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反思对初中生问题解决策略的影响_元认知论文

自我反思对初中生解题策略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生论文,策略论文,自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020(2005)-04-0302-05

1 引言

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者以简单加法运算为实验材料,对影响策略使用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发现这些影响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为个体内在性因素,包括工作记忆广度[1],以往运用策略的成功经验[2],个体年龄因素及个体的原有学业成绩等[3];另一类为外在情境性因素,包括任务难度和问题特征[4],任务指导语及策略指导方式[5] 等。近年来,随着元认知概念被心理学研究者接受,越来越多的策略研究开始关注元认知因素对策略使用的影响,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有研究者认为元认知促进了策略选择过程[6];还有研究者认为元认知所影响的仅仅是执行某一策略的过程,而不是策略选择本身[7]。

在教学实践中,解题反思被很多教育者看作学生元认知监控的具体化操作行为,认为提高反思水平可以作为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的切入口[8]。早在1933年,John Dewey就提出,反思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9]。但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将反思作为元认知因素进行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

本研究以学生的反思作为控制的元认知因素,探讨元认知因素如何对策略使用产生影响。通过对比有自我反思条件下和无自我反思条件下初中生解题策略的差异,来进一步明确这个问题。

2 方法

2.1 被试

从河南省某市属中学初一至初三,按照男女比例、年级比例、数学学习成绩比例选取被试60人,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剔除没有认真答题的被试(指答题过程中没有思考好就按键抢答的被试),最后获得有效被试实验组24人(男生13人,女生11人),控制组29人(男生15人,女生14人)。

2.2 研究工具与材料

一套连加数填空测验程序。这套程序的测试题库包括15道自编的适合初中生使用的连加数填空题。试题为三个两位数的连加运算,在等号左边有三个两位数,等号右边已经给出两个两位数,要求被试解答出第三个两位数的个位数是几,填在空格的横线上,例如17+19+12=16+18+1_____。

被试在计算机上答题,由计算机自动记录被试的答案和答题时间(精确到0.01秒),并随后记录由主试输入的被试报告的解题策略。

根据试题的特点及研究预试的结果,完成测试题的策略类型共有六种:策略一,完全相加法;策略二,两两相加法;策略三,两两比较法;策略四,忽略十位数运算法;策略五,其他方法;策略六,错误方法(为方便比较,这里暂且把错误方法归为策略六)。经预测,除去策略五(策略五被使用的次数很少),在其余的正确策略中,策略水平由低到高为策略一、策略二、策略三、策略四。

2.3 研究过程

2.3.1 测试过程

由主试和被试一对一地进行测试。对于实验组被试,第一步:答完一题,主试询问解题策略,进行策略编码记录;第二步:要求被试反思,寻找其他解题方法;第三步:要求被试再反思,即对自己所有的解题方法进行优劣性评估;第四步:进入下一题。对于控制组被试,只有第一步和第四步,没有中间反思的环节。

2.3.2 对主试的说明

本研究由两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担任主试,两主试对策略类型评估的一致性系数达到0.80。

2.4 数据收集与整理

实验数据由Microsoft Access2000管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有反思组和无反思组解题策略类型的分布

本研究的结果发现,经历自我反思过程的学生(实验组)和没有经历自我反思过程的学生(控制组)采用的解题策略是有差异的(见表1)。对于实验组学生来说,使用最多的是策略三,其次是策略四,实验组中没有学生使用策略六(错误策略)。控制组被试使用最多的是策略一,其次是策略三,有4人次使用了策略六(错误策略)。

表1 有反思组和无反思组学生解题策略类型的分布

使用人次数使用率使用率

(人次)(%) (%)

实验组 控制组 实验组 控制组 差异检验(Z)

策略一

72 16820.00

38.625.69[**]

策略二

32 52 8.89

11.951.39

策略三 130 15236.11

34.940.34

策略四 123 5634.17

12.877.16[**]

策略五

33 0.830.690.23

策略六

04 0

0.92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经比率样本差异检验,控制组使用策略一明显多于实验组(Z=5.69,p<0.01),而实验组使用策略四明显多于控制组(Z=7.16,p<0.01)。在其他策略类型的使用上,实验组和控制组中没有显著差异。

3.2 解题过程中有反思组和无反思组策略使用类型变化的比较

本研究中测试题类型相同,测试的过程是个体针对同类问题解题策略不断成熟稳固的过程。本研究拟将15道题的测试过程看成解题的15个不同的微观阶段,来分析个体对解题策略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从图1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实验组被试在解题过程中各种策略被使用的百分比分布不是水平发展的,而是呈现一个波动的过程。策略一的使用率呈波浪式下降趋势,并且这种变化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Z=2.67,p<0.01),说明策略一被实验组被试采用率的变化有显著下降趋势;策略二、策略三的变化趋势不显著;策略四的使用率呈逐渐上升,变化的差异检验达到显著性水平(Z=2.45,p<0.05),说明策略四的使用率有显著的增加趋势;策略五在测试中被使用的情况不稳定,时有时无;实验组没有被试使用错误的解题方法。

从图2中可以看到控制组被试在解题过程中各策略类型使用率的变化相对较平缓,各类策略使用率的变化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策略类型的变化可以发现,随着测试的进行,控制组各策略类型使用率没有显著变化,而实验组采用策略一的比例逐渐降低,采用策略四的比例逐渐升高,这种变化趋势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根据策略水平的评估,策略四是最为有效的策略,策略一是有效性相对最低的策略,可见实验组策略类型的分布逐渐向高效策略集中,而控制组被试策略类型分布没有很大的变化,以较低效策略为主,没有出现向高效策略集中的变化趋势。

4 讨论

4.1 自我反思对策略使用的影响

本研究策略类型组成结果显示,不论是经历自我反思的被试还是没有经历自我反思的被试,策略类型的组成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一结果与前人对策略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5] [10]。反思条件下被试使用的策略主要是策略四、策略三,无反思条件下被试使用的主要是策略一、策略三。

经历反思的实验组被试使用高效策略(策略四)的人次数比例显著多于没有经历反思的控制组被试,而反思组被试使用低效策略(策略一)的人次数比例又显著小于无反思组被试。由此可见,自我反思的过程促进了初中生使用高效策略。自我反思过程是一种内隐的元认知操作过程,解题过程中的反思就是个体以一定的元认知知识为基础,对自己的解题活动进行认知监控的过程[8]。本研究中自我反思环节实际包括对问题深层次加工,对策略和问题之间关系加深理解,对策略有效性进行评估等方面,这实际上是一个元认知操作的过程,包含着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方面的成分。学生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需要对试题特征、问题线索进行提炼,思考策略和答题之间的联系(即,答题要求只是填出个位上的空),这些属于元认知知识;解题中对最优策略的评估属于元认知体验;对问题反复思考,不断调整解题行为,判断采用哪种快捷策略,这属于元认知监控。本研究中实验组被试被提供了反思的机会,而控制组被试则没有被提供这样的机会,因此有了反思的机会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特征、解题策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使用策略时倾向于选择高效策略。本研究得到的结果支持了元认知影响策略的选择,反思作为元认知监控行为能够促进初中生高效策略的使用。

4.2 自我反思在初中生策略获得中的作用

策略获得过程究竟是渐变的还是突变的?围绕这个问题许多研究者采用微观发生学的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11] [12]。本研究也从微观发生学的角度对初中生解题策略发生发展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反思组被试策略类型的变化大于控制组被试。随着解题过程的进行,高效策略和低效策略的使用在反思组和无反思组学生中出现了明显的分流。反思组逐渐采用高效策略,而无反思组被试即使有时偶尔使用了高效策略,也没有意识到,之后仍采用低效策略,很少改变原有的策略类型。这是因为反思组被试一直在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他们对测试题的特征进行分析,并且有机会与以往的解题经验相比较,寻找最佳的方法,因此他们的解题策略一直处于变化中。而无反思组被试没有反思的机会,他们一直做同一类型的题,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

从策略四(高效策略)使用率变化的波动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取代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个逐渐的过程,而不是突变的过程。这与国外多数在自然情境中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但是与Alibli和Siegler等人基于教学的情境和影响得出的观点并不一致[5] [13],他们认为策略的发展表现出突变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这可能是因为研究基于的情境不同所致,本研究基于外在干预提醒反思的情境而非一般的教学情境。这反映出反思对策略发展的影响与一般外在学习对策略发展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反思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它需要个体不断地将外在信息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或增加或删除某些成分从而调整或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条件的变化。这个过程是不能一蹴而就完成的,是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一般的教学方式,比较注重信息的传输,忽略个体的反馈,学生在短期内可能迅速采用教授的策略,表现为突变的特点。但学生是否真正知其所以然,就不得而知了。

5 结论

(1)解题反思能够帮助初中生掌握高效的解题策略,放弃低效的解题策略,元认知因素影响着初中生的策略选择。

(2)反思条件下,高效策略的获得是个渐变的过程,经历反思的初中生所采用的策略逐渐向高效性发展。

标签:;  ;  ;  

自我反思对初中生问题解决策略的影响_元认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