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立中印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纪念中印建交50周年_中印论文

努力建立中印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纪念中印建交50周年_中印论文

努力构筑中印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纪念中印建交5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印论文,建设性论文,伙伴关系论文,周年论文,努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4月1日是中印建交5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回顾两国关系在半个世纪走过的历程,明确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方向,对增进彼此间的相互信任和了解,创造睦邻友好的气氛,构筑面向未来的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风雨历程五十年

中印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早在两千多年前便开始了友好交往。在近代历史上,两国人民又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中,患难与共,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印两国便于1950年4月1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印度成为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中印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大体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

一、中印关系的颠峰期(50年代)。中印两国建交后,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一直呈现良好势头,在国际舞台上的合作更是令人瞩目。针对当时美国把联合国安理会作为实行霸权主义工具的做法,印度仗义执言,力主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公开批评美国排斥中国的行径。中国政府对印度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也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1954 年4 月29日,中印两国签定《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解决了两国在西藏地区悬而未决的一些历史问题,开创了中印关系的新时代。从此,两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密切的双边关系。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 这是中国领导人对印度的首次出访,受到尼赫鲁总理和10万民众的热烈欢迎。两国总理在气氛十分热烈的会谈中,就广泛的问题进行了磋商并达成一致意见。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两国总理在《联合公报》中提出了闻名于世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当时,两国之间充满“秦尼——印地巴依巴依”(中印人民是兄弟)的气氛。1954年10月,尼赫鲁率印度代表团访问中国,受到毛泽东等老一代中国领导人的欢迎和款待。此后,中印之间的友好往来接连不断,尼赫鲁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显露头角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55年4月举行的“万隆会议”期间,中印两国与许多国家一道, 为亚非国家的团结反帝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可以说,50年代是中印交往史上最好的时期。

二、中印关系的低潮期(60—70年代中期)。1959年以后,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发生严重争议。1960年4月, 周恩来总理亲赴印度同印方举行会谈,但是由于双方立场相距太远,谈判破裂。从1961年起,中印边境地区的形势日益恶化。1962年10月,中印双方在边界东、西段发生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两国关系大幅度倒退,两国政府分别撤回了各自派驻对方的大使。尽管双方仍保持外交关系,但原有的政治、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几乎全部停止,两国之间的照会战持续不断。这个时期被视为中印关系史上的对抗期。

三、中印关系的解冻期(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中印两国政府重新恢复关系的努力始于1976年。当年7月, 印度新任驻华大使纳拉亚南到北京上任,9月,中国驻印度大使到达新德里, 两国开始了关系正常化的进程。1979年,印度外长瓦杰帕伊应中国外交部长黄华邀请访华,双方就恢复和发展双边关系以及国际形势进行了深入的会谈。邓小平副总理接见了印度代表团,对中印关系发表了许多精辟论述。1981年6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黄华对印度进行正式访问, 双方在会谈中同意就边界问题和其他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商讨。根据上述谅解,中印两国从1981年12月开始,进行了长达8轮的官员级边界谈判。 两国领导人在一些国际场合也曾进行了数次会见。两国在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所扩大,印度每年都有数批香客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神山圣湖朝圣。

四、中印关系的升温期(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80年代后半期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以对抗和紧张为特征的两极格局已经完结。世界战略态势的变化,特别是大国关系的变化,为中印关系的改善创造了良好的国际条件。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以及中俄关系的进展,曾经对中印关系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外部因素已经消失或者开始弱化。另外,随着冷战结束,中印两国增强自身国力、努力发展本国经济的主观意愿更加明确,改善同对方外交关系被置于比较重要的位置上。

1988年12月,拉吉夫·甘地不顾国内的反对呼声,力排众议,在时隔34年以后实现印度总理的首次访华。这是两国关系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李鹏与拉吉夫·甘地在友好、坦率和相互谅解的气氛中举行了会谈,彼此就双边关系和双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磋商交流。双方一致认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恢复、改善和发展中印睦邻友好关系是双方的共同愿望,这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两国领导人特别就中印边界问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讨论,双方提出了要本着“互谅互让”、“互相调整”的精神,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边界争端,在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边界解决办法的同时,积极发展其他方面的关系,努力创造合情合理解决边界问题的气氛和条件。

1991年12月,李鹏应印度总理拉奥的邀请对印度进行正式友好访问。两国总理在会谈中一致同意,继续保持两国领导人之间的高层互访,推动双方关系深入发展,开拓和深化政治、经贸、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并一致认为,两国之间的边界问题不应成为发展关系的障碍,表示希望通过友好协商早日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他们一致认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发展中国家应相互支持,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共同对付面临的挑战。双方签定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在孟买和上海设立总领事馆的协议》、《中国政府和印度政府关于恢复边界贸易的备忘录》等6份文件,还发表了《联合公报》。

1993年9月,印度总理拉奥应李鹏总理的邀请,对中国进行回访。 这次访问,对于推动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拉奥访华期间,中印两国正式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等四份文件。其中,《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规定,中印边界问题应该通过和平友好方式协商解决,双方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两国解决边界问题之前,彼此严格尊重和遵守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双方将把实际控制线地区各自的军事力量保持在最低水平,以便与两国日益发展的睦邻友好关系相适应。这一协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中印关系的气氛,为最终解决边界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1996年11—12月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首次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印方对此次访问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进行了周密的安排。通过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友好会谈,双方在双边关系及不少国际性问题上达成了多项共识,并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第四项重要协定,中印关系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不幸的是,带有明显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的印度人民党上台以后,编造借口,渲染“中国威胁”论,于1998年5月进行多次核试验, 直接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使两国关系出现了挫折和反复,违背了两国人民的根本意愿和利益。其后,印度总统和外长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表明愿同中国改善和发展关系的愿望,澄清了有关的不正确表述。在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中印关系开始走出阴影,正在重新回到健康的轨道。

高瞻远瞩谱新篇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地理上山水相依,建立健康良好的睦邻合作关系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而且对维护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政治方面来看。中印改善关系,有利于促进睦邻友好,缓和地区紧张局势,有利于亚洲的和平与稳定,符合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作为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构筑、发展和睦友好的国家关系,为实现各自的国家战略所必需。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印度是不结盟国家中的重要成员,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这两个国家之间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关系,意义十分重大。在建立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南北关系、人权、环境保护等问题上,中国和印度有很多共同语言。中国和印度都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反对由一个或少数国家主宰世界并对其它国家发号施令。中国和印度都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应以它来作为建立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基础。在人权问题上,两国都认为发展权是人权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权在法律上来说属于一国主权之内的事情;双方都抵制少数西方国家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的行径,不赞成某些西方国家以经济制裁为手段对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的做法。

其次,从经济贸易来看。中国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就把国家战略的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印度自80年代末以来,也把国家战略的中心放在振兴经济上。改变各自的贫困面貌是两个国家的共同心愿,加强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是两国人民的普遍要求。中印两国的经济规模都十分庞大,经济贸易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中印之间扩大贸易的潜力很大,有待进一步发掘。近年来,中印贸易迅速增长,已从1985年的1.24亿美元猛增的1999 年的20亿美元(注:《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2月22日。),边境贸易也有很大发展。目前,双方正在努力开发对方市场,争取贸易大幅增长。

再从科技合作来看。印度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技术、农业技术、遗传工程、计算机特别是在软件开发方面的技术,已经引起中国方面的注意。中国的小高炉技术、小水电技术、空间技术也引起了印度方面的兴趣。双方在这些方面取长补短、互相合作,可以加速各自的经济发展,减少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有助于促进两国关系更加成熟,更为牢固。目前,两国在农业、生物工程、冶金等方面的合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几个投资数额较大的合资企业也已开始投入运营,两国政府和工商界之间正在进一步探讨加强这方面合作的途径和方法。中印经济技术合作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但是,不可否认,由于种种原因,进一步发展中印关系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障碍。从印度方面来看,它对中国还存在一些疑虑。其疑虑之一是,中国的强大和崛起可能影响印度的国家安全。某些印度人士认为,虽然近年来印中之间的外交和文化交流不断增加,但是决不能轻视来自中国的“潜在威胁”,特别是拥有核武器的中国对印度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挑战。事实上,中国的外交战略是很清楚的,即在中印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各国发展友好关系。印度是中国的近邻,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中印关系的性质应该是地缘政治上的好邻居、区域合作中的好朋友、国际事务中的好伙伴。早在1982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就指出,“既不存在中国对印度的威胁,也不存在印度对中国的威胁”(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页。), “我们希望自己发达,也希望你们发达”(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页。),“中印两国对人类有一个共同的责任,就是要利用有利的和平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1页。)。印度对中国的另一个疑虑是,担心中国与巴基斯坦发展关系会影响印中关系。勿庸讳言,由于中巴之间在政治、经济和国际问题上进行过长期有效的合作,双方的友好关系不断发展。中国高度重视巴基斯坦这个值得信赖的朋友,同时也高度重视同印度的关系。从近年来中国对印度的态度上可以看出这一点。中国真诚希望中印、中巴以及印巴关系良性互动、同步发展,真诚希望印巴之间谈判协商,解决双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改变在克什米尔地区存在的低烈度战争的态势,逐步缓和紧张状况。我们尤其不希望印巴之间在核扩散问题上造成紧张关系的升级。

从中国方面来看,同印度的边界问题尚未最终解决,是影响双边关系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因为边界问题涉及中国的根本利益,又直接涉及到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另外,中国还关注流亡的西藏人在印度所进行的分裂活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西藏的稳定,又关系到中国西南方向的安全。中国政府赞赏印度政府所宣布的立场,即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印度政府不允许西藏人在印度领土上从事分裂中国的政治活动。事实上,印度仍有一些人支持达赖集团分裂中国的行径,企图使西藏成为印中之间的一个缓冲区,或者使这个问题成为向中国施加压力和影响的筹码。这不能不引起中国的密切关注。

尽管中印之间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相信,只要两国政府有诚意、有魄力,有智慧,问题最终是会得到解决的。我们由衷地希望,在走向21世纪的过程中,中印两国在政治、经济、贸易、科技、文化方面的合作不断扩大,双方在军事领域采取的信任措施有所增多,边界局势保持和平与安宁,在国际舞台上的协商合作有所加强。中国和印度都是大国,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12亿,印度人口达到10亿,二者加起来已经接近23亿,占世界人口的1/3以上。两国在建设各自国家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加强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后冷战时代的历史潮流。中印两国应该登高望远,增信释疑,同推共促,为建立面向未来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做出应有的努力,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标签:;  ;  ;  ;  ;  ;  ;  ;  ;  

努力建立中印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纪念中印建交50周年_中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