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整合:应对全球化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3;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0)06-0018-04
经济全球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力度向前推进,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但也存在着陷阱。我们融入全球化既要充分利用机遇,又要避开陷阱。这就要进行民族整合,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这是应对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一)
全球化是一个进程,或者是一组进程。它主要是指人类不断跨越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超越制度、文化的障碍,在全球范围内相互联系和交往,互相影响和融合,使全球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历史发展进程和趋势。这种历史进程并非始于今日。它是以国家化为起点推进的,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世界扩张而发展的。当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高度发展时,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就成了必然的要求,经济国际化的进程就不断加强。特别是二战以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迅猛发展,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进入更深层次。但这时,这种经济交融依然集中于几个大的大陆经济集团,跨国贸易有其明显的界限。80年代以来,包括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及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为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提供了物质前提,各跨国公司已不满足于区域的限制,正实现着全球范围内最佳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这就不可避免地把国际化推进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即全球化阶段。世界各国,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是主动地还是被动地都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它反映了国际经济关系领域的一场革命性变革。经济全球化,引导资本、技术、管理等向全球范围扩散,这为处于经济劣势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只要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趋利避害,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加快本国的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并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将自己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并能够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优越性,就可以产生新的嫁接优势,以超越发达国家,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全球化进程绝不是全人类牧歌式携手前进的过程,相反,其中充满了风险和不公平。全球化是在经济领域首先发动的,但是全球化绝不只是经济领域的活动,它是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的活动。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经济越来越政治化。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不仅争夺市场和经济的主导权,同时向发展中国家大肆兜售西方的价值观和体制,甚至用带有苛刻政治条件的经济援助胁迫发展中国家就范。这充分说明,全球化进程具有明显的政治含义。同时,全球化是以国际市场为纽带,以资本国际流动为动力,以跨国公司的无国界经营为支柱的经济,国际市场的逻辑是将经济活动推向便于生产并将获得高额利润的地方,因而,它具有极强的地理扩张倾向,往往超越民族国家的概念。而资本的跨国流动和企业的无疆界经营,又很容易诱发文化理念上的“全球主义”,从而导致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淡漠。在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国家还不断转变策略,利用传播的网络化,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渗透。可以预料,在全球化的推进中,这种渗透会越来越大,越来花样越多,我们面临的意识形态的斗争将越来越复杂。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推动和主导的,西方发达国家图谋在全球化中推行“西化”战略,必然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构成最大威胁。如果说文化帝国主义是西方垄断资本主义集团顺应全球化潮流调整其“全球战略”的产物,那么,这一战略调整的矛头在苏东剧变之后,就集中指向了中国,因而,在全球化的推进中,也充满陷阱。
(二)
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对于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应该是有益的。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扩张不仅带来了资本,还带来了先进的设备、技术、信息和企业管理新理论,推动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工艺流程重塑、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为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微观基础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并进而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因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超越战略,实现现代化和自强目标,都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
由于各国情况差异很大和所处地位不同,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类型国家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发达国家发展水平高,竞争力强,开放度大,又是全球经济游戏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因而,他们既是全球化的积极主导者,更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竞争力较弱,加之本身体制和改革上的障碍,使得它们在获取全球化带来的收益时一般要付出不小的代价,要承担更多的全球化的负效应。尽管如此,从长远和根本上考虑,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进程是利大于弊。因为,发展中国家如果不参与经济全球化,实行闭关锁国,就无法尽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就难以经受国际竞争,从而很可能真正被开除球籍。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快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要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特别注重维护自身的民族利益,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价值判断,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应对战略。
为了在全球化进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最关键的应对战略就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此,首先要进行民族整合,即进行国内各种力量的整合。进行民族整合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振奋民族精神,二是增强经济实力。就中国来说,进行民族整合有其内在的条件:
1.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是民族整合的文化渊源
中国各民族彼此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很强的民族凝聚力。这也是中国从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始终是主流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论经过多少年代,不管在什么地方,“炎黄子孙”就像一个巨大的磁盘把中华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中国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亲缘、礼仪、友情、相互信任等文化情感联系之上的,叶落归根,寻根问祖,以及对同胞的手足之情,汇合成中华民族高度一致的整体感和责任感。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以社会群体价值为本位,形成了中国人忠实于群体的价值取向。这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团结精神在过去和现在都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选择,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整合的文化渊源。
2.爱国主义是民族整合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从来就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救国自强、振兴中华的口号成为鼓励人民反帝反封建、推动历史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国的历史表明,当民族矛盾上升时,国内民族整合往往加紧进行,以应对外来的入侵。“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1]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国以世界各国为市场,世界各国也以中国为市场,各国商品、服务、资本将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这也是一种新的形式的入侵,如果不是首先进行民族整合,壮大自己,在国际竞争中,将可能不堪一击。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除了表现为在疆场上与侵略者拼斗外,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救国思想,如商务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革命救国等。近代中国是中国人民爱国主义大放异彩的时代,它陶冶了中华民族高度一致性的民族性格。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感召力,它可以容纳不同民族、不同阶级阶层和不同年龄、经历、觉悟水平的人,使之奋起,为振兴祖国而团结奋斗。因而,爱国主义是民族整合的精神力量。
3.社会主义一致性是民族整合的现实基础
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的民族政策是很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我们十分注意照顾少数民族的利益”[2],从而使得种族歧视失去存在的土壤。中国人民经过几千年的曲折发展,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中国历史上所形成的爱国主义,中华民族高度的一致性和追求团结和谐的理想愿望具有了新的内容,最终归结到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烈愿望上。社会主义一致性使爱国主义、团结一致的光荣传统具有更加广泛和持久的感召力。在社会力量上,它不仅可以调动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调动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绝大多数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积极性,把最广大的社会成员,包括不同立场和世界观的人们,团结到振兴祖国的大业上。在行动上,它不仅可以激励人们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推动祖国的统一,维护祖国的主权和尊严,抵御外来侵略,而且可以激励人们团结一致,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
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民族整合,提高民族凝聚力呢?凝聚力作为民族的一种精神维系,是以国民的团结意识为基础的,而不是靠简单的行政手段所能获得的。凝聚力有其自身的内涵和特征,而且不同时期凝聚力的内涵也不同。凝聚力首先是基于人们的一种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在现阶段,建设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改革开放则是实现这一共同理想的必要途径。每一个抱有振兴中华民族愿望的人,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消除彼此间的矛盾与隔阂,为同一目标而携手共进。同时,凝聚力虽然需要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但也承认和尊重个人的利益和愿望,并通过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合理地兼顾二者,使之统一起来。这就是中华民族富有时代特色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由于是在共同理想下的精神力量的聚合,因而具有稳定和持久的特征。事实上,从长远看,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是发展生产力,提高全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如果我们的人民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凝聚力,紧紧地团结起来,就能有力地促进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在融入全球化中,实现民族振兴大业。为了提高民族凝聚力,最重要的是要进行民族文化的整合和民族经济的整合。
1.民族文化的整合
民族振兴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振兴,而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尊严。在世界范围内的民族矛盾和民族差别没有消失之前,维护自己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对于每一个民族来说都是生死悠关的事情。没有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包括现代化在内的一切都是空谈。民族的独立自主与文化的独立自主是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之所以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中保持统一而不分裂,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从古到今,世界上没有一个具有民族精神和独立尊严的国家,在文化上是依赖别人从属别人的。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既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无形纽带,也是推动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前在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下,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而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是融入全球化的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此,必须进行民族文化的整合。首先,要对传统文化按照时代要求进行科学的改造。其次要大力宣扬我们的时代精神,积极反映当代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实现伟大复兴的奋发向上的面貌。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将现代文化中的精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落实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鼓舞着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创造宏伟的业绩。重视弘扬社会主义时代的民族精神,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精神财富,对于振奋人民的民族精神是极为重要的。文化的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和社会精神的载体。社会主义要努力追求的文化精神应该是一种以开拓、进取为特征的文化精神,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积极的公平竞争来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精神。只有这样的文化精神,才符合我们时代的要求,也才能使我们在融入全球化中,抓住机遇,避开陷阱,发展自己。
2.民族经济的整合
有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经济融为一体,不存在民族经济。这是一种误解,是把全球化与一体化混为一谈。从整体上看,经济的发展是循着国际化→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推进,但要从全球化进入一体化却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世界经济完全一体化是不可能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与发达国家一体化,即使发达国家也没有能够一体化。近年欧盟的经济一体化虽然有重要发展,但离完全一体化还很远。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主要有两个:一是对内可使区域组织的成员享有区域一体化的独特好处,二是对外可以增强区域集团及其成员的实力地位。在这方面,全球化给区域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刺激和驱动力——透过推动区域一体化而增强区域集团和成员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得到更多的全球化利益。正是因为这样,区域一体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并存。因而,各国经济既融入全球化,又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独立。事实上,全球资本市场的开放,贸易的自由化推进,都是经过各国双边或多边谈判后实现的,是政府行为的直接结果,也就是说,在全球化进程中,民族国家的政府仍然起着主导的作用,并没有放弃国家主权,仍然为维护本民族的利益而努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所要求的不仅是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而且要求加强国家干预,特别要求各国政府加强经济、金融方面的合作。国家干预为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创造一个稳健的国际经济环境。某些西方学者一味鼓吹自由化,要求发展中国家片面推行自由化,这不符合全球化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有的大国,一方面要求发展中国家加速贸易、投资自由化,另一方面自己搞保护主义。这本身就是对自由化的批判。实际上,对于各国政府来说,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来说,一方面,不能不汇入全球化浪潮,另一方面,又必须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一个民族的经济实力如何,通常决定着它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我国经过50年的建设,特别是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仍不够强大。只有通过整合,一方面适应全球化的环境,另一方面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
民族经济整合最关键的就是经济结构调整,它包含三个递增的内容:一是协调,二是优化,三是升级。我国的经济结构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做了比较大的调整,但至今计划体制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结构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难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目前,无论是亚洲国家还是西方发达国家,都在极力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加速本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重组。面对这种新的国际形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和突出重点就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为此,首先,应当以市场为导向,即根据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提高市场需要的产品的有效供给水平,培育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业和产品,坚决压缩和淘汰那些不适应市场的产品的生产能力,坚决关闭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企业。其次,应以产业升级为核心,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能有力支撑经济增长的产业和产品,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再次,应以企业为主体,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将企业自主调整与政府政策引导有效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