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离子交换色谱在细菌学上的应用

高效液相离子交换色谱在细菌学上的应用

陈强[1]2001年在《高效液相离子交换色谱在细菌学上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利用高效液相离子交换色谱系统研究细菌学,探讨了该方法在细菌定性、定量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叁个方面: 首先,利用离子交换色谱系统表征细菌生理、生态方面的变化,首次成功地在色谱上区分了短小芽孢杆菌的芽孢及营养体;考察了不同的培养环境对细菌色谱行为的影响及不同生长阶段的细菌的色谱行为。  其次,研究了混合生长体系的细菌色谱行为,实时对混合培养体系中每一种细菌的生长情况作出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确定了光合细菌、E.coli K12和ETEC 987P叁种细菌混合生长的过程及相互竞争与抑制的作用关系;针对水体中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重点考察了它与光合细菌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光合细菌的接种量为气单胞菌的1/5时,就能够对气单胞菌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最后,表征了植物病原菌——青枯菌的强、弱致病菌株,结果显示强、弱菌都有两个洗脱峰,但峰面积比例有明显的差异,强弱致病菌株经振荡后,其色谱行为基本相似,表现为一个穿透峰和一个洗脱峰。结合电镜观察,证明强致病菌株主要是以聚集形式生长,而弱致病菌株则以游离分散的形式生长,并可以推测青枯菌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单体。 以上的应用研究,拓宽了传统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的应用,挖掘了其在细菌学研究中的潜力,证明了该方法可以作为细菌学研究的一个有力的补充手段。

陈昭华[2]2004年在《高效液相离子交换色谱在肠致泻性大肠杆菌分类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高效液相离子交换色谱(HPIELC)和激光光散射仪联用的分离-检测系统研究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的色谱行为,旨在发展一种能适用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快速分离、检测和鉴定致病菌的新方法。文中首先对色谱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对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表征的最佳色谱条件和检测方法。在此条件下,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有其各自的特征性图谱:EPEC的各主要血清型菌种(除E.coli O125:H-外)均表现为一个穿透峰和一个洗脱单峰、洗脱峰保留时间介于16min-19min;EIEC的各主要血清型菌种均只表现为一个尖锐而对称的洗脱峰,色谱保留时间介于22min-25min。接着从两个方面探讨了造成EPEC和EIEC色谱行为不同的原因。1.通过静态、动态的吸附实验,比较了离子交换树脂对EPEC和EIEC的吸附容量,排除了EPEC的穿透峰是由树脂对细菌吸附过饱和引起的可能性;收集EPEC穿透峰、洗脱峰的菌样进行显微镜镜检、菌峰再培养后的重色谱表征、生化药敏实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去除菌体鞭毛后的色谱表征等实验证实了EPEC的穿透峰是由鞭毛引起的。2.通过对EPEC、EIEC菌体的全细胞脂多糖SDS-PAGE电泳分析和测定EIEC、去除鞭毛后EPEC的疏水性实验表明:EPEC和EIEC洗脱峰保留时间的差异是由脂多糖通过影响菌体与树脂间的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造成的。对各种不具有鞭毛的志贺氏菌进行色谱表征,均未发现穿透峰。这进一步验证了穿透峰是由鞭毛引起的。同时志贺氏菌缺失O-多糖链后保留时间延长,其中宋内氏志贺氏菌迟5min左右、福氏志贺氏菌2a型迟3min左右,进一步表明脂多糖是影响细菌色谱行为的关键因素。将10株经生化、血清学试验鉴定均为O157大肠杆菌的菌株进行色谱表征,与标准株的色谱图对照,发现其中编号为PC029和NS283的菌株表现出异常的色谱行为。经PCR验证,结果表明这两株并非O157大肠杆菌。实验表明,EPEC、EIEC、E.coli O157:H7、志贺氏菌有其各自的色谱特征图谱,鉴于此,本研究成功地分离了EPEC和EIEC的混合样品以及EIEC和志贺氏菌的混合样品。以上结果表明,HPIELC可作为“指纹图谱”应用于细菌的分类鉴定、分离纯化,而且为判断细菌动力、抗原变异提供一种快速、灵敏、适用的新手段。

参考文献:

[1]. 高效液相离子交换色谱在细菌学上的应用[D]. 陈强. 福州大学. 2001

[2]. 高效液相离子交换色谱在肠致泻性大肠杆菌分类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陈昭华. 福州大学. 2004

标签:;  ;  ;  ;  

高效液相离子交换色谱在细菌学上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