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3新疆静怡心理咨询职业培训中心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8-0350-03
1.一般资料
1.1 人口学资料
求助者:刘某,性别:女,民族:汉族,年龄:17 岁,新疆乌鲁木齐市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
1.2 个人成长史
从小随父母生活,性格温顺,非常听父母的话。父亲是机关干部,母亲是教师。家庭和睦,父母从小对孩子的要求很严格,希望她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上学后,刘某努力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好。因害怕父亲的严厉,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做得尽善尽美,当她出现失误时,父母就会严厉批评,令其改正。所以,刘某在家是个非常懂事听话的孩子。做任何事情对自己要求都很严格,不允许自己做错事。除了学习之外,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也没有什么朋友。升入重点高中后,同学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她在高一入学时,成绩排在年级中等水平(400名)。由于对自己要求很高,刘某通过自己努力第一次月考进步幅度很大(年级300名),老师和家长因此对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到了第二次月考时,因为身体原因,高烧三十九度,结果成绩很不理想,排名落到了年级600名之后,虽然家长和老师考虑到她是因为身体的原因成绩退步,但她本人非常难过,不能原谅自己。从此每到考试前就紧张不安、心烦意乱、食欲减退,并且晚上经常整晚地失眠,学习效率明显下降,考试成绩也一次不如一次。
1.3 精神状况
求助者刘某穿戴整齐,感觉、知觉、记忆及思维正常,复习很难集中注意力;情绪紧张焦虑,烦躁不安,精神恍惚,无精打采。
1.4 身体状况
近一个多月睡眠较差伴食欲下降。无重大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1.5 社会功能
性格较内向,最近变得不爱讲话,与同学交流减少,情绪不稳定,常常发脾气,做事情不积极,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了正常的学习。
1.6 心理测验结果
心理测验:心理测验结果:(1)SCL-90:总分157;因子分:焦虑2.7。(2)SAS:标准分65。诊断,(见表)。
2.主诉与个人陈述
2.1 主诉:心烦,焦虑,注意力不集中1月余。
2.2 个人陈述
我在高中之前一直都是班上的佼佼者,深受老师的喜爱和同学的肯定,父母也引我为豪。可是进入高中后,学习压力较前增大,并且考进来的学生大部分是优等生,我的领先成绩很快被其他同学超越,这给我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尤其是连续三次月考,我的学习成绩有所倒退,父母严厉的批评了我。我原先自尊心就强,连续学习上的打击,让我感到很沮丧,思想压力也很重,担心父母和老师责备我质问我。所以暗自给自己施压,期中考试一定要考好,可是越到考试,我越紧张,生怕考得不好,白天上课不能集中精力,晚上睡觉睡不着,精神状态很差。特别是期中考试前的模拟考试,考得很差。本来数学是我的优势,但我一拿到试卷,就出现紧张、心慌、难受、坐卧不宁,手指发抖,手心出汗,特别是碰到自己没做过的题目,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根本无法答题,结果一场考试下来,有一半的题没答完。过几天就要期中考试了,我心理特别紧张,头绷地紧紧的。
3.观察和他人反映
3.1 家长反映
求助者性格内向,脾气有些倔强。家中的独生女,父母对她寄予的希望特别大,要求也很严格,尤其妈妈对她的期望值更高,平时总灌输要孩子一定考上名牌大学。她也特别听话,非常上进,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自尊心非常强。最近一个多月感觉她情绪低落,总是无精打采,动不动爱发小脾气,问她发生什么事,也不愿告诉,与父母交流明显减少。
3.2 老师反映
求助者有上进心,成绩较好。在班级里学习很刻苦,一直认为考试成绩是对自己价值的一个肯定,自己应该一次比一次考得好,没考好就是失败,就会让班主任失望、让父母伤心、让同学笑话,因此对考试成绩过分看重与担忧。
3.3 咨询师观察
求助者在父母和老师的陪同下前来,衣着得体,神情稍有紧张,情绪低落、烦躁,一直低头讲话。表情心神不定,两手不停的在膝间搓来搓去,精神正常,自知力完整,语言表达思路清晰,性格稍内向,有明确的求助要求。求助者无家族精神病史及遗传病史。
4.评估与诊断
根据观察及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与意识水平无异常,性格内向,好胜心强,心理承受力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都比较差,较难适应外部环境,情绪易冲动,目前整个心理状况不良,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功能(学习、人际关系、睡眠等)产生了影响。
诊断: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
4.1 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主客观世界统一,有自知力,个性稳定,主动求治,并且没有表现出妄想、幻觉等精神病的症状,所以排除精神病。
(2)按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燥、睡眠障碍等症状。但求助者的反应强度不剧烈,反应也只局限考试问题范围内,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等现象,社会功能没有受到严重影响。从病程上看没有超过2个月。
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
4.2 鉴别诊断
(1)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逻缉思维混乱,没有感知觉异常,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所以排除精神病。
(2)与焦虑症相鉴别: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动能紊乱的症状,表现为头晕、胸闷、心悸、运动性不安、出汗和呼吸困难等,该求助者没有表现出这些主要症状,所以排出焦虑症。
(3)与抑郁症相鉴别:求助者虽有情绪低落,但不是主要症状,也没有兴趣缺乏、自罪自责、自杀意念等症状,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4)与严重心理问题相区别:所谓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可以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求助者心理问题不太严重,时间比较短,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所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5.咨询目标的确立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及其家长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调整认知及树立求助者的自信心;改善睡眠状况;改变求助者对考试的不合理观念,调整考试焦虑情绪;增强应试技能,提高考试成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在达到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基础上,改善求助者认知,最终达到促进该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的完善。帮助求助者学会自我心理调控,构建合理的认知模式。
6.咨询方案的确定
6.1 主要咨询方法
合理情绪治疗方法
6.2 适用原理
合理情绪治疗方法是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此方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该方法是通过纯理论性的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来改变来访者的非理性观念,用来帮助咨询者解决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观念和想法,而非事件本身。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认知因素来改变情绪。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一般来说,人们会认为人的行为反应及情绪(C)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导致的,即是A引起。合理情绪治疗方法(RET)的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导致行为反应及情绪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解释、看法、信念才是引起人的行为反应及情绪的更直接的起因。合理的信念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适度的、适当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导致不恰当的行为反应和情绪。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的时候,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异常的发生。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结合本案例可以看出: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考试焦虑上,无论其失眠、考试时心慌、内分泌失调,还是其情绪抑郁低落都是因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具体表现为A:诱发事件是考试。B:她对考试产生的一些不合理信念:(1)绝对化要求—“考好”才代表她的真正的价值,否则就没有价值,成绩必须比原来有进步才算考好”;(2)过度化概括—“一次考不好,就证明自己能力差,以后也同样会失败”;“这次考这么差,看来我完了”;(3)糟糕至极——“如果考不好,自己就没面子了,别人都会笑话我”;C:由以上不合理信念导致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后果:考前害怕、担忧、焦躁不安,考场上紧张万分,导致身心疲惫,考试成绩下降。求助者逐渐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急易导致问题的泛化和焦虑症的形成。D:把常常导致考试焦虑程度高的不合理信念一一列出来,然后我们逐一与它辩论,使之转变为合理的观念;E:把它们驳倒之后再把它们扔掉,最终达到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治疗效果。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她特定的年龄阶段,都比较适于采用上述咨询方法。同时,为提高陈某应付焦虑情绪反应的能力,消除睡眠障碍,合理情绪疗法还采用一些行为训练方法(包括自信训练、放松训练)。
6.3 双方权利和义务
(1)求助者的权利及义务
权利:有权选择适宜的咨询师;有权提出中断和转介咨询;对咨询方案、时间、收费有协商权和知情权。
义务:向咨询师提供与求助者有关的真实及详实的资料;遵循咨询方案中确立的咨询目标并努力实现认知观念的改变;积极主动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完成双方协定的作业。
(2)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有权了解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和相关资料及提出转介;
义务:有义务介绍咨询原理和方法;有义务介绍国家收费标准并遵守法律要求和职业道德;保证保守咨询秘密;
6.4 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咨询收费:求助者为本校学生,未收费
心理测验收费:SAS,SDS,不收费
7.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心理帮助阶段;心理巩固与结束阶段。
7.1 评估及诊断阶段(首次心理咨询)
目的:是收集资料,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建立融洽的咨询关系,澄清咨询目标,然后进行咨询分析。
过程:询问求助者的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相关规则和事项,通过诱导性会谈探询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实施与之相关的心理测验,并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并进而做初步的问题分析,确定相关的咨询目标,并简单介绍合理情绪治疗方法的基本理论模型(abc理论),经协商求助者表示同意。故进一步约定具体的咨询时间及具体要求,需及时赶到,如有特殊原因不能及时赶到则需要事先电话说明等。
7.2 心理帮助阶段(第二次心理咨询)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考试焦虑”应对策略;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治疗方法
过程:合理情绪治疗方法
(1)与不合理信念争辩,修正求助者的核心错误观念。首先,让刘某明白考试前有轻度的焦虑是当前中学生最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调整好自己可以使自己的实际水平发挥出来。正如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考试焦虑与效果之间存在一种被称为所谓的“倒U形”的关系,即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此值时,考试的效果最佳,低于或高于此值都会使考生的实际水平发挥不出来。其次,跟自己的心态也有一定的的联系,要积极调整心态,好的心态会有好一点的结果。
(2)认知重建:制定行为目标并进而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需要增强自信,提高应对焦虑的应变能力。通过观察与交谈发现,她存在的不恰当的信念有:“我每一次都要考试成功”,“一次失败就意味着永远失败”“这次考试失败我就全完了”。
(3)与求助者共同探讨:告诉她“如果你有正确的观念,你就能开心地生活,反之,错误的观念就很容易困扰你的情绪。”并充分肯定错误观念不调整的弊端。指导她做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比如“我准备得很好,只要我认真做题就一定能考好”。
(4)布置作业:让求助者详细说出自己在考试前产生焦虑的原因,并尝试用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对比一下不如自己的同学的感受;询问数学老师及其他同学对她的一些评价等。
(5)作业反馈:经过咨询师的分析,求助者可以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所认识,认识到自己的紧张焦虑主要是自己的一些不合理的观念,事实上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严重。。
7.3 行为治疗方法(第三次心理咨询)
指导刘某学习放松,让她靠在沙发上,使全身各部位处于完全舒适的状态,双臂搁置在沙发扶手上或自然下垂。让她想象自己在完全放松的环境中,比如,优先的走在在一片碧绿的草原上,心情无比的放松及平静。随后咨询师用愉快、轻柔的声音告诉求助者慢慢的放松自己的手臂、头部、躯干、下肢,重点使肌肉放松,并通过肌肉的彻底放松达到心理的放松。缓解考试焦虑的方法有积极的心理暗示法,在进入考场前不要给自己太多的负面暗示,比如千万不要考砸了,那就太对不起父母了等负面暗示,应该积极乐观的鼓励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考好。给家庭制定一些规则:比如不能有太多的感情成分(包括调整期望值及情绪,关注健康,营造轻松愉快的的家庭氛围等)。
7.4 巩固与结束阶段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增加自信心;学习考试策略。
方法:会谈,认知行为法。
过程:给予支持,鼓励调整其错误的认知;考试期间每考完一科,不准询问考试情况,如果家庭中有违反了上述规则,都将会受到一点小小的惩罚;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增加独立性与自信心;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独立能力;家庭监督与引导:与父母交流,家庭教育孩子要严宽合理,积极肯定与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引导孩子逐渐独立承担自己在成长中的挫折和责任。锻炼她开朗乐观的个性,完善人格。
8.咨询效果评估:
8.1 来访者自我评估
情绪较前好转,焦虑较前减轻。对以后的考试充分准备,并且信心十足,上课也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敏捷,注意休息,合理运动,学习效率也明显提高,睡眠质量较前明显好转。
8.2 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观察、回访的结果看,已经达到咨询的预期目标。来访者自信心较前增强,情绪状态积极乐观,不再给自己找别扭,能够正确的评价自己,并且学会了适度减轻学习压力,能积极面对考试,能够合理看待考试,自己的焦虑情绪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8.3 心理测验结果
(1)ScL-90:总分139;因子分:焦虑1.9。(2)SAS:标准分47。各项指标均正常。心理咨询的情绪症状前后测验比较表明:求助者考前焦虑情绪问题明显改善,(见表)。
8.4 咨询后的反思
此次咨询关系的建立比较好,来访者较配合,咨询方法基本恰当,咨询过程相对完整。但是由于咨询师经验不够丰富,往往对于来访者的反馈不够及时,有时表达不够充分,完整。共情、同感、探究、挑战等技术的运用不够灵活。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多加练习、多做总结,同时应更细、更深的掌握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2]《心理咨询师》(技能)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3]钟友彬.认识领悟疗法[M].贵州教育出版社1998年.
[4]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论文作者:孙毅1,杨娜2,孙晓2,李旭升3(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6
标签:情绪论文; 焦虑论文; 考试论文; 心理论文; 自己的论文; 父母论文; 目标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