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与创新--论初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_音乐论文

体验与创新--论初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_音乐论文

体验、创造——谈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音乐欣赏论文,课教学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音乐欣赏教学的本质是审美。审美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心理都和个体的人格修养、文化修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音乐欣赏教学必须以学科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本文以初中音乐欣赏课为研究对象,从情感体验、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应该避免的误区等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研究心得,期待同行的指教。

一、情感体验、创造想象是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的追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情感是人类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初中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

初中学生属于少年时期,生理发育趋向成熟,在心理发展方面逐渐走向独立。在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情绪、情感的日益丰富表现为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这些特征在音乐欣赏课中都能得到体现。

音乐欣赏中,许多种音乐要素都在起作用,如节奏、旋律、和声、复调、音色、力度、速度、曲式、音区以及调式调性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节奏练习,体会这些变化。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更多的音乐本体信息。

情感的表现可体现在古典音乐之中,也可在通俗音乐之中。学生平日所接触大量的通俗音乐,如在课堂上留一点时间给学生们,让他们听一些喜爱的流行音乐,可以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建立师生的沟通渠道,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以自由发挥,当然课前教师要对内容进行筛选。音乐欣赏也可以考虑让学生自娱自乐,这样,同学们的欣赏水平和品味会不断地提高,学生在台上尽情地表现,台下真情相伴反响强烈,情感投入越多,兴趣就越浓厚。

音乐欣赏的心理反应过程可以简单地描述为: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音乐欣赏教学必须循着由表及里的过程。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学生直接接受音乐的感染,打破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能听得懂音乐。教师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上要尽可能多地运用有利于教学的一切教学手段、方法,并且不断地挖掘和提高,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总之,对情感的体验是初中音乐欣赏课中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情感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进行音乐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使音乐欣赏课更具有生命力。

作为陶冶学生情操、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欣赏课,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职责。当今社会已经处于信息网络时代,激烈的竞争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传统教育的弊端,教育改革日渐深入。我们认为,有必要改变以前那种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创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主动欣赏、积极创作的新模式。

由于音乐的特殊性,有时会让学生感到遥不可及。为了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我们不妨从学生所熟悉的、理解的身边事入手,以近求远,让他们走进音乐。音乐所表现的感情色彩并不神秘,任何听觉器官正常的人都可以通过想象来达到理解音乐的目的。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老师不要设置条条框框,应该让学生自由想象,也许学生的想象更加贴近音乐。由此可见,只要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启发就能发挥学生的想象,也就可以使他们很好地理解音乐。只有理解了音乐,学生才有可能进行进一步创造音乐。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创造型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音乐欣赏似乎无法从这方面着手,其实初中音乐欣赏课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一方面有些经典作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再创作;另一方面也可以沿着作曲家的思路进行再创作,这就需要打破禁锢,让学生进行大胆创新。音乐欣赏课的理想结构模式应该是让学生进入音乐,理解音乐,进而创造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初中音乐欣赏中现代媒体技术的使用

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音乐欣赏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增强感染力,激发学习兴趣,能够有效缩短学生感知时间,还可更好地将学生的观察引导到课件设计者所需要的方面,让学生有的放矢地把握学习的重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和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将相关的历史背景、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等内容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展示给学生,极大地提高学生注意力,提高其认知兴趣,调动其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并增强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他们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各学科的知识面比小学时期开阔许多。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各种先进技术,融语文、政治、美术等各类人文科学于一体,扩大音乐文化视野,为感觉体验、鉴赏音乐作品做好了文化铺垫。它能创设意境,有利于揭示音乐作品的内涵,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特定的情境氛围中,使学生从中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运用多媒体可以把音乐情境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对音乐形象一目了然。如欣赏《瑶族舞曲》时,先观看有关瑶族的风俗、服装、舞蹈的图片和录像,在之后的欣赏中就能迅速地把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与瑶族人民的歌舞和幸福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欣赏器乐作品时,应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具体化,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个个乐器以及它所发出的声音展现出来,营造如临其境的欣赏环境,同时应用多媒体技术还可实现中西乐器实际演奏的分组对比。

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的原因,他们对学科知识的交叉和多元化文化的相互渗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音乐的多元化不仅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演唱方法、创作手法,同时它本身也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背景。运用多媒体教师课件,学生不仅欣赏了一首音乐作品,同时还了解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和延伸,而音乐也真正是作为一种文化让学生接受。

三、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的误区

1、以讲解完全代替音乐欣赏

音乐形象是非视觉性的,也是非语义的,音乐是由音响通过听觉,产生联想、表象、想象等心理活动过程,而音乐在流动的音响中以音的高度、长度、力度和音色的变化,通过旋律、节奏、节拍、音区、音乐、调式、调性、和声、复调、曲式和织体等表现手段、才能塑造出艺术形象。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因为音响在时间中展开,因此音乐也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艺术的这两个特征决定了音乐欣赏教学应以听赏为主,教学中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有学生想象的空间。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习惯于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音乐,极其有限的教学时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消逝,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忆。由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是非语言义的,它对现实的反映比较间接,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绝非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那种以语言替代音乐的音乐欣赏教学其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即语言给人的感受,这样就完全不符合音乐欣赏审美的规律。

2、纯粹的“音乐欣赏课”

所谓“单一欣赏课型”,即整堂音乐课用以音乐欣赏的单一课型。这种单一的课型不符合普通教育的音乐课堂教学原则。初中教学中的音乐教育并非专业音乐教育,这种课程具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歌唱教学、器乐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的基本能力和音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的能力。一般的音乐课堂教学都是由多项教学内容构成的综合课。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和结构。“单一欣赏课型”的音乐课,也是学生们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之一。当然,其中还有其他种种因素,如过多地强调音乐的专业知识,也是影响学生喜欢音乐课的原因。

音乐欣赏教学是综合性课型丰富的教学内容之一,而不宜上成一种单一型的课型,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共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运用综合的手段进行音乐欣赏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在内容的选择及补充和所占教学总量时间的比例,音乐欣赏教学与其他音乐教学内容的关系等等问题,使我们的音乐教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并使音乐能成为学生的终身爱好,真正成为提高我们国民素质的一门有价值的学科。

3、教师像“演员”、学生像“观众”

大家都公认音乐的教育功能,但在实际操作中,真正意义上好音乐欣赏课仍在困扰着许多音乐教师。究其原因,是受到了“教师讲、学生听记”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的制约。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只能一味地听记。这就好比一场戏,演员煞费苦心地演戏,可观众无动于衷。其实,这里师生的关系应该形容为“导演”和“演员”的关系更为确切些。

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仅有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是不够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不离开音乐共性、作品思想的前提下,让学生成为音乐欣赏的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才能,才能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

标签:;  ;  ;  

体验与创新--论初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