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和河西十八年:英国大选与新政府内外政策分析_英国保守党论文

河东和河西十八年:英国大选与新政府内外政策分析_英国保守党论文

18年河东又河西——浅析英国大选及新政府内外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东论文,河西论文,英国论文,及新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工党之所以上台,一方面,近年来推行的一系列党内改革重塑了党的形象,另一方面,保守党执政时间过长,政策陈旧,施政不当,在欧洲问题上陷入了分裂,从而失信于民。改造后的工党右转,上台后的政策与前政策有一定延续性。围绕建设英国“新生活”,工党也将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推动英国经济向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前进,着重解决教育、福利、税收、失业、犯罪等社会问题。外交方面,工党将推行以谋求经济利益为核心,重振英国大国地位为目标的战略,加快英国“欧洲化”步伐,本届政府将会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今年5月1日,英国举行大选。在下院659个席位中,工党独得419席,以压倒多数战胜执政18年的保守党,年仅44岁的工党领袖尼·布莱尔作为自1812年以来最年轻的首相入主唐宁街10号,组成了领导英国跨世纪的新内阁。而保守党仅获得了165个席位,比上次大选锐减158席,得票率不足30%,它的众多堡垒选区均被对手攻占,在苏格兰和威尔士则一席未得,包括前外交大臣、国防大臣、贸工大臣等一批高层人士纷纷落选。

一、尘埃落定话缘由

现在,英国经济正搞得有声有色,在增长率、通膨率、就业率等宏观经济指数上均优于欧洲其他大国,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为“奇迹”。在这种大好经济形势下执政党失败,在英国历史上是罕见的。那么,保守党败在哪里?工党又胜在何处?让我们先来看看保守党。

首先,政策陈旧是保守党落败的根本原因。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顶住种种压力,清除弊端,大胆改革,积极推进私有化进程,使英国经济重新焕发出生命力。但是,十多年来,保守党既没有提出新政策,又没有很好地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使保守党逐渐变得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它的政策主张越来越失去选民的支持。1990年撒切尔夫人下台是保守党从颠峰下滑的标志。1990年大选到最后一刻才以21席的微弱多数战胜工党,无异再一次向保守党发出了警告。但梅杰上台后,仍未充分认识到这一潜在的危险。他抱住老一套不放,决策犹疑,缺乏创意,使保守党下滑现象日益严重。

经济方面,自由市场经济的负作用日益昭彰。特别是老百姓最“患”的分配不均问题尤为严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低层人民未得经济好转之甜,先尝税收增加之苦。据统计,1979—1994年间,最穷的10%的人口实际收入下降了13%,最富的10%的人口实际收入猛增65%;同时贫困人口从500万增加到1300万,比重从9%增加到25%。面对这一严重局面,梅杰政府表现出不应有的麻木不仁,一方面为了削减赤字大幅度削减福利开支,另一方面不但没有兑现竞选时减税的许诺,反而增税,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对政府信誉的影响更是无可估量。

其次,在欧洲问题上的分裂是对保守党的致命打击。英国国内历来存在着“大西洋派”和“欧洲派”的对立。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英国的外交定位问题进一步突显。特别是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以德法为主导的“超国家欧洲联邦”已是隐约可见,对于十分看重主权的英国来说,欧洲问题无疑已演变为内政问题。由于观点极端对立,保守党内以财相克拉克、副首相赫赛尔廷和前首相希思等为首的“欧洲派”和以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国防大臣波蒂洛、前财相拉蒙特以及前威尔士事务大臣雷德伍德等为首的“欧疑派”争吵不休,互相攻击,使保守党陷入分裂。欧洲问题成为保守党躯体上一块永不愈合的伤疤。它先是构成了撒切尔下台的导火索,后又迫使梅杰于1995年辞职进行领袖选举。虽然梅杰保住了领袖地位,但却充分暴露了保守党内的种种矛盾,实际上是保守党的一次自相残杀。由于受到党内两派的掣肘,梅杰在欧洲问题上一贯左右不定。英国人民怎么会满意这样一个四分五裂的政党?

第三,组织涣散,腐化老朽对保守党来说是釜底抽薪。太长时间的执政使保守党内腐化严重,众多党内和政府高层人士不断爆出经济、私生活丑闻,选民纷纷指责政府。现在保守党人数比80年代减少了2/3,年龄老化更趋严重,已很难在40岁以下的人中发展党员,很多地方组织已处于瘫痪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保守党不是检讨过失,力图中兴,而是离心离德。

最后,从英国政治体制和传统看,一个政党连续执政18年是从未有过的事。人们对于旧的面孔、旧的政策已感厌倦,求新求变心理使人们本能地将眼光从保守党身上移开。现在,我们把视点转向工党。

自1979年以来,工党可以说是历尽失败的痛苦。一连串的失败终于使工党认识到,除非进行痛苦的根本性变革,否则工党将难以彻底扭转不利局面。1994年,德高望重的史密斯不幸去世却意外地给了工党一个机会。当时年仅41岁的布莱尔执掌帅印后,立即对工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工党领导层进行了调整,确立了“现代化派”的主导地位,建立了一个年轻、强悍的班子;改革投票制度,进一步摆脱工会的控制,使工党从一个“工会党”开始变成一个“全民党”;改革经济政策,承认“一个发达的竞争市场”的必要性,又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大胆采纳了撒切尔主义中的有用内容,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工党“高税收、高支出”和经济管理无能的不良形象;最重要的是修改了党章第四条款(即所谓“社会主义条款”),放弃了坚持70多年的国有化主张,将工党的目标改为“建立多数人享有权力、财富和机会的社会”;为了迎接选举,争取选民,工党提出“新工党、英国新生活”的口号,给生活在死气沉沉的政治生活中的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为英国“打开了一扇窗户”。虽然一些人不同意上述改革措施,引起部分人分裂出去另立新党,但从总体上看,布氏上台仅两年多的时间,工党个人党员人数就增加了10几万,在选民中的支持率一直遥遥领先于保守党,最多的时候竟达40多个百分点,大选前夕,基本稳定在20—30个百分点左右。更重要的是,工党的党员组成发生了质的变化,老工党的党员基本来自以工会会员为基础的产业工人,现在一度是保守党社会基础的占英国选民2/3的中产阶级纷纷倒向工党,连一些工商界人士也向工党投诚;从年龄上看,它在青年中的吸引力远远大于保守党。工党得到了上下各个阶层的认可,基本实现了“全民党”的战略目标。新工党的朝气蓬勃与保守党的老朽颓废形成了鲜明对比,以崭新的姿态在英国政坛上崛起。再从领导者个人魅力看,布莱尔风度翩翩,年青有为,精明果断,言语实在,这些都是梅杰难以相比的。可以说,工党战胜保守党实是民心使然。

二、着手建设“新生活”

工党的竞选口号是“新工党,英国新生活”,布莱尔政府一定要让选民感觉到“新”字。然而调整后的工党政策很多地方与保守党趋同,布莱尔本人更被人称为“工党内部的撒切尔主义者”,因此,预计工党政府将会在保持政策延续性的基础上,实现“稳中求变”。

(一)逐步建立“混合型”经济模式。近年来,英国经济以年均2.8%的速度增长,使英国成为欧盟成员国中经济“最为乐观”的国家。而经济管理一直是工党最脆弱的软腹部,经常遭到保守党的攻击,因此,保持经济稳步增长是工党政府能否稳住阵脚的关键,也是其首要任务。布莱尔已决心改变工党“经济无能的形象”,在总体上继续推行私有化的同时,实行下列经济政策调整:

1.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新工党放弃了以大规模国有化为手段,以建立公有制为目标的旧有理论,认为市场在经济运作中应起主导作用。但同时,政府不应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要起到一种补充、调剂和润滑作用,一方面利用再分配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另一方面通过规范市场活动加强市场作用,以建立“有活力的社会市场经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改革金融,严格控制通胀。工党将通膨目标定为不超过2.5%。为此,新政府将改革银行政策,给中央银行更多的自主权,加强银行在控制通货方面的作用,调节经济增长速度,并从法律上确定银行有权向英国大公司的董事会派代表,参与公司经营管理。

3.改革税制。工党已放弃高税收政策,准备实行较为公平的“累进税制”,不再象过去那样向富人征收超高额的税收,同时也将减轻中产阶级的税收负担,并争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的现象。

4.扶持中小企业。工党准备改变多年来政府对中小企业“撒手不管、任其自生自灭”的政策,准备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主要办法包括税收、贷款的优惠和适当给予政府补贴等。其目的是优化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

5.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教育经费,提高教学质量,实行终身教育,面向经济发展,为经济提供高素质、多技能的劳动力。

(二)维持社会稳定。工党提出要建立一个更加稳定和公平的社会,以此作为建设“新生活”的切入点。

1.强化社会治安。工党提出了“严厉打击犯罪及其根源”的口号,在继续努力推动北爱尔兰和平进程的同时,将改革刑事审判制度,加强对枪支的管理。政府计划增加内政部预算拨款,强化各地的警察力量和设施,尽快破获各种案件,提高打击力度,对日益严重的青年犯罪、毒品及恐怖活动等问题严惩不怠。

2.改革福利制度。工党认为过高的福利是阻碍英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为此一定要消除现有福利制度养懒人的现象,清除欺诈行为。另一方面,审查保守党政府多年来推行的削减福利开支的政策,重新登记领取养老金、贫困救济金和失业救济金的人数。根据通货膨胀情况对救济额进行调整,保证基本养老金,对贫困者、单亲家庭给予照顾。取消目前医疗系统中的市场竞争机制,削减行政机构,增加“第一线”的支出。确保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的生活逐步改善,用以安定人心。

3.减少失业。英国现有失业率虽低于欧洲其他大国,但长期的青年失业问题较为严重。工党政府计划加强政府、地方和企业界的合作,对提供更多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实施“公民服务”计划,加强对失业青年的管理,鼓励青年参加一些短期的社会工作,提供必要的教育和培训,强制青年“流浪者”参加劳动。允诺将给25万青年以重新就业的机会。

(三)改革政体。工党认为人民对现行政治制度产生了信任危机,如不进行改革,将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改革政体将是新政府推行新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改革议会和政府。在保持上院和王室现有法律地位的同时,取消世袭贵族的席位,修正终身贵族任命制,使上院拥有跨党派的民主性、代表性和中立性。提高下院议事效率,清除官僚作风。通过建立《信息自由法》和更为独立的国家统计局,加强选民对政府的监督,提高透明度。

2.改革选举制度。工党认为,英国多年来实行的简单多数选举制度严重损害了英国的民主,对保守党颇为有利。因此,工党新政府力争改革英国的选举制度,推动其向“比例代表制”方向发展。工党还准备通过立法,要求各政党公布资金来源,严禁从国外获取各种“政治捐款”。

3.下放权力。工党认为应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权力,因地制宜制定经济和社会政策。特别是新产生的苏格兰议会和威尔士议会要有较为独立的立法权和经济决策权,将来逐步取代苏格兰事务部和威尔士事务部的职能,以逐步缓解上述两地的民族独立情绪。

(四)推行以谋求经济利益为核心,以重振英国大国地位为根本目标的外交战略。工党认为英国仍是一个拥有世界利益和影响的大国,应在世界和欧盟内发挥超国力的领导作用,拿二等舱票乘一等舱。在实施手段上仍将以“三环外交”为基本构架,但侧重点从美国转向欧洲。

1.积极参与欧盟建设,争取发挥领导作用。工党认为,英国的利益和出路在欧洲,只有进一步加强与欧洲的联系,才能加速发展,并在欧洲和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保守党将英国置于欧洲边缘的政策行不通,既损害了英国在欧洲的利益,又危害了英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布莱尔表示,他将推动英国在欧洲发挥重要作用。外相库克也指出,将使英国“成为欧洲的主要国家,而不是一个捣乱分子”。预计工党政府在制定外交政策时,将提高欧洲在外交政策中的地位,加强英国在欧洲的活动,积极参与欧盟建设。事实上,欧盟其他国家对布莱尔也投了赞成票,认为工党的上台将有助于推动欧盟向前发展。布莱尔出任英首相后将加强与德国总理科尔、法国总统希拉克等欧洲要人的联系,并利用明年上半年轮值欧盟主席国之机进行四项活动:首先是在保留独立税收、福利和就业政策的基础上接受《社会宪章》;第二是推动欧盟东扩,并改革农业和渔业政策;第三是利用全民投票决定英实行统一货币的时间与速度;第四是坚持欧盟成员国“一致通过制”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英对安全、防务等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否决权。

2.在大国关系上,采取“靠美拉法制德抑俄”的策略。英美两国有着传统的合作关系,英国国内存在着一个势力强大的亲美派,英国要在欧盟和世界上发挥领导作用仍然离不开美国这个靠山。因此,可以肯定英美关系较前将会有所升温。但是,在新的形势下,英美关系在现实意义上再也不会具有“特殊”性,如果说,原来英国是站在大西洋的角度处理对欧关系,那么今后,英美关系将会逐渐让位于英欧关系,英国的不和谐音将会逐渐减少。在欧洲,英国向来推行力量均衡原则,传统上对德国的防范心理、冷战后德国力量的急剧壮大、英法两国在防务上的共同利益以及英国在欧洲小三角内提高身价的图谋都决定了英国向法国靠拢的趋势。在对俄关系上,英国的长远目标在于稳住俄国政局,继续推行西方价值观,防止出现新的安全威胁;其现实利益在于通过拉拢俄国作为处理与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德关系的一个筹码。然而国力所限,英国对俄关系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3.推行以北约为核心的防务政策,积极推动北约东扩。工党认为英国目前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扩散、民族主义、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等。今后英国安全政策的基点仍是北约,而北约东扩则符合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整体利益。这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北约加强跨大西洋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强化北约的作用提高英国在欧洲防务体系中的地位。工党还放弃了单方面核裁军的主张,声明将保留以三叉戟潜艇为核心的核力量,主张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和军事工业。

4.极力保住在安理会的现有地位。这是英国发挥大国作用的起码条件,新政府决不会放弃。以此为基础,推动联合国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变革,包括减少自己的摊款、更加有效的维和行动以及在人权、环境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5.加强与英联邦国家的关系,进军亚太市场。工党认为英国在英联邦国家的领导地位对于其实现大国战略、巩固在联合国等一些国际组织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库克已表示将加强英联邦的作用。其现实利益在于借此可以打入正蓬勃发展的亚太地区,迎接即将到来的亚太世纪,为英国经济寻求新的增长点。

三、说来容易做来难

工党虽已赢得大选胜利,组成了多数派政府,但今后的执政道路不平坦。

(一)工党内部矛盾将会显现,削弱其执政能力。近年来工党团结一致,把保守党“拉下马”成了压倒一切的目标。大选胜利后,积聚起来的内部矛盾将会不断暴露出来:

1.工党内部左右翼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可能开始新的冲突。长期以来,工党内部在政策思想上一直有左右两派主张,冷战结束后,左翼力量才开始萎缩,右翼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布莱尔出任领袖后,工党右转趋势更为明显,从根本上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使工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左翼从对付保守党的大局出发,作出了让步。工党上台后,一旦局势稍稳,左翼有可能进行政策“翻案”。以现任副首相普雷斯特和贸工大臣贝科特为首的左派,在前工党领袖金诺克的支持下,在私有化、与工会关系等问题上肯定会提出不同意见,并有可能发生内部冲突。

2.工党与工会之间的矛盾深化。工党与工会结成了近百年的传统盟友关系,并从工会得到了一半的活动经费。但近年来,以布莱尔为首的工党少壮派为取得英国中产阶级的支持,对工党进行的重大改革之一就是与工会拉开距离,塑造工党的“全民党”形象。工党上台以后,将继续推行其保守党制定的工会法,限制工会活动。这无疑将加深与工会的现有矛盾,并且有可能激化。

3.欧洲问题对工党同样是一个严峻考验。在欧洲问题上英国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孤立主义行不通,太深的参与又与英国的一些根本利益相悖。民意测验表明,英国民众亲欧和反欧的各占一半。这种分歧在工党内部也同样明显:亲欧派认为英国的出路在欧洲,主张英国尽快向欧洲靠拢,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在欧洲的中心发挥作用;反欧派则坚持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放慢一体化进程,推动欧洲建立“大自由贸易区”。工党上台后,将直接处理欧洲一体化问题,其对欧政策也将在国内、党内引起不同反响。最近,工党领袖布莱尔表示,工党政府将重视与欧洲的关系,要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工党任期五年内不在英国实行欧洲统一货币。他的讲话已在工党内部引起非议:亲欧派批评布莱尔在欧洲问题上,“走上了保守党的老路子”,可能使英国失去难得的发展新机遇;欧洲怀疑派指责布莱尔让英国利益完全依赖统一的欧洲。在这一敏感问题上的政见分歧发展下去会不会重蹈保守党败落的复辙呢?

(二)难以解决英国的经济问题。工党政府调整经济政策,向“混合型”靠拢,可能会部分地缓解英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能否根治“英国病”深层次的问题,却难以肯定。

1.失业、通胀、福利和高国债问题相互制约,压力沉重。现在英国的年通胀率是2.8%,工党允诺控制在2.5%以下。同时,工党又保证减少失业,实现经济稳步增长。但工党政府要刺激经济发展,就必须降低利率,增加货币流通量,扩大资本投资,此举必将使英国通胀率上升,超出工党政府原定目标。此外,英国目前国债颇高,1996年国债高达270亿英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8%。工党政府为达到《马约》规定的标准,必须逐步减少国债。其办法是“开源节流”,一是增加税收,二是减少财政开支。增加税收将破坏政府的“不增税诺言”,使人民对政府失望;减少财政支出又会影响到福利政策,亦很困难。顾此失彼,目前尚看不到有什么万全之策。

2.贫富差距拉大。十多年来,英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工党上台,仍基本上奉行前政府的经济政策,可能导致英国两种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一是富裕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即英格兰和苏格兰、威尔士的差距扩大,导致落后地区民族自治运动的抬头,使英国不得安宁;二是穷人和富人的差距扩大,少数富人更多地控制社会财富,赤贫阶层扩大,增加了英国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三)保守党的牵制。这次保守党虽然失败,但仍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它实力雄厚,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得到了中上层的支持。工党对选举制度的改革明显是针对保守党的。一旦保守党缓过劲来,定将对工党提出挑战,以报一箭之仇。

四、中英关系瞻望

长期以来,英国对华关系由于在香港问题和人权问题上的错误举动而处于滞后地位。现在,英国国内的一些有识之士纷纷要求政府从维护英国根本利益出发,加快发展对华关系,特别是工商界更掀起一股“中国热”。就工党来说,布莱尔、普雷斯科特在内的许多工党高级领导人都表示要以一股“牛劲”积极发展中英两国、两党的关系,揭开双边关系的“新篇章”。新政府没有原保守党政府的包袱,如果它能认清形势,采取现实、灵活的态度,将会给双边关系带来新契机,使中英关系走向稳步发展的道路。但由于双方在意识形态上的异见,预计未来中英关系将呈现“小步快走”的发展势头。工党政府可能会对华推行两面政策:一方面加强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磋商,逐步提高英中两国领导人的互访级别,谋求在两国间建立面向21世纪的固定协商机制;另一方面将在人权、香港等问题上对华施加影响,继续试图干涉中国内政。

在香港问题上,主权移交作为工党上台后要处理的第一件重大外交事务,是“许胜不许败”的。因此过渡期内英国的着眼点放在“光荣撤退”上,同时尽量保留在港势力,以守为攻,为日后干涉香港事务埋下伏笔。回归后,英国总的打算主要有三点:一是维护在港经济利益,并使香港成为进军大陆和东南亚市场的桥头堡;二是作为公开监督者和幕后操纵者,与香港反华势力相勾结,继续干涉香港事务,把香港作为发挥对华影响、实行和平演变的前沿阵地;三是大搞香港问题“国际化”,借助国际势力,特别是美国的参与,给我在港行使主权制造障碍,作为对华关系的筹码。应该认识到,中英双方在香港均有着重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处理不好,这是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好,也可转化为双边关系的桥梁。香港回归后,英国对港政策将会从属于对华关系,其最大的可能是拿香港问题来与中国做交易。中英双方如果都能本着互利互让,互相尊重的原则,积极促进香港问题向有利于双边关系的良性方向发展,那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也是我们所期待的局面。

标签:;  ;  ;  ;  

河东和河西十八年:英国大选与新政府内外政策分析_英国保守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