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普国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医院 陕西 咸阳 712100)
【摘要】 目的:探讨100例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2月~2015年7月我院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的患者100例。观察1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手术情况、病理诊断、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结果:(1)1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有5例患者接受开腹治疗,转开腹率为5%,主要原因为:①胆囊三角区水肿明显;②胆囊与周围脏器粘连严重;③胆囊后支动脉损伤出血难以控制;④胆囊壁与横结肠或十二指肠粘连致密。手术中无一例患者发生大出血、肝外胆管损伤。(2)1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单纯胆囊炎61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39例。(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4~6天,平均4.9±0.8天;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胆漏、腹腔出血、切口疝、切口液化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本次研究认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前提下,是安全、有效的一种手术,手术中要仔细辨认“三管一壶腹”,掌握腹腔镜操作技术。
【关键词】 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57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5-0105-02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胆石症的发病率每年在逐步提高。传统的开腹胆囊治疗术创伤大,术后伤口愈合慢,在临床中逐步被腹腔镜所取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优点为损伤小,对腹腔内环境扰动小,因此逐步成为胆囊切除的经典手术[1]。本次研究拟选取近5年我院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的患者,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注意事项,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2014年2月~2015年7月我院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的患者100例,患者平均年龄(49.3±12.6)岁,男性52例,女性48例。临床症状为发热、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
入选标准:(1)年龄大于18周岁。(2)术前通过彩超、核磁共振术前提示提示胆囊肿大,壁厚,胆汁透声差。排除标准:(1)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者,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者。(2)胆道肿瘤者,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气腹者。
1.2 手术方法
(1)手术前抗生素预防感染,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禁食、禁饮,清洁肠道。(2)消毒铺巾,全身麻醉,维持CO2气腹压力10mmHg。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脐下缘、剑突下与右锁骨中线肋缘下切口穿刺,置入操作器械,先探查腹腔,评估胆囊炎症程度及粘连情况,仔细分离大网膜、十二指肠球部及横结肠等处的粘连。解剖Calot三角,采用顺、逆行相结合,分离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夹闭血管、胆囊管并离断,游离胆囊,取出标本,电凝止血,生理盐水冲洗腹腔,逐层关腹。(3)发生以下情况时,可考虑转开腹治疗:①胆囊与周围脏器粘连严重;②胆囊后支动脉损伤出血难以控制。
1.3 观察指标
观察1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手术情况、病理诊断、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
2.结果
2.1 1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手术情况
1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有5例患者接受开腹治疗,转开腹率为5%,主要原因为:①胆囊三角区水肿明显;②胆囊与周围脏器粘连严重;③胆囊后支动脉损伤出血难以控制;④胆囊壁与横结肠或十二指肠粘连致密。手术中无一例患者发生大出血、肝外胆管损伤。
2.2 1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病理诊断
1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单纯胆囊炎61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39例。
2.3 1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住院时间及并发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4~6天,平均4.9±0.8天;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胆漏、腹腔出血、切口疝、切口液化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3.讨论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生活压力的加大,使得胆囊结石发病率逐年上升,传统开腹手术需切断腹壁肌肉,手术创伤大,术中止血慢、造成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多。1988 年国外学者完成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此后该手术迅速成为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手术的标准治疗术式,该手术具有创口小、术后不留疤痕,可大幅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等优点。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适应症,有众多研究指出当疾病发作24~72小时内,可获得90%以上的成功率,但是当疾病超过5天后,可能会由于胆囊粘连严重,会有较高的开腹率[2]。
资料亦表明通过腹腔镜电视放大系统,可以清晰辨认血管走行,直径较细小的动脉只需要使用超声刀或电凝止血,加上气腹通过压力能减少静脉的出血[3]。顺行胆囊切除术主要适用于发病短,粘连不重,胆囊三角区清晰者。我们在手术中考虑到胆囊管与胆总管可能存在解剖困难,如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者,因此采用顺、逆行相结合的方法。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项:(1)胆道损伤:对于胆囊三角粘连时,为显露胆囊三角区,会过度牵拉胆囊,致使肝总管与胆总管成角,易将胆总管误认为胆囊管,造成胆总管或肝总管的损伤。因此手术时需要认清胆囊三角解剖结构,分离胆囊管时必须剥离至胆囊管汇入胆总管处,方可切断[4]。(2)术中出血:可能原因与电凝胆囊床时损伤血管破溃出血有关。手术中碰到胆囊动脉出血时,要首先辨清出血部位,施夹或电凝,如出血凶猛,应果断中转开腹。(3)残余胆囊:原因是胆囊颈与组织严重粘连,为避免损伤胆总管及大血管行胆囊大部切除术。残余胆囊存在时,会出现上腹闷胀不适、腹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或伴呕吐、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因此要进行规范的胆囊切除术来避免残余胆囊的发生。
因此,本次研究认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前提下,是安全、有效的一种手术,手术中要仔细辨认“三管一壶腹”,掌握腹腔镜操作技术。
【参考文献】
[1] 武正炎 .普通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M].第二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321.
[2] 郭卫刚,徐根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引流的探讨[J].肝胆外科杂志,2000,8(5):371-372.
[3] 黄炯强,华沪玮,雷建.急性胆囊炎经腹腔镜胆囊切除的临床评价,2002,11(10):579-580.
[4] 石景森.努力提高胆囊残留病变的防治水平[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2,8(8):451.
论文作者:桂普国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2
标签:胆囊论文; 腹腔镜论文; 切除术论文; 患者论文; 手术论文; 胆囊炎论文; 损伤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