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中发生“真”学习论文_陈亚红

让学引思中发生“真”学习论文_陈亚红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幸福路小学

摘 要:本文从课前引导、课上引领、课后引发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让学引思、以学定教、为学而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改革 让学引思

语文课如何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变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迈入“让学引思”的教学轨道。就要求我们教师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要求我们教师更新观念,心甘情愿地"让学",让自己的教为学生更好地"学"服务;就要求我们教师立足课堂,推进“让学引思”,实现“会学善思”的教学理想境界。

一、课前引导主动学。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预习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但仔细回忆我们的课堂教学,对预习的检测又是何其的微弱:这词你能读准确吗?如果学生读得十分准确,老师喜不自胜地赞叹:“预习真充分。”进而草草收兵,进入下一阶段课文内容的感知。略加思量就会发现:难道我们的预习只仅仅只要求学生会读生字词?当然不止这么简单。预习的内容很丰富,在小学阶段,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了解预习的内容,学会预习的方法,还要培养预习的习惯。然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开学初学校以“ 聚焦‘课前预习’的指导”为研讨的切入点,拉开了新学期“让学引思”专题活动的序幕。本次研讨活动以沙龙的形式分学科、分学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讨。活动中教师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从分享自己的具体做法展开话题,到集体制定预习内容;从倾听同事的分享,到小组汇总预习指导策略;从反思教师“发指令”的传统预习模式,到自我角色在“让学引思”新型课堂中的转变。通过这次研讨,教师们对“预习”有了崭新而又深入认识。而前置学习——设计一张“预习导航单”显得尤为必要:生字我会读、生词我会解、成语我会释、背景资料我已查、课文内容我能讲、有价值的问题我能提……一篇课文,一张“预习导航单”,小到字词的音形,大到内容的概括、主题的把握,既准确地考查学生预习的完成情况,又培养了孩子自主学习课文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概括、质疑的能力。一张小小的“预习清单”撬动着孩子主动提升的大宇宙。

案例1:《黄河的主人》

《黄河的主人》预习导航

一、阅读无障碍

1、熟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读一读下列词语,留意加点字的读音!

浊浪排空漂流竹篙心系乘客艄公

3、这几个字你一定能写好。

浊磁整吞积凭

二、课文我先学

1、查阅资料了解艄公和羊皮筏子。争取在课堂上介绍羊皮筏子。

2、“黄河的主人”指。思考为什么称他为“黄河的主人”?

3、课文除了写艄公,还写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知识小链接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9个省、自治区,最终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水少沙多”是黄河的突出特点。

气势磅礴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孕育了我们灿烂的文明,也荡涤了我们广阔的胸怀,我们称之为母亲河。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诗人大家为黄河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请搜集描写黄河的诗句。

二、课上引领互动学。

作为老师,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课堂教学有“三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被应试束缚手脚,不放心,也不敢放手,不论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还是超出学段认知水准,一律细讲、精讲,结果学生累,老师累。因此课堂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习真正发生,就要把“让学引思”所提出:目标让学生定、问题让学生提、活动让学生做、规律让学生找、收获让学生讲落实到实处。 

(一)引学梳理,依托学情,目标分层

课始在对引学单相关知识梳理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学情,重心下移,兼顾学生“群体”与“个体”,把所有学生学前“发展状态”进行分类,做到对每一个学习个体在学习活动之前的学习储备心中有底。

师生共同讨论制定本节课学习目标,使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感和归属感。教师适时发挥引导作用,根据课时特征从字词教学、内容理解、表达方法等方面,基于儿童本位,确定分层学习目标:基础目标、重点目标和发展目标。

案例2:《孔子游春》

从阅读教学中“学生学”的角度来看,语文学习需要“瘦身减肥”。有学者研究表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符合“二八”定律,即一篇文章有80℅的内容是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仅有20℅的内容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孔子游春》千字以上,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针对学情梳理,需要教师长文短教,促进学生长文精学。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结合课文的难度系数,包括对春景描绘美的审美、对孔子论水的品读、对孔子其人的全面评价三个方面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基础目标:学会生字新词,积累成语,背诵2、8自然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重点目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抓“春景”,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抓“论水”,联系上文,体会孔子的教育智慧,抓“言志”,感受孔子的教育情怀。

3、发展目标:模仿课文第2、8自然段,进行小练笔。

(二)初读文本,自主质疑,引思切入

文本,既可以是整篇课文,也可以是课文中某一自然段。初读,是学生感性、直观了解文本的过程,学生提问是“造思维的工具”,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的能力,并从中提炼有价值的问题推进教学向更深处漫溯。教师注意引导点拨学生提问应力求言之有物,与课堂学习紧密相关,同时注意鼓励、包容提问的个性化。

初读文本后,可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内容的概括、词语的理解、长句的朗读等),并对同伴的观点进行提问或补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并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群性的协同发展;也可把自己的学习所得在全班交流,或将自己的疑惑抛给大家,求得解答。教师善于从学生的提问中披沙沥金,选择好的切入点展开教学。好的切入点要着眼于学生阅读文本、感悟情感、把握语言的能力;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实现读与说、读与写的契合,做到既发展学生语言,又能营造情感共生的课堂。

(三)精选语段,聚焦细节,读品悟写

弗莱说:“作者带来文字,读者带来意义,并且,阅读不是文本的复制。”文本的内核一般具有隐秘性,教师需要借助一双慧眼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有声、有色、有味、有情的关键词句,让学生从细微处品味、揣摩、联想,让语言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精选语段,读品悟写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合作的实施载体。精选的语段由学生自己在默读中发现选择,教师加以筛选后引领学生通过重点词语、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等方面多角度感悟文本,揣摩语言,学习表达方法。在品悟语段环节,应尊重学生独特而有意义的体验。在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可开展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案例3:《荷花》教学片段

师:现在请你把第二自然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 1 :我认为“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最美!

师:你的声音真优美、真好听,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 1 :我从“荷叶挨挨挤挤,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可以联想电视上看到的一大片绿荷叶,白荷花星星点点在微风中摇摆的样子!那景色,很美!

生 2 :我还要补充一点,“白荷花冒出来”好像荷花是活的一样!“ 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句作者采用了比喻。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事物的美。刚才XXX读的特别好,那谁再来读一读,用语气语调读出荷花的美呢?(一学生朗读)

众生 :鼓掌,你真棒!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仿佛让老师也看到了一大片美丽的荷塘!

生 1:老师,我也想读一读,和他们比一比。

生 2: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那同学们再看看其他段落有没有你觉得美的句子?

……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在师生互动评价过程中愉快的结束了此课的内容。)

在《荷花》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的声音真优美、你评得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你们的小脑瓜真灵活”等等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切磋,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效率。互动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小组成员建立“荣辱与共”的关系,明确自己的责任、任务分工,既要发挥个人才智,又要相互交流和帮助,只有大家都进步才算是共同学习;要制定措施保证课堂学习秩序;要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独立思考、分工合作、主动交流的习惯。要给予充足的交流时间,合作前,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以评促学。要欣赏学生的成功,让他感受成就;鼓励沮丧的学生,让他保住尊严;唤醒自卑的学生,让他发现自己;爱护出错的学生,让他多受启发。

三、课后引发灵动学。 

课后学习不仅仅是有巩固性、检测性作业,更应该是有拓展性、探究性的延伸。从学习程序看,课后是课堂学习的继续,引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从学习内容看,探究性学习根据自身的兴趣,自主选择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差异发展;从学习资源看,探究性学习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和个人经验都纳入其中,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叶圣陶先生一以贯之的教材观。特别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语文教材进行必要的拓展与延伸是语文教学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在课后学习不仅有关注基础知识的积累,更应关注孩子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一篇课文的学习、一节课的学习,只是冰山一角,很多时候它是学生学习某一内容的起点或学习兴趣的激发点。我们在课后将学习由课本向生活延伸,由课堂向大自然拓展,引发学生灵动学习,探索学习,将文本内涵延伸拓展,从课文走向课程。

如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后,可以让孩子尝试写简短的议论文;在学完《装满昆虫的衣袋》后,尝试收集更多作者法布尔的事迹。在学完《轮椅上的霍金》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霍金传》;在学完《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儿子》一组课文后,可以让孩子办一期“名人”手抄报、给我仰慕的名人写封信……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生活。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的结尾处深情的叙述着自己的教育思考。是的,她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等待一个五岁的小孩,等待他从容地、专心地扎好一个蝴蝶结。我想,每一名语文老师都应该且坚守本真的自我,怀揣静待花开的情怀,牵着蜗牛去散步,将课堂节奏慢下来!“让学引思,以学定教,为学而教”。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热心合作,让学习真正发生。让我们的课堂成为乐学的课堂,让我们的孩子享受语文、享受成长。

论文作者:陈亚红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8

标签:;  ;  ;  ;  ;  ;  ;  ;  

让学引思中发生“真”学习论文_陈亚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