动受众面等多方面进行开展,对于学生的反响是否积极可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丰富第二课堂的文化多元性。
由恶性循环到良性循环,这个过程注定不容易,也很难理出逻辑上的真正起点。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有所作为。尤其是公权力,可以逐渐减少对公民的傲慢与偏见,放下身段作出更多合理的制度安排,为不文明者划出底线,同时又不伤文明者的自尊。就像治理“中国式过马路”,无需出台过多的“违章者曝光”举措,将精力更多放在绵密执法上,放在文明出行的倡导激励上,日久见人心,恶性循环终将会变成良性循环的。
三、结语
“目前来看,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发展重点集中在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的提高上,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也明确提出要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使更多学生投入第二课堂的实践利于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外语语言知识能力,增强学生对外语语言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了外语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是社会中十分匮乏的人才类型之一,各大高校的外语专业应致力于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向社会输送更多的栋梁。
(3)特色性问题。各高校都应结合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对施教的内容进行适度的整合与重新组织,形成有效实用的特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欢.大数据时代高校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51-53.
[2]申明远.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困境探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6(9).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9)024-0458-01
作者简介:
刘 鑫(1983-),男,汉族,辽宁大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杨睿宁(2000-),女,辽宁营口人,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本科生在读。
基金项目: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810172042)。
标签:第二课堂论文; 创新模式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实际应用论文; 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