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的重建——过渡性形体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渡性论文,形体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汉字进行整理,最根本的就是连缀业经中断的讹误演变线索,复原当时社会用字环境。否则,对于字汇取舍标准而言,就歧中有歧,很难统一。或者说,面对各类变体,选择并标注哪个形体有资格作为一个宇的代表,是需要调查统计,并根据使用实际进行分析的。
所谓过渡性形体,这里主要是指在文字楷化过程中,由于种种变异带来形体分化,最终形成跟原形字迥乎不同的形体;而且有的变异结构甚至被字汇固定为另外的字,获得了独立地位,就是中断并失去了联系:其间的变异形体,都是过渡性形体。字汇所贮存的形形色色的异体字,有的甚至呈现为所谓“疑难字”,往往就是由“过渡性形体”发展的结果。认识这些疑难字,梳理过渡性形体,恢复已经失落的联系,就是找到了最为重要的线索。由此可见,过渡性形体的整理,其实是文字资源、文字规范乃至字形取舍的关键环节。基于上述认识,课题组研制了《中古汉字流变》和《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实物字谱》。下面所提取的部分字组,带有举例性。
匹—、—疋。北魏延昌元年《元诠墓志》“絹布七百匹”作,北魏普泰二年《韩震墓志》“雖令君取匹玉瑩,平叔見疑粉色,封而爲言,彼未盡善”作,隋大业六年《张乔墓志》(《汇编》①第10册第34页)“雖復應王多藝,匹此非儔;郭劇周人,方兹為劣”作,隋大业九年《萧瑾墓志》(《汇编》第10册第94页):“恭溫寡匹,聰叡無儔。鴻都屢踐,鳳沼經遊。”“匹”字隶书作。唐元和四年《王大剑墓志》“布絹五十端匹”作。疋用作“布匹”字,即由“匹”从辵形体为其过渡。
《说文解字·匚部》:“,四丈也。从八、匚。八揲一匹,八亦聲。”《疋部》:“,足也。上象腓腸,下从止。《弟子職》曰:問疋何止。古文以爲《詩·大疋》字。亦以爲足字。或曰胥字。一曰疋,記也。凡疋之屬皆从疋。所菹切。”《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缁衣》第21号简“好丌匹”作,像二人偶合匹配。《宋本玉篇·匚部》:“匹,普謐切。配也,四丈爲匹。又一馬也,輩也,二也。”《万象名义·匚部》正文抄脱,而反切使用55次。
鑄——。隋开皇五年《惠郁等造像记》(《汇编》第9册第25页):“從開皇元年造像頭手,竝大□,□五年,素起身跗,兼修寶殿,計柒匣柱像,用布一萬七千五百斤,用柒十二斛,黄金八萬七千薄,像及殿合用錢五千七百貫。”其中所缺字形,分别位于拓片上下两端,磨灭不完。或补充为“從開皇元年造像頭手,竝大鍾,至五年,素起身跗”,并以为“鑄”字,素为塐字。见日本齐藤达也《关于隋重建七帝寺记——注释与考察》第96页(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研究纪要第六号,平成十五年三月)。由于接下“大”字之后,所缺两字模糊,且位于墓志拓片两头,遂难以遽断其是非。
石刻数据库筛选,可以找到形,为唐显庆四年《尉迟君(敬德)墓志》“方申鎔鑄”所用铸字形体,此为鑄作形之过渡。有此过渡形体,始得推测形归“鑄”字位。作为偏旁过渡联系,可参看隋大业七年《田德元墓志》(《汇编》第10册第55页):“仁壽二年起家授涼州緫管府掾。從容上席,剖決如流。”其中“壽”形即刻为;隋大业十年《侯氏墓志》(《汇编》第10册第109页)寿字作。
壃——。隋大业五年《宁贙墓碑》(《汇编》第l0册第25页):“故枝流徙,自結貞筠之條:宗子維城,各理封之邑。”“建国興邦,純守邊。”使用字,皆作形。《宋本玉篇》未存,《万象名义》抄作反切用字:“,於反。”《集韵》、《类篇》等皆未见,《汉语大字典·土部》引《龙龛手鉴·土部》以为“音量”,《字汇补·土部》“义未详”。
按石刻用同“壃”,或即出“壃”字分化。疆場字,北魏神龟二年《元墓志》“苞姬締構,復漢疆理。業固維城,宗茂驎趾”作,唐元和四年《诸葛亮祠堂碑》“出封疆以延大敵”作:与字形体轮廓有接近之处。或亦即见母、来母互谐,复合辅音结构之分化孑遗,《龙龛手鉴》注音所来有自。
流——。北魏正光五年《元崇业墓志》“藻韻清遥,談論機發,士流挹其万頃,帝宗歎其千里”作,北魏正光三年《冯邕妻元氏墓志之二》“風流之盛”作。流——,省便为形,隋唐五代石刻已基本定形用“流”字。《宋本玉篇·水部》:“,力周切。古文流。”字形见《古文四声韵》:“,古文。”《宋本玉篇·水部》:“流,吕州切。《説文》曰:水行也。”
氿——。隋大业十一年《萧氿墓志》(《汇编》第10册第138页):“君諱,字德泉。”按作者以氿、形近混用。《汉语大词典·水部》“氿”条:“《尔雅·释水》:‘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郭璞注:‘從旁出也。’邢昺疏引李巡曰:‘水泉從旁出名曰氿。’《列子·黄帝》:‘氿水之潘爲淵。’殷敬顺释文:‘氿,水泉從旁出也。’”《释名·释水》:“側出曰氿泉。氿,軌也,流狹而長如車軌也。”《汉语大字典·水部》字际关系为“同氿”,字形出处见《龙龛手鉴·水部》,该字汇以为“俗氿”。相同类型还有“軌—”;隋大业六年《羊玮墓志》(《汇编》第10册第36页):“昔迎賔高嶺,受白璧之遺;周世光朝,昇縉紳之表。龍漢區夏,太傅盛其門;大晉江陵,衣冠美其室。宋齊儀軌(),海内恱其風;梁世清高,朝野襲其德。”其“軌”字作,变异一揆。
差——荖。隋大业九年《皇甫深墓志》(《汇编》第10册第79页):“颜文章,元瑜書翰,方之於君,荖無慙色。”《字汇补》川加切,《汉语大词典》同“差2”,“不好”。《全唐诗·姚合〈春日闲居〉》:“身闲眠自久,眼荖视还遥。”原注:“音咤,事异也。”
按过渡性结构原则,荖字就是“差”之楷化变体。北魏正光五年《元子直墓志》“福極參差”作,“有識嗟傷,不知淒感”作。隋仁寿四年《冯君妻卢旋芷墓志》“雅扶雨媛,差無慙色”作,唐天宝二年《明俊墓志》“屢變星霜,文墨無差”作。值得注意的是,过渡性结构,往往还会作为他用,取得完全独立的身份地位。《汉语大词典》“荖1”[lǎo]:“生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一种藤本植物。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上:‘閩廣人食檳榔,每切作片,蘸礪灰以荖葉裹嚼之。荖音老。’明费信《星槎胜览前集·占城国》:‘其國之人惟食檳榔,裹荖葉包蠣灰,行住坐臥,不絕於口。’”
肎—肻—肯。东魏武定六年《邑主造石像记》(《汇编》第10册第150页)作肻,隋大业七年《张涛妻礼氏墓志》(《汇编》第10册第53页)“終天窀穸,何時肻旦”亦用肻形。唐元和二年《苗藩墓志》“不肯留”作形。《宋本玉篇·肉部》:“肎,口等切。《説文》曰:骨閒肉肎肎著也。一曰骨無肉也。《詩》曰:惠然肎來。肎,可也。今作肯。肯,同上。”《万象名义·肉部》:“肎,口等反。可也。骨無肉也。”《集韵·海韵》:“肯肎:《字林》:箸骨肉也。或作肎。”但《集韵》等无“肻”形。是知楷化过程中肎作肯者,以肻为过渡。《说文·肉部》:“,骨閒肉肎肎箸也。从肉,从冎省。一曰骨無肉也。”、冖易混,故上加指示符号以区别,遂为肎字终然从止形之渐。
滋——。隋开皇三年《寇奉叔墓志》(《汇编》第9册第9页):“四時數變,瘡鉅之痛愈;三年俯就,未没之哀益甚。”字形作。按为滋之省便形。《汉语大字典·水部》未收录,所著“”形,界定字际关系为“同‘滋’古作”,所援引出处为《集韵·之韵》。
淄——。隋大业五年《宁贙墓碑》(《汇编》第10册第25页):“公諱贙,字朔威,冀州臨人也。”“臨粉溢,昭穆丘長。”《集韵·之部》:“淄,莊持切。水名,出泰山梁父縣。亦州名。俗作,非是。”《类篇·水部》未录。北魏正光四年《元谭妻司马氏墓志》“乃貞乃潔,如淄如鏡”所作,唐显庆五年《耿文训墓志》“淄川”所作,唐永徽四年《段会墓志》“淄州”所作:为其过渡张本。由此联系推知,“淄”字不见《说文》等字汇,如存在,则声符上部必不如是作。緇,从糸甾声。《说文》小篆作,尚可联类,约略想其仿佛。
萅—旾—。隋大业八年《田光山妻李氏墓志》(《汇编》第10册第68页):“加以題箴損壽,續史傷神。春秋七十有八,奄以隋之大業八年九月戊寅朔廿九日丙中,卒於河南郡通閏郷嘉慶里。”其中“春”字作,按该字形不见于现有字汇。原其演进轨迹,当系由萅—旾—而来。战国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甲篇即“四时”篇(帛书中间13行)“春秋”字作,从日屯声,《丙篇》“秉司春”结构同。旾形上部所从屯声,楷化过程屯形区别性降低而发生混淆。《集韵·谆韵》:“萅旾春:樞倫切。《説文》推也。从艸从日;艸,春時生也。一曰蠢也。古作旾,作春。亦姓。”上具“淄”条联系,可以合观。
引——。北魏太和二十年《姚伯多供养碑之三》“祚引延康”作,隋大业十二年《王世琛墓志》“素月潜暉,悲風厲節,松門旣啓,柳車斯引”作。《宋本玉篇·弓部》:“引,余忍、以振二切。《説文》云:開弓也。”《万象名义》:“引,忍振反。梚(挽)也。長也。正也。神陳也。”《说文》:“引,開弓也。从弓、|。臣鉉等曰:象引弓之形。余忍切。”《宋本玉篇·弓部》:“,羊忍切。挽弓也。”《万象名义》.无此字,即引宇添加区别记号分化而成。
旌——旍。隋大业五年《宁贙墓碑》“雲撗百陣,靡旌摩壘”作,隋大业九年《张盈妻萧餝性墓志》(《汇编》第10册第81页):“旍黼黻之華,製賦鍼縷;抑滿盈之損,勒文欹器。”隋大业九年《张盈墓志》(《汇编》第10册第82页):“旍盛德以幽墳,勒芳猷於玄石。”隋大业十三年《杜君妻郑善妃墓志》(《汇编》第10册第165页)“慮桑海之遷移,書玄石以旌記”用字同,作;隋开皇九年《封祖业妻崔长晖墓志》(《汇编》第9册第50页)“士林宗仰,才望攸歸,弓旌屢招,承掾交至”,其中“旌”字作。隋大业十一年《田氏墓志》(《汇编》第10册第130页)“式刊玄石,此芳猷,以得不朽,迺為銘曰”作。
隋开皇二十年《独孤罗墓志》(《汇编》第9册第126页)“全璞不彫”作。唐贞观十九年《何相墓志》(《汇编》第11册第134页)“依仁逰藝。弘教義以訓下,篤貞信以全交”作。
銓,唐武德八年《卢文构妻李月相墓志》“密勿禁中,銓衡禮閣,清暉素履,領袖人倫”作。
全—令演变线索既明,旌又如何由从生变为从全形呢?底层原因是南北朝时期石刻用字旌所从生形,已经存在生、金、全、令等区别性不显即混淆使用问题。
例如北魏孝昌三年《元融墓志》“再擁旌旄,于彼青土;馳傳褰幃,問民疾若”作,北魏正始二年《李端墓志》“故勒斯誌,式旌泉戸”作,北魏永安三年《元液墓志》“勒銘黄廬,以旌烋烈”作,北魏熙平二年《王诵妻元贵妃墓志》“乃勒石傳徽,庶旌不朽”作,隋仁寿元年《房墓志》(《汇编》第9册第146页):“刾史敬公召為州都,仍(乃)令(全)冠履,斯彜倫。”以令为全。
从全、令混用过程可知,汉字发展史上,若干字形原本就是讹误的结果。调查汉字发展、依靠汉字谐声偏旁构拟历史语音,这类现象是必须首先了解清楚的。
秩——祑。隋大业八年《孔神通墓志》(《汇编》第10册第69页):“駈歷勤勞,冝昇戎祑。”字形作,“冝加戎秩,以酬勞績”字形所作同。以楷化方、礻、禾旁丧失区别性而易混,为秩—祑过渡。《宋本玉篇·衣部》:“袠,除失切。亦作帙。袟,同上。”《万象名义》等字汇未见,《集韵·质韵》:“袟,劎衣直質切。”《类篇·衣部》:“袟,直質切。劎衣。”
——島。隋大业八年《孔神通墓志》(《汇编》第10册第69页):“蒸雲虚谷,染風遐。”字形作,斯为—島过渡形体。《宋本玉篇》、《万象名义》、《集韵》、《类篇》等诸字汇尚无島字。
類——。隋大业九年《陈氏墓志》(《汇编》第10册第74页):“徘徊雲氣,尚高唐之下;離合神光,猶似伊水之側。”原拓字形作。《宋本玉篇》、《万象名义》、《集韵》等字汇无此字形。石刻“”、“似”对文,当即“类”字变异形体。北魏正光四年《元仙墓志》“温明類玉”作,字形在从豕、分之间,从豕则是犬、豕之间的替换,从分则是分、豕书写简便化发生的混淆。然则,从豕结构,为其过渡形体。
負——。隋大业九年《席德将墓志》(《汇编》第10册第87页):“忽属玄感逆亂,誠勇奮發。甲負()戈,先鋒挑戰。□定寇埸(塲),冰消瓦散。”字形作,負、异体。字汇不录,唯《集韵·灰部》:“倍、:河神名。一曰倍尾,山名。或作。蒲枚切。”
將——。隋大业九年《张盈墓志》(《汇编》第10册第82页)“領軍軍”如此作,诸字汇无此字。
襲——。隋大业九年《郭宠墓志》(《汇编》第10册第90页)“高蹈白屋之踨,襲黄冠之趣”,“襲”字形体不全,对照铭文“嚳為青帝,棄襲黄雲”作而补。该形体字汇所不见。
黼黻——。隋大业九年《郭宠墓志》(《汇编》第10册第90页):“心逰海外,形存闕下。衣傳,庭□玉馬。”石刻作形,为词形结构位置变异者。《集韵·噳韵》:“黼顓:《説文》白與黑相次文。或作顓。匪父切。”《集韵·勿韵》:“黻:《説文》黑與青相次文。或作。古通作茀。”顓、形近误混,见《类篇·黹部》:“黼:方榘切。《說文》白典黑相次文。或作黼。又彼五切。文二。重音一。”《类篇》本部:“黻:分勿切。《説文》黑與靑相次文。或作。文二。”黹形变异为耑,石刻为之渐。
征——佂。北魏正光五年《元悦妃冯季华墓志》“又除使持節征西大將軍”作,东魏武定三年《元光基墓志》“魏故侍中佂西將軍”作。隋大业六年《羊玮墓志》(《汇编》第10册第36页):“天統三年,除使持節佂西大将軍。”《汉语大词典》“佂”条:“《广韵》诸盈切,平清,章。见‘佂伀’。”
策———萗。隋大业九年《常德将墓志》(《汇编》第10册第87页)“策杖”作。《汉语大字典·竹部》引《龙龛手鉴·竹部》所存字形,字际关系为“策”之“俗”。
隋大业六年《羊玮墓志》(《汇编》第10册第36页):“大隋開皇二年,除大都督。武策(策)閑明,意存静難。”字形作,即萗亦即策之讹形,隋代石刻用字为其过渡。或释为“荣”,不谙楷化变异之例。
局——丞。”“十二年又授都督,仍遷掖庭令。”石刻所用为过渡性形体,各本皆不见。《汉语大字典·尸部》字际关系定义为“同局”,所引字形见《龙龛手鉴·尸部》。
驗——验。隋大业七年《刘则墓志》(《汇编》第10册第48页):“叅驗曩列,實莫如之。”石刻所用为过渡性形体,各本皆不见。
昃———昗。隋大业七年《刘则墓志》(《汇编》第10册第48页)铭文“日昗川暝,風悲谷響”字形作,数据库整理者不识,即昗字,同昃。
冠——。隋大业七年《陈氏墓志》(《汇编》第10册第49页):“女儀天秀,弱飛聲。”
族———。《尚书》日藏唐写本“族”字多写作上部从山下部从矢的结构,原来以为是写手草率的结果或者来源于日人固有的写法。从战国晚期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宗族”写作来看,由来已久,且以战国晚期实物用字为过渡。该字形的演变过程可能大致如此:金文作(不昜戈)—楚简文字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宋本玉篇·山部》:“,才卜切。古族字。”《万象名义·山部》:“,敍鹿反。古梭(族)。”《集韵·屋韵》:“族:昨木切。《説文》矢鋒也。束之族族也。一曰從,,所以標衆,衆矢之所集。一曰聚也。古作。文九。”
朞——。北魏永熙二年《乞伏宾墓志》“布政期月,仁明之謠復起,煩荷自除”作,隋大业七年《田德元墓志》(《汇编》第10册第55页):“曽未朞()月,聲績已高。”石刻作者作,为最终过渡为从日之形张本。
馥——。东魏武定五年《元澄妃冯令华墓志》“連峯旣,清瀾遂長;桂生必馥,蘭挺而芳”作,隋大业七年《李氏墓志》(《汇编》第10册第50页)“宫人容則秀雅,滂心綽態。(馥)似蘭荃,潤同琬琰”作。为过渡形体。
研——。隋大业八年《萧氏墓志》(《汇编》第10册第65页):“鉛華盛美,花燭豊。”诸字汇不见,《汉语大字典·石部》引宋人笔记以为“果敢切”,方言用字。
靈——。隋大业八年《孔神通墓志》(《汇编》第10册第69页)“至魏孝文皇帝軒駕親幸庴”字形作,此为靈简化为形过渡。
“埊”字年代。隋大业八年《李肃墓志》(《汇编》第10册第59页)“摶開分野,埊列封疆”作。是字形至迟隋代已用,《玉篇》等字汇不为无据。《宋本玉篇·土部》:“埊,迪利切。古地字。”《汉语大字典·土部》界定字际关系为“同地”,引《玉篇》、《字汇补》等为来源。
然该拓片所为作字形,隋唐石刻仅此一见,南北朝前后则未之见。《集韵·至韵》:“地坔埊:徒二切。《説文》元气初分,輕清陽爲天,重濁陰爲地。萬物所列也。籀作。或作坔。唐武后作埊。”《类篇·土部》:“地坔:徒二切。《説文》元气初分,輕淸陽爲天,重濁陰爲地,萬物所列也。籕作、,或作坔。地,又大計切,唐武后作埊。文四。”
本拓片书体,通篇楷则清秀,与有隋承魏碑过渡书风迥乎有别。部分字形使用值得怀疑:如“谈棅”字用“柄”形,“因”字不用“囙”形,“刺史”字不用“刾”形,“散”字不用“”形,“辛”字不用“”形等。又,行文对偶不齐,结束语句不完。是该拓片文字真伪,疑窦亦多。埊字来源,也就不能以孤立用例为真实根据,尚有待今后实物续查。
雅——。隋大业九年《张业墓志》(《汇编》第10册第80页)“祖,曠野将軍司空府長史。父僧逹,後車将軍奉車都尉銀青光禄大夫晉州别駕”字形作。,《汉语大字典·歹部》引《龙龛手鉴》:“俗,雅、椎二音。”《字汇补·歹部》朱堆切,出《篇韵》。
按过渡性结构原则,字其实就是“雅”之楷化变体。唐大顺元年《孔君墓志》(《汇编》第34册第24页)“寬弘雅志”作。
—。隋大业十三年《杜君妻郑善妃墓志》(《汇编》第10册第165页):“組織敬盡,珮箕箒。”其中所用形为上下结构,应为左角形右隽声。犹觸或作。《汉语大字典·髟部》引《龙龛手鉴·乃部。》,与“觹”同。
樂—。隋大业八年《高紧墓志》(《汇编》第10册第67页):“非臨秋水,想逰俠而成驩;不上春臺,説英謀而自樂。”字作。诸字汇不见,《集韵·铎韵》:“樂:娛也。或从心。歴各切。”
雉—。北魏孝昌三年《蘇屯墓志》“童雉”作,隋大业六年《薛保兴墓志》(《汇编》第10册第41页):“公童子絶倫,少令無譬。夢吞翬(雉),才藻日新;應見神鳩,月徵華選。”《集韵·韵》:“:鳥名,説鋪也。或作。亦从隹。”应据《类篇·隹部》改:“:徒結切。鳥名,鋪鼔也。文一。”
蘂—。隋大业七年《刘则墓志》(《汇编》第10册第48页):“恨朝霞之難挹,傷瓊之無徴。”《集韵·纸韵》:“蘂:艸木華。或作蘂。通作橤。”《类篇·木部》:“橤蘂:乳棰切。垂也,或作蘂。文二。”
注释:
①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共101册,其中隋唐五代部分涉及第9-36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本文中简称为《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