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_网络文化论文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_网络文化论文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文化论文,青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21;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8)03-0108-05

一、网络文化及特征

网络文化是依附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一种现代文化,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富有精神性的文化形态。从广义上说是指借助计算机网络所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学术、文学艺术、娱乐等广泛的社会文化活动,从狭义上说,包括在计算机互联网上进行的教育、宣传、文学艺术、娱乐等侧重人文精神性的文化活动。网络文化其内容与形式都迥异于以往的所有文化存在形态。

第一,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任何一个网点引起的涟漪都可迅速波及全球,辐射至世界各个角落,其影响力、渗透力大大超过广播、电视等媒体。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资源,突破了民族、文化界限,赋予人们更大的国际性和包容性,成为可超越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种种局限而共享的国际信息资源。网络传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在网络上传播信息不再是传统传播媒体的专利,而是每一个上网人的权利。

第二,网络文化具有快捷性。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人与人的距离变短,同时也使整个世界变小,其主要原因是网络的传播速度。网络信息通过因特网高速传播,传播速度之快、时效性之强,就连发明计算机的专家们也始料未及。网络信息以小时乃至分钟为周期更新,人们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人们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方式彻底打破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正是由于网络的快捷性和时效性,促使上网人数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增加。

第三,网络文化具有平等性。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上网费用、文化参与和信息获取成本的降低,使人人平等参与成为了可能。网络时代的文化,在交流上是平行的,在关系上是平等的,在选择上是自主的。网络文化成为没有屏障的开放型文化,成为一个平等参与的文化。

第四,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网络文化的价值体系,是多元一体的。它可以包容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乃至任何团体与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互联网把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源源不断地加入到网络当中,各种不同的文化在网络中传播、碰撞、交融,生成新的文化。这种既多元又一体的文化共同存在,彼此竞争,互相依存,共同发展。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在近年来的网络文化研究中,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学者们一致认为,青少年已成为当代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这是从互联网络发展的实际情况所得出的结论。

众所周知,网民数量是衡量互联网络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6年1月的第17次调查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1%,网民在结构上仍然呈现低龄化的态势。据统计,在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已达3000万,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其中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达半数以上。

网络文化之所以能够引起当代青少年的浓厚兴趣,其主要原因就是网络文化以雅俗共赏、信息量大、知识新、影响面广、速度快捷、意识观念开放的特点,满足了当代青少年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青少年无可争议地成为“网络文化”现象的主要创造者、传播者、参与者和接受者。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文化就是青少年的文化。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学习。首先,网络拓宽了青少年学习的方式和渠道。网络上的学习是一种“交互式”学习,学生可以在网上与老师平等交流,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甚至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指导者,使因材施教得以实现;网上教学不受时间制约,既可同步进行,也可异步进行,从而使教学双方有更大的自由,使学习更加有效。调查显示,83.6%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可见,网络学习使青少年学习的参与性、自主性显著提高,已成为他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又一条重要渠道。其次,网络有利于解决青少年在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网络以其内容的全面性、丰富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方便快捷性大受青少年的欢迎。再次,上网弥补了青少年实践不足的缺陷。网络的虚拟现实是实践的一种别样方式。多媒体传导系统不仅使知识变成了多种形式的直观体验、活生生的操作和生活游戏,而且能大大减少教育的投入。

2.拓宽了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渠道,有利于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教育主要是政治学习、宣传教育、开展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等等,而网络文化则主要是通过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信息的传输交换,达到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感知、教育、调控的目的。它是一种更灵活、自我教育成分更多的教育方式,符合青少年求知、求新、自主的特点。利用网络进行教育,还有利于青少年民主观念的形成。网络的异步传输和交互式沟通使青少年网民能更从容地选择和吸纳信息,在这种环境影响下,青少年的民主思想、民主意识大大增强。在我们调查中发现,不少青少年网民都表示更喜欢网络中所特有的民主气氛。他们认为,这里没有说教、没有强迫,更多的是平等的交流和自主的选择。利用网络进行教育,也有利于青少年现代观念的树立。网络中大量的科技信息,使广大青少年更加充分体会到知识经济的巨大力量,从而激发他们更加自觉地学习,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调查中,对于“您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问题的回答,有31.8%的学生选择了“为了学习,查找学习资料”。这说明相当部分的青少年越来越注意掌握知识、充实自己。

3.拓宽了青少年的交往渠道。当代青少年正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大大突破了电话、信件等传统的交际方式。调查显示,有22.4%上网青少年是为了交友。有56.5%的学生认为“通过网上交流认识了很多朋友,减轻了学习压力”。交往渠道的扩大和延长,大大拓宽了青少年的眼界,把他们与社会联系在了一起,对青少年全球意识、开放意识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网络成为青少年参与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4.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沟通,提高心理素质,缓解青少年的精神压力。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导致现代人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青少年出现了心理问题就需要进行自我心理疏导,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发泄场所和倾诉对象。在网上,人们在交流中可以说出心中真实的感受,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方式所不能比拟的。虚拟、匿名的网络社会之所以受青少年喜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为青少年提供了发泄内心烦闷与苦恼的场所。网络交往作为青少年宣泄情感的一个渠道,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显然是有益的。

5.激发了青少年的想象力、创造力。网络文化以其内容的广泛性、方式的灵活性和网络自身的高科技性对青少年想象力、创造力产生了较大的激发作用,这无疑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

6.有利于青少年培养自尊、自信,发展个性。过分迷恋或服从于“权威”,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全发展无疑是一种摧残。在网络社会,青少年与其他网民之间是一种民主与平等的关系,人人都是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为一身的独立主体。网络的自由性正好符合青少年强烈追求个性的心理,为他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为其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模式、思维方式以及想象力、创造力都有积极影响,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是主流。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健康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影响。经调查发现,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得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使青少年价值观的选择更加困难。信息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和提供信息的人来自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必然形成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青少年正处于思想迅速发展,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思想单纯,可塑性强,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对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来说,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是关系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大事。一些西方国家,凭借他们在经济上、技术上的优势,利用信息网络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入侵,宣传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在此背景下,道德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多元信息的冲击、挤压和挑战,对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网络文化中的“垃圾信息”对青少年思想和行为的误导也是显而易见的。

2.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导致青少年在现实中的交往能力下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冷漠化。尽管网络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丰富了人们的交际手段,但其“隐形”状态下的人机互动交往方式,排斥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相互交流沟通,“人为地”把青少年与现实社会“隔离”开来,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冷漠化。另外,网上虚假信息的传播、篡改数据、网上偷窃、传播病毒、人身攻击、恶作剧等不道德行为,使青少年对社会交往产生了恐惧,因而产生了多疑、防范等心理,加剧了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

3.网络上瘾也给青少年带来不利影响。网络信息的丰富多彩和网络游戏的新鲜刺激,使部分自制能力、分辨能力较弱的青少年陷入其中而难以自拔。虚拟与现实两种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加上现实社会激烈竞争给他们造成的压力,使许多青少年为逃避现实生活,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患上了网络成瘾综合征。

网络成瘾综合征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调查显示,有10.8%的青少年因上网减少了户外活动,有11.8%的青少年认为上网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睡眠,有15.3%的人认为上网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还有少数青少年经常通宵达旦地上网,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同时,由于互联网拥有大量信息,导致他们摄取信息时越来越依赖网络,使他们以一种彻底地外在化、符号化的方式和冷冰冰的操作伦理来对待整个人类和真实的社会,不愿与现实中的人进行沟通,不少青少年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这些非人格化的倾向给青少年的教育带来了很大难度,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危害与威胁,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4.部分青少年依赖网络生活,逃避现实,导致人格虚伪。网络的建立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即虚拟生存。这种由计算机和通信线路建立起来的、彼此不必谋面的人际交往方式的最大特点在于人们不必以自己的真实面目出现,进行网络交际和信息传递。因此,人们在网上常常表现出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人格不同的虚拟人格,有的人借助于网络释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抑,达到心理暂时的平衡和满足;有的人则依赖网络生活逃避现实,导致人格虚伪,出现生活幻想,甚至造成人格分裂。

5.网络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发展速度异常惊人。游戏的普及在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网络的暴力游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因玩电子游戏性情变暴躁的占27%,认为玩游戏与校园暴力有关的占29%。未成年人痴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很容易形成错误的暴力观念和帮派意识,混淆游戏虚拟与社会现实的区别,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他们往往把游戏中的行为方式带入现实社会,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有调查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和校园暴力增多与网络游戏暴力不无关系。

三、有关建议与对策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的网络文化建设

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概括。

建设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网络文化建设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人民,教育青少年,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广大青少年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网络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层次性和民族性,这就需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差异和文化差异,引领、改造、提升、整合不同的社会观念。

建设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要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此,我们必须占领网络文化的主阵地。在网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科学发展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思潮敢于开展批评。

(二)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大力开展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一个崭新的和极其重要的课题。网络道德相对于一般性道德而言,是在传统的、一般性道德的基础上结合网络社会的新特点而建构起来的一种新的道德理论,它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念,这种新的道德观念是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首先,要加强网络伦理规范的探讨和研究,把网络道德纳入到社会道德体系中。通过确定明确的网络道德规范,明确各种网络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为网络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其次,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网德”教育。要让青少年懂得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有一整套道德规范,网络社会才能够正常运转,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忘记了起码的行为规则。要深入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和识别,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社会、学校、家长都应站在培养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教育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远离网上“黄、赌、暴”,自觉抵制不道德行为对自己的影响。

在学校,要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到青少年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教育中。通过宣传和教育,把遵守网络规则作为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学生品德测评中,并实行学生自我约束和师生监督相结合。

(三)大力建设优秀青少年网站,不断丰富网络教育信息

1.要提升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就要大力建设优秀青少年网站。目前,国内真正适合青少年的网站还比较少。大批的青少年网民只能登陆诸多的成人网站,充斥其中的伪科学、不良及黄色信息严重污染了他们的心灵。因此,诸多的家长和学校呼吁教育专家和网络专家应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尽快联手建立和完善专门的青少年网站或未成年人网站,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具有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的网络天地,用先进的思想、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方式积极影响青少年。

2.在内容建设上,坚持用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成果占领网络阵地。一是突出正面宣传为主,充分发挥青少年网站的特点和优势,大力介绍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以正确的导向、健康的内容、优质的服务,赢得青少年网民的信任,使青少年网站真正成为和谐文化的载体。同时,要旗帜鲜明地坚决抵制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坚决杜绝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在网上传播。二是把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作为政府网站建设的根本任务。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其全球互联互通的特性,使之成为各种思想汇集的场所。网上传播什么、不传播什么,是一个代表什么样的文化发展方向的严肃问题。青少年网站必须不断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形式,贴近实际、贴近青少年,为他们创造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产品。

3.面向青少年,努力改进信息传播方式。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当代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青少年网站要成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阵地,就要注重研究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思其所思、想其所想、解其所难,有的放矢地调整传播方式与途径,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增进互动了解。不能一味地依靠老方式、老手段对青少年施加影响,更不能给不良文化以可乘之机。

4.帮助青少年正确地对待网络。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部分青少年只把网络当作聊天、娱乐的工具且乐此不疲,有的甚至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为此,要教育青少年正确地对待网络,帮助他们充分认识网络在推动工作、方便学习及交际等方面的功能,使网络成为他们工作、学习的帮手和健康娱乐交往的伙伴,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四)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为青少年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

1.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管理,采取得力措施,过滤虚假的、有害的、错误的、反动的信息。在这方面国外已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如美国政府1996年初就要求新生产的计算机都要安装“V芯片”以自动从计算机上识别并删除不健康的内容。我国也应该运用技术措施,加强监控,安装电子邮件过滤器,以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信息攻击。

2.进一步加强网吧建设、管理和监督。网吧行业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兴行业,网吧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青少年上网的需求,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网吧通宵经营、未成年人迷恋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网吧经营场地不规范、安全性低等问题开始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公布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条例》的实施使网吧市场的失控状态得到了改观,但随着网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条例》的一些局限性也凸现了出来。所以,尽快制定一套更加完善有效的法规制度已是当务之急。

目前,国家法律规定禁止未成年人到网吧去上网,然而,未成年人又有着上网的需求和需要。这就有必要依托学校的网络教室、青少年宫以及社区建立的青少年中心,建立绿色的青少年上网空间。2006年4月,团中央、国务院新闻办、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文化部等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切实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的通知》,要求着眼当前网络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

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要大力繁荣符合青少年成长需求的绿色网络内容,积极建设服务青少年发展要求的绿色网络载体,切实营造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绿色网络场所,大力培养促进网络文明建设的绿色网络人才,不断壮大引领先进网络文化的绿色网络组织,努力推动标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绿色网络产业。

(五)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网上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进行情绪调节,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随着网络化程度的普及提高,部分青年热衷于“身居斗室,神游世界”的网络生存,较少与社会和他人联系,容易导致一定的心理障碍与人格畸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导致品德上发生问题。

专家研究发现,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是心理上的,对此我们仅采用传统的严格控制是不可取的。解决青少年上网成瘾,最重要的不是“堵封”,而是“疏通”。要着眼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

(六)加快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必须有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参与,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师大多对网络知识知之甚少,心有余而力不足。21世纪是信息支撑的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一是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并且要不断发展创新,成为终身学习型的教育者;二是必须掌握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吸取网上教育方法,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做到能够熟练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网上的宣传思想工作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既观点鲜明,又生动形象;三是要具有正确处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网络教育相互关系的能力,不能顾此失彼。既要充分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又要推进信息网络化建设,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

标签:;  ;  ;  ;  ;  ;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_网络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