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种子选择育种与改良育种_齐民要术论文

中国古代的选种育种和良种繁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良种论文,中国古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465(2005)01-0083-06

中国古代的农民很早就注意选种和育种,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育成各种作物的大量优良品种,在农业增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古代的选种育种和良种繁育技术作简要总结。

一、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选种和育种

中国最迟在西周时期就已注意农作物的选种和育种了。《诗经·大雅·生民》篇,是周人歌颂其始祖后稷的诗篇,其中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褒;实发实秀;实颖实栗”的诗句。“种之黄茂”是说要选用既光亮(黄)又美好(茂)的种子;“实方实苞”是说要选用肥大(方)和饱满(苞)的种子。这两句话合起来讲,就是要选用优良品种,其标准是肥大和饱满。“实种实褒,实发实秀”指的是播种良种,才能长出茁壮、整齐、均匀的禾苗。“实坚实好,实颖实栗”说的是选用良种,既能长出好苗,当然也就能结出穗子硕大和子粒饱满的果实。这段诗句,说的是选用良种的好处。

《诗经·大雅·生民》在阐发了选用良种的好处之后,紧接着就歌颂了当时已经育成的几个优良品种,“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糜维芑”。“嘉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良种”,“秬”指的是“黑黍”,“秠”则是“一稃二米”(《毛传》)。而“糜”指的是“赤苗粟”,“芑”指的是“白苗粟”。这就是说,“秬”和“秠”指的是黍的两个优良品种;而“糜”和“芑”指的是粟的两个优良品种。

《诗经·幽风·七月》诗中有“黍稷重穋,禾麻菽麦”的诗句,《毛传》解释说:“后熟曰重,先熟曰穋”,这就是说,当时已经有了熟期不同的品种。

《诗经·鲁颂·閟宫》诗中有“黍稷重穋,植稺菽麦”的诗句,《毛传》在解“植”和“稺”时说:“先种曰植,后种曰稺”,说明当时黍稷菽麦等作物都已经培育出不同熟期的品种。

从《诗经》中所载有关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选种育种情况来看,这一时期我国在选种和育种的目标上所重视的是产量高低、品质好坏和熟期早晚等。

春秋战国时期,选种育种工作又有新发展,《管子·地员》记载的18种土壤中,每种土壤上都有两种适于栽培的作物和品种(见表1),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又培育出许多新的优良品种。

表1 《管子·地员》中所载18种土壤上适宜栽培的作物和品种

二、汉代的田间穗选和种子贮藏技术

中国在汉代开始采用田间穗选技术和干燥防虫的种子贮藏技术。据《氾胜之书》记载,“取禾种,择高大者,斩一节下,把悬高燥处,苗则不败”,“取麦种,候熟可获,择穗大强者,斩束立场中之高燥处,曝使极燥,无令有白鱼,有辄扬治之,取乾艾杂藏之,麦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顺时种之,则收常倍”。由此可见,汉代在选种技术上已经普遍采用田间穗选的方法,其选择标准是植株高大或穗大强者。在种子贮藏上已经注意到“种伤湿郁热则生虫”的问题,所以反复强调要“把悬高燥处”或“斩束立场中高燥处,曝使极燥”。在种子贮藏过程中,还要注意防治仓库害虫,“无令有白鱼,有辄扬治之”或“取乾艾杂藏之,麦一石,艾一把”。据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艾蒿含有一种挥发性的芳香油,具有一定杀虫作用。贮藏种子的最好器具是瓦器和竹器,因为这些器具都具有通气良好,防止伤湿郁热的优点,在选用良种,注意乾燥贮藏,防治仓库害虫的条件下,可以收到“苗则不败”和“则收常倍”的良好效果。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选育良种和良种繁育技术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在良种选育和良种繁育技术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1.魏晋南北朝时期培育出大批各种作物良种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已经培育出各种作物的大批良种。据西晋郭义恭《广志》、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等文献的记载,就可看出当时选育各种作物良种的概况。

(1)粟的良种

《广志》记载,“赤粟白茎,有黑格雀粟,有张公斑,有含黄,有苍背稷,有雪白粟,亦名白粟,又有白蓝下、竹头青、白逮、麦擢石、精狗蹯之名种云”,共有11个粟的良种。到了后魏时代,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篇中载有粟的良种达86个之多,“朱谷、高居黄、刘猪獬、道愍黄、聒谷黄、雀懊黄、续命黄、百日粮、有起妇黄、辱稻粮、奴子黄、支谷、焦金黄、鹌履苍(一名麦争场),此十四种早熟、耐旱、免虫,聒谷黄、辱稻粮二种味美;今堕车、下马看、白群羊、悬蛇赤尾、罢虎黄、雀民泰、马曳韁、刘猪赤、李浴黄、阿摩粮、东海黄、石岁、青茎青、黑好黄、陌南禾、隈堤黄、宋冀痴、指张黄、兔脚青、惠日黄、写风赤、一眖黄、山鹾、顿黄,此二十四种,穗皆有毛,耐风、免雀暴。一眖黄一种,易臼;宝珠黄、俗得白、张邻黄、白鹾谷、钩千黄、张蚁白、耿虎黄、都奴赤、茄芦黄、薰猪赤、魏爽黄、白茎青、竹根黄、调母梁、磊碨黄、刘沙白、僧延黄、赤梁谷、灵忽黄、獭尾青、续德黄、秆容青、孙延黄、猪矢青、烟熏黄、乐婢青、平寿黄、鹿白、鹾折筐、黄、阿居黄、赤巴粱、鹿蹄黄、饿狗仓、可怜黄、米谷、鹿橛青、阿逻逻,此三十八种中租大谷。白鹾谷、调母粱二种味美,秆容青、阿居黄、猪矢青三种味恶,黄、乐婢青二种,易臼。竹叶青,一名胡谷;水黑谷、忽泥青、冲天棒、雉子青、鸱脚谷、雁头青、揽堆黄、青子规,此十种晚熟、耐水、有虫灾则尽矣”。

(2)黍稷良种

《广志》记载,“有牛黍,有稻尾黍、秀成赤黍,有马革大黑黍,有秬黍,有温屯黄黍,有白黍,有讴芒、莺鸽之名。稷,有赤、白、黑、青、黄莺鸽,凡五种。《齐民要术》说,“今欲有鸳鸯黍、白蛮黍、半夏黍,有驴皮稷”。

(3)粱秫良种

《广志》记载,“有具粱、解粱;有辽东赤粱,魏武帝尝以作粥”。《齐民要术》说,“按今世有黄粱、谷秫、桑根秫、漶天培秫也”。

(4)大豆良种

《广志》记载,“建宁大豆,有黄落豆;有御豆,其豆角长;有杨豆,叶可食。胡豆,有青、有黄者”。《齐民要术》记载,“今世大豆,有白、黑二种,及长梢、牛践之名……黄高丽豆、黑高丽豆、莺豆、埤豆,大豆类也”。

(5)大小麦良种

《广志》记载,“虏水麦,其实大麦形,有缝。惋麦,似大麦,出凉州。旋麦,三月种,八月熟,出西方。赤小麦,赤而肥,出郑县。语曰:湖猪肉,郑稀熟。山提小麦,至黏弱;以贡御。有半夏小麦,有秃芒大麦,有黑壤麦”。《齐民要术》载,“按世有落麦者,秃麦是也。又有春种纩麦也”。

(6)水稻良种

《广志》记载,“有虎掌稻、紫芒稻、赤芒稻、白米稻。南方有蝉鸣稻,七月熟。有盖下白稻,正月种,五月获;获讫,其根茎复生,九月熟。青芋稻,六月熟;累子稻,白汉稻,七月熟。此三稻,大而且长,米半寸,出益州。粳有乌粳、黑圹、青函、白夏之名”。《齐民要术》说,“按今世有黄瓮稻、黄陆稻、青稗稻、豫章青稻、尾紫稻、青杖稻、飞蜻稻、赤甲稻、乌陵稻、大香稻、小香稻、白地稻;菰灰稻,一年再熟。有秫稻。秫稻米,一名糯……有九格秫、雉目秫、大黄秫、棠秫、马牙秫、长江秫、惠成秫、黄般秫、方满秫、虎皮秫、荟奈秫,皆米也”。

(7)胡麻良种

《广雅》记载,“狗虱、胜茄,胡麻也”。《齐民要术》说,“按今世有白胡麻,八棱胡麻。白者油多,人可以为饭,惟治脱之烦也”。

(8)瓜的良种

《广雅》说,“土芝,瓜也,其子谓之。瓜有龙肝、虎掌、羊胶、兔头、狸头、白扁、秋无余、缣瓜,瓜属也”。《广志》说,“瓜之所出,以辽东、庐江、敦煌之种为美。有乌瓜、缣瓜、狸头瓜、蜜甬瓜、女臂瓜、羊髓瓜。瓜州大瓜,大如斛,出凉州。冒须、旧阳城御瓜。有青登瓜,大如三升魁。有桂枝瓜,长二尺余。蜀地温良,瓜至冬熟。有春白瓜,细小小瓣,宜藏,正月种,三月成;有秋泉瓜,秋种,十月熟,形如羊角,色黄黑”。陆机《瓜赋》云,“栝楼、定桃、黄扁、白抟、金钗、蜜甬、小青、大斑、玄肝、素腕、狸首、虎蹯。东陵出于秦谷,桂髓起于巫山也”。

(9)芋的良种

《广志》记载,“蜀汉既繁芋,民以为资。凡十四等:有君子芋,大如斗,魁如杵旅。有车毂芋,有锯子芋,有旁巨芋,有青边芋,此四芋多子。有谈善芋,魁大如瓶,少子,叶如散盖,绀色,紫茎,长丈余,易熟,味长,余之最善者也,茎可作羹藿,肥涩,得饮乃下。有蔓芋,缘枝生,大者次二三升。有鸡子芋,色黄。有百果芋,魁大,子繁多,亩收百觯;种以百亩,以养彘。有早芋,七月熟。有九面芋,大而不美。有象空芋,大而弱,使人易饥。有青芋,有素芋,子皆不可食,茎可为菹。凡此诸芋,皆可乾腊,又可藏至夏食之。又百子芋,出叶俞县。有魁芋,无旁子,生永昌县。有大芋,二升,出范阳、新郑”。

(10)枣的良种

《广志》记载,“河东安邑枣;东郡谷城紫枣,长二寸;西王母枣,大如李核,三月熟;河内汲郡枣,一名墟枣;东海蒸枣;洛阳夏百枣;安平信都大枣;梁国夫人枣。大百枣,名曰蹙咨,小核多肌;三星枣;并百枣;灌枣。又有狗牙、鸡心、牛头、羊矢、弥猴、细腰之名。又有氐枣、木枣、崎廉枣,桂枣,夕枣也”。

(11)桃的良种

《广志》记载,“桃有冬桃,夏白桃,秋白桃,襄桃,其桃美也,有秋赤桃”。《西京杂记》载,“褫桃、樱桃、湘核桃、霜桃,言霜下可食,金城桃,胡桃,出西域,甘美可食,绮蒂桃,含桃,紫文桃”。

(12)李的良种

《广志》说,“赤李。麦李,细小有沟道。有黄建李,青皮李,马肝李,赤陵李。有羔李,肥粘似糕。有柰李,离核,李似柰。有劈李,熟必劈裂。有经李,一名老李,其树数年即枯。有杏李,味小醋,似杏。有黄扁李。有夏李;冬李,十一月熟。有春季李,冬花春熟”。《西京杂记》记载,“有朱李、黄李、紫李、绿李、青李、绮李、青房李、车下李、颜回李、出鲁,合枝李、羌李,燕李”。

从上列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所培育的大量各种作物品种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我国在选种育种工作中已经取得重大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成就和经验是中国能有丰富的品种资源,并为我们今天能在选种育种方面创造辉煌业绩奠定了坚实地物质基础,这是值得我们特别珍视的。

2.品种的分类

《齐民要术》所提出的品种分类标准是:“凡谷,成熟有早晚,苗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这些品种分类标准虽然还比较简单,但也说明当时已经能够相当全面地评价每个品种,既能注意其成熟早晚,植株高矮,产量高低,品质好坏;又能重视品种的质性和遗传素质以及适应性能。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还根据这些标准,对86个粟的品种进行了分类,如朱谷、高居黄等14种被分在早熟、耐旱、免虫一类之中;今堕车等24种,穗上都有芒,被分在有芒、耐风、免雀暴一类之中;宝珠黄等38个品种被分在中熟大谷之中;竹叶青等10种被分在晚熟、耐水一类之中。《齐民要术》在各类品种时还指出其显著的特点,如哪些品种“味美”,哪些品种“味恶”,哪些品种“易臼”等。这些品种分类标准,为选育优良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3.品种的命名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品种的命名提出了三条依据,“按今粟名,多以人姓字为名目,亦有观形立名,亦有会义为称”。在《齐民要术》所载粟的品种中,就有以人的姓名命名的许多品种,如刘猪獬、耿虎黄、孙延黄等;“观形立名”指的是根据品种的形态特征以及穗形色泽等来为品种命名,如悬蛇、赤尾、竹叶青、冲天棒等;所谓“会义为称”指的是根据品种的某些特性来命名,如百日粮、麦争场、水黑谷等。在品种名称中,我们还可以想到,当时有许多农民育种家,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培育出优良品种,如刘猪、耿虎、孙延、李浴等,他们都是在中国历史上为选育优良品种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

4.对早熟矮杆品种的认识

中国古代的农学家,早在1400多年前就对早熟矮杆品种的增产潜力有了初步的认识。它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早熟者,苗短而收多;晚熟者,苗长而收少。强苗者短,黄谷之属是也;弱苗者长,青、白、黑是也”,由此可见,当时已经认识到早熟矮杆品种增产潜力大的特性。现代的人们在“绿色革命”中,才对矮秆和高产之间的关系有了清醒的认识。此外,《齐民要术》对产量和品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也已有了认识,所谓“收少者,美而耗;收多者,恶而息也”,说的是产量低的品种往往品质好,而产量高的品种往往品质差。早在1400年前提出的产量和品质之间存在的矛盾,现在仍然是育种工作者需要注意解决的重要课题,这不能不说是古代农学家观察问题的精细之处。

5.“留种田”的良种繁育技术

后魏时期在良种繁育技术方面的重要措施就是建立“留种田”。《齐民要术》最早总结了建立“留种田”繁育良种的经验,“粟、黍、稷、粱、秫,常岁岁别收,选好穗纯色者,僬刈,高悬之。至春,始取别种,以拟明年种子”,“其别种种子,常须加锄。先治而别埋,还以所治草蔽窖”。这里所总结的建立“留种田”繁育良种的技术要点是:(1)各种作物的种子都要“岁岁别收”,强调种子要单收、单打、单藏,严防种子混杂,保持种子的纯洁性,以免因品种混杂引起种子退化;(2)明确提出良种必备的条件是:穗大、粒饱、色纯;(3)首次提出建立“留种田”繁育良种的措施,就是在田间穗选的种子,不直接播种在大田中,而是要先种在“留种田”中,要用“留种田”生产的种子播在明年的大田中;(4)“留种田”一定要做到良种和良法相结合,所谓“其别种种子,常须加锄”,就是繁育良种的必要措施,“锄多则无秕”;(5)“留种田”的种子收获后,要晒干扬净,妥善保存,并且要注意防杂保纯,要用原来的藁杆遮盖窖口,以免种子混杂。这是中国古代保持良种优良种性的重要措施。至此,中国的良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良种在农业增产上的重要作用。

6.重视防杂保纯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特别强调防杂保纯,他说:“种杂者,禾则早晚不均,日复减而难熟,粜卖以杂糅见疵,炊爨失生熟之节,所以特宜存意,不可徒然。”这里把种子混杂的害处已经阐述得很清楚:(1)种子混杂时,就会使农作物成熟期早晚不一;(2)混杂种子生产的粮食,在臼的时候就会有较大的损失,因为容易脱谷的臼过了头,难脱谷的还没臼好;同时用混杂种子生产的粮食作饭也会生熟不均;(3)用混杂的种子生产的粮食,在粜卖的时候,也会由于人们的挑剔而难于卖出去;(4)种子混杂也还有难于保持良种的优良性而容易退化的问题。

四、隋唐五代宋元时代的选种育种

隋唐五代宋元时代,在选种育种方面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理论与技术。如唐代韩鄂《四时篡要》“收五谷种”条中就说:“五谷,择好穗刈之,高钓(别种)别打,干晒,以穰草窖之,勿贮器中。”唐代不仅继承了田间穗选,建立留种田,繁育良种,注意防杂保纯等技术,而且提倡窑藏种子的方法,反对器藏。

元代司农司《农桑辑要》“收九谷种”一节除了引述了《齐民要术》有关防杂保纯的论述外,强调“粟、黍、稷、粱、秫,常岁别收,选好穗纯色者憔刈高悬之,以拟明年种子”,并且提出“将种前二十日许日开出水淘(浮秕去则无莠)即晒令燥种之”的新做法。元代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中有“收五谷种”一节说:“拣择好穗刈之,晒乾打下,簸去浮秕,以穰草裹收,勿贮器中,亦不得近墙壁湿地,恐悒损。”元代王祯《农书》中说:“凡种,悒郁则不生,生亦寻死。种杂者,禾生早晚不均,臼复减而难熟,特宜存意拣选。常岁别收好穗纯色者,僬刈悬之,又有粒而或箪或窖者。将种前二十日许,取出晒之,令燥,种之。”由此可见,唐代和元代农书都在不同程度或不同角度上继承和发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种育种技术。

五、明清时期良种繁育理论和技术的新发展

明清时期在选育和繁育良种的理论和技术方面又有许多新发展。其中明代耿荫楼在《国脉民天》中总结的有关“养种”的理论和技术;清杨双山在《知本提纲·修业章·农则》中总结的有关“择种”的理论和技术,就是明清时期选育和繁育良种理论和技术的代表作。现归纳总结如下:

1.明代耿荫楼的“养种”理论与技术

明代的耿荫楼在《国脉民天》“养种篇”中说:“凡五谷、豆果、蔬菜之有种,犹人之有父也。地则母耳。母要肥,父要壮,必先仔细拣种。其法:量自己所种地,约用种若干石,其种约用地若干亩,即于所种地中拣上好地若干亩。所种之物,或谷或豆等,即颗颗粒粒皆要仔细拣肥实光润者,方堪作种用。此地比别地粪力、耕锄俱加数倍,愈多愈妙。其下种行路,比别地又须宽数寸。遇旱则汲水灌之,则所长之苗,与所结之子,比所下之种更加饱满。又照后晒法加晒,下次即用此种所结之实内仍拣上上极大者作为种子,如法加晒、加粪、加力,其妙难言。如此三年三番后,则谷大如黍矣。至于茶果应作种者,每苗止留一子,余皆摘去,用泥将摘去枝眼封固。如茄则止留一茄,瓜则止留一瓜,豆则止留荚十数个,其余开花时俱摘去矣。亦养种之法。”耿荫楼所阐述的有关选种和良种繁育理论和技术显然比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所总结的选种和良种繁育技术更加完善,而且其技术标准要比《齐民要术》高:(1)要按照自己所种地的多少,以及所需种子多少,有计划地设置留种田,要选用上好的土地作留种田;(2)留种田所需种子要进行粒选,其标准是肥实光泽;(3)留种田的行距要比一般田宽些,以便通风透光良好;(4)留种田要加强管理,其粪力、耕锄都要比一般田增加数倍,遇旱还要汲水灌溉;(5)要采取连续繁育的方法,培育出上好的种子;(6)对菜果的种子繁育,还要采取疏果疏荚等办法;(7)首次提出用晒种的方法进行养种。

2.清代杨双山的“择种法”

清代杨屾在《知本提纲·修业章·农则》所总结的“择种法”较之明代耿荫楼在《国脉民天》中所提“养种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有很大发展。《知本提纲·修业章·农则》说,“母强则子良,母弱则子病”,郑世铎解释说:“母,犹种也。入地者为母,新收者为子。强,坚实也。布种固必识时,然子皆本母,择种不慎,贻误岁计亦非浅鲜。故凡欲收择佳种者,必宜别种一地,不可瘠,亦不可过肥,务上底粪,多为耘籽,按期浇灌。成熟之时,麦则择纯色良穗、子粒坚实者,连秸作束,立暴极燥,揉取精粹之颗粒,扬去轻秕,收藏竹囤中,上用麦糠密盖。稻粟则择纯色良穗截取,日中暴极乾,连穗收悬,勿令湿郁;郁则不生,即生亦寻死。盖种取佳穗,穗取佳粒,收藏又自得法,是母气既强,入地秀而且实,其子必无不良也。若滥用间杂轻秕之种,必有三患:禾苗早晚不均,熟候不一,则有轻秕脱落之患;碾磨有难易,则有生粒破碎之患;炊爨生熟不一,则有太过不及之患。是其母气既杂,子自无不病也。布种者尚慎择之哉!”由此可见,清代在选择、保存、培育、繁殖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和提高。

收稿日期:2005-01-20

标签:;  ;  ;  ;  

中国古代种子选择育种与改良育种_齐民要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