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例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论文_谭满玉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广东 516001

【摘 要】目的 回顾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近三年来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对其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探究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以及处理措施。方法 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本院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卡整理统计,进行分析。结果 36 172例输血治疗中有157例输血不良反应,反应发生率为0.43%(157/36172);各种血液成分中,输注机采血小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都是急性输血反应范畴,过敏性反应是占比最高的输血不良反应,占77.71%(122/157)。结论 FNHTR以及ATR是本院输血主要的不良反应,提倡临床合理输血和自体输血能够有效预防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急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过敏性输血反应

输血是临床治疗无法替代的重要手段,特别在外科抢救和各种危重疾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临床输血医学的发展,血液制品的质量日渐成熟,但依然存在一定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输血反应在输血后24h内发生即为急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以及过敏性输血反应等均属急性输血反应范畴[1]。本研究将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的及时的急性整理和分析,以期为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起到积极作用,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输注各种血液成分的住院病例共36 172例,其中共有157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其中男101例,女56例,年龄10个月至87岁。

1.2 研究方法

医护人员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为依据,对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受血者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如果受血者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应将患者的相关资料详细的记录在不良反应反馈卡上,然后与输血袋一起交予输血科,由输血科高级职称技师及时对临床进行反馈,对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卡的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

2 结果

2.1 各种血液成分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各种血液成分中,输注机采血小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总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3%(157/36172),见表1。

表1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例)

2.2 输血不良反应次数及构成比

157例输血不良反应都属于急性输血反应。其中32例为FNHTR,122例为ATR,剩余3例为FNHTR+ATR。各种血液成分的输血不良反应均以过敏性反应为主,占77.71%(122/157),见表2。

表2 各种血液成分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次数及构成比(例)

3 讨论

本次研究分析中,157例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43%,FNHTR的发生率为20.38%,相较文献报道[4,5]偏低,存在以下多方面原因。本院2012年以前已常规应用微柱凝胶法通过ABO、Rh(D)血型定型检测卡(长春博讯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及抗人球蛋白试验交叉配血卡(瑞士达亚美公司)规范检测受血者标本,并进行相容性输注,从而预防了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本院成分输血率为100%,医学研究表明[6]在治疗效果相同的条件下,悬浮红细胞的使用容积与全血相比少三分之二左右,对患者血液循环系统不会产生较大的负荷,非常适合儿童或者老年贫血人群,也不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本院以白细胞过滤输血器材(南京双威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对所有的红细胞及血小板进行血库滤除白细胞,环境和操作上都进行严格处理,以致本研究中各种血液成分的输血不良反应均以ATR为主(77.71%)。

FNHTR和ATR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中较为常见。当前,部分研究认为FNHTR的发生机制可能是受血者自身的白细胞抗体不能接纳输血浆中的白细胞,或者是由于生物反应调节剂不能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ATR则被认为与输血次数密切相关。受血者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抗体发与输入血液中的过敏原生反应,使得细胞脱颗粒释放出过敏毒素,从而引起ATR。也因为多次输血后,受血者可产生同种异型lgA抗体。当患者再次输血时就可能发生lgA抗体抗原反应导致严重的过敏性输血反应出现。另外,有些过敏反应出现于过敏体质患者,血液中含有受血者的过敏源物质,输血前若能充分了解患者过敏史将有助于预防ATR的发生。

现阶段,临床常会用皮质类激素治疗FNHTR和ATR,用解热药治疗FNHTR,用抗组胺药治疗ATR,但同时也习惯于将此类药物用于预防。事实上,输血前常规用药并不能对患者的白细胞抗体进行有效的抑制,因此FNHTR和ATR并不能够有效的预防输血反应。许多疾病本身也能导致病人发热和皮疹,临床应该结合实际仔细观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区分可能导致该症状的病因。

由于输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没有完全避免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合理输血以及减少血液输注都能够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预防起到较好的效果,如果患者自身情况能够满足自体输血,尽可能以自体输血方式进行输血。

参考文献:

[1]褚晓玲,王洪燕,郭永健.英国急性输血反应调查和处理指南解读[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2):219-2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卫医发[2000]184号.

[3]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6-265.

[4]蔡昕,杜跃耀,陈勤奋.170次急性输血反应临床分析[J].复旦大学报,2010,37(5):575-578.

[5]李馨,莫石贤.160例急性输血反应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1,22(8):63-64.

[6]余红亚,李永琴.内科贫血患者成分输血的选择及评估[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15(9):890-891.

[7]赵树铭,成晓玲.胡建,等.去白细胞输血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2,10(6):568—570.

论文作者:谭满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8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8

标签:;  ;  ;  ;  ;  ;  ;  ;  

157例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论文_谭满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