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的另一面:酸雨的柯兴_酸雨论文

沙尘暴的另一面:酸雨的柯兴_酸雨论文

沙尘暴的另一面:酸雨的克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酸雨论文,沙尘暴论文,克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的《科学朝日》不久前报道了一则惊人的消息: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被称为“永恒建筑”的圣米歇尔教堂和凯伦大教堂,因酸雨急剧腐蚀造成外沿雕饰缺损,连市政厅前广场上的大理石塑像,也因酸雨侵袭而面貌全非,难以修葺如故。

此前,西欧许多国家的古老建筑也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类似厄运。美国的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的怀特费斯山等地区,还因酸雾影响,使城市设施、旅游胜地、湖光山色、沃野田园黯然失去原有的光彩和繁茂。真是灾害未卜从天降,酸雨袭来祸全球。

酸雨,确切地说是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雾、雹所形成的酸雨。少量来源于大自然,比如火山喷发、海水蒸发、动植物腐败体散逸出的酸性气体。多数还是因为火力发电、工业锅炉、汽车排气、石油燃料等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及家用热源所产生的挥发污染物而造成的。

20世纪70年代,瑞典政府曾组织了一个科学调查小组,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一份“跨国界的大气污染:大气和降水中的硫对环境的影响”的报告,认为酸雨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将不低于核辐射。从此,酸雨成了举世注目的环境污染问题。

近年来,一些国家披露,因酸雨污染致死的儿童和老人,在德国已有4000余人,英国达5000人,美国有20000多人。酸雨使美国和加拿大毗邻处一年中致病死亡50000余人,并使加拿大境内江河污染,森林枯萎、土壤变性、建筑物毁环。日本的酸雨一度引起人体皮肤疾患,诱发和加剧了哮喘和呼吸道病变。

酸雨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以川东、黔南地区最为严重,酸雨的PH值低于4.5,重庆市江北地区就有4000亩农作物毁于酸雨。我国大气颗粒污染物比较严重,其中土壤粒子占的比例很大,北方夏季达2/3,南方为1/3。北方土质多碱性,南方土质偏酸性,当酸雨袭来时,江南土质就失去中和作用,因此易形成低空污染使酸雨更易接近地面而破坏生态平衡。经过分析,二氧化碳约占酸雨中有害物质含量的70%。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二氧化硫排放大体上处于同一个量级,但是,最近几年,北方酸雨相对较少,降雨地区零星分布,而江南地区却降雨面积大、次数多。这一点引起气象学和环保学科研部门的关注。

根治酸雨、保护环境、净化土壤,已是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国内外都在研究对策和办法,竟意外地发现,沙尘暴在肆虐过程中,对酸雨却有着一定的遏制作用。真可谓“一物降一物”。

我国的气象学家和大气物理学家对此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世界上首次通过数值模式进行定理分析,量化了沙尘输送对于东亚酸雨分布的影响,计算结果与东亚酸雨监测网中日韩相关站点的监测资料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沙尘及其土壤粒子的中和作用可使得中国北方降水的PH值增加0.8~2.8,韩国增加0.5~0.8,日本增加0.2~0.5。原来北方沙漠的沙粒和土壤中含有硅酸盐和碳酸盐,这些盐类都偏碱性,每当刮风时,这些含铝的硅酸盐和碳酸盐的飘尘都会中和大气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这样就使我国北方出现的酸雨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同时对韩、日两国的酸雨也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经过近一两年的观察、实验、分析,表明每次沙尘暴降临的过程,也就是使被酸性气体污染的空气得到一定程度“净化”的过程。所以,生活在北方的人们,近几年就很少见到因酸雨而导致动植物、建筑物及钢铁浇铸的设施被腐蚀损坏的现象,人体健康受到伤害的症状也较为少见。

据调查,沙尘暴到了日本、韩国之后,历经长途飞旋,强度大为减弱,大的沙粒已经没有,只剩下极其细小的浮尘,对人与环境的冲刷力也已很小。但是,对中和大气污染的酸性物质,依然保持足够的化学反应能力。所以,日本、韩国的一些气象与环保科研机构,对此同样十分重视,认为引用沙尘暴抑制酸雨,也可以说是“因祸得福”吧。

标签:;  ;  ;  

沙尘暴的另一面:酸雨的柯兴_酸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