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的成功实践--湖南省桃源县第一中学报告_桃源一中论文

“德治”的成功实践--湖南省桃源县第一中学报告_桃源一中论文

“以德治校”的成功实践——来自湖南省桃源县一中的报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桃源论文,湖南省论文,以德论文,治校论文,县一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桃源,一方神奇的土地。1600多年前,诗人陶渊明在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诗》。诗中“桑竹垂余荫”,“春蚕收长丝”的人间仙境,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今天,跨入新世纪的桃源,生机盎然。“山鸟似欲啼往事,桃花依旧笑春风”。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这里钩织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壮丽画卷。

桃源一中,就是其中的一个亮点。

创办于1907年的桃源一中,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如今,她的风采依旧迷人。

还是让我们先看一组数据吧——

连续10年,桃源一中学生犯罪率为零;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优秀率90%,合格率100%;高中毕业会考合格率,多年保持在99%以上。

在第三届、第五届湖南省教研成果和教改经验评选中,桃源一中“梅开二度”。其中,《初中英语“IPO”活动教学实验》课题荣获一等奖,《中学德育规范化实验》课题荣获三等奖。2000年,学校申报的《单亲学生心态调查分析及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课题,已被列为湖南省“十五”基础教育重点课题。

自1996年以来,桃源一中集体和师生个人获国家级奖励和荣誉71项,获省级奖励和荣誉180项。1997年、1998年,在常德市(桃源县地属常德市)两次高中物理、化学学科竞赛中,桃源一中囊括了全部的冠军,并且占据了全部获奖人数的半数以上。一块块闪光的奖牌,从不同侧面折射出桃源一中的风采。

在常德,乃至在湖南省,桃源一中声名鹊起。他们的办学经验已引发人们的关注。多年来,他们以“学校重德育,班子求德政,员工修德行”为办学宗旨,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德治校”的育人之路。

学校重德育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古往今来,那些汗青流芳的伟人豪杰,无不把对道德的追求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所谓“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声感慨。在教育领域,道德及与之相伴的德育,始终被人奉为圭臬。那“德教为先”的主张,那“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在道德”的呼声,不就是一种最好的印证吗?

“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桃源一中始终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始终突出德育的首要位置,弘扬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将“全面发展,德育领先”作为学校的办学追求。

深入了解后发现,在校长王义生身上,充分体现了这一追求。

“德育工作时间表”和“学生咨询问题登记本”,是王校长重视德育工作最有说服力的证明。每天,他要找1至2名学生谈心,对学校各个角落巡查一次;每周,他要听一堂主题班会,找班主任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接待一次学生心理咨询;每月,他要召开一次德育专题会,作一次德育电视讲话,督查一次班风“月评比”;隔月,他要搞一次大型的德育主题活动;每学期认真开展一次德育评估。这一切的一切,充实着他的工作日程,也积淀着他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王校长有一个专用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除了面对面地倾听学生的诉说,温和地与学生交流外,他还将那些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拿出来,让领导班子成员和教职员工们一起探讨。他用富有哲理性的分析让大家明白:“当教育成为学生的需要时,奇迹就会发生。”

1997年11月,湖南省高中教育工作会议在衡阳举行。桃源一中是惟一一所以德育经验上会议讲台的学校。他们《落实德育措施,增强德育实效》的发言,引发了代表们浓厚的兴趣。客观地讲,一中的德育经验也不一定比人家高明到哪里,但他们坚持占领思想政治课和时事政治课主阵地,在扎扎实实打好“阵地战”的同时,抓好“辅战场”,灵活多变地打好“歼灭战”,全方位地把德育工作摆到重中之重地位,的确“与众不同”!

就拿“主阵地”来说。谁都知道,不就是思想政治课和时事政治课吗,有什么可值得“标新立异”的呢?概念、道理、结论明摆着,“照本宣科”、“一讲了之”呗。桃源一中可不这么看。“主阵地”啊,能“等闲视之”吗?学校非常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讲台,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要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不能信口开河,乱发议论,含糊其辞。“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教育就要从这里做起。

桃源一中有54个班级,每周开出的思想政治课和时事政治课有200多节。为体现“主阵地”的作用,政治教研组的老师“费尽心思”。他们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尤其注重“课堂”的“导向”。近年来,他们分类搜集的备课资料就达200余万字,有效地保证了课堂质量。

德育,无处不在。其他学科课程如何有机地渗透德育?桃源一中专门成立了“学科课程渗透德育”课题小组,历时8年,完成了“学科课程渗透德育计划”,让“主课程”和“学科课程”在德育过程中“此呼彼应”,实现了德育内容、过程及目标有效的对接。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威力”毋庸置疑。大多的困惑、疑难,不都是在课堂中“解决”的吗?然而,学生的心灵是广阔的,思维是活跃的。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德育,如何有效地“释疑解惑”,让学生“不畏浮云遮望眼”,显而易见,仅有课堂的作用是不够的。

桃源一中对此深有感悟。"5+2=0",是指学校5天的教育常被两天的社会负面影响冲得一干二净。德育,并非理论的阐释和道德的选择,也不仅仅意味着概念的掌握和行为的表现。现代德育是内涵丰富而博大精深的。如何适应学生身心特点和社会的变化,如何体现时代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在坚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持之以恒地打好“阵地战”的同时,他们及时有效地开辟出“辅战场”,灵活多变地打好“歼灭战”。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主题教育、生存与合作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大教育”,就是他们追求高质量德育的积极探索。

全面系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这样的记忆,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桃源一中不少教师的脑海里。

《中国青年报》曾开辟专栏对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现状进行调查,其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文真实反映了“天之骄子”的宿舍脏、乱、差状况,读来发人深省。这组报道让桃源一中的教师感慨颇深:大学是中学教育的延续,那些“时代宠儿”的表现,不正反映出我们中学阶段教育的一些缺陷吗?看来,中学德育必须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让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为他们日后的成长奠定文明的基础。

如果从起点来说,桃源一中的德育还真是从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入手的。因为在这里,学生最先接受的是入学教育,教育内容除学习目的、方法的教育外,大多涉及洗漱、衣着、举止、卫生等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但入学教育只有短短3天,日常行为规范又内容多多,况且习惯的养成也非“一蹴而就”。习惯习惯,不“习”能“惯”吗?学校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桃源一中日常行为规范》、《桃源一中师生员工礼仪100句》、《桃源一中学生一日常规“三字歌”》,以文字形式保证行为规范内容的“全面”。每个条例又根据行为场所和行为对象不同,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系列”,如《日常行为规范》分为“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等 5个系列;《礼仪100句》按“做客”、“待客”、“在课堂和办公室”、“在其他公共场所”等分为9个系列。这就从形式到内容涵盖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各种要求,“全面”也好,“系统”也罢,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文字,毕竟是一种形式上的要求,或者说是“软”要求。如何让要求变成学生自觉的习惯,真正对学生具有约束力呢?学校专门设立了“文明卫生监督岗”,对学生执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进行实地监督。若学生不经意违反规定,“文明卫生监督岗”便会及时提醒。校园电视台也没有“行为论坛”,不定期地对那些“出格”者曝光,有这样的“舆论监督”,谁还敢“轻举妄动”呢?

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德育,作为一种教育过程,是永恒不变的,而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其内容又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德育过程和德育内容,都是针对教育对象特点和教育目标要求进行的。桃源一中准确把握住学校德育特点,顺应时代变化,捕捉学生需要,较好地处理了德育过程持续性和内容灵活性的关系,实现了学校德育的不断创新。其中,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就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个举措。

他们把主题教育分解为内容各异的专题:每年的2月为文明礼貌教育月,3月为吃苦磨炼教育月,4月为革命传统教育月,5月为法制纪律教育月,6月为理想前途教育月,8月为社会实践教育月,还有行为规范教育月、爱国主义教育月、求生共处教育月等,在主题系列中都占据一定的位置,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份量。这些主题教育,既各有侧重,又互为依存,构成了一个多彩多姿的德育系列。辩论会、抢答赛、演讲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常常在学生们的记忆深处留下深深印记,一次次地陶冶着他们的情操,增添着他们的德育“内力”。

就拿高248班来说。一次,班主任老师以“什么是真正的美”为题组织了一场辩论会,简短的开场白后,学生们不禁兴致大发起来:

学生甲率先走上讲台,滔滔不绝地说:我以为美是一种对自然的良好感受。一个漂亮的外表、华丽的服饰、健壮的身材就是美。对于大自然来说,灿烂的阳光、宁静的月色、涓涓的溪流、缤纷的花朵都是美的化身。美,是自然界的一种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崇尚自然之美,因其存在而深深热爱着赐予我美好感受的大自然!

学生乙接过话题说:日月山川、花草树木固然是一种自然美,漂亮的外表、多彩的服饰也不例外,但美并不仅仅是单一的自然美。罗丹的《思想者》、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梵高的《向日葵》、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也是一种美,这些雕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文学之美,是一种和自然美内涵不同的艺术美。我认为艺术美比自然美的含义要深刻得多。

学生丙富有哲理地说:客观地讲,二位的见解都有道理。不过我认为老师组织这场辩论,用意恐怕不仅仅局限于对美的概念的划分与争论上。我想,如何准确而深刻地认识美、追求美,才是真正的目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实,除了自然美、艺术美外,还包括社会美。人性的善良、道德的高尚、社会的文明是一种社会美。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应是雷锋助人为乐的美、焦裕禄公而忘私的美、李素丽默默奉献的美、徐虎兢兢业业的美、奥运健儿奋勇拼搏的美,这是时代之美!

辩论会还在继续。显然,在这种别开生面的主题教育中,学生感受的不仅是主题的深刻和内容的丰富,更多的是一种德育的力量。

苦乐并存的生存与合作教育。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应围绕4种基本能力的学习,进行重新组织与设计,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教育绝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它应该在充分发展学生人格的同时,增强其独立自主的能力,激发学生潜能。

多年来,桃源一中坚持对学生进行“生存与合作”教育,为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王义生校长说,“生存与合作”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培养良好意志品质。在学生之间加强个人与个人的合作、个人与集体的合作、集体与集体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增进友谊、体验合作的愉快。桃源一中“生存与合作”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严格的军事化训练,户外远足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等,都是实现这种教育的途径。

今年3月30日至31日,学校组织初高中2000多名学生拉练,行程达30公里,教育效果明显。初一(5)班63名学生,包括带病拉练的5名学生,都百分之百地完成了任务,没有一个上收容车的。184班的张帆,在半路时突然生病,脸色苍白,直冒冷汗。为了不让她掉队,老师坚决把她送上车,但她仅坐了1公里多路程就下车了,凭着顽强的毅力走完了全程。

学校每年还要组织学生到西安镇文明村、热市乡山河村,让学生感受并体验劳动的艰辛。在棠犁岗抗日纪念地,学生体验的是另一种感受,那“尽忠报国,明月朝霞照古今;壮志成仁,热水清泉流日夜”的挽联,不是一种包含使命感和危机感的特殊生存教育吗?

班子求德政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确,校长的办学理念、人格魅力、学识水平和管理能力,不仅引领着学校的办学方向,也决定着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在桃源一中骄人业绩的背后,凝聚着历任领导班子的心血和汗水,他们的人格魅力和道德精神,为学校高质量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

罗钢成校长,如今虽已长眠九泉,但他高水准的办学追求和求真务实的办学风格,却影响着后人。1980年,正当他雄心勃勃率领一中阔步前进的时候,不幸却悄然而至:他被确诊为骨癌!无情的病魔折磨着他,为阻止癌细胞扩散,医院锯掉了他的左腿。这位坚强的校长拄着拐仗,每天踯躅在校园。即便在弥留之际,他仍割舍不下对学校的深情,硬是叫人用轮椅把自己推到学校,用饱含泪水的眼睛,久久凝视着那朝夕相处的一草一木,寄托下自己殷殷的期望。

彭茂才校长,祖籍江西宜春,自1957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桃源,就跟一中结下了不解之缘。整整40多个春秋,他从一位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变成了一位花甲老人,伴随着一中的成长。“工作第一”是彭校长一贯的行为准则。1972年,县委决定重建一中,他一头扎进了当时只有10亩地、3栋青砖平房、2栋木板房的简陋校园,开始了恢复重建工作。20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有了回报,如今,桃源一中已发展为占地面积158亩、拥有7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教学生活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学校。那一幢幢挺拔的教学楼、综合楼,不正是一座座道德的丰碑和精神的家园吗?

2000年,引领桃源一中前进的接力棒传到了王义生校长的手中,他心里清楚一中是桃源教育的窗口,怎能掉以轻心?“从我做起!向我看齐!”这是王校长代表班子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的“宣言”。这种“承诺”,无疑是一种气概,是一种胸襟,也是一种“权威”。

行胜于言。为做到校务公开、公平、公正,学校的大额开支一律班子集体研究,大宗采购都通过议标、评标,最后竞标采购。去年更换实验室通风设备,今年购置多媒体电脑,那紧张、激烈的“谈判”场面,让教师感受到了“商战”的气氛。

学校招生进人是一道关口,总有人说情“走门子”。去年招生,王校长在大会上说:“如果谁发现我批‘条子’,我就主动辞职!”结果,招生的关是把住了,却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每每谈及此事,王校长虽不后悔,但不无遗憾。

房子、票子,不少人都看重,可是在桃源一中,班子成员却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越感。如学校发放的岗位津贴,所有校领导都比教师拿得少;学校兴建的住房,现任校领导没有一个住进去的,全部“优先”给了教师。作为一校之长的王义生,如今仍住在几年前修建的老房子里。“树德莫如滋”,道德的感召力显然不言而喻。

“家有一老,如同一宝”。学校把离退休教师当“宝”对待,专门修建了门球场,积极组织老师们参加比赛;每年重阳节,召开离退休教师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给每人分发节日补助;每年由学校领导带队,组织一次离退休教师集体旅游;学校每年还在春节前夕集体过“小年”,请所有老教师参加,对他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祝福……

其实,一个集体的凝聚力,正是通过这些“善举”而使之“潜滋暗长”,这远比“约法三章”来得“美丽”。

桃源一中的领导想教师之所虑,急教师之所需,解教师之所难,可谓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无所不包。

——教师家属进城难、子女就业难,学校“一把手”出面,寻求八方支持。近些年,先后帮助教师家属解决“农转非”54人、两地分居26人、就业14人。现在,该校无教师子女待业。

——青年教师晋升职称难,学校一方面鼓励、支持青年教师进修“充电”,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学术实力;另一方面,千方百计找市县领导和人事部门追加职称指标。目前,凡符合条件的教师都获得了相应的技术职称。

——教师集资建房缺钱,学校出面,每人贷款3万。考虑到那些新教师的实际情况,学校再垫资2万,5年后偿还。这可是无息的啊!这样,去年大学毕业分配来的“小青年”都有了自己的住房。

——教师药费报销难,学校行政补一点,工会拿一点,教师自己出一点,给每一个教职工买了“医疗保险”。至于国家规定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学校经费再紧张,都要足额及时上缴。

——青年教师容易患“冷热病”,学校班子成员经常找他们交心谈心,每学年召开一次座谈会。今年年初参加座谈会的青年教师代表刚好56人,陈才胜副校长说:“56个民族56朵花,大家就是桃源一中的56朵希望之花。”一句话说得年青人热血沸腾。

“君子至德,默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桃源一中的领导班子重德治、求德政,用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感情投资”,实现了教师的心灵“共振”,唤起了教职员工争先创优、无私奉献的热情。

员工修德行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桃源一中领导班子以一项项鼓舞人心的德政工程,打动着每一位教师,他们所展示的人格魁力也深深感染着学校的每一位员工。这里,每一位教职员工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也有目共睹。

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桃源一中的团队作风就在县内颇有名气。那时,学校没有一套完整的住房,教师住的是楼梯间、木板房,没有厨房、厕所,更谈不上良好的办学条件。教师们工作很辛苦,有时加班,学校也只是象征性地发些肥皂、毛巾,算是对教师的奖励。可大家全无怨言,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年年在县里受到表彰。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不断得到增强。

1995年7月2日,是桃源一中所有教师难忘的日子。那天凌晨两点,离学校不远的沅江决堤,洪水把学校围墙冲开一个160米宽的大口子,滔滔洪流向宁静的校园发起了凶猛的进攻,灾情就是命令!刚从防汛前线撤退的几位教师,顾不上自家财产损失,顾不上休息,立即投入保卫校园的战斗。他们首先想到校图书馆内近10万册图书、数百种期刊和珍藏近50年的报纸。老师们匆匆赶来,他们自行分工,一部分负责将图书、报刊打捆,一部分负责将捆好的书报扛上楼,忙碌的人流上上下下,快速穿梭,形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

受灾期间,水是最宝贵的。那时,学校规定一户家属一天只供应一桶水,其余的留给学生使用。炎炎夏日,遭灾受难,水,是命根啊!为有效控制用水,彭茂才校长亲自守在水龙头旁。可一整天,也没见一个教师和家属前来取水。由于整个县城受灾,那几天食品供应中断,县政府和其他单位送来了食品和水,堆放在传达室。教师和家属经过那里,没有一个人去拿。

这种团队精神是高尚的,也是感人的。一次,在全县干部大会上,常德市委常委、桃源县委书记胡宗清说:如果我们所有的单位都能像一中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好?这朴实的话语表达的,不正是对桃源一中的信赖和赞赏吗?

关爱学生的职业品质。桃源一中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始终如一地面向全体学生,尤其关注后进生的成长。

赞科夫曾把后进生比做“难看的孩子”,他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桃源一中的教师特别关爱那些“难看”的孩子。在他们看来,真正了解这些“难看”孩子后会发现,他们有一副爱钻研的头脑,一颗体贴和同情别人的好心肠,一种异乎寻常的积极性。是啊,教育的技巧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都发挥出来。

在桃源一中,后进生始终受到特殊的尊重和温暖的关怀。

学校给每位后进生建立了档案,记录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都有后进生转化任务,此项工作还与评先评优挂钩;学校设有“后进生转化”课题研究小组,副校长燕立国负责并牵头;学校推出“命题人资格”制度,规定每位命题老师每次制定考卷,必须保证班级90%的学生及格,否则,取消命题教师资格。王义生校长对此有独特的见解,“失败是成功之母”固然有道理,但对成长中的后进生来说,成功又何尝不是成功之母呢?出偏题怪题,看起来考倒了学生,可真正失败的是学生吗?

最富于激励意义的,莫过于学校专为后进生设立的奖励。一位后进生,也许成绩不好,也许表现欠佳,但只要你有某一方面的特长或优势,哪怕是能画一幅好画,唱一首好歌,甚至能够自觉打扫一次卫生,你都能获得学校的奖励。

如果说,以上对后进生的厚爱,是一种“组织行为”,带有制度色彩的话,那么更多的教师在平凡工作中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则是一种自发的“个体行为”。

你听说过数学得3分的学生考上大学的事吗?桃源一中有。有位姓周的学生,小学和初中时一直很贪玩,对学习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桃源一中后的一次综合考试,他的数学只得了3分。可教数学的童老师并没有嫌弃他,发现他象棋下得好,便有意暗示和鼓励。这位学生感到童老师看得起他,慢慢产生了对数学的兴趣,以至下棋、吃饭都缠着童老师请教问题。在童老师的指导下,这位学生顺利考上大学。

桃源一中属农村中学,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少。为了减轻贫困学生的压力,安心完成学业,学校专门设立了特困学生助学金,帮助一个又一个孩子圆了读书梦。目前,这项基金已达20多万元,资助学生数百人。一位曾受过资助、现已考上大学的学生深有感触地说:“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母校的慷慨资助,我不会有今天的结果。”

以德育人,以德服人,以德立人。桃源一中高品味的追求,撑起了一片蔚蓝的教育天空,它辉映着陶渊明笔下的那方热土,在三湘大地生发出如诗如画的意境……

标签:;  ;  

“德治”的成功实践--湖南省桃源县第一中学报告_桃源一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