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厦门轨道建设需要,环岛干道跨线桥拆除工程于2016年4月27日开工,于2016年5月25日已顺利拆除。本文介绍环岛干道跨线桥拆除工程施工监管的体会,供同行借鉴。
关键词:跨线桥;质量安全;施工 ;拆除;监管
1、工程概况
1.1 拆除前状况
环岛干道跨线桥始建于2006年,桥面宽18.5m,桥长285m,桥梁孔跨布置为(30m+30m+30m)+(30m+45m+30m)+(30m+30m+30m),全桥位于半径800米的平曲线上,沿环岛干道布设,跨越钟宅路,桥下净空最大5.0m,桥面距离地面最高高度7.25m,桥梁上部采用变截面单箱双室连续箱梁结构,梁高2.0m,30m跨径箱梁顶板厚度28cm、底板厚度25cm,边腹板厚度45cm,中腹板厚度50cm;45m跨径箱梁边腹板厚度50cm,中腹板厚度55cm,箱梁内采用预应力钢绞线进行张拉形成桥面系,混凝土强度等级C50。
该桥为环岛干道主车道,桥上设置双向四车道,拆除前环岛干道跨线桥拆除前立面图见图1。
图1:环岛干道跨线桥拆除前立面图
1.2工程特点
基坑周边有环岛干道、五缘湾道、红星美凯龙的商业建筑以及钟宅畲族安置房、亿力悦海高层住宅小区等道路和地面建筑物,红星美凯龙商业建筑结构边线距离围挡最近35.8m,亿力悦海住宅结构边线距离围挡最近29.8m,钟宅畲族安置房结构边线距离围挡最近30m。
1)管线问题——现场拆桥影响范围内经调查地下埋设大量管线(给水、污水、雨水、通讯、电力、电信、电视、路灯),空中有10kv架空线。
2)工期紧——该桥拆除工期仅2个月,施工内容包括拆桥前的围挡施工、支架搭设(钢支撑搭设)、箱梁切割及梁块吊运、渣土外运。
3)场地受限——施工围挡后,拆桥现场道路非常狭窄,需布置施工机械(吊装、破碎)设备、渣土运输车通行等。
4)对交通影响较大——该桥位于环岛干道与钟宅路交叉口,拆除此桥需封闭围挡施工,对交通影响较大。
5)受环境保护及周围影响较大——施工场地临近幼儿园、居民区及旅游胜地,对文明施工要求高(特别是防粉尘污染、防噪音要求高)。
2、桥梁辅助件拆除等前期准备工作
主要对拆桥前针对工程特点按“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进行准备。先行拆除桥梁辅助件(雨水管、栏杆、桥面沥青等)。
1)管线迁改
拆桥施工前逐步改迁管线至施工范围外,对拆桥施工对管线影响较小的少量地下管线将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2)认真编制交通疏解方案。包括施工占道、围挡设置、周边临时道路导改、标志标线设置等内容,并报交通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3)该桥梁三联9跨,桥梁两端第一跨因高度较低,采取填筑砂土至梁体底部,直接采用破碎机破除引桥及桥梁两端第一跨。桥梁两端第一跨破除见图2。
图2:桥梁两端第一跨破除 图3:脚手架搭设图
4)该桥梁三联9跨,拟定中间7跨位置布置脚手架。在引桥第二跨部位(可满足布置吊车的布置)先行对梁片翼板切割后拆除,吊离至地面并及时破碎,具备条件时,部份拆除脚手架,逐步扩大作业工作面。
5)选择金钢绳锯作为切割混凝土梁(施工噪音很小的施工设备),同时,破碎混凝土梁片时,直接采用水流对准破碎机炮头,降低扬尘。破碎机施工作业时间段严格控制(避开晚上、中午休息时间)。渣土外运按交通疏解方案要求时间外运。
6)制定合理工期
根据拆桥方案,全桥需要切割186块(共812 m2),每块约4.5 m2,支架搭设及箱梁切割安排白天施工,白天施工时间约12h/天,各工序搭接施工,满足2个月施工要求。
采用4台绳锯切割,绳锯机切割翼缘板采用1台按10 m2/天•台计算,主箱切割采用3台按8m2/天•台计算,共25天完成整个桥面切割。
3、桥梁主体拆除前准备工作
桥梁拆除的关键内容归纳为三部分:在桥梁拆除前桥下脚手架的安全搭设、验收(安全稳定);混凝土桥梁片的顺利切割;确保已切割梁片的顺利吊离桥梁(确保梁片吊装安全)。脚手架搭设图见图3,桥梁切割图见图4,桥梁切割分块吊装图见图5。
图4:桥梁切割图 图5:桥梁切割分块吊装图
3.1技术准备:
在桥梁拆除前,施工单位制定的《环岛干道跨线桥拆除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按程序报审,经专家论证,并严格按专家意见修改完善;修改后监理复审后实施。
3.2人员准备:对持证吊装作业人员及持证焊接作业人员进行施工安全技术交底等内容的准备,劳动力计划表见表3-1。
表3-1 劳动力计划表
4、对拆桥现场施工前的监管
4.1 对桥梁拆除专业施工队伍监管
因环岛干道跨线桥拆除施工,采取专业分包。施工前对专业分包单位资质再次“准入审查”。首先,审查分包施工的单位资质必须符合要求;其次,审查进场的施工队伍的组织机构是否健全,管理人员是否到位;再次,关键工序的作业人员(主要有起重司机、起重指挥、金钢绳锯切割人员等)必须持有效作业证上岗。
4.2 对拆桥施工方案监管
施工前,由总包单位拟定总体施工方案,分包单位拟定专项施工方案,按方案审查程序逐级报审,最终经专家组审查方案,总体可行后按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后,方可实施。
在施工方案中明确,金刚石绳锯机分块切割混凝土桥梁,桥梁分块后,采用150t履带吊(吊车)、6*37+1型φ43mm钢丝绳、平衡梁、直径3cm精扎螺纹钢吊杆(吊具)进行吊装,吊装到地面进行破碎。
金刚石绳锯机主要由液压切割动力站、机头、大飞轮和导向轮组成。它主要由主运动系统,进给系统,金刚石串珠锯、张紧装置、导向机构、控制系统、冷却系统等部件组成,金刚石串珠绳切削是通常为闭合环状式,依靠安装在轨道上的机头以理想的速度驱动,为金刚石绳锯垂直切割和水平切割时的工作,由其中主运动系统的驱动装置带动驱动轮旋转,使张紧的金刚石串珠绳做循环运动,实现切向进给运动,并保持所需要的线速度,同时进给系统驱动装置带动机沿轨道做支线运动,实现金刚石串珠绳的径向进给运动,张紧装置可以保证金刚石串珠绳在工作过程始终处于张紧状态,保证切割所需适当恒定的张紧力。桥梁切割见图6。
4.3 对钢箱梁施工材料监管
1)搭设脚手架材料的监管
根据《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子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66-2008)要求,对进场材料进行验收。
2)金钢绳锯使用的绳锯条的选择的监管。
对于进场金钢绳锯使用的绳锯条应有相应的产品合格证明材料。
5、拆桥现场的监管
1)因拆桥施工,对原有人行交通有较大影响,增加1座人行天桥(长80m宽3.9m),在施工围挡之前,完成其安装,并经验收提交使用。
2)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案报送交警审查并获批后实施,并对其进行验收,包括施工围挡(围挡好的区域内吊装必需满足施工拆桥吊装要求),围挡外的交通标志、标线、警示灯符合要求。
3)对桥梁中间7跨位置脚手架安装进行验收。脚手架搭设根据施工要求分阶段进行,验收同步进行。
4)对钢箱梁使用机械设备监管
施工机械设备(主要为方案中拟定的现场吊装机械设备、金钢绳锯)能够满足起重吊装要求。吊装用的钢丝绳的型号、规格、编织长度及质量必须符合要求。施工期间,实际到场的起重吊装设备为150t履带吊,履带吊、平衡梁、精扎螺纹钢吊杆经验收合格。
5)施工期间的安全措施
1.因桥梁梁片逐渐切割并吊离,增加桥梁已切割位置的临边,做好防护工作,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
2.梁片切割时,切割过程中,特别是切割到钢铰线部位时,应注意防钢铰线伤人。
3.梁片切割后未及时吊离地面,仍在脚手架上方的梁片,应及时采用钢丝绳将已切梁片与未切割的梁体通过吊装孔连成一体固定。
4.梁片切割防触电措施以及作业人员防晒、防暑措施。
5.夜间施工必须有足够的照明要求。
6.对梁片破碎过程监管
因梁片切割后,最大几何尺寸较小,仅为6m(长)×3m(宽),吊装至地面后可直接从四周往中心破碎,钢铰线影响小。破碎时,将水流直接对准破碎机炮头(破碎锤),起到降尘作用。
7.桥墩的拆除
桥面系拆除后,拆除脚手架,桥面破碎的混凝土块用于垫高桥墩周边,破碎机直接破除桥墩。
6.体会:
6.1 本工程的顺利实施,领导重视是重要保证;施工前认真编制《环岛干道跨线桥拆除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是工程顺利完成的重要内容;专业施工队伍的素质是工程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严格按制定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实施是工程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6.2选择金钢绳锯切割混凝土桥梁,具有工艺优点
1)解决了常规施工过程中的振动、噪音、粉尘、及其它环境污染问题。
2)不受被切割物大小和形状限制、能切割和拆除大型的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可根据现场实际调整切割块的大小。
3)切割速度快(本工程切割钢筋混凝土1.5m2/h,在切割石块时4~10m2/h),效力高,切口平直,无需后续工序,对周边建筑物结构无损伤;
4)可以实现任意方向的切割,如横向、纵向、对角线方向等。
5)本工程选用的金钢绳直径为10mm(金钢石串珠规格11.5 mmC35),切割梁片时,切缝断面平直,切割缝宽约12mm。2013年文园桥改造工程拆除旧桥选用的金钢绳直径为5mm。切缝断面存在小波浪线,切割缝宽约5 mm。选择大直径金钢绳切割与小直径金钢绳切割相比,切割速度更快,效力更高。
6.3在施工方案中,对拆除桥梁已大致定位分割线。实际施工时,应结合实际情况,金钢石钻孔机定位切割孔时,可适当调整切割缝,减小对金钢绳的磨损。
1)结合拆桥搭设的脚手架,避免切割缝锯断脚手架支撑顶托及主楞(梁)。
2)结合桥梁栏杆预埋钢板底座,适当前移或后移切割缝,避免锯钢板底座。
3)本工程桥梁泄水管为铸铁管,适当前移或后移切割缝,避免锯铸铁水管。
6.4在施工方案中,对桥梁二端第一跨梁体下部采用填砂。实际施工时,合理安排拆除顺序,除部份填砂外,可利用先行拆除破碎的混凝土渣填筑桥梁下部两侧,减少填砂量,降低施工成本。
论文作者:郑慰祥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桥梁论文; 脚手架论文; 干道论文; 环岛论文; 作业论文; 桥面论文; 金刚石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