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比较优势论与实证检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比较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07]08-070410-0266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跨国公司需要根据各国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以提高公司竞争力,而跨国公司完成这一目的主要手段就是跨国并购。如今,跨国并购已经取代绿地投资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最重要方式。2001年,通过跨国并购方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已占当年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比重的 82.4%(UNCTAD,2002)。之后的几年,这个比重始终维持在60%~80%之间,2006年全球宣布的并购投资额增长了45%,超过历史最高点2002年的33320亿美元。
在中国,由于政策的原因,改革开放后绿地投资始终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最重要方式,2002年通过跨国并购方式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整个国家外国直接投资比重仅为5.5%,2005年才增长到7.1%,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比例,还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中国加入WTO不断推进的贸易自由化、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可以预见,作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重要力量的中国将会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并购市场,跨国并购将会在中国引进外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是,我们也同时注意到,近年来,随着外资并购在中国的快速发展,这一经济现象引起了国内的激烈争论。在对跨国并购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给予肯定的同时更是表现出一定的担忧,这种担忧主要来自于跨国并购可能对国家经济安全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因此,对跨国并购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相关政策制定,而究竟应持有什么态度则更多取决于跨国公司进行并购的基础和动因是什么。
本文试图从国际贸易经典理论角度研究跨国并购基础,从而有助于我们对跨国并购活动形成一种客观认识和正确态度,进而针对中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文中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通过建立模型论证比较优势是跨国并购活动的基础。第三部分选取6个在华从事并购的主要国家相关数据,结合中国外资并购行业分布特征,运用巴拉萨显性指数进行实证分析,验证第二部分所得出的结论。第四部分在总结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对跨国并购活动的态度,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理论模型——跨国并购比较优势论
关于跨国并购动因和基础的研究,经济学家主要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进行。微观层面的跨国并购动因理论主要包括英国学者P.J.Bckey和M.Casson (1976)提出的交易费用论、Mueller(1969)的管理主义、 Hannah.l.&kay.j.(1977)的企业价值低估论、Roll (1986)的自大假说、Ross(1992)的信号与资本结构选择理论、财务协同效应和自由现金流假说、规模经济理论、效率理论、市场势力理论等。宏观层次关于企业跨国并购动因理论主要包括Stephen Hymer(1960)的垄断优势论、Nelboker(1970)寡占反应说、Yip(1982)、Baldwin和 Caves(1985)产业组织理论、Jovanovic和Rousseau (2003)科技革命和新技术扩散假说、产业结构论、经济周期论、产品生命周期与并购类型理论等等。
尽管以上理论从不同角度对跨国并购动因进行了一定解释,但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同时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从传统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角度出发来考察跨国并购活动也正是这个理论问题研究的空白点。
本文认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论对跨国并购行为具有很好的解释作用,它是跨国并购的基础。而以上相关理论均可纳入建立在比较优势论基础上的跨国并购动因分析框架之中,从而形成跨国并购活动研究的统一理论体系。
以下我们将通过建立模型验证跨国并购活动比较优势论。本文借鉴传统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两国模型以及Melitz(2004)和Naery(2003)关于对外直接投资模型进行数学模型推导。
假设世界上有两个国家,即本国(H)和外国(F)在同一产业中生产同一种产品,本国有n家企业,外国有
图1
区域0中,两国企业生产成本均高于a,即c,c′≥a,无需求无利润,因而该区域两国都选择不生产该产品;区域F中,本国企业生产成本远高于外国企业生产成本,在该区域中,只有外国企业生产;区域H中,外国企业生产成本远高于本国企业生产成本,该区域中只有本国企业生产。区域HF中两国企业生产成本既不太高又差别不大时,两国同时生产该产品。
接下来开始考察什么情况下,两国企业具有跨国并购的动力。为了说明比较优势是跨国并购的动因,这里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证明,本国和外国两国各自国内企业由于成本相同,因此具有相同成本的同一国企业并购不会产生利润,从而没有并购动机;第二步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一国企业会产生跨国并购另一国企业的动机。
假定本国一企业被外国企业所并购,在这里表现为本国企业数量变为n-1,外国企业数量不变,按照经济学中利润最大化假设,跨国并购应该会产生更多的利润,我们称之为并购利润
成比例,再加上利润与产出平方成比例的关系,这种并购所产生的并购利润(由于是本国企业并购本国企业,故并购利润记为
当n+n'>2时上式为负值,说明了成本相同的本国企业并购本国另一企业不会产生利润,因而也就没有并购动机存在。同理可证,具有成本相同的外国企业并购另一外国企业同样不会产生利润,也不存在并购动机。因此有如下结论:
如果n+n'>2,无论是在本国还是外国,两个具有相同单位成本的同一国企业之间的并购不会产生并购利润,故也没有并购的动机存在。
这个结论说明,在图1的H和F区域中不会产生跨国并购活动,因此下面讨论的重点就集中在HF区域。
假设两国生产成本差别较大,考虑外国企业并购本国企业情况,(7)式可表示如下:
其中:
方程(14)定义了图2中向下的倾斜的直线,该直线位于直线的下方。如此扩展了区域F,增加了如图的阴影部分,该部分表明,高成本的本国企业虽然能够挣取正利润,但低成本的外国企业更愿意发挥其比较成本优势并购本国企业。
类似的情况也适用于本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同理可推导出,当时,其中
本国企业有发挥其比较成本优势并购外国企业的动机,图2中表现为H区域扩展的阴影部分。
图2
至此,经过模型推导,认为,当两国企业生产成本存在较大差距时,具有比较优势的一国企业就有充分利用其优势追求更大利润而进行跨国并购的动机。换句话说,比较优势是跨国并购的基础。
三、实证检验—来自中国的跨国并购数据
本文通过中国并购交易网和汤姆森金融公司(Thomson Financial)提供的数据库整理出1998~2005年间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的交易共计196笔,并参照世界贸易组织统计各国进出口产品的行业分类标准,将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数据按照一定行业进行分类。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跨国公司在过去的8年间并购中国企业不仅集中在机械设备制造业、食品行业等,随着中国加入WTO后服务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金融业、计算机信息服务业等也成了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重点行业。
根据以上模型关于跨国并购体现比较优势的推论,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较为集中的行业,如机械设备制造业、金融业、交通运输等,在中国应该不具有比较优势。
为了考察这些行业的比较优势情况,我们采用 Balassa(1965)提出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衡量。在这里,产业比较优势用该产业的出口商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衡量,国家j的出口商品i的RCA指数是由该商品占国家总出口的比重相对于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来衡量,如果X[,ij]表示国家j出口商i的出口值,X[,tj]表示国家j的总出口值,则
其中下标w表示世界总和。如果RCA的值小于 1,表示该国家在此种产品上具有比较劣势;若该指数大于1,则表示具有比较优势。
本文选取并购中国企业的跨国公司所在的几个主要国家,包括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同时计算这些国家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以便对产业比较优势进行国家间比较。
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官方网站、中国经济统计年鉴收集到各国各产业2000~2005年间商品出口额以及世界商品出口总额的数据,依据公式(15)计算显性比较优势(RCA),考虑到每个国家的每个行业会计算出6个 RCA指数值,为便于比较,本文对计算出的每国每个行业的6个RCA指数取均值,整理后如表2。
表中符号“---”表示未获得相关数据。
通过表2数据看出,中国在交通运输业、计算机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建筑业等服务业领域RCA指数均小于1,明显不具有比较优势,因此这些行业也是跨国公司在服务业领域并购中国企业较集中的几个行业。比较而言,美国金融服务业具有较强比较优势,而中国金融业发生的跨国并购其并购方也多为美国金融机构。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在计算机信息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同样使得中国该行业的跨国并购多是这几个国家的身影。在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法国、德国等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同样使得这些国家在并购中国企业时在这两个行业表现活跃。
除了服务业以外,中国的机械设备制造业也是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重点行业,从表2看出,中国该行业的 RCA指数为0.804,不具有明显比较优势,而美国、韩国、德国、日本等国在该行业具有较为明显比较优势,在追逐利润前提下,这些国家竞相并购该行业中的中国企业就不足为奇了。再者,中国在食品行业中的几次并购,多是法国企业所为,这也与法国在该行业所具有的较明显比较优势呼应,同样在电信业、其他商业服务业以及化学品行业,跨国公司发生在中国的并购活动,也正与各国在这些行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相对应。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模型推导并借助中国相关数据实证检验证明了跨国并购比较优势论,这一结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看,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加强产品内分工和贸易从而完善自身的生产体系,这一行为主要通过跨国并购的投资方式来完成,而跨国并购又是以各国比较优势为基础。作为跨国并购的基础,以比较优势论构建的跨国并购分析框架可以将之前提出的各种相关理论顺利纳入其中,从而有助于形成一个统一的跨国并购理论体系,推动该领域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看,跨国并购是跨国公司进行全球生产布局的重要投资方式,同时又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因此,各国应以积极的态度应对跨国并购活动,通过跨国并购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有效参与国际分工。
目前,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并努力使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上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在中国日趋融入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跨国并购活动将会在中国日趋活跃。利用跨国并购吸引外资,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是中国成功嵌入全球生产网络体系的重要途径。
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跨国并购的作用,首先,中国对跨国并购应有正确的认识。跨国并购是建立在各国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的一种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同时又是各国参与国际分工进入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途径,对待这种投资方式我们应该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不能仅仅考虑其对国家经济安全可能产生的影响而止步不前。其次,对不同产业制定有区别的跨国并购政策,避免跨国并购对国内弱势产业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发挥其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最后,中国通过跨国并购方式在比较优势基础上进入全球生产体系时,需要采取相应政策措施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避免出现所谓“比较优势陷阱”的问题。
标签:比较优势论文;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论文; 跨国并购论文; 利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