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浙江 宁波 315201
摘 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在教育中实现“以人为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课程设计 全面发展
学生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要以构建素质的综合结构与发展机制以满足主体创建的需要。它是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学说,服务于人类发展的本质需要,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教育内化为潜质,使潜质增富;学会调整、完善自身素质结构与发展机制,使之完美;善于挖掘、激发潜质,创造性地将潜质外化。本文拟从计算机与素质教育、计算机课程的设计以及计算机教师与素质教育几个方面探讨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一、计算机与素质教育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必须坚持以培养人才的首要地位不动摇。努力做到“以人为本”和育人为本的和谐统一,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素质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外,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青少年素质,使计算机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成为广大青少年知识、能力及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三大部分:
1.基础知识:包括信息学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发展史和软硬件知识。
2.相关软件的应用:包括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的应用。
3.程序设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相应语言。由此而及的计算机学科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观察能力:能正确认知计算机设备的各部分及其结构特点的能力;记忆能力:准确记住并再现计算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的能力;操作能力:进行连续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计算机上机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能正确、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最终归结为思维品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在创造活动中或者在需要创造性解决问题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有创见的思维,其显著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过程一般有准备、酝酿、顿悟和验证四个阶段。程序设计教学中作为主要内容的框图教学正是这四个阶段的有力体现,学生进行程序设计大致要经过如下过程:分析设想、建模型、画框图、编写程序、调试运行、修改、调试运行、修改、成功。从设想到画框图是准备和酝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对程序构造一个总体的框架,根据框图编写程序,然后反复调试、修改,直到最后完成。这种经过艰苦思维后的成功,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2)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3)有利于强化学生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计算机语言学习中,学生通过上机体会各种指令的功能、分析程序运行过程、及时验证与反馈运行结果,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因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自学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通过模块化程序设计,使学生习惯于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子问题来逐个解决,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结构思维的品质。另外,在计算机编程及操作过程中,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反复实践,实质上这一过程是锻炼思维、磨练意志的技能形成过程。由此可见。计算机教育作为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决非仅仅停留在掌握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上,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用现代化工具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能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二、计算机课程的设计
实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教师在素质教育中进行计算机教学设计,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意义深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其实质是:依据受教育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和尊重学生主体为根本特征。显然,用于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设计及方法已经不能用于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是以“教”为中心,而素质教育是以“学”为中心展开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体追求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的促进者、帮助者。可见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于素质教育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应该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内部过程而系统设计最佳的外部条件。要使素质教育较好的实施,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在计算机教学设计时,必须遵循现代教育观念和系统分析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有多种教育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知识,能根据自我反馈的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设计问题的方法,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要实现以“学”为中心,在计算机教学设计时应突出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个性差异的分析。针对学生个别性差异,因材施教,个别辅导,发展学生个性。个性差异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从教学的角度看,有成就差异、学习速度差异、学习能力差异、兴趣爱好差异、生活经验的差异等等。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同的对象应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个性差异,知人善教。这一点,在学生上机实践指导时体现得尤为明显。
2.强调协同学习的设计。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群体中,共同探索各种理论、观点。通过协作学习环境,学生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学习群体共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作业来实现。
3.强调学习环境设计。学习环境是学生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及教育技术手段来达到学习的目的。比如CAI课件和网络资源等。
4.强调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计算机先进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摆脱枯燥无味学习,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三、计算机教师与素质教育
1.知识结构。现代化教育是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对学生完成学习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进行培养、巩固和发展。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能,要求学生在整体上全面发展,对学生个体进行因材施教。而学生的个性是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也会是复杂的、多侧面的。因此,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层次,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计算机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最显著的特点是:知识更新速度快。这就决定了计算机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密切注意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发展,不断调整学习方向,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以便在教学中把握全局,得心应手,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因势利导,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2.操作技能。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学媒体的使用,给教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教学节奏紧凑化、教育方式立体化。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师必须熟悉各种电教媒体的性能特点,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用人才,所以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他的计算机的学习过程中占有主要地位。这意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很大程度上在于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思考、总结、操作,开发他们的潜能,丰富他们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熟练、准确地进行操作。
3.教学手段。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现代化的教育,因而需要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计算机是一种信息处理工具,人机交互性很强。考虑到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可以采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将信息传送到每一位学生机上,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是传统的教学所不可比拟的。
4.教学方法。计算机教学侧重于计算机应用,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灵活应用能力。对于学生操作技能培养,是通过上机练习实现。在上机过程中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演示多媒体课件,以及通过日常生活示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引发。对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而不能让学生“学我所学”,努力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论文作者:王会宏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4月总第1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1
标签:学生论文; 计算机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全面发展论文; 《教育学》2018年4月总第1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