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与应用——教师评价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程论文,教学质量论文,视角论文,课堂论文,模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3)04-0105-06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自主创新的实现和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堂教学作为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课堂教学质量更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它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素质的开发与培养,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课堂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等问题。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以高等教育目的和教学为标准,对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活动和效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是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改进教学、提供决策服务的过程。科学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是实现教学质量监控和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已有的教学质量评价研究主要基于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而对综合评价研究相对缺少,尤其反映教学质量的综合性指标构建严重不足,体现在指标间重复、复杂化和难以定量化。Juan等研究证实,教师的胜任力、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交流技巧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学质量受到教师特征、教学效果、学生因素、学校基础条件等多层面因素的影响[2]。Chickering等认为提高教学质量应该从师生交流、学生协作、主动学习、及时反馈等7个方面开展工作[3]。Carla Rampichini等认为,教学质量受到学生对课程本身的兴趣特点和学生特点及其期望的影响[4]。章玲等利用DEMATEL方法,在教师方面构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因素,指出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5]。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逐步实现,高校急剧扩招带来的严峻问题就是教学资源的稀缺以及教学质量的降低,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日益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条件下,没有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就没有稳定的生源以及学校的长远发展,更没有学校培养高级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是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是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在课堂这一特定时空环境内,通过师生双向互动形成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求的优良的教与学活动的效果。
通过建立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结构方程模型,基于教师评价来拓展高校教学质量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研究不仅验证了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结构方程模型,更进一步尝试了探索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的新方法。
一、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一般在总的指标体系下,再设置子指标体系,将校友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自我评价等通过两个或多个权重值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不同的层次应有不同的侧重。校友评价侧重课程的应用性与实用性;领导评价应侧重课堂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课堂效果;同行评价应侧重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创新性、丰富性和课堂效果;学生评价应侧重课堂的方法性,知识信息量的输入性,教师的楷模性和课堂效果;自我评价则应侧重教师的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与学生的互动性等方面。
然而,这种评价的多样性难以形成统一,在评价标准、评价制度、评价模式、评价重心、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暴露出诸多的缺陷。为使课堂教学评价客观、公正、规范、有序,需按照不同性质理清指标体系结构。本研究就教师评价(或同行评价)为视角分析课堂教学质量的指标体系结构关系,指标体系既体现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变量,又要体现自我评价的变量,从而规避结构上的复杂、混乱状况,准确评价教学质量和变量相互间可比性。
此研究共设计4个潜变量和16个观测变量,变量的命名和含义见表1。结构模型由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3个外生潜变量和教学效果内生潜变量组成。
教学态度。教学态度是教师对教学工作和学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联系、交往接触而有效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能力,使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在学生中产生心理效应,而学生这种心理效应的产生就是教师影响力作用的直接体现[6]。教学态度能够体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能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第一位的关键性指标。教学态度通过“备课认真负责,教学文件齐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授课认真投入,教学热情饱满”和“治学严谨,严格要求”4个指标来体现。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础环节,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7]。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评估,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性。教学内容即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或形成的知识体系。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课程教学内容没有绝对统一的要求,各高校可以根据各自情况订购教材进行教学,因此评价时应注重教师“熟悉教材、教案,讲课熟练”,“概念准确,重点、难点突出,论证严谨,表述准确”,“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学科前沿知识”和“教学进度适中,课时分配合理”。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对所授知识的传授方法,主要包括教学所采用的工具和授课所采用的方法,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有赖于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教师授课课堂上“语言生动、简明,条理清楚,举例恰当”,“板书布局合理,字迹工整”,“适当利用各种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来体现。
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直接反映课堂教学质量,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活化石。主要从教师“授课富有吸引力,课堂气氛活跃”,“指出参考资料,安排课后复习,课堂秩序良好”,“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和“学生基本知识、理论、技能的掌握”来体现。
二、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一)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为了理清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其关系,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构方程建模法是一种综合运用多元回归、路径分析和确认型因子分析方法而形成的一种对复杂现象的理论模式进行处理的统计分析工具。可用来解释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与一个或多个因变量之间的关系[8],也能够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的相互关系。结构方程模型包括测量模型和结构方程。测量模型描述潜变量ξ、η与观测变量x、y的关系。
(二)样本调查分析
基于探索定量分析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普适模型与方法的研究目的,选择某本科院校作为实证案例进行研究。本次调查对象是某高等学校的部分专职教师,数据主要以教务处年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调查数据为准,评价标准既体现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又体现自我评价。以课堂听课形式将16个测量变项归并为4个纬度进行打分,是模型涉及的结构变量的观察指标。还有就样本基本特征和相应的可能做进一步解释分析,例如年龄、性别、职称、学历等。被调查讲课老师共245人,其中有效调查数据236份,样本数据有效率为96.32%。表2是讲课老师基本特征:从年龄分组看,30—39年龄段的老师比例远高于其他年龄段;在文化程度方面研究生以上占到85%;讲师、副教授、教授比例为57∶25∶18。此外,从性别构成看,讲课老师中女性占到2/3。
(三)统计数据分析
1.数据检验。运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对于异常数据进行必要的核对、校正和剔除,对缺少的数据采用样本均值替代法进行处理,内部一致性信度通常用变量的Cronbach's Alpha值来衡量。一般来说,系数值在0.8<α<0.9为非常好,0.7<α<0.8为相当好,0.65<α<0.7为最小可接受值,小于0.65应重新校正。
从而得到4个纬度的Alpha值分别为0.732、0.701、0.699、0.804,所有潜变量视为可信①,全部予以保留;整体测量指标的标准化信度为0.856,说明此数据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然后运用LISREL8.7软件编写程序,其中y变量采用固定负荷法,x变量采用固定方差法。输出结果中给了各因子负荷的估计以及统计值。一般来说绝对值大于2,表明参数显著。因此,若有负荷不显著,每次取消一个路径重新运行程序,重复至参数显著。本文中的最终模型便是经过多次修改后得到的较为满意的结果。结果中估计的方差、标准误差都为正,相关系数在0.5和1之间,因此参数是合理的。运行程序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为标准化的参数估计。
图1 研究的基本模型
2.模型的整体拟合评价。一般认为/df(卡方值与自由度的比值)介于1和3之间比较好,本文中为2.56(见表3)。SRMR(残差均方根)、RMSEA(近似误差均方根)低于0.08,表示拟合得好,低于0.05表示拟合得非常好。GFI(拟合优度指数)、AGFI(调整自由度的拟合优度指数)、NFI(标准化拟合指数)、NNFI(非标准化拟合指数)、CFI(比较拟合指数)、IFI(增值拟合指数)和RFI(相对拟合指数)值越接近1越好,本文中这些指数都大于0.9。简约拟合指数包括PGFI(派生拟合优度指数)和PNFI(派生标准化拟合指数),都大于0.5小于1,表示模型拟合得很好。
(四)模型结果分析
1.如图1所示,观测变量U41、U42、U43、U44在教学效果上的标准化负荷系数分别为0.73、0.65、0.61、0.59。说明现阶段课堂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授课富有吸引力、课堂气氛活跃”,其他“指出参考资料,安排课后复习,课堂秩序良好”,“学生基本知识、理论、技能的掌握”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等对教学效果的作用则相对依次减小。
2.观测变量U11、U12、U13、U14在教学态度的标准化负荷系数分别为0.55、0.64、0.74、0.62(图1),说明现阶段高等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态度上总体满意。意外的是观测变量U13与U11、U12、U14理应具有较大的一致相关性,但是他们在内生潜变量教学态度上的标准化负荷系数却呈现较大的差别。分析其原因,调查的教师群体年龄大部分在39岁以下(占样本的71%),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对自己工作热情饱满,然而缺乏课堂教学经验,课堂上对学生的威慑力不及多年在教学岗位上的老师,或者因为现在的年轻老师因为评职称把更多心思放在科研上,而在课下的教学准备不充分,从而产生“备课认真负责,教案文件齐全”的负荷系数较低状态,使得他们教学态度的稳定性方面的一致性较低。观测变量U21、U22、U23、U24在教学内容的标准化负荷系数分别为0.75、0.72、0.62、0.68,说明教学内容4个观测指标同样重要。“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学科前沿知识”的重要程度则相对较小。观测变量U31、U32、U33、U34在教学方法上的标准化负荷系数分别为0.63、0.75、0.61、0.58,说明“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是U31和U33、U34对教学方法的重要程度则相对较小。
3.结构方程的效应系数U1→U4、U2→U4、U3→U4分别为0.51、0.31、0.36,说明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方面,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态度的效应超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是差别不是很大,教学内容的效直接近于教学方法的效应。揭示了现阶段该校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偏重于教学态度的效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视度还未上升到应有的高度。在日益重视人才培养竞争的今天,学校在重视教师教学态度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进,使课堂教学质量充分显现出自身的优势。
三、结论
基于教师评价视角,对某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调查,经过样本数据检验,整体样本数据标准化信度高(0.856),进而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得出课堂教学质量结构方程模型。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有利于为高校改进教学质量提供建议,基于教师评价视角,建构模型方法研究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化解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难以直接测量的问题,有利于分析影响高校课堂教学效应的前因后果。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依据其质量固有特性和赋予特性可区分为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正向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阶段高校应当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对教学效应实施积极的响应,从而强化教学质量,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结构方程模型的采用,使教学质量评价各要素权重的确定更加具有客观性,克服已有因素计点法研究中直接对评价要素采用专家打分的主观性。而课堂教学效果的采用,增强了教学质量评价的横向可比性,使得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能够保持外部公平。需要说明的是木文主要讨论基于教师评价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要素权重的确定方法,对于教学质量评价要素体系的建立,需要根据高校所处具体情况进行修正。
收稿日期:2012-08-03
网络出版时间:2013-05-29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74.G4.20130529.1611.019.html
注释:
①可信标准来源于Yoon Y,Gursoy D,Chen J的Validating a Tourism Developount Theory with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