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来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的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论文,六十年论文,思想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毛泽东伦理思想是毛泽东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在毛泽东的许多著述中,都包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如在《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中,都阐述了许多重要的伦理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道德品质的培养、对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后,对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六十年来,对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中某些思想观点的诠释和阐发,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关于道德遗产批判继承的思想,以及对所树立的道德榜样及其精神的宣传和弘扬,但尚没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概括和研究。
二是改革开放前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对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研究逐步深入,并有了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如刘广东的《毛泽东伦理思想简论》(1987)、杜振吉的《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1992)、魏英敏的《毛泽东伦理思想新论》(1993)、凌大志的《毛泽东伦理思想概论》(1993)、曹景田的《毛泽东伦理思想通论》(1993)、唐能赋的《毛泽东的伦理思想》(1993)、韩望喜的《理想人格的追求——毛泽东的伦理观》(1993),以及温克勤、刘锡钧、杜连君的《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理论和实践》(1993)等对毛泽东伦理思想进行专门探讨的著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版的,且主要集中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这期间,还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毛泽东伦理思想研讨会(1993),就毛泽东伦理思想的形成、产生和发展,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心和基本特征,毛泽东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毛泽东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三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今,对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研究不断深入,其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在毛泽东的政治伦理思想、经济伦理思想、军事伦理思想等方面,都有一些研究成果发表,出版了《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研究》(2002,2006,两种)、《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研究》(2008)等专著。同时有了更多的关于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伦理思想的研究成果,并且开始关注和研究邓小平、江泽民等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其领导集体对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出版了《邓小平伦理思想研究》(1996、1998、2003,三种)、《江泽民伦理思想研究》(2005)等研究成果。
今就建国以来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等问题,做一个大概的梳理和回顾。
一、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来源、产生和发展
一般认为,毛泽东伦理思想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温克勤等同志认为,科学形态的毛泽东伦理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反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需要,是作为中国人民首先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精神武器应运而生的,也是青年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积极从事社会政治斗争和努力探索的结果[1](P20)。还有的同志从毛泽东的实践活动以及世界观的转变等方面,来揭示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来源。唐能赋指出,毛泽东在参加和领导革命斗争的过程中,一方面揭露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道德的丑恶本质,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方式概括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崇高品德,力图在道德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新型道德关系。毛泽东在批判旧道德,培养新道德的过程中,对道德的本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理论阐述,提出和阐释了马克思主义道德科学的基本观点和无产阶级道德的基本要求,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的伦理思想体系[2](P10—17)。
还有的同志侧重于从理论和实践以及个人条件等方面揭示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来源。陈成志认为,从理论来源方面看,对中国历史上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以及对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扬弃,都是毛泽东伦理思想的重要来源,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伦理道德学说则是毛泽东伦理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从实践来源方面看,毛泽东伦理思想是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适应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解放斗争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是对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的道德品质的科学概括和总结。从个人条件方面看,毛泽东伦理思想的产生与毛泽东的个人修养和努力是分不开的,毛泽东的伟大人格和独特品质,在某种程度上铸就了毛泽东伦理思想的丰碑[3]。周海燕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伦理思想形成的源泉,无产阶级的品质是毛泽东伦理思想形成的基础,传统伦理观是毛泽东伦理思想形成的框架,正是以上三个方面的来源,形成了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伦理思想[4]。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伦理思想与毛泽东伦理思想的关系问题,是关于毛泽东伦理思想来源问题的探讨中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赵丽华认为,毛泽东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毛泽东伦理思想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原则、革命的人道主义的道德规范、革命的功利主义的道德评价标准及其政治伦理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人道精神、义利观以及德治主张等存在着一定的批判继承关系。毛泽东对中国文化遗产进行了革命性改造,将之置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并赋予其新的含义,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伦理思想[5]。闫东明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的影响尤为深刻,主要表现在:在传统民族心理的影响下,毛泽东形成了与当时动荡时局紧密相关的忧患意识;受传统“心学”的影响,毛泽东尤其强调伦理意志;在湘学经世致用传统的熏陶下,毛泽东特别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就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看,他一方面否定压抑人的封建道德,高扬个人价值至上的伦理,但是对于传统文化中关于价值、理想等问题的合理因素非但不拒斥,反而进行改造和利用,使之成为自己思想体系中的有机构成部分[6]。王凤贤认为,在道德哲学与伦理原则方面,毛泽东除了批判地汲取近代西方伦理学说以外,受传统道德思想和理论的影响是较大的,他一直没有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批判、改造和运用[7]。还有的同志认为,毛泽东伦理思想是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继承和超越,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科学社会主义超越对“大同世界”的憧憬,二是用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超越传统的整体精神,三是用“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精神超越传统的仁爱原则,四是用纯粹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超越传统圣贤理想,五是用知行统一的修养方法超越历代剥削阶级知行分离的修养方法[8]。
关于儒家文化及其道德观念对毛泽东伦理思想的影响问题,有的同志明确指出,从毛泽东的许多著述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毛泽东的思想与儒家道德文化在精神上的契合。少年毛泽东扶贫济穷、富有正义感的美德无疑是受了儒家“义以为上”价值观念的影响而形成的,而作为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也没有与过去接受的儒家思想文化彻底决裂,相反,真儒精神却如影相随般地伴同毛泽东的革命生涯[9]。李剑华专门撰文认为,毛泽东伦理思想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儒家文化中的精华而建立起来的。毛泽东伦理思想之所以与儒家文化存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因为毛泽东的一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这就使毛泽东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实际问题中,势必广采以儒家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10]。
毛泽东伦理思想不仅是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也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有的同志将毛泽东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从1902年春到1920年底,是毛泽东的伦理思想的萌芽、发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从1921年春到1935年初,是毛泽东的伦理思想的形成时期;从1935年初到1960年春,是毛泽东的伦理思想的理论化、体系化时期,也是毛泽东的伦理思想的科学化、成熟化和大发展时期;从1961年到毛泽东逝世,是毛泽东的伦理思想曲折发展的时期[2](P18-21)。还有的同志将毛泽东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萌芽阶段(1921-1929)。这期间,毛泽东在他的一些著述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以及由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所决定的政治态度和思想道德状况,批判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共产党人提出了政治、军事、思想道德上的要求,这些思想是当时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表现,也是毛泽东伦理思想萌芽的标志。第二,从萌芽到初步形成和逐渐系统化的阶段(1929-1938)。这段时间内,毛泽东在领导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进行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和经济斗争的同时,十分注意对全体党员和全体人民进行文化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提出和阐明了一系列关于共产主义道德的理论问题。第三,从系统化到成熟和全面展开的阶段(1938-1949)。毛泽东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三篇著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就是在这一时期发表的。在这一时期,毛泽东还写了《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这些著述使毛泽东伦理思想多方面展开,获得了系统化的全面发展。第四,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阶段(1949-1957)。这一阶段,毛泽东根据建国后的新形势,强调对人们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具体化,并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第五,曲折发展的阶段(1957-1976)。在这段时间内,我国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大的曲折,毛泽东伦理思想也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第六,继承和发展的阶段(1976年以后)。“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毛泽东伦理思想也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总之,毛泽东伦理思想是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而逐渐成为一个科学、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的[11]。
二、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
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是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的内容、特征等问题展开的。一般认为,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主要且集中体现在他对德国哲学家泡尔生所著《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以下简称《批语》)中。汪澍白认为,在伦理学方面,《批语》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见解,在高度压缩的形式下含有丰富的意蕴。首先,提出了主观之道德律。毛泽东所赞扬和倡导的“主观之道德律”,虽然是唯心主义观点,但它所反映的却是五四时期思想解放和道德解放的革命要求。第二,实现了“无我论”到“唯我论”的转变,积极提倡“唯物论”和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第三,主张“实现自我”——精神之个人主义。青年毛泽东的精神之个人主义,把“实现自我”和“变化民质”、把“个性解放”和救国救民的要求统一起来了,这也反映了五四前期许多思想家在伦理思想方面的一个共同特点。第四,现实主义的立场和态度。毛泽东把思想看作内在的主观性的东西,把行为实践看作外在的客观性的东西,认为人生现实就是这两者的统一,人们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加快现实发展的速度,才能创造条件,使理想逐步转化为现实。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毛泽东极力反对空谈未来的理想主义[12]。
《批语》中处处充满着青年毛泽东追求真理和道德之善、立志通过变革道德来改造人心和社会的非凡抱负和精神。杨芳将《批语》中所体现的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自我实现是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的核心。在道德革命和伦理启蒙思潮的影响下,毛泽东决心通过改造道德来改造人心和社会,认为伦理革命是解决救国救民问题的大本大源,而伦理革命的关键就在于“实现自我”、高扬个人价值,并把“实现自我”提升到“人类之目的”的高度。第二,精神之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是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青年毛泽东倡导精神之个人主义,他认为精神之个人主义为自我实现提供了理论前提,而要将理想变为现实,必须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来加以践行,这一思想为以后毛泽东实践论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第三,主观道德律是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的表现形式。青年毛泽东由唯我论出发,主张“主观之道德律”。他所竭力倡导的“主观之道德律”虽然具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但由于其公开号召以人性代替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反映着五四前期思想解放和道德解放的革命要求,因而又具有积极的思想启蒙作用。尊重个性,重视人格独立,不仅成为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的中心,同时也贯穿于他一生的生活和实践[13]。
邓以新也撰文指出,《批语》坚持了继承优良道德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方法,体现了毛泽东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和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成功经验的正确主张,反映了毛泽东青年时代对学习和研究哲学伦理学的高度重视。《批语》涉及伦理学的许多正确思想和观点,其主要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伦理道德思想重在实践,二是主张以事实论善恶、辨是非,三是肯定道德具有阶级性、时代性,四是强调道德、理想要坚持知、信、行的统一[14]。
当然,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不仅仅体现在《批语》中,还散见于毛泽东的一些早期文章和信件中,其内容也是很丰富的。王彩铃从自我观念的演变、启蒙思想、培育新民、社会伦理秩序的重构等多个方面,对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她认为,重建新的政治和伦理秩序是青年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心问题,其中人的发现、人的自觉、人的发展与人的现代化又是其核心的核心。这也是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至今仍然能够启迪现代伦理建设的重要方面[15](P1-2)。
三、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及其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体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毛泽东伦理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许多著述中,创造性地提出并不断丰富了这一思想的科学内容。在毛泽东看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事事处处都应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是我们一切言论行动的“出发点”,是无产阶级及其共产党人应该达到的道德境界,也是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16]。在毛泽东伦理思想体系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项基本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也是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心。徐少锦认为,整个毛泽东伦理思想基本上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来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这是因为:第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确地反映了共产主义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坚持了道德问题上的唯物论。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道德评价的立足点,既是判别动机善恶的很本依据,又是衡量效果好坏的最高标准。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原则,决定了共产主义的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根本要求、主要内容与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论与道德修养论的灵魂[17]。蔡志敏也明确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于毛泽东伦理思想体系之中,是毛泽东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命题在实践中能够贯彻到共产党员的一切道德行为中,在理论上成为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心[18]。
刘明华、黄晓众则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毛泽东伦理思想中的核心地位:第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科学论断的基础之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共产主义道德与剥削阶级道德的本质区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毛泽东伦理思想体系的一切问题都是围绕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基本点而展开的。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最高表述。毛泽东的道德学说突出地表现在对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的阐发上,而集体主义原则又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对无产阶级人生观的高度概括。毛泽东正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政治宗旨应用到伦理道德领域,科学地总结和概括了无产阶级人生观的基本内容[19]。
在毛泽东伦理思想中,其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体系就是一个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毛泽东一贯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革命的人道主义等项要求,构成了毛泽东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理论的主要内容。同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等道德要求,也是其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体系中的重要方面。此外,毛泽东关于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论述还涉及到社会主义的劳动态度、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广泛的内容。总之,在毛泽东伦理思想中,包含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一整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体系[20]。
魏英敏认为,在毛泽东伦理思想体系中,还包含着若干重要的道德范畴。毛泽东对善与恶、生与死、荣与辱等范畴都作过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研究毛泽东关于这些道德范畴的理论,对于全面把握毛泽东的伦理观,深刻理解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理论,都是大有裨益的[21](P162-163)。
四、毛泽东的道德实践观和道德评价理论
道德实践是伦理学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提出并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实践观。于超、马永庆撰文指出,毛泽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伦理道德领域中进一步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使实践观点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伦理思想体系的基础。首先,毛泽东一再提醒人们在道德活动中要注意实践的重要性,正确解决主观同客观的关系,不仅“要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而这种修养不可能离开社会实践而孤立地进行。毛泽东在概括和提炼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时充分注重到了这一点。也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从现实的各种利益关系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适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其次,毛泽东通过历史的考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正确地解决了道德实践的出发点问题。他认为,无产阶级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这就指明了道德实践的方向,它要求我们在道德实践中一方面要了解群众的利益和要求,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另一方面,对广大群众进行道德教育也是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道德实践也是人们的道德境界升华和理想人格实现的根本途径。毛泽东的道德实践观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当前也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2]。
与道德实践、道德行为紧密相关的是道德评价问题。杜振吉指出,毛泽东在他的许多著述中,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对道德评价的立场、根据、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第一,关于道德评价的立场问题。一般说来,道德评价和政治评价是一致的,因此,无产阶级在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必须从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出发,毛泽东要求共产党人必须明确这个立场问题,切不可失掉自己的立场。第二,关于道德评价的根据问题。毛泽东在对以往动机论和效果论的错误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就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关系问题作了十分精辟的阐述。毛泽东的论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动机与效果的基本观点,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在道德评价问题上的根本态度。第三,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引入道德评价,认为检验主观愿望或动机的最终标准是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明确地把实践的观点运用于道德评价以及动机和效果相互关系问题的研究,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一大贡献[23]。
在毛泽东伦理思想中,道德评价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任立新等同志认为,在道德评价问题上,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总结了历史和现实中的经验教训后,提出了动机和效果相统一的思想,对道德评价中这一长期争论的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首先,从行为总体上看,动机和效果是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转化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其次,在道德评价活动中,要以效果为重点来考察行为的善恶。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充满着复杂差异和矛盾的统一,毛泽东认为其关键一环是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动机,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最后,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曲折过程。毛泽东明确揭示了人的道德行为中动机与效果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实践引入道德评价,把道德评价看作是一个实践过程,为克服动机与效果的矛盾提供了现实的途径,这在伦理学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24]。
五、毛泽东的人道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
人道主义和功利主义作为伦理学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在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体系以及道德评价理论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在他的许多著述中,不但对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和功利主义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功利主义的阶级实质,而且还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明确地提出了“革命的人道主义”和“革命的功利主义”思想。关于毛泽东的人道主义思想,唐能赋明确指出,毛泽东在政治上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在伦理道德领域则是革命的人道主义者。毛泽东的人道主义思想其最初表现形式,就是革命战争年代提出的“革命的人道主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的人道主义在新的基础上又扩大了范围,丰富了内容,发展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2](P309-310)。毛泽东的革命的人道主义思想,就其内容来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人民内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友爱互助的关系;二是在有利于革命事业的前提下,禁止对敌人施行肉刑和侮辱,要给以生活出路[2](P316)。毛泽东的革命的人道主义思想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第一,革命的人道主义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区别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虚伪博爱观,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彻底的革命精神。第二,革命的人道主义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伟大胸怀,反映了对待敌人营垒中绝大多数人的正确态度,显示了无产阶级阶级政策的强大道义力量。第三,革命的人道主义是革命阶级内部人们之间交往中,用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中较低层次的、不可缺少的要求[2](P313-314)。
魏英敏指出,毛泽东的革命的人道主义思想,肯定了人道主义应作为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伦理原则,是革命队伍内部处理同志关系所应遵循的普遍准则。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这一准则演化为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准则。毛泽东所提出的革命的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深刻内涵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肯定个人的价值、个人的权利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同时,毛泽东批判地汲取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合理内核,把无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思想贯穿于道德原则之中,提倡尊重人的人格尊严,尊重个人的价值、个人的权利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充实了革命的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内涵[21](P148-149)。毛泽东所提倡的革命的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革命的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由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质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它批判地汲取了作为伦理原则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合理因素,又远远高出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顺应社会发展方向的崭新的意识形态[21](P153)。
毛泽东在自己的著述中,明确提出了“革命的功利主义”概念,并对其作了精辟的论述,使革命的功利主义成为毛泽东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他指出,共产党人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这种革命的功利主义是以“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25](P821)。这段话,可以看作是毛泽东对革命的功利主义的精辟阐述和高度概括。窦炎国从毛泽东革命的功利主义思想的道德价值目标、方法论原则以及现实含义等几个方面,对毛泽东革命的功利主义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毛泽东革命的功利主义思想中,“功利”即“公利”,道德善就表现在为人民谋利益,集体功利主义则是其革命的功利主义思想的真实含义[26]。
王广林认为,毛泽东的功利观是在对传统功利观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实现的革命变革,它坚持以集体主义原则为核心,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求利目的与求利手段的有机统一,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坚持人民利益标准的新型功利观。毛泽东的功利观要求把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作为出发点,认为无产阶级政党除了为广大人民谋利益外,没有任何私利可图,这就为我们确立了正确的求利目的,即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在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重点在坚持走群众路线,宗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7]。
关于毛泽东革命的功利主义思想的特征,徐章一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即民本性、务实性、义利统一性。首先,民本性是毛泽东功利思想的显著特征,它从本质上规定了毛泽东功利思想的价值取向。其次,毛泽东功利主义思想的务实性,集中体现在它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为最高价值目标的。毛泽东所提倡的革命的功利主义着眼于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因而它不仅具有其最广泛的利益范围的真实,而且也具有最长远的利益远景追求的真实。再次,毛泽东的功利主义思想的义利统一性。毛泽东的功利主义思想吸取了中国传统“义利之辨”的合理内涵,在现实经济利益基础上实现了义利的有机统一。毛泽东的功利主义思想之“义”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基础和核心的[28]。
六、毛泽东的人生价值观
在毛泽东的著述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人生价值”这一概念,但是却有着非常明确的人生价值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毛泽东都十分重视人生价值问题,并提出了一套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理论,如在人生价值的依据问题、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问题、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等等问题上,都有其独到的见解。杜振吉撰文指出,在关于人为什么具有价值、人的价值问题的根据等问题上,毛泽东的有关论述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答案。毛泽东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所具有的自觉的能动性,这也是人之所以具有价值的客观根据。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角度揭示人之所以有价值的奥秘,是毛泽东人生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在如何评价人生的价值、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是什么等问题上,毛泽东也作出了科学的回答。他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提出了正确评价人生价值的客观标准,即“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毛泽东不但从是否合乎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的角度,阐述了评价人生价值的一般标准,而且把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社会多做贡献等等都看作是评价人生价值的重要尺度[29]。
刘长林撰文指出,毛泽东的人生价值观揭示了人的价值、人格价值和人生价值的内涵,提出了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指出了实现人生价值的现实道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做出了贡献。毛泽东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论述了人的价值、人生价值、人格价值问题。在毛泽东看来,人的价值在于人的能动的创造力,人生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而人格价值就是人的平等的劳动创造权力。同时,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提出了人生价值评价的客观标准: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贡献的方向应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推动历史前进,这是衡量人生是否有价值的根本标准;人生价值的评价必须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要把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进行全面分析,把一个人是否对工作尽职尽责与他对社会的贡献统一起来评价,评价的客观标准应是社会实践及其效果;要把历史评价和现实评价结合起来,从人的一生中看人生的价值[30]。
李淑英认为,毛泽东在其革命实践中,在总结和概括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出发点和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和军队的唯一宗旨,从伦理意义上来理解,可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作是每一个革命者理应具备的人生价值观。根据毛泽东的阐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革命者的人生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道德要求:第一,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第二,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基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第三,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毛泽东所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不仅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31]。
毛泽东的人生价值理论不仅阐述了人生价值的依据以及评价标准等问题,而且还揭示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毛泽东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为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奋斗终身,这就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一个人只有树立了崇高的价值目标,根据人民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而勤奋工作,努力奋斗,其人生才会有意义,其人生价值才会不断提高和得以实现[29]。具体说来,一是必须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目标;二是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是自觉的能动的创造过程,有赖于人们主观能动性的正确发挥;三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四是要勇于发现真理,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五是只要立足本职的、平凡的工作岗位努力工作,就能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的人生价值目标;六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集体,人只有在社会集体中才能实现其人生价值[30]。
七、毛泽东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思想
重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将其贯穿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阶段,是毛泽东伦理思想的重要特色。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但形成了一套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的科学理论,而且提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方法。肖立斌将毛泽东的道德教育理论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毛泽东所提出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理论,不仅在内容上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要求,而且在形式上做到了通俗性、大众性,起到了满足大众需要和教育大众的作用。第二,党风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事业的中心环节。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先进集体,其党风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整个社会道德教育的中心环节和前沿阵地,对社会整体的先导作用和示范效应是非常重要的,它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事业的顺利进行和社会风气的健康发展。第三,树立大众化的道德榜样和造成广泛的社会舆论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第四,广泛的政治改造和政治动员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必要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开展了思想改造运动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借助政治力量在全国广泛开展了取缔旧社会遗留的各种丑恶现象的斗争,极大地净化了人们的心灵和社会风气,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开辟了道路[32]。
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通过一定手段、途径和方式来使人们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而这种道德境界就是一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一个人身上的充分体现。王晓勇认为,为毛泽东所提倡并构成其道德教育基本内容的道德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的集体主义精神,“争取独立、维护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愚公移山精神等[33]。唐凯兴则专门论述了毛泽东的干部道德教育理论,认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毛泽东把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作为干部道德教育的基础,他强调一切共产党人和党的干部都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其次,毛泽东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作为干部道德教育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的最高人生目的,也成为了干部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34]。
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首要内容和基础。毛泽东不但阐述了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问题,而且还进一步提出了社会道德建设的理论。孙海义认为,毛泽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主要主要内容和贡献在于:第一,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公德规范。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就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作为社会公德提了出来,并在《共同纲领》和宪法中规定要尊重社会公德,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确立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原则。毛泽东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确定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上的具体运用。第三,确立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思想。毛泽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置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位置,在毛泽东伦理思想中,社会主义道德的一系列规范都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联系,都是它在某一方面的具体体现。第四,指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心。毛泽东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把共产党自身的道德建设作为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心,要求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只有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成为严格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模范,才能引导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根本好转。第五,开创了处理社会主义道德关系的新路子。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成功地处理了这个特殊历史阶段上社会生活中各种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处理社会主义道德关系的新思路,这就是讲人道、重人伦、施“仁政”、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35]。赵传海则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贡献:第一,潜心研究和亲自实践先进道德。第二,揭示了道德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基本特征,阐明了道德的基本规律和一般特点,进而揭示了道德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意义和作用。第三,强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注重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第四,提出了“五爱”的基本道德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第五,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中,努力探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加速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36]。
有的同志就毛泽东的道德建设环境思想进行了专门的探讨。戴钢书撰文指出:毛泽东对环境内涵的创新,是我们今天提出建设高度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的重要思想渊源,也为我们今天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环境优化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发展目标,它不仅告诉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环境优化应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着手,而且为我们正确把握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今天我们要利用环境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是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重点,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毛泽东的这些思想为我们今天培育全体人民的民族精神,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重要思路[37]。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其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不仅仅限于上述几个方面,如关于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结构体系、理论特色和历史地位,毛泽东关于道德遗产批判继承的理论,毛泽东的人性论、公私观和义利观,毛泽东的政治伦理思想、经济伦理思想、军事伦理思想等等,也都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有相关成果发表。通过对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的回顾,我们也发现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如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应当如何更好地与社会发展和时代主题相契合,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等等,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努力的。
标签:为人民服务论文; 功利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毛泽东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道德批判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伦理学论文; 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