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田径后备力量现状分析_田径论文

我国田径后备力量现状分析_田径论文

我国田径运动后备力量的现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备力量论文,田径运动论文,现状分析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田径运动是竞技体育运动的基础,它对各个运动项目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奥运会和全运会比赛中,田径运动是金牌最多、影响最大的运动项目,其金牌数约占奥运会金牌总数的1/5,诚所谓“得田径者得天下”。因此,田径运动的发展水平引起各国体育管理层和体育专家的高度关注。我国少年运动员人才辈出,与成年优秀运动员寥若星辰的鲜明对比,构成了我国田径运动发展中奇异的矛盾现象,有必要对形成此种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的重点限制为青少年训练体系高、中级层次田径运动后备力量的培养,高、中级层次主要包括竞技体校、体育运动学校、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学、田径训练中心等。被调查的对象主要为上述训练体系中的教练员、青少年运动员。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

抽样调查全国21个省(市)67所体校和竞技体校的4大类田径项目共260名教练员和342名青少年田径运动员。

2.2.2 访问调查

采用无结构式访问,访问了12名体育管理干部和运动训练学专家,28名体校校长,32名田径高级教练员,34名田径中级教练员,43名青少年田径运动员。

2.2.3 数理统计

调查数据采用单变量描述统计和多元统计分析等统计方法,运用社会统计学软件包SPSS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我国田径运动后备力量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体委系统田径运动训练主要分为一线、二线、三线3个层次。一线为高水平运动队,二线为省体校和竞技体校,三线主要包括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学、普通业余体校。我国田径运动项目各层次运动员人数情况见表1和表2。

从表1中不难发现,在我国当前的多级训练体制下,一、二、三线在训人数呈现金字塔结构,每一层面的训练都有较大的后备运动员基础,这种结构对选材和筛选优秀运动员具有一定的裨益。但是,在实践中有些单位往往过分强调运动成绩和奖牌,这就造成各层次之间的利益衔接不好,出现输送上去的人才潜力不大,难以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

统计结果表明,我国二线男、女田径运动员在14~19岁年龄段人数的约占总人数的90%左右,16~17岁年龄段的青少年运动员人数最多,约占总人数的45%。

3.2 我国田径运动后备力量训练体制和办学模式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业余训练大致分为教育部门办体育系列:条件较好的学校运动队、体育传统运动项目学校、高水平人才试点学校;体育部门办的教育系列:县(区)业余体校、体育中学(班)、省(市)运动学校。目前,在体委系统青少年运动训练体系中,我国田径运动后备力量的培养体校主要存在着省(市)体校模式、地区体校模式、联合办学模式等几种办学模式。

表1 我国田径运动项目各层次运动队伍基本情况一览表(单位:人)

年度 一线在训 二线在训 三线在训 一、二线在训 二、三线在训

  人数

 人数

 人数人数之比

 人数之比

1996

1 529

11 136

90 142   1:7.3 1:8.1

1997

1 564

11 415

91 610   1:7.3 1:8.0

1998

1 586

11 729

95 004   1:7.4 1:8.1

资料来源:国家体委计划财务司.中国体育事业统计年鉴,1949-1994,1995-1997,1998。

表2 我国体校和竞技体校田径运动项目运动班学生基本情况一览表(单位:人)

年度 年初在校 本年度增 本年度减 在校学生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人数

加学生数 少学生数

1996 10 637  3 783  3 284   11 136

3 780 3 945 3 411

1997 10 719  4 108  3 412   11 415

4 001 3 754 3 660

1998 10 541  4 125  3 456   11 329

3 938 3 715 3 676

资料来源:国家体委计划财务司.中国体育事业统计年鉴,1949-1994,1995-1997,1998。

诚然,现行田径运动后备力量训练体制为我国培养了一些世界冠军,但是,这种体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培养后备力量的各层次协调不一致;2)后备力量培养渠道比较单一、狭窄,缺乏整个社会的协同配合,整体功能尚未发挥出来;3)在这种后备力量培养体制下,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与文化课学习之间的矛盾显得十分突出,业余训练淘汰率高。

3.3 我国田径运动后备力量成材率现状

就竞技体育运动人才成材率而言,成材率是指某运动项目投入运动员的人数与该项目能取得优秀成绩的运动员人数之比。后备力量成材率是衡量后备力量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统计结果表明,在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比赛中获得前3名的运动员,他们成年后能在亚运会和世界大赛中取得前8名的人数较少,分别仅为14.5‰、5.6‰。而在整体成材率中,反映了最初投入与最后产出的效益。若以世界大赛前8名作为成材标准,我国田径项目后备人才的成材率仅为3.44‰。有关资料研究表明,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受益率一般为10%左右,由此不难看出,我国田径运动后备力量投资与受益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若仅从我国田径运动后备力量成材率的现状来看,我国田径运动的竞技效益是难以令人满意的。

3.4 影响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成长的因素

我们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调查影响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成长因素的多项指标进行了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成长的因素主要有运动员心理能力因子、科学化运动训练因子、运动专项能力因子和运动训练保障因子4类。

3.4.1 运动员心理能力因子

在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中,心理能力是影响他们成长的重要因素。运动员的心理素质除先天性遗传的因素外,运动训练是培养和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优秀运动员所具有的高度发展的心理自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集中注意的能力等,都应当在青少年训练过程中有效地发展。从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来看,虽然许多教练员能意识到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但往往缺乏经验和科学的训练方法,需要科研人员指导。这反映出在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训练中,进一步加强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4.2 科学化运动训练因子

运动员需要通过无数次的反复练习,熟练地掌握合理的技术动作,并形成牢固的动力定型,以及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品质,这些都需要制订科学的多年训练计划予以实施。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生长发育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规划,是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成材的基本保证。在基层训练中,教练员一般没有阶段训练计划,年训练计划不够详细,只笼统地分析运动员特点及预期目标,而并没有将其身体素质等指标具体化,尤其是阶段训练计划不明确,训练缺乏目标,使用训练计划无针对性。同时,领导对教练员的管理只注重名次和成绩,而并不关注训练过程,一般只要求教练员上交周训练计划,不检查落实训练计划执行和实施情况。

在运动训练课次安排和训练时间方面,我国业余体校、省体校、竞技体校等都能得到保障。但是,在很多方面都比较接近成人专业的运动训练,这与我国现存的后备力量培养体制是分不开的。

在体校和竞技体校的田径运动训练中,每年能进行生理、生化指标监测的很少,体育科研机构或有关专家指导训练只占17.3%。通过进一步了解,发现上述具有如此条件的只是少数几所省体校和竞技体校,而绝大多数是很少或无此条件的。

当前,田径运动竞赛制度对不同层次的训练对象所起到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当接近的,即竞赛形式、方法、内容不会随竞赛对象不同的层次和特点而有所区别和转化。竞赛名次、成绩与参赛单位或教练员的利益和荣誉挂钩,这使人们更加追求优胜和名次,使得打好坚实的基础和早出成绩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物质利益的诱惑和驱使下,在青少年比赛中出现了虚报真实年龄和使用兴奋剂等舞弊现象。我国当前青少年田径项目运动竞赛的突出问题在于虚报年龄、使用兴奋剂及竞赛制度不完善等。

3.4.3 运动专项能力因子

虽然大多数教练员能正确认识青少年田径运动的主要任务,但在训练实践过程中,其训练计划制订和方法上仍然更倾向于提高成绩。在2000年全国田径优秀苗子集训赛中,根据比赛结果和跟踪观察,专家组评议认为,大部分运动员在身体条件和训练水平的发展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反映出训练中突出成绩,忽视少年基础训练。

3.4.4 运动训练保障因子

根据对体校和竞技体校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器材设备方面,省、市(区)级体校和竞技体校基本上能满足训练的需要。我国体委系统体校的财政拨款基本上是以奥运会为基点周期性增减,不是根据体校发展需要来投入的。体校的社会赞助和经营性收入的总和仍不足财政拨款的10%,表现出对国家投入很强的依赖性。通过调查发现,很多体校训练经费不能满足训练、竞赛的需要,而且体校的训练经费绝大部分主要是依靠上级拨款。

在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管理中,奖罚的标准主要体现于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成绩、名次上,这对提高教练员工作的积极性和提高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成绩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往往造成只注重运动员比赛成绩、名次,而忽视输送优秀人才和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基础性训练。由此不难看出,我国青少年运动队的管理方式是不利于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成长的,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4 我国田径运动后备力量发展的对策

4.1 深化后备力量培养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未来高等教育发展和结构调整,这对田径后备人才来源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此形势下,我们要突破原有后备力量培养体制的束缚,积极开创后备人才培养与教育发展和结构调整及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道路,要逐步建立起新的后备力量培养体系。后备力量培养的学校化和市场化不仅可拓宽后备力量源头,还能解决部分培养经费,而且可以较好地解决人才就业的出路。

4.2 重点发展优势项目后备力量

根据综合分析,女子竞走、女子中长跑、女子投掷等若干单项可作为我国田径发展的重点项目。抓好重点项目,就要抓好重点项目后备力量的培养,主要是抓好后备力量队伍建设,掌握训练、比赛全过程,经过8~10年的努力,就可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从我国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看,我们应当把田径项目布局和重点发展优势项目后备力量二者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依不同的地域分别重点发展适合于各自条件的田径项目,又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展某些优势单项,以实现挖掘奥运新的奖牌增长点。

4.3 加强教练员素质培养

我国未来田径运动教练员的培养工作主要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和有关方面对教练员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练员岗位培训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国家体育总局要加强对教练员培训工作的整体规划、协调沟通和宏观管理;3)注重对教练员的思想和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另外,田径管理中心应积极采取“内联外引,重点培养”等措施,给教练员创造出国学习的机会,或聘请国外训练经验丰富的教练员、专家来承担培训讲学的任务,使这支教练队伍不仅在数量上,更重要的在质量上适应我国田径项目实现奥运战略的需要。

4.4 建立和完善田径运动后备力量竞赛制度

青少年比赛必须根据其特点和长远规划来组织有特定内容的竞赛,专项化并不十分突出。青少年竞赛要淡化金牌和名次意识,要以身体全面发展和打基础为指导思想,以观察学习、选拔优秀苗子、检查训练效果、积累比赛经验为目的。这类比赛无须过多时间准备,而是训练的一个主要内容。

竞赛等级可分为全国性、地方性等,竞赛组织采用分地区、分年龄或分项目等多种形式,竞赛内容要根据各年龄段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身体机能发育的规律和特点来确定。在青少年田径运动竞赛中,要加强对运动员年龄的管理,杜绝比赛中使用兴奋剂现象。

4.5 逐步建立和完善科研训练一体化体系

建立科研训练的一体化体系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提高各项目主管部门的科技意识,加强科技投入和科技管理工作,完善科训结合的管理机制。2)引导、推动部分科技力量(人员、设备等)和部分科技工作(选材、机能评定等)从科研单位向训练单位的分流转移;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机构并入训练单位,成为运动队和训练基地的科研、测试中心。3)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强训练基地(训练中心)的科技投入,逐步配备专职科技人员和设备;坚持和完善攻关服务课题组、签定合作协议等形式的下队服务,并通过改革拨款渠道等方式,积极创造条件使之逐步纳入技术市场的轨道。

4.6 逐步完善田径后备力量交流的运行机制和制度

田径后备人才的交流应建立在公平、合理、有序的基础上,以发现和培养优秀的田径运动员为着眼点,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优化,促进我国田径运动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国家和各地区应进一步完善后备人才合理交流的运行机制,使后备人才交流上升到实现国家奥运战略上来,而不是满足短期的、局部的利益。

标签:;  ;  ;  ;  

我国田径后备力量现状分析_田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