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神·人:古希腊博雅教育思想解读
王毓红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420)
摘 要: 古希腊人不仅已经认识到两河流域文化是他们的源头,而且比较全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了两河流域博雅教育思想。他们探究神、人及其关系,肯定人的自由意志,倡导人的教育,认为“没有传统,人就永远长不大”,能学习文化的就是一个人,“人在本性上是一种文明的动物”。人与神相通:一方面为拥有美德,每个人都竭力成为神的追随者;另一方面“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探究的首要问题是关于人的一切,特别是青年人的博雅教育。
关键词: 博雅教育;古希腊; 神;人
西方博雅教育的历史渊源源自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人们关于神、人,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有关人的教育问题的探究,及其思想和实践(1) 关于此笔者已有论述,兹不赘述。详见拙作《神· 人·自由人: 西方博雅教育思想探源》(载《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 直接为古希腊人所继承。古希腊人不仅较早明确意识到了人类是一个文化整体,后人应该继承前人优秀的文化遗产才能进步,而且明确宣传他们的文明直接源自两河流域。本文拟以古希腊历史上一个著名的访谈,即梭伦与埃及祭祀的谈话为切入点,通过古希腊在历史文化、信仰、人及其教育等方面对两河流域的继承与发扬光大,探究古希腊人的博雅教育思想。
一、没有传统,人就永远长不大
“博雅教育的出现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密不可分”[1](P91)。古希腊许多有关诸神的思想和观念都可以追溯到古老的两河流域文化。文化人的观念在古希腊深入人心。例如,苏格拉底古为今用,在与古人的对话中,认识并反思彼此。他认为:“贤明的古人在他们所著的书中遗留下来的宝贵的遗产,我也和他们共同研讨探索,如果我们从古人的书中发现什么好的东西,我们就把它摘录出来,我们把能够这样彼此帮助看为是极大的收获”[2](P37)。柏拉图也感叹道:“我们的能力不足以知道或讲述其他神祇的起源,所以我们只好接受古人的传说,他们说自己是诸神的后裔”[3](P291)。德谟克利特则认为“阿那克萨戈拉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意见不是自己的,而是把古人就有的理论据为己有”[4](P93)。事实上,在与其他国家、民族的人比较的过程中,古希腊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历史文化的短暂。柏拉图在《蒂迈欧篇》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梭伦曾去埃及一座叫赛斯的大城市,赛斯人崇拜与雅典娜女神一样的女神奈斯(Neith),自称与雅典人有血缘关系,梭伦来这座城市受到高度尊敬。他向当地最精通古代事务的祭司请教,发现自己以及其他希腊人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而当他讲了希腊人最古老的传说,如被称作“人类始祖”的福洛涅乌、关于尼俄柏的故事、大洪水以后幸存的丢卡利翁和皮拉,追溯他们后裔的谱系,计算年代,试着算出这些事情发生距今已有多少年时,一位年迈的祭司说:啊,梭伦梭伦,你们希腊人永远长不大,你们都是儿童,你们中间一位老人都没有。[3](P273)他的意思是:希腊人在心灵上全都是年轻的,在他们中间既没有从古老传统中沿袭下来的旧观念,又没有任何由于年代久远而变得陈旧的知识。埃及祭司向梭伦解释道:他之所以认为他如儿童一样幼稚,因为,首先,你只记得一次大洪水,可在此之前有过多次大洪水;其次,你也不知道在你们现在所居住的这块土地上曾经居住过人类最优秀最高贵的种族,你和你的整个城邦都源于这个种族的少数幸存者的后代。这一点你是不知道的,因为那些浩劫的幸存者死后,许多个时代都没有能力写下一些文字传给后人。[3](P275)埃及祭司接着向梭伦提到一个流传埃及、雅典的故事:从前,赫利俄斯(Helios)之子法厄同(Phaethon)驾着他父亲的金马车出游,由于不能按照他父亲所取得的轨道行驶,结果烧坏了大地上的一切,自己也被霹雳打死,该故事显然与天体宇宙有关,而它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又与文字记载分不开。埃及祭司声称:发生在他们所知道的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事件,只要是高尚的、重大的、惊人的,都会被我们的前辈记载下来,保存在我们的神庙里。我们的历史中记载着你们国家许多伟大的、惊人的功绩。事实上,神庙中记载了早在建立我们城邦之前一千年的事。而你们和其他民族的人此时才刚刚开始拥有文字和其他一些文明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在经历了一段常规的岁月以后,那从天而降的洪水又像瘟疫一般对你们进行扫荡,剩下的只是一些不懂文字、缺乏教化的人,于是你们又全都变得像儿童一样幼稚,对古时候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无论是在你们那里发生的还是在我们这里发生的。[3](P274)
于是,梭伦请求祭司告诉他有关古代希腊人的事,祭司认为两河流域文化是古代希腊与埃及共同的源头。他说:生活在九千年以前的古希腊公民的法律和最著名的业绩都继承了两河流域古人的,“如果你拿他们的法律与我们的法律作一番比较,那么你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内容与你们的古代法律极为相似。首先,有一个祭司阶层,与其他所有阶层分离;其次,有一个阶层是工匠,他们各自从事某种技艺,彼此不相混淆;此外还有牧人、猎人和农夫这些阶层,各司其职”[3](P275)。而且,祭司告诉梭伦:聆听这些古代公民的事情,既为了你,也为了你们的城邦,更重要的是为了我们两个城市共同的女神,她是我们双方的保护神,也是我们双方的养育者和教育者。[3](P275)因此,古希腊与古埃及文化之间存在着相通之处,它们都保存着远古文化的遗存。柏拉图在《法篇》以舞蹈、绘画和音乐等为例,借雅典人之口说:埃及人向来用法律规范一切,把各种类型的创作样品放在神庙里。除按照传统模式创作,禁止画家和其他设计艺术家发明新的模式。如果你观察他们各处的绘画和雕塑,你会发现一万年前的作品——我这样说不是粗略的,而是准确的——既不比今天的作品好,也不比今天的作品差,二者表现出同样的风格。[3](P403)依祭司之见,人们通过法律、规章制度等手段,使历史上一些古老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延续、活在当下。正是依靠文化的传承,人类历史得以延续。
事实上,古希腊人正如埃及祭司所说的非常尊重传统。荷马史诗《伊利亚特》里有“谁个热衷于和自己人为敌,挑起可怕的争斗,以此沽名钓誉,谁就将和他的部族、家庭和祖传的习规绝缘”,以及“按照宙斯的意志,维护世代相传的定规”的说法。[5](P193、P10)苏格拉底经常提到古代思想家,并引证他们的言论,认为 “他们声称理性永远统治一切”,这种思想“给我的考虑提供了一个答案,这就是心灵属于被我们称作万物之原因的这个家族”[3](P206)。而他自己也是根据赫西奥德的神谱对人类起源追根溯源[6](P16),并明确指出了自己是如何继承古人思想的。他说:“贤明的古人在他们所著的书中遗留下来的宝贵的遗产,我也和他们共同研讨探索,如果我们从古人的书中发现什么好的东西,我们就把它摘录出来,我们把能够这样彼此帮助看作是极大的收获”[2](P37)。柏拉图也认为人的心灵要受知识启迪,这里所说的“知识”指的就是“对古时候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不懂文字、缺乏教化的人”[3](P274)。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在本性上是一种文明的动物”[7](P439),“人的一个特性是能学习文化,如果甲是一个人,那他是能学习文化的;反过来也可以说,如果甲是能学习文化的,那他就是一个人”[7](P357)。
二、 服从神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心灵和身体
古希腊人比较全面继承了两河流域文化遗产,并在此基础之上推陈出新、发扬光大。与两河流域一样,古希腊人既探究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物质世界,也注重挖掘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审视世界的方位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世界是从哪里来的?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是古希腊哲人们苦苦追问的一个基本问题。总体来看,关于世界的本源,古希腊流行三种观点,即某种纯粹的精神、某种特殊的物质、神。例如,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都把世界的本原视作一种纯粹抽象的思辨形式,即第一原因、理念。亚里士多德说:“神原被认为是万物的原因,也被认为是世间第一原理”[8](P6);而最初从事哲学思考的泰利士把水看成始基;米利都人阿那克西美尼“肯定万物的始基是无限的空气,星辰不是在大地下面运行,而是环绕大地运行”[4](P11)。阿那克西美尼和第欧根尼都认为空气在水之先,并且是一切物体的最单纯的始基[9](P35)。“赫拉克利特和梅大邦丁的希巴索主张万物的始基是火。他们说: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当火熄灭时,宇宙间的万物就形成了”[4](P16)。此外,古希腊普遍流行的一种有关世界本源的观念是世界乃至世界上的一切都源于神,取决于神。如赫拉克利特说神就是永恒地流转着的火,命运就是那循着相反的途程创生万物的“逻各斯”。“逻各斯”是一种以太的物体,是创生世界的种子,也是确定了的周期的尺度[4](P17)。
古希腊人通常所说的神,不是一神,而是多神。万事万物之于他们都是有名、有姓的某个具体神。诸如闪电、雷电之神宙斯、智慧女神雅典娜、战神阿瑞斯、爱神阿佛洛狄德等等。古希腊哲学家毕泰戈拉明确指出:“太阳、月亮和其他的星辰都是神灵”[4](P41)。众神就像人类的某个大家族一样存在着,其中宙斯是众神之父或曰天父,其妻子赫拉是天后,雅典娜、阿瑞斯、阿佛洛狄德等是他们的子女。众神的居住地是奥林波斯,它就是天,通明透亮,摆脱了一切昏暗与混乱无序的运动。诚如诗人荷马所说:“奥林波斯,/人们说那是诸神之家,/永远安全和牢固;/没狂风袭击,无暴雨淋浇,/雪不飘落在附近,乌云全无;/只有以太缭绕,银白的光辉在上面漂浮。”[5](P242)每位神祇都有一座宏伟的宫殿。
这种生活要求人们既要身体力行行善,又要不失时机地、适宜地借助于祈祷、献祭等多种崇拜方式,与上苍交流。因为按照苏格拉底的观点:“神所最喜欢的乃是最敬虔的人的祭物”[2](P23)。他进一步解释道:“神不会只喜欢大的祭物而不喜欢小的祭物;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恶人所献的就倒会比善人所献的更蒙神悦纳了;如果恶人的祭物反倒比善人所献的祭物更蒙神的悦纳,对人来说,人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2](P23)。因此,为了蒙神的悦纳,苏格拉底所采取的基本生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听神话。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时说:“当他认为神明指示他做什么事的时候,正如他不会放下明眼人和识路人的话不听而去让瞎子和不识路的人指引他一样,他也绝不会听从任何人的劝告而不顾神明所指示他的事情。当别人因顾虑人的谴责而不照神所指示他们的去做的时候,他总是斥责他们的愚昧。至于他自己,他认为所有人的意见,和神的劝告比较起来,都是不值得重视的”[2](P23);一种是自我节制。苏格拉底教授人时先教他们自制,如劝人们在不饿、不渴的时候要慎戒律勿食、勿饮,并严格控制自己的色欲。他自己在这方面则身体力行,不仅生活非常俭朴、节制,而且性情、脾气不受别人行为影响,如能忍受妻子暴戾的脾气和儿子的怠慢无礼等。而苏格拉底之所以服从神、“自我节制”的目的,“都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心灵和身体”[2](P23)。可见,古希腊人信神、敬神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拥有美德。
第四,人是神创造的。普罗泰戈拉认为:从前有一个时候只有神灵,没有凡间的生物。后来应该创造这些生物的时候到了,神们便用土、水以及一些这两种元素的不同的混合物在大地的内部造出了它们[4](P27)。诸神赋予生物们不同的能力,给他们制定了不同种类的食物,装备了不同武器,唯独赐给人类两份特殊的礼物——火种、智慧。
2.神比人卓越
亚里士多德认为:对古希腊人来说,“神是公正不倚的法律,不容任何更改或变动,肯定比刻写在书板上的那些法律更好、更稳定。在他不动而和谐的统治下,天和地的一切秩序都被安排”[6](P629)。“我们从祖先处继承下来的一个传统理论是:万物都来源于神,也由神构成,如果离开了他的庇护,没有一个自然物在本性上是自足的。因此,有些古人就率先宣称,这所有的事物都充满着神灵,而这些神灵通过我们的眼睛、耳朵和一切其他感官呈现给我们。这种说法虽然与神的能力一致,但却和他的本质不符。确实,神在任何意义上都是这个宇宙中的一切东西的保护者和生成者,但是,无论如何完满,他并不是为统治和生成某一东西而劳作,而是运用不倦的能力,并因此而支配甚至似乎远离他的事物。神有自己的居所,在最上面和第一的地方,因此,该地被称为‘最高处’。”[6](P621)
这次胜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连共付出了十八条宝贵的生命。马国平想着,顺着坡坎一步步向半山腰走去。半道上,见几个担架员,抬着一副副用白布蒙得严严实实的担架走过来。
既然神是万物的创造者和支配者,那么,人要生活得如意、幸福,就必须要取悦神、服从他们。爱比克泰德告诫人们:“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把神当作我们的模仿对象”[10](P225)。古希腊一些重要城市甚至出现了由法律规定的公众节日和一年一度的庆典、祭献神灵、崇奉英雄和祭奠死者,以及根据单一的指令或法律的权威而进行的一切活动。这些在诗人的诗句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达:“整座城市香烟缭绕,充满着乞求与哀号”[6](P629)。人们为每位神建立了神庙,并“按照宙斯的意志,维护世代相传的定规”[5](P10)。祭祀、祈愿、还愿、占卜等一系列繁缛的宗教活动和仪式,是人们日常生活里的重要内容。爱利亚学派哲学家教导人们:要时时对神灵崇敬,这才是可贵的事情[4](P45)。普通百姓如此,神的后裔、国王、勇士、哲学家等亦如此。例如,神的后裔阿基琉斯分别向宙斯、雅典娜祷告道:“倘若宙斯允许我们荡劫墙垣精固的特洛伊”[5](P6),“女神,我完全遵从——只要你们二位有所指令,凡人必须服从。……一个人,如果服从神的意志,神也就会听到他的祈愿”[5](P96)。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也常常在家中,以及城邦的公共祭坛上献祭。他也从事占卜,经常说神明指教了他(2) 据色诺芬说:苏格拉底信赖神,受到神的指示后行动。尤其是对于那些结果如何尚难确定的事情,他就打发人们去占卜,以决定行止。“他说:‘凡想把家庭或城邦治理好的人都需要占卜’”。详见色诺芬著、吴永泉译《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页)。 。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会为大小事情祷告神明,而神明对人的帮助亦是无微不至。根据荷马史诗里的记载:军队里也带有随军祭司、“祭神和封证誓约的牲品”[5](P69)。当想加快脚步时,俄底修斯心里默默祈祷,对雅典娜说:“听我说,女神,帮我一把,加快我的腿步”[5](P561)。荷马认为“若是没有雷声隆隆的宙斯扶持,他(赫克托耳)绝然不能站在队伍的前列”[5](P352),而正是雅典娜的帮助,阿基琉斯才杀死了赫克托耳。
第三,人是从某种物质产生。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人物是毕泰戈拉,他认为万物的始基石是“一元”。从“一元”产生出“二元”,“二元”是从属于“一元”的不定的质料,“一元”则是原因。从完满的“一元”与不定的“二元”中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4](P34)。
显然,古希腊人对神的上述认识源于两河流域。而且,他们研究发现:“最古老的和最明智的人类社会,最古老和最明智的城市和国家都尊敬神明,人生中最聪明的时期就是他们最敬畏神的时候”[2(P31)。于是,神在早期古希腊人心目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以两河流域为代表的人类早期祖先们一样,古希腊人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神。他们把海洋之神“奥克安诺”和“德蒂丝”当作创造万物的祖先,并认为“神是全视、全知、全听的。神毫不费力地以他的心灵的思想力左右一切”[4](P472)。哲学家克塞诺芬尼认为:“神是全体,是精神、智慧和永恒性”[4](P42),决定着包括人的命运、生死、喜怒哀乐、梦等等在内的宇宙间的万事万物。“能一下看见一切,听到一切,无处不在,并且同时照顾到一切事物”[4](P171)是神的权力和本性。“老人们常说,在神的手中掌握着一切事物的开端、终结和中间”[3](P476)。哲学家爱比克泰德也明确指出:众神“维系着整个宇宙,不仅人的所作所为,即使是人的目的和想法,神都不会不感知到”[10](P224)。荷马在两部史诗里常用来称呼或描述神的词是“不死的神”,并认为“特洛伊战争时间是神定的”,该战争是“神祇交给我们的使命”[5](P37);“宙斯已潜心谋划,要让特洛伊人和达奈人拼搏鏖战,一起承受悲痛,经受磨难”[5](P26);“女神在船上站定,发出一声可怕的喊叫,尖利、刺耳,把巨大的勇力注入每一个阿开亚人的心胸,要他们奋勇拼杀,不屈不挠地战斗”[5](P240)。神也使人肌肤坚实、赋予人崇高的荣誉感。《奥德赛》里有“女神把勇气和力量吹入他的体内,然后在帕特洛克罗斯的鼻孔里滴入仙液和血红的花露,使他的肌肤坚实如初”[11](P456),以及“他是一个凡人——只是因为宙斯,克罗诺斯之子,要让他得享荣光”[11](P511)类记载。
三、“人是万物的尺度”
除神的世界外,古希腊人同时生活在现实人的世界里。人从哪里来的?人与神有什么关系?人活着有什么意义?等等,是他们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关于人是怎么来的,古希腊人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
第二,人是从另一种动物产生的。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吕特认为:“人是从另一种动物产生的,实际上就是从鱼产生的,人在最初的时候很像鱼”[4](P10)。阿那克西曼德也认为:“人最初是从另一种动物产生的,他的理由是别的动物都很快就能给自己寻找食物,而只有人需要很长一段吃奶时期;如果人一起初就是像现在这个样子,那他是不会存留下来的”[4](P10)。
第一,人是从土里产生的。柏拉图在《政治家》篇里记载了一个古老的传说——人是从土中产生的。他说:“从土中出生是一切人的法则,只有少数被神改变了命运的人才会例外”[3](P109)。爱利亚学派亦认为:一切都从土中生,一切最后都归于土[4](P47)。
古希腊人认为任何人不得冒犯神明。因为如果“忽略了某次献祭,神的愤怒人们是消受不起的”[5](P104)。如果因自己不小心的行为惹怒了神明,人们就会想尽办法竭力讨神的欢喜。柏拉图告诫人们:到神庙里去,向神献祭赎罪[3](P35)。于是,即便是战争期间,希腊人也献祭。如荷马所描写的特洛伊战争过程中,为航海顺利,人们给阿波罗献祭、用歌唱平息神的愤怒。显然,神在古希腊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难怪柏拉图曾有此感慨:“神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古代的说法里所包含的真理胜过人们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它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刻意成为神的追随者”[3](P476),也即过光荣、有益、享有幸福的生活。
1.5 组培苗的移栽 组培苗接到生根培养基30~35 d后,待组培苗已长出不定根,用流水冲洗净组培苗根系上的培养基,将其栽入已灭菌的基质中,其上覆盖塑料膜,保持适合其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10 d左右移栽大田,10 d后观察其成活与否。
然而,目前高职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师普遍缺乏企业(行业)工作经历,实践经验少,传统的偏重理论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大量出现在高职教学课堂,不足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完成培养高技能、高水平技术人才的任务;二是教师对高职教学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过于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忽视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理论知识讲授过少,所培养的学生技能只针对某一特定工作岗位,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1]。
无论产生于土、另一种动物、某种物质,还是神的创造,人产生的时代,柏拉图认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都是控制着宇宙实际旋转的神[3](P100)。神是人的牧者,负责牧养他们,就像现在的人掌管比人低级的牲畜——因为人比它们更接近神。即便是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古希腊人依然认为“女神是我们城邦保护神,也是我们的养育者和教育者”[3](P275)。所以,古希腊人喜欢沿用古代人的一个说法,即神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认为,这种说法基于一个古代的原则,即有特定尺度的事物“同类相亲”。因为没有特定尺度的事物既不能相互亲爱,也不会得到那些有尺度的事物的爱[3](P476),人必须尽力成为神一样的人。古希腊人认为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人有神的属性
古希腊人认为“宙斯闪电之王、俄林波斯的主宰,是神和人的父亲,不死的神祇”[5](P23)。从命名上看英雄就是半神,人与神是亲戚关系。每个聪明的好人在生前和死后都不只是人(more than human),称之为守护神是正确的。“英雄”这个词是半神、神与凡人爱情结晶,转义为“修辞学家”和“提问者”,其后裔组成了一个智者和修辞学家的部落。古希腊人常常习惯于把人分为好人、坏人,并认为好人与神相通。柏拉图明确指出:“在好人心灵中刻写的东西标志着一种真正的与神沟通,因为他们受到神的青睐,而在坏人心灵中刻写的东西正好相反”[3](P222)。普罗泰戈拉则认为:尊敬和正义这两种美德是宙斯分给所有人的。他担心整个人类会因此而毁灭,于是派遣赫耳墨斯来到人间,把尊敬和正义带给人类,以此建立我们城市的秩序,创造出一条友谊和团结的纽带。而普罗米修斯则从赫淮斯托斯和雅典娜那里盗得各种技艺和火,把它们给了赤裸裸的人类。“通过这种馈赠,人便拥有了生活的手段。……从那时起,人有了一份神性。首先,成为崇拜诸神的唯一动物,因为只有人与诸神有亲戚关系,只有人建立神坛,塑造神像。其次,由于拥有了技艺,他们马上就发明了有音节的语言和名称,并且发明了房屋、衣服、鞋子、床,从大地中取食”[12](P443)。毕泰戈拉明确指出:人类与神灵是亲戚,因为人类分享了热元素,神灵之所以眷顾人类,原因就在于此[4](P35)。每个神都有自己凡人的后代,如宙斯之子萨耳裴冬、阿瑞斯的后代利昆尼俄斯、雅典娜之子莱耳忒斯、阿佛洛狄忒之子埃内阿斯等,或者说凡人都是神的后裔,如荷马史诗里提到阿基琉斯是女神的儿子、俄底修斯是神的后裔等。
过去三十年的历史教科书上,讲到上古铜矿的开采与冶炼,不会不提大冶铜绿山。凡在楚文化研究文献中说到古代楚文化的灿烂辉煌,不可不提及铜绿山。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七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入选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从此为世人广泛认知。一波又一波古玩收藏热,更让人们知道了被称为收藏重器的古代青铜器具价值几何,哪个藏家拥有一件春秋战国乃至汉朝时期铜绿山出产的青铜器物,如拿到古玩市场上去拍卖,可以换回一幢别墅,或一辆“奔驰”“宝马”。
古希腊人认为“只有神才是聪明的;人的智慧是很少价值或根本没有价值的”[4](P148)。因为“对于神,一切都是美的、善的和公正的;人们则认为一些东西公正,另一些东西不公正”[4](P28)。赫拉克利特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即“最智慧的人和神比起来,无论在智慧、美丽和其他方面,都像一只猴子”[4](P27)。苏格拉底则告诫人们:“要相信神是一个不朽和幸福的实体”[4](P365)。
3.神统摄人
关于东阳市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的思考(陈玉雁等) .....................................................................................5-44
神是至高无上的,这是古希腊人的信条。他们认为神是他们的牧者,负责牧养他们,就像现在的人掌管比他低级的畜生——因为人比它们更接近神[13](P12)。“人类的一切法律都因那唯一的神的法律而存在。神的法律从心所欲地支配着,满足一切,也超过一切”[4](P29)。神也是人的主宰和守护神。面对别人的指控,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时自称心中有一个声音,在他犹疑的时候告诉他应当怎样做,他称之为“灵异”,即守护神之意。“献身于神”、找出神谕的意义是他的使命。苏格拉底说“神的话我想应该首先考虑”,“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并且爱你们,但我将宁可服从神而不服从你们”[4](P174)。荷马史诗告诉我们:神对人的统治无处不在,他不仅决定着人的命运,而且决定着人世间的一切。人们坚信:“宙斯的意志总是强过凡人的心智,他能吓倒嗜战的勇士,轻而易举地夺走他的胜利”[5](P395)。“一个凡人——只是因为宙斯,克罗诺斯之子,要让他得享荣光”,他就能得到荣光。至于人们在“赫克托耳面前退却,因为他在凭藉神的力量战斗”[11](P511)。同样,出自特洛伊人中最好弓手的离弦的羽箭,宙斯也会将其瞬间歪阻。除了听从神的安排外,人别无他选。“倘若有人违背神的意愿,和另一个人,一个神明决意要让他获得光荣的人战斗,那么,灭顶的灾难马上即会临头”[11](P511)。
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两个实际天然气样品,常量组分采用GB/T 13610-2014,延伸组分采用GB/T 17281-2016。其中,对于各组分的定量,分别采用气体标准物质中n-C4架桥定量分析(方法一)和样品气中n-C5架桥定量分析(方法二),表1为延伸组分采用两种定量分析方法获得的结果。
4.神助佑人
神并非高高在上,一味统治、支配着人类。对古希腊人来说,神格外眷顾人。只要凡人服从神的意志,神也就会听到他的祈愿,帮助他。因此,神无上的力量还体现在它对人的呵护、帮助上,这一点荷马在史诗里充分描写到了。神与人是两部史诗描写的对象,不同神依据亲疏远近关系与不同人形成了同伴同盟关系。特洛伊战争实际上是由神和人组合的两个不同派别之间的战争,两部史诗里类似“所有神和驾驭战车的凡人”句子比比皆是。而挑起战争的正是宙斯和莱托之子阿波罗,后者因阿特柔斯之子阿伽门农侮辱了克鲁塞斯,他的祭司,而对裴琉斯之子阿基琉斯大发起火。战神阿瑞斯在对宙斯的抱怨里明确提到了神对人的帮助,他说:“目睹这些凶蛮的行为,父亲宙斯,你不生气吗?为了帮助凡人,我等神祇总在无休止地争斗,尝吃了最大的苦头”[5](P130)。事实上,大凡人有难祈祷或祭祀神,神都会帮助他们。如阿波罗之所以在阿基琉斯兵营一连九天,降下可怕如雨的神箭,吞噬众人的生命,就是由于阿伽门农对他的一番祈祷:“卫护克鲁塞和神圣的基拉的银弓之神,强有力地统领着忒奈多斯的王者,史鸣修斯,如果,为了欢悦你的心胸,我曾立过你的庙宇,烧过裹着油脂的腿件,公牛和山羊的腿骨,那就请你兑现我的祷告,我的心愿:让达奈人赔报我的眼泪,用你的神箭”[5](P2)。而赫克托耳为了祈盼父亲宙斯的助佑,则用一头羊牲祭献给宙斯,而宙斯也出面帮助他。正如索阿斯说说:“若是没有雷声隆隆的宙斯扶持,他(赫克托耳)绝然不能站在队伍的前列”[5](P352)。许多时候,神对祈祷者人的帮助是立竿见影的。如奈斯托耳手举过头,对着多星的天空,朗声作祷:“还记得吗,父亲宙斯,我们中有人,在麦穗金黄的阿尔戈斯,给你烧祭国牛羊的腿肉,多脂的肉片,求盼能够重返家园,而你曾点头允诺。记住这一切,俄林波斯大神,把我们救出这残酷无情的一天!不要让特洛伊人打趴阿开亚兵勇,像如此这般!老人诵毕,多谋善断的宙斯听到了奈琉斯之子的声音,炸开一声动地的响雷。然而,特洛伊人,耳闻带埃吉斯的宙斯甩出的炸雷,像汹涌的巨浪,翻腾在水势浩瀚的大洋,受劲风的推送——此君极善兴波作浪——冲打着海船的壳面”[5](P356)。这也许是人无比笃信神的重要原因,因为“宙斯给凡人的助佑,显然易见——要么把胜利的荣光赠送一方,要么削弱另一方的力量,不予保护”[5](P359)。
5.人的相对独立性
而在探索人自身的特质时,古希腊人往往把人与动物相比较,认为“动物只要求为它所必需的东西,反之,人则要求超过这个”[4](P116)。赫拉克利特明确断言,“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4](P27)。而人超越其他动物的地方在于人是一种精神存在,古希腊人认为“心正是每一个人的本性”[4](P91)。人“最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只有“通过享乐上的有节制和生活中的宁静淡泊,才得到愉快”[4](P115)。如果人们认为“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4](P18)。
考虑到不相容的散装液体危险货物相互接触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以及洗舱作业本身具有较高的安全风险,借鉴载运散装液体化学品海船强制预洗的成功做法,本规定要求载运散装液体危险货物的内河船舶应当在具备条件的码头、专用锚地、洗舱站点进行洗舱,并明确了免予洗舱的情形,通过强制排岸接收要求,有效防止船舶离港后故意向水体排放化学品洗舱水。
荷马在史诗里描写了许多凡人优秀的品行,展现了人性的美好。诸如阿基琉斯对朋友帕特洛克洛斯深厚的友谊、为保卫为保卫故土而战的赫克托耳,以及停息刀枪,给战争中的敌方提供埋葬赫克托耳时间的阿基琉斯,等等。荷马认为“命运给凡人按上了知道容让和忍耐的心灵”[4](P567)。
正是明确意识到人的优越性,所以,苏格拉底宣称他“奔走于世上,服从着神的意思,来搜寻并探求任何人的智慧”[4](P149)。“人的智慧”就是“人是一个小世界”[4](P107),它具有独立于神、其他动物的相对独立性。这也是柏拉图全部哲学的研究内容。他认为“人类不仅在智力上优于其他动物,而且也只有人类才有正义和宗教”[14](P261)。事实上,哲学家的事业完全就在于使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和分离出来。而人要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是柏拉图哲学研究的最终结论。因为古希腊人认为“神并没有从一起头就把一切秘密指点给凡人,而是人们探索着逐渐找到更好的东西的”[4](P146)。爱比克泰德解释说:因为神只把所有能力中最优秀的能力赐给了我们,这个能够主导所有其他能力的能力,也就是,能够正确运用表象的人能力就是理性能力。如果人能关心这个能力,并且让它来管理你所有的一切,那么,人将再也不会遇到任何阻碍、受到束缚;人将再也不会悲伤哭泣、怨天尤人、媚颜奉承他人[10](P12)。赫拉克利特认为“只有一个人是唯一智慧的人,他既不愿意而又愿意接受宙斯的称号”。“法律也就是服从一个唯一的人的意志”[4](P22)。公元前5世纪,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则针对古老的“神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古希腊人认为他“说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关于知识的学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4](P133),这个意义上的人与神无别。因此,与两河流域一样,古希腊也出现了对人的崇拜。荷马史诗里常常用“神一样的凡人”形容俄底修斯、阿基琉斯、赫克托耳等英雄人物。如《伊利亚特》里有阿伽门农让“人像敬神似地敬阿基琉斯”“特洛伊人敬他(埃内阿斯),在他们的地域,如同敬神一般”“呼普塞诺耳,斯卡曼得罗斯的祭司,受到家乡人民像对神一样的崇敬”类记载。爱比克泰德也认为:第奥根尼、赫拉克利特这样品行优良的人才配得上是神,才配得上神的称号[10](P23)。有些优秀的凡人甚至得到了神的钟爱或尊敬,如赫克托耳、阿基琉斯是一位连神都尊敬的凡人。实际生活中,希腊社会也出现了由对神的崇拜转到对杰出人的崇拜,包括崇拜他们的言论等。例如,柏拉图在《普罗泰戈拉篇》谈论到了七贤,即米利都的泰勒斯、米提利尼的庇塔库斯、普里耶涅的彼亚斯、雅典的梭伦、林杜斯的克莱俄布卢斯、泽恩的密松和斯巴达的喀隆。特别是在《蒂迈欧篇》,他提到并评论了七贤之中最聪明的梭伦以及他的众多言论。
在图1四边形OABC中,矢量a、c与x轴正向的夹角为φ、φ- ψ(图1(a))或φ+ ψ(图1(b))。将矢量OB= a- c在x、y轴上投影,有x= acφ- ccφ±ψ,y= asφ- csφ±ψ,注意到φ∓ ψ=∓(ψ∓φ),得凸轮廓线方程:
而“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观念蕴涵着古希腊人审视世界方位的转变,即由神向人的转变。被古希腊人称作自由、正义、自制的人苏格拉底却被雅典的检察官判处死刑,其理由之一认为他不敬神(3) 起诉苏格拉底的是三个人,即代表雅典政治家和手艺人的阿尼图斯(Anytus)、代表诗人的美勒托(Meletus),以及代表公众演说家的莱康(Lycon)。他们在对苏格拉底的起诉书里列举了他的两个罪状,即不尊重神、教唆青年。 。可是,“从来没有人看见过苏格拉底做什么不敬虔的事,或者说什么亵渎神明的话”[2](P4)。实际上,苏格拉底只不过“并不像其他大多数哲学家那样,辩论事物的本性,推想智者们所称的宇宙是怎样产生的,天上所有物体是通过什么必然规律而形成的。相反,他总是力图证明那些宁愿思考这类题目的人是愚妄的”[2](P4)。苏格拉底认为人们首先要知道、了解和探究的不是天上事物,而应该是人类事务。他“老是在青年们进行高尚的学习和训练的那些地方消磨时光”[14](P170),而他正“因为这样的行为会引起各种形式的妒忌和敌意,乃至成为阴谋的对象”[14](P437)。苏格拉底为自己申辩道:把时间花在对人进行道德训诫上教给人政治的艺术、答应把人教成良好的公民,是他所从事的职业,而“按照自愿接受的原则照料人的是政治家的技艺”[3](P117)。事实也证明:苏格拉底仁爱、无私,检察官对苏格拉底的指控是错误的,他并没有败坏青年,“因为他的全部教训都是劝诫他们不要犯罪并勉励他们培养自制和各种德行”[2](P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是较早的一批博雅教育者。而从苏格拉底从事这种教育被判刑,我们可以推知,即便是在苏格拉底的时代,这种以劝说为主,让人特别是青年一心想从他的谈话中受到教育的博雅教育,并非被大众所认可。(4) 关于苏格拉底之后古希腊博雅教育,详见拙作《不朽灵魂的拯救者:柏拉图自由人教育思想解读》(载《教育史研究》2015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 王毓红.神·人·自由人:西方博雅教育思想探源[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8,(6).
[2] 色诺芬(著),吴永泉(译).回忆苏格拉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 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5] 荷马(著),陈中梅(译).伊利亚特[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6] 柏拉图(著),王晓朝(译) .柏拉图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 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8] 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9] 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0] 爱比克泰德(著),王文华(译).爱比克泰德论说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1] 荷马(著),陈中梅(译).奥德赛[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
[12] 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3] Plato.Loeb Classical Library PlatoⅧ,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25.
[14] 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 B5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1331( 2019) 08-0077-08
收稿日期: 2019-05-06
作者简介: 王毓红( 1966-) ,女,安徽芜湖人,文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责任编辑 李世荣]
标签:博雅教育论文; 古希腊论文; 神论文; 人论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