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市场拓展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拓展论文,银行信贷论文,农村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从机构发展现状看,已经由相对单一机构的传统格局升级为多机构、多层级的竞争发展新格局。在这一格局形成的初级阶段,由农村信用社股改而成的农村商业银行仍然占据主力军地位,但其他涉农金融机构的快速兴起和蓬勃发展,如村镇银行的大量设立、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转型、中国农业银行的支农回归等,都对农村商业银行形成巨大的业务竞争威胁,逐步打破了农村商业银行对农业信贷市场的垄断局面。从经济发展状况看,农业经济作为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主要对象,正发生着尤为显著的变化,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正处于分散化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农业经济各类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方式、规模和时间等信贷市场要素都发生了变化,对农村商业银行拓展信贷市场提出了新挑战。农村商业银行要实现持续发展,无法再依赖过去那种粗放式的信贷经营方式,需要通过对农业经济信贷市场的精细化研究、依赖信贷市场的有效拓展来巩固自身的竞争发展优势。 二、H市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市场拓展难题 H市地处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设置较多,农业经济发展较快,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比较完善。截至2014年末,该市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下设网点机构196个,金融从业人员2450人。 (一)H市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变化现状 多年来,H市现代农业呈现出持续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从实体经济生产经营角度看,H市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分为四大类:养殖类、种植类、加工类和仓储类,其中形成的支柱行业主要是海参养殖、海带养殖、毛皮动物养殖、西洋参种植、鱼类加工、花生加工、蔬菜加工、苹果仓储等八大行业。近几年H市农业经济结构形态演进升级,新型农业经济主体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加上新设立的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原有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在业务转型上回归农业信贷,引起了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市场的明显变化:一是农业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日益旺盛,单笔金额放大趋势明显;二是农业经济主体的负债率上升,表现出对信贷的高度依赖;三是单户农业主体开始申请多家银行贷款,打破一对一信贷格局;四是新设农村金融机构增多,信贷市场上资金供给主体日渐活跃;五是原有农村金融机构回归农业信贷,信贷竞争格局越来越明显。 (二)H市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市场拓展的瓶颈 近几年H市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发生的显著变化,迫使其无法依赖以前的几个信贷大户来生存,只能通过拓展新的信贷市场来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但在拓展新的信贷市场时,农村商业银行依旧面临着许多难题。 现象一:在H市农村金融市场上,近几年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占有率呈下降态势,相对垄断农村信贷市场的格局被打破。 据统计,2005年H市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前身)发放农业贷款余额达264.86亿元,在H市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占比高达86.12%,基本上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但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其市场占有率持续下滑。 现象二:优质农业客户中由一家银行贷款变为多头贷款的数量不断增多,新形成资金需求的客户满足率较低,大部分缺少抵押或担保。 据调查,2005年以前,只在农村商业银行一家贷款的100户企业样本中,其中在三家以上银行贷款的有31家,在两家银行贷款的有42家,仍保持在农村商业银行一家贷款的有14家,退出农村商业银行而另觅其他银行贷款的有13家,这100户企业的共同特点是抵押资产比较充足。而据对向农村商业银行新提出贷款申请的客户的调查,300家样本客户申请贷款金额25730万元,其中获得贷款的有97家,金额8755万元,均有抵押或担保,资金需求满足率仅为34.03%(见表1)。 通过以上两种现象,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近几年H市农村商业银行在农业信贷市场上的优势受到了极大冲击,优质信贷客户流失较多,迫使其拓展新的信贷市场;但面对新型农业经济主体旺盛的资金需求,农村商业银行在选择次优信贷客户时只能采取谨慎态度,有限度选择是其无奈之举。因此,H市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市场拓展中的一个瓶颈是:在资金供给方面,选择优质的信贷投放对象比较难。 现象三:H市农村金融机构新发放的农业贷款形成不良贷款,不良率明显高于同期制造业、加工业和新兴科技产业等项目贷款,使农业贷款损失较大。据对某县调查,2010-2012年新增农业不良贷款率远高于同期其他贷款的不良率。 现象四:农村商业银行发放农业贷款的使用期限是固定的,相当一部分在使用中与农业生产周期不匹配,造成农业贷款的实际使用效率不高。 据实地调查,H市现代农业中一些经济作物种植和海产品养殖项目,生产周期多为2—3年,从投资生产到产品出售需要2年或3年时间,期间是无法回笼资金的;而农村商业银行发放的农业贷款多数是1年期的,贷款到期后不论生产周期是否结束一律要硬性收回,严重影响了资金的合理使用,也给农业主体还贷造成了额外压力,出现非正常性延期还贷的现象(见表2)。 观察以上两种现象,我们基本上也可以得到另一个判断:H市农村商业银行在农业信贷市场上发放贷款的损失较多、贷款回报率较低,进一步印证了农业贷款收益不高的预期。造成农业贷款回报率不高的原因,有农业弱质行业的固有缺陷因素,也有农村商业银行决策者在农业信贷要素取舍上的失策因素。因此,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市场拓展中的另一个瓶颈难题是:在资金运用方面,投放的信贷资金回报率比较低。 (三)对两大瓶颈形成原因的分析 本文对H市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市场拓展难题形成原因的分析,有一个假定的前提是,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素质是基本相同的,不存在因内部人员素质等因素差异而影响信贷市场拓展的问题,即对H市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因素不做重点研究。 1.优质信贷投放对象选择难的原因。一是农村金融同业的信贷市场竞争博弈压力。多年前,农村信用社在农业经济信贷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优质的信贷客户也是相对被垄断的,农村信用社可以坐等客户上门,并不存在到信贷市场上选择优质客户的现象。近几年随着其他农村金融机构不断进入,相当一部分优质信贷客户被分流或挖走,农村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选择次优信贷客户的现实:(1)新设农村金融机构的直接竞争。2007年H市邮政储蓄银行成立,2010年开始引进村镇银行,对农村商业银行推行多年的小额贷款产生较大冲击。(2)农业银行回归支农业务的潜在竞争。前些年中国农业银行实行城市经营策略,将农村信贷市场很大程度上让渡给农村信用社,近几年中国农业银行回归支农业务,这一战略调整对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增加了潜在压力。(3)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转型产生的挤出效应。近几年农业发展银行开始进行信贷结构调整,持续加大对农业开发、基础设施等的贷款力度,将农村商业银行原来在这些领域的贷款部分置换和挤出。二是金融对农业经济的信贷配给所带来的对次优客户选择的约束。随着现代农业经济的升级发展,农村信贷市场不断放大,但由于农业经济主体固定资产偏少的独有特征,能够提供抵押的资产不多,有相当一部分资金需求是得不到银行信贷支持的,这也决定了农村商业银行在选择次优信贷客户时,必须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 2.信贷资金回报率低的原因。一是农业经济固有的行业弱质性约束。相对于其他经济形态而言,农业经济各类经营主体整体上规模不大、经营分散,农村商业银行对其发放贷款的管理成本较高,同时由于农业经济所固有的灾害风险大、行业利润低、土地流转难、抵押担保少等要素缺陷,造成农村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中出现不良的比率较高、形成的风险损失较大,造成农村商业银行发放农业经济贷款的回报率不高。当前银行信贷资金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配置是从低效领域流向高效领域,而农村商业银行对农业经济产生的较低贷款预期收益回报率,严重挫伤其拓展农村信贷市场的积极性。(1)农业贷款的投入成本高。农业经济主体相对而言规模较小、地域偏远、信息缺失、管理松散,农村商业银行在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中往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贷款的投入成本相对较高。(2)农业贷款的产出效益低。农村商业银行发放农业贷款的利率一般控制在基准利率上浮50%—60%左右,虽略高于其他贷款的上浮利率,但由于农业固有风险高,加上担保人的同质脆弱性,农村商业银行发放的农业贷款中形成的不良贷款相对较多,贷款本金的损失大大降低了其对银行的产出效益。二是金融决策者在农业信贷要素取舍上的失策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主体资金需求具有“急迫性、分散性和季节性”等共性特征,同时因发展模式、经营规模和生产产品的不同,在融资过程中需求资金的总体数量和使用期限也有较大的个性差异。作为基层金融的具体经营者,农村商业银行的高管人员对农业信贷产品的研究不多,往往是照搬工业或商业信贷模式和信贷产品,忽视围绕农业资金需求的额度、期限和成本等要素来设计信贷产品,导致推出的多数信贷品种和期限与农业行业生产周期不匹配,影响了信贷资金的合理使用,造成农业贷款的实际使用效率不高。同时,农业经济主体也因生产中期收贷、没有销售和回笼资金而无力还贷,人为形成拖欠而出现不良贷款。 三、破解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市场拓展难题的对策 结合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市场拓展中面临的难题,一方面应围绕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拓展对象—农村市场进行行业竞争力分析与市场细分,研究制定详细的子市场进入策略,依靠自有力量解决“选择优质的信贷投放对象比较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围绕农业经济中有科技含量、有发展前景但无抵押担保的次优客户的选择问题,通过金融联合创新产品与服务、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政策等路径,借助外部力量解决“投放的信贷资金回报率比较低”的问题。 (一)农村信贷市场的分析与选择 1.农业主体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分析。进行农业主体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分析,可以借鉴企业对产品市场进行分析的波士顿矩阵分析法,对农业经济中的支柱行业在某一个相对较大的区域和一个时间段中的市场占有情况、销售增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择出那些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农业支柱行业,进行重点支持发展。 波士顿矩阵认为,销售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能够集中体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这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所有产品将会形成不同的产品群:明星产品(Star)、瘦狗产品(Dog)、问题产品(Problem)、现金牛产品(Cash Cow)。 以某年H市农业经济中各支柱行业为例,其在山东省范围内的销售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的粗略统计情况见表3。 结合波士顿矩阵分析方法,依据表3中农业经济各支柱行业的销售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情况,大致可以将H市农业经济中各支柱行业的市场竞争力状况简略描述出来,如图1。 图1:H市农业支柱行业的波士顿矩阵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对H市各农业支柱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做出如下判断:现金牛行业主要有海参养殖业、海带养殖业、苹果仓储业,属于重点扶持发展的农业支柱行业;明星行业主要有毛皮动物养殖业和西洋参种植业,需要加大投资以支持其迅速发展;问题行业主要有鱼类加工业和蔬菜加工业,市场发展机会相对较大但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瘦狗行业主要有花生加工业,应相应地减少产量、逐渐退出。 显然从理论层面来看,目前H市海参养殖业、海带养殖业、苹果仓储业、毛皮动物养殖业和西洋参种植业等支柱行业的竞争优势大、发展前景好,农村商业银行应该重点围绕这些行业来拓展信贷市场。 2.农业支柱行业的资金需求市场细分。在选择海参养殖业、海带养殖业、苹果仓储业、毛皮动物养殖业和西洋参种植业后,需要对这些支柱行业的资金需求市场进行细分,区别不同的市场而选择不同的信贷进入策略。 以二维图方式显示五大支柱行业的资金需求细分市场,以海参养殖业为例,如图2。其中代表单个农户群体,代表小微涉农企业,代表农业龙头企业,代表较小规模的资金需求市场,代表中等规模的资金需求市场,代表较大规模的资金需求市场。 图2:海参养殖业的融资市场细分二维图 (二)破解信贷市场拓展难题的具体对策 1.甄别信贷子市场,选择优质信贷主体。从市场细分基本理论中可以看出,产品供给者面对多个细分市场,要实现效率最大化,必须尽量选择进入自身优势较为明显、并且与其他竞争者少有交叉的细分市场,这样就会极大程度地减少过度竞争所带来的损失。 从对海参养殖业、海带养殖业、苹果仓储业、毛皮动物养殖业和西洋参种植业五大支柱行业的资金需求市场细分中可以看出,这些资金需求子市场基本上可分为个体种养户、中小型种养企业和大型龙头企业三大类,不同规模下对资金的需求量又有明显差别。农村商业银行要发挥自身的“草根”优势,利用“扎根农村、贴近农户”的长处,做实做细调查摸底工作,将产业实、信用高、经营稳的中小规模业户悉数纳入信贷市场拓展范围,对信用较差、爱冒风险、缺少规划的经营户坚决退出,对规模超大的龙头企业进行选择性支持,分别施以不同的信贷营销策略,积极挖掘和扩展优质客户群。 (1)对个体种养户的信贷策略。个体种养户基本上是以单户家庭作为独立的生产单位,主要从事渔业或农业产品的养殖、种植和初加工,只有简单的加工设备,自有资产价值很低或者数量很少,房屋和土地大多是租用的,海产养殖使用的海域评估价值也较低,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基本属于融资无抵押类型。资金需求一般在10万—200万元,主要用于购置种植或养殖的种苗、周期性或季节性购料进行生产,资金使用周期多在1—2年左右。 个体种养户的群体数量多并且比较分散,单户的资金需求量不大,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企业担保贷款等信贷品种,完全能够满足个体种养户的资金需求。在贷款期限确定上,要与其生产周期相匹配,分别发放1年期或2年期贷款。 一是小额信用贷款。作为农业经济主体的启动发展资金,重点支持那些处于创业初期的个体种养户。对那些资金需求在20万元以内、从事小规模种植养殖业、产品初加工等个体种养户,适合采用“一定额度、直接授信”的方式,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直接进行扶持,信用额度以当地农户人均年纯收入的5倍为限。对资金需求在50万元以下、经营效益稳定、达到农村商业银行确定的“信用镇、村、户”评定标准的个体种养户,也可以通过发放信用贷款来支持,但在信用额度的确定上要高一些,通常可参考个体种养户前3年度的平均收益额来定额。 二是农户联保贷款。作为农业经济主体的发展周转资金,重点扶持那些处于发展渐趋成熟期的个体种养户。对信贷资金需求在100万元以内、经营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种养户,因资金需求额超出了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农村商业银行适合为其发放农户联保贷款,寻求3—5户经营规模大致相当、从事行业相近且彼此了解的个体种养户进行联合担保,以各联保农户的户均年收益总额的70%确定贷款额度。 三是龙头企业担保贷款。作为产业链生产的流动对接资金,重点扶持处于产业链生产前端的个体种养户。对资金需求在200万元以内、已与龙头企业签订生产合同或订单、处于产业链生产中的个体种养户,可探索发放龙头企业担保贷款,由龙头企业为其产业链中的个体种养户提供担保,代替龙头企业为订单农户进行铺底投资,贷款数额限定在龙头企业前三年平均利润额的水平上。 (2)对中小型种养企业的信贷策略。中小型种养企业是指以农户独立发展或合作发展而形成的中小规模种植或养殖企业,主要从事涉农产品的规模种养、精深加工和销售,多数拥有少量自有资产,融资中可提供部分抵押物,经营项目或生产产品以订单式发展为主。资金需求一般在50万—500万元,主要是在自有投资不足时通过贷款来追加投资,一般是用其当年收益来归还贷款,因为当年收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资金的使用周期也并不固定,多数在1年以上。 中小型种养企业多数拥有一定数量的资产,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较大,有些具有“用期短、时间急”的特点,对中小型种养企业的资金需求,农村商业银行可发放抵押贷款来支持。对那些资产抵押不足的中小型种养企业,可通过引入担保公司担保贷款、金融联合创新贷款等途径进行扶持。在贷款期限确定上,根据企业需要确定1年或更长期限的贷款。 一是资产抵押贷款。对资金需求在200万元以内、具有一定的资产实力和生产规模的中小型种养企业,适合办理资产抵押贷款支持其扩张发展,通常采取“资产一次性足额抵押授信”的模式,进而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的时效性。对那些经营效益优良、个人资信度较高的中小型种养企业,可适度提高一次性资产足额抵押的比例,相应为其提高融资额度。 二是担保公司担保贷款。对资金需求在200万元以内、经营发展前景优良、但自有资产抵押不足的中小型种养企业,可尝试自有资产抵押与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相结合的方式发放贷款,考虑中小型种养企业需要支付一定的担保费用,银行在利率上可给予适当优惠进行弥补。 三是金融联合创新贷款。对资金需求在500万元以内、有一定量资产但因种种原因而无法确权办证进行抵押,或者有原料或产品仓储的中小型种养企业,可通过发放银行保险联合创新贷款、仓储质押贷款等进行支持,以金融产品创新来解决企业无抵押无担保难题。 (3)对大型龙头企业的信贷策略。大型龙头企业是指具有较强的行业竞争实力和带动作用、处于完全垄断或部分垄断地位的支柱式大企业,资产规模较大,多数是发展出口加工式订单农业项目,基本是涉农产品供应链的最末端,投资收益比较稳定。资金需求一般在500万—3000万元,主要投资于订单农户的基础生产设施、自身的生产基地建设、季节性大量储备原料等,资金使用周期多数为2年以上。 大型龙头企业生产经营中对资金的需求金额大、频度高,呈现“批量式”特征,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相对较弱,需要根据自有资金的情况适量地、有选择地介入,对于一些超大规模的资金需求企业更多地让给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全国性金融机构来支持。在贷款期限的确定上,以2年期以上的贷款为主。 一是资产抵押贷款。对于资产规模较大且资金需求在3000万元以内的大型龙头企业,农村商业银行可以直接为其办理资产抵押贷款,并给予适度的贷款利率优惠。对此类企业要通过增加授信额度、降低贷款利率等优质服务来加大吸引力度,充实主体客户群。 二是适时退出策略。对于资产规模超大且资金需求在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农村商业银行要谨慎选择,可以配合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发放一部分贷款,以适度分散信贷风险。对于资金需求在1亿元以上,尤其是信贷集中度高、强求过低利率、经营管理粗放的企业,农村商业银行要坚决舍弃、主动退出。 2.全面推进增信策略,提高贷款回报率。研究破解信贷市场拓展难题的具体对策,在考虑积极投放贷款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安全回收问题,也就是如何应对和解决农业贷款风险损失、提高贷款回报率问题。对有资产抵押的信贷客户,其贷款风险相对是可控的,或者出现风险时贷款损失也基本上能够得到资产处置收益的弥补,但对那些有科技含量、有发展前景但无抵押担保,或者有实际资产但无法办证抵押的次优客户群,在信贷市场拓展中的风险防范和损失弥补问题,需要依赖两条外部路径来解决:一是通过金融机构间联合创新产品与服务、政府有关部门建立担保机制等手段,为次优客户群有效增信,从而提升银行对发放农业贷款的收益预期;二是通过政府出资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贷款过桥基金等手段,在次优客户群贷款出现风险损失时进行弥补,从而减少银行贷款本金的损失。这两条路径的最终目标都是解决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市场拓展中的“投放的信贷资金回报率比较低”问题。 (1)引入保险机构参与农业企业增信。在农村商业银行选择开辟农业次优客户群市场过程中,引入保险机构参与风险分担、银行与保险联合创新产品与服务,进而为次优客户群融资增信带来积极意义。尤其是对那些有房产但无法确权办证的客户群,银行和保险联合创新信贷产品,以办理财产险为合作基础、以风险赔偿金优先归还贷款为合作保障,能够有效降低银行对农业经济贷款的风险预期。进一步研究“保险+贷款”模式,在农业信贷市场拓展中探索推行贷款保证保险,将直接降低农业贷款的风险预期。基本做法是对在规定数额内的贷款,借款人只需到保险公司购买一个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在政府、银行和保险公司三方合作框架下,银行即可发放贷款。政府财政一般出资设立相应的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弥补保险公司损失、负担借款人保费等。2013年H市农村商业银行探索推行的“保单+仓储+联保”贷款,是将保险引入农业融资的初步尝试,虽有效解决了部分农业企业的融资问题,但尚有极大的局限性,在全面引进推广贷款保证保险方面还有极大差距,并且政府也缺少出资设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实质性支持,没有建立起政府、银行、保险三方合作框架。 (2)培植仓储公司提供质押增信服务。对于多数农业产品加工企业而言,拥有的主要资产就是大量购进的生产原料,如果将其通过仓储公司进行托管、并与银行协议进行质押贷款,将仓储公司的信用引入农业加工业融资,具有现实操作性。因而加快培植发展农业产品仓储公司,并积极与银行协作提供质押业务,成为解决农业加工业融资无抵押问题的有效方式。仓储质押贷款的优势在于既解决了涉农企业没有资产抵押或担保问题,又因引入第三方仓储公司参与监管而降低了银行信贷风险,实质上是以仓储公司的资信来为农业企业融资进行了增信。H市目前共有此类仓储公司14家,与农村商业银行合作累计为农业企业办理仓储质押贷款1.48亿元,远远满足不了农业企业的融资需求,加快培植发展仓储公司,尤其是重点在县域多加培植并促进其与农村商业银行开展深层次合作,是为农业企业增信的一项重要工作。 (3)筹资成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由政府出资组建扶持性的农业融资担保机构,专为农业企业融资增信是非常必要的。2006年以来许多省市相继建立了不同模式的农业融资担保机构,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农业融资担保对于改善农业融资环境、有效增加农业投入、扶持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这就为在全国推广筹建农业融资担保机构提供了启示:在经济发达、地方财力比较雄厚的地区,可采用政府直接出资组建农业融资担保机构;在经济和财力一般的地区,可通过政府财政与部分龙头企业共同出资组建担保机构;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财政没有多大能力进行投入,农业融资担保机构主要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来筹资组建比较现实。目前H市各级政府出资成立了几家担保机构,尚无专门的农业融资担保机构,在为农业融资提供担保方面比较弱。有条件的县市政府安排财政出资或联合相关龙头企业筹资组建农业融资担保机构,筹资规模以不超过财政收入的1%—2%为限制,将不会引致政府偿债风险,但对农业企业有效增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筹资设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或贷款过桥基金。地方各级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研究确立优先鼓励发展的农业支柱行业,通过财政出资和农业合作社成员筹资等多种方式,设立农业专项发展基金,奖励引导农业企业和合作社进行技术改良、品种引进和规模扩张等,同时作为农业信贷投入的风险补偿,以资金直补的方式为现代农业融资增信。2013年H市由财政出资建立了“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完全可以参照此模式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筹资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用于补偿农村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中出现的风险损失,确保农业贷款能有一个稳定的回报率。 另外,财政实力雄厚的地方政府还可考虑出资设立农业贷款过桥基金,规模以本地农业贷款余额的1%—5%为限,在农业企业因暂时资金周转困难而无法还贷和续贷时,动用过桥基金先替企业还贷,企业在银行续贷后再归还过桥基金,以保证农村商业银行发放的农业贷款尽可能不出现还贷逾期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贷款风险损失,提高农业贷款的回报率。标签:市场拓展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融资风险论文;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 仓储成本论文; 信贷配给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基金风险论文; 金融论文; 企业经营规模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融资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