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市人民医院 410600
【摘要】目的:评估不同剂量、溶栓时间阿替普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了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结合患者入院编号分组,分为观察组(入院尾号单数)60例、对照组(入院尾号双数)60例。观察组采用标准剂量阿替普酶治疗,对照组采用小剂量阿替普酶治疗,予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和对照组进行比较,P>0.05。治疗前,两组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采用标准剂量阿替普酶,并严格控制溶栓时间,可保证临床效果及安全,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情况,值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予以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不同剂量;溶栓时间;阿替普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tue ischemic storke,AIS),也可以叫作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为脑动脉闭塞所致脑组织的梗死,该病的病残率、病死率均较高[1]。临床症状:头晕、感觉障碍、肢体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当前,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且受到老龄化趋势所影响,导致该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临床上一般采用阿替普酶治疗,该药为血栓溶解药物,因药物成分中含有糖蛋白,所以能将赖氨酸残基、纤维蛋白相结合,使得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溶解血栓的效果较好[2]。但不同剂量、溶栓时间阿替普酶的应用,有一定的差异,故此本研究重点比较分别采用标准剂量、小剂量的阿替普酶的临床效果。
1.基本资料、方法
1.1基本资料情况
将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患者入院编号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n=60)。观察组男性为34例、女性为26例;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为:40岁、82岁,平均年龄(61.6±4.5)岁。对照组男性为33例、女性为27例;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为:43岁、80岁,平均年龄(61.5±4.4)岁。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并处理对两组病例的临床所有数据信息,P>0.05。
纳入标准:接受相关检查确诊[3]者、脑梗死范围为单侧大脑半球<30%者、距离上一次发病间隔时间>3个月者、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颅内出血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精神障碍者、对阿替普酶禁忌者。
1.2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实行抗血小板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对照组采用小剂量阿替普酶(生产厂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大药厂;国药准字:S20110052)治疗,每次采取0.06mg/kg静脉团注。1min后,将剩余阿替普酶添加于浓度为0.9% 250ml氯化钠注射液(生产厂家:重庆迪康长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602)中,于60min内完成静脉滴注,治疗时间为3个月。
观察组采用标准计量阿替普酶治疗,每次按照0.9mg/kg静脉团注,阿替普酶只使用1次,在时间窗内使用1次,其他操作同上。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治疗前、后NIHSS评分。
临床疗效的判定:经治疗NIHSS评分降低≥90%,治愈。经治疗NIHSS评分降低≥46%,显效。经治疗NIHSS评分降低≥18%,有效。经治疗NIHSS评分降低<18%,无效。治愈、显效、有效之和×100%=治疗总有效率。
采用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对两组患者上肢运动、下肢运动、意识水平等进行评判,总分为45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轻、恢复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研究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临床数据资料,均输入于SPSS23.0统计学软件中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的对比,均通过率%的方式代表、X²检验。计量资料、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对比,均采用均数差X±s的形式表示、t检验。对比结果显示:P<0.05,即为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效果的差异分析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如表1。
2.2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差异分析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性,P>0.05,如表2。
2.3 治疗前、后观察组、对照组NIHSS评分的差异分析
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NIHSS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突出,P<0.05,如表3。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为脑组织血液障碍、局部供血动脉血流停止,而引发的脑组织缺血缺氧疾病。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次研究在常规治疗之上,采用了阿替普酶。该药属于纤维蛋白特异性溶栓药物,溶解血栓、疏通脑血管紧缩、改善患者神经缺损功能等的效果,均比较理想。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应用阿替普酶,t1/2短且较短时间内易于发生血管再闭状况,所以需要长时间给药。需要注意事项:这一药物的价格较高,应用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受限,故此应严格控制药物剂量,以便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充分发挥出药物效果[4]。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操作简便且可降低出血率,确保治疗的安全性。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见,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均未见统计学的意义,P>0.05。但治疗后24h、3个月,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因此,建议采用标准剂量的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予以治疗,从而保证治疗效果、安全,同时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状况。
总之,采取标准剂量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有临床应用及推广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自然,郑梅,赵广建等.阿替普酶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33(5):391-394.
[2]胡淑梅,张利焕,张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3):7-8.
[3]佚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7,27(8):1245-1247.
[4]刘春梅,周俊山,施洪超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8,25(03):40-44.
论文作者:谢锟林,丁宇
论文发表刊物:《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6
标签:缺血性论文; 患者论文; 脑卒中论文; 两组论文; 剂量论文; 统计学论文; 评分论文; 《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