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中经济协作10周年的评价及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年论文,评价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034(2003)06-0045-06
一、韩中贸易发展现状比较
1.韩中贸易的择要介绍
1992年韩中两国建交之初,中国的贸易总额就已超过韩国;截至2001年,中国的进出口额分别达到2666亿美元和2435亿美元,韩国的则为1504亿美元和1411亿美元。建交初期,韩国只是中国的第7大贸易对象国,韩中两国的贸易总额是63.7亿美元,截至2001年末,两国间的贸易总额已达314.9亿美元,中国成为韩国的第3大贸易对象国(表1)。在此期间的9年里,两国的贸易规模保持着年平均19.4%的高增长率。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依存度从建交初期的不到3.4%上升到2001年的12.1%;韩国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也从2.8%增加到9.6%。
表1:各国(地区)对我国的进出口情况(2001年)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IOTIS中国贸易统计、韩国贸易统计
2.韩中贸易关系的变化:从垂直分工到水平分工
从贸易产品的种类上看,建交10年来,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产品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但进口产品有较大变化。1992年建交初期,韩国从中国主要进口初级产品,产业间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但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两国在产业内的贸易比重越来越大(表2),以前的垂直分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水平分工。
表2:韩国对中国的前十位商品进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KOTIS
3.海外市场的出口竞争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两国在海外市场上的出口竞争也在加剧。利用比较优势指数MCA(Market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注:如果MC大于1,说明该国的i商品在j市场中具有较高的出口优势:如果小于1,则出口优势低于平均水准。)可以对韩中两国在第三国市场上的出口产品优势进行比较分析。
(1)在美国市场上的MCA比较
在美国市场上,韩国1996年MCA大于1的产品有4种,但2000年原皮及皮制品、鞋帽类的MCA下降到1以下,而金属制品的MCA有小幅上升。结果,在全部制品中,MCA大于1的产品减少到3种。从整体上看,韩国在美国市场上的MCA,除纸浆产品、石灰及玻璃制品、金属制品、机械及电子机械制品、车辆等运送机械制品外,剩下的9种产品都在减少。而中国2000年的MCA比1996年在整体上有小幅上升,除化学工业品、皮制品、纤维制品、鞋帽类、杂货品外,其他品种的MCA都有提高。特别是韩国MCA最高的机械制品指数也不过1.986,而中国在鞋帽类(7.421)、杂货品(5.381)等轻工业品上的MCA远远高于韩国。可见,中国的比较优势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消费资料上。但如果考虑到包括其他资本货物在内的MCA大于1的产品,中国从1996年的7种已经上升到了2000年的9种(表3)。因此与韩国相比,国产品具有更高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在2000年以HS2单位为基准的67种工业品中,韩国MCA大于1的有18种,中国有33种;韩国MCA大于中国的有23种产品,而中国则在余下的44种产品上,MCA均超过韩国。这足以说明,中国比较优势产品的范围比韩国更为广泛。
表3:韩中出口品MCA的变化
资料来源:KOTIS美国贸易统计、日本贸易统计
(2)在日本市场上的MCA比较
在日本市场上,与1996年相比,2000年韩国全部工业品的MCA指数有所下降(1.253→1.198);中国在同期内则出现了小幅度的上升(1.318→1.391) (表3)。1996年,韩国MCA大于1的产品有8种;2000年,MCA大于1的产品减到6种。而中国,虽然1996年和2000年MCA大于1的产品都是相同的5种产品,但是中国这些产品的MCA比韩国要高出很多。另一方面,在2000年以HS2单位为基准的67种工业品中,韩国MCA大于的产品有27种,中国有36种;韩国MCA超过中国的有25种产品,余下皆低于中国。同样说明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相对于韩国是更为广泛的。
二、韩中投资协作的现状及特征
大部分国家从1980年开始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而韩中两国建交是在1992年实现的,所以韩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是比较晚的(注:事实上,1985年以后,一部分韩国企业就开始了对中国的投资,主要是通过香港、日本进行间接投资。)。尽管如此,中国现在已成为韩国第2大投资对象国。截至2001年末,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88.7亿美元(申报额),实际实现54.1亿美元(6054件)(注:根据中国的统计,2001年6月末,韩国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16,654件,签约额是207.7亿美元,实际额是110.2亿美元。)
;中国对韩国的投资(申报额)累计2713件,在全部外国人投资(22375件,778.2亿美元)中,位于美国、日本之后,居第3位,但是从投资金额上来看,不过2.3亿美元。目前韩中两国间的投资基本是韩国单方面的。
1.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的特征
目前,韩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在地域上已经
从以山东和渤海湾地区、东北3省为主扩大到上海、江苏等地区;从产业类别上看(表4),以制造业投资为主,占全部投资的83.9%,这些投资带动了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因为韩国在中国设立的企业所需原材料主要来自于韩国国内;从投资比重上看,韩方独资占全部投资的60%以上;从投资形式上看,除了大企业外,多数韩国企业还只是单纯的加工出口。
表4:韩国对中国的投资状况(2001年末投资基准) 单位:千美元
资料来源:韩国进出口银行
2.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的不足之处
第一,与欧美企业的比较,韩国企业在对中国投资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投资规模小。欧美企业主要以大型投资为主,不少投资的规模都在数亿美元以上;而韩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2)企业的当地化水准不足。欧美企业十分重视企业的当地化,所需原材料、零部件大都是在当地调拨的,所以不仅一般管理人员是当地人,甚至总经理也是当地人;但韩国在中国投资的企业从总经理到一线的普通工作人员几乎都是韩国人,不利于韩国企业在中国的长期发展。(3)对中国市场调查和研究不足。欧美企业对中国的投资大部分都选择在新行业或是有发展前途的行业,在汽车、能源、电脑、软件等产业中,初期投资者大部分都是欧美企业。这种投资战略减少了投资风险,其根本基于对中国的调研。相比而言,韩国企业在这方面是远远不够的。(4)技术领域的投资保守。韩国对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大部分技术水平比较低的轻工业、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以消费资料,如纺织品、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饭锅等为主的产业。在中国市场上,常常与中国企业形成竞争关系。相反,欧美企业则主要对能源、化工、汽车、中型电气机械、半导体等尖端技术领域投资,在生产技术方面与中国企业几乎没有竞争关系,结果在这些领域中,欧美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十分明显。(5)在研究和开发方面,韩国企业和欧美企业也有很大差距。韩国大部分企业对中国投资方式是在韩国进行研究和开发,在中国生产。相反,摩托罗拉及上海通用等欧美企业则是在中国当地设立技术开发中心,充分了解和满足当地人的需求。
第二,与日本企业的比较,韩国企业和日本企业具有许多类似的特征,比如都以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消费资料行业为主;投资的工程都是以中小型为主。但是,如果仔细比较,就会发现韩国企业明显存在着下列不足:(1)系统的职业训练不足。日本企业十分重视对职员的教育,并因此建立了短期、中期、长期的研修计划。不仅在日本国内,而且在海外投资公司中也在积极地实行着职业教育。在中国投资的韩国企业大部分都没有建立针对当地职员教育的研修计划,即使有也是名义上的。韩国企业没有激发职员奋发向上的精神。(2)企业文化落后。一部分韩国人认为自己具有丰富的业务知识,不肯听取别人的意见,经常给人以一种傲慢的感觉。相反,日本企业的职员十分重视礼节,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因此双方之间即使有纷争,也能比较容易解决。(3)投资准备不足在对中国投资的日本企业中,破产、撤资的情况很少,原因是日本企业在对中国投资之前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并通过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相反,韩国企业的投资是比较轻率的,投资之前没有对市场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投资后也不注重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只能艰辛地维持着初期投资时的产品竞争力,结果很容易丧失竞争力,导致不少企业破产、撤资。(4)投资地区过于集中。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东北和渤海湾一带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山东等7个省市(注:截至2000年,韩国企业在上述7个省市的累计投资件数和投资规模在对中国总投资中的比例分别是82.7%和66.9%。资料来源:韩国进出口银行。)。日本对中国的投资,初期主要集中在以大连为主的北部地区,但是在80年代后半期,渐渐向南方地区扩大,特别是在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以后,日本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迅速地向南方地区扩散。(5)缺乏对当地人力的使用。过去,日本企业在当地职员的使用中也有不少问题,但现在有明显的变化。而韩国企业在当地职员的使用上,不仅大大落后于在中国投资的欧美企业,与日本企业比较也有相当的差距。
三、韩中产业比较
1.主要产业的生产规模
根据韩国产业协会所提供的资料(表5),在半导体、造船产业中,韩国在生产和出口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中国的半导体及造船生产仅占韩国的5.2%和12%;在石油化学及汽车产业中,虽然中国还落后于韩国,但这种差距正在渐渐缩小;但在电子产业中,中国已经超过了韩国,而且差距正在扩大;在钢铁、纤维产业中,中国的生产量是韩国的2.6~3倍。
表5:主要产业类别中的韩中两国生产指数比较
单位:韩国(=100)对比中国生产
基准单位 1999年2000年
电子产业生产额
124.1 133.5
半导体产业 生产额5.25.2
石油化工生产量84.3 89.1
汽车完成台数 64.4 67.5
造船产业生产量17.0 12.2
钢铁生产量302.0 295.2
纤维合纤生产量209.6 262.4
资料来源:韩国产业协会
表6:韩中对主要市场产业类别的出口指数
单位:韩国(=100)与中国的出口对比
1999
2000 2001.1-6
电子产业 95.3
93.7 121.4
半导体产业3.2 - -
钢铁 59.2
115.1 75.7
纤维 231.9 309.8 380.0
鞋2795.0 3852.34938.3
机械产业 221.2 236.9-
资料来源:韩国产业协会
2.主要产业的出口规模
从主要产业的出口现状上看,中国正在超过韩国或正在紧跟着韩国。在电子产业中,中国在2000年末还落后于韩国,但在2001年上半期对主要市场的出口已经超出韩国20%;2001年上半期,韩国对主要市场出口的纤维和鞋分别仅占中国的26.3%和2%;1999年,中国钢铁产业出口占韩国的59.2%,但是2001年上半期则增加到75.7%(表6);但在半导体、石油化工、汽车、造船产业上,中国目前还不能和韩国竞争。
四、推进韩中经济协作的建议
如果说20世纪后期的10余年间,两国政府和企业为打开经济协作的新窗口而创造了良好基础的话,那么21世纪就将是两国向经济协作获得实质性成果和阶段性跃进的时期。为此,两国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研究与合作:
第一,贸易均衡协作方案的探索。韩中两国为了达成长期的贸易均衡进行了必要的努力,但在韩中两国的贸易中,韩国的贸易黑字正在扩大,这是引起两国通商摩擦的原因。不久前,两国发生的紧急进口限制措施和反倾销提诉,都说明了这一点,并且这种趋势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两国间的这种贸易不均衡会引起两国贸易产品的偏重现象,从长期来看,两国间的贸易将会保持均衡。但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贸易不均衡所引起的消极后果,两国要共同对达成贸易均衡的制度做准备。
第二,产业(技术)协作方案的探索。从韩中建交到目前为止,两国一直在为扩大产业协作而努力着,但是,韩国在飞机、汽车部品、电子交换器、高画质TV等领域中并没有取得可观的成果,这是因为韩中两国在对技术的理解上存在差异,信息情报交流也不足,并且缺乏有效地具体化的方案。因此,为了确保以后两国间的产业协作,扩大产业技术交流,需要建立相应的协作系统。
第三,旅游及文化协作方案的探索。文化的相似性和地理上的邻接,使得韩中两国间在旅游和文化领域上的协作机会要大于其它任何国家。现在,两国间的旅游和文化交流正在活跃展开。为了扩大这种交流,在两国政府的相关机构中要设立长期的对话和协作窗口。特别是大力促进发展两国的具有高附加价值的文化产业,可以在电影、音乐等艺术和体育运动等领域里加强协作,向世界传播两国具有独创性的文化。
[收稿日期]2003-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