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与传播深耕乡土文化
常秀芹
【摘 要】 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下,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塑造与传播新型农民形象,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创作出更多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使文艺创作和艺术传播实现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统一。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文艺创作 艺术传播 乡土文化
农耕时代,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并建构了一套完整的文化认知体系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进步。费孝通先生曾在《乡土中国》中道出了中国人与乡土文化的密切关系:“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农耕时代的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并建构了一套完整的文化认知体系,在乡土社会中代代相传。
从宏观层面看,乡土文化是具有完整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文化体系,集儒家文化和各类地域文化于一体;从微观层面看,人们在对四季轮回、阴阳八卦、生老病死的认知中,逐渐形成了对开田播种、作业管理和生活方式的经验传承,在不经意中解答了一系列哲学命题。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往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对天地自然充满敬畏。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传统、教化思想、家风家训和乡村治理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
在上述的管理机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增城万家旅舍的管理机构相对成熟,在市政府的统一协调下成立发展中心与管理公司,结合地方乡镇政府进行指导与管理,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发展初见成效,但在统一规划、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而顺德逢简水乡作为一个整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目前看其管理机构的设置仅仅在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协调上,力度与范围还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需要更高、更广泛的政府层面介入统一协调,奠定发展的高起点,避免无序发展带来的各种补偿与资源的浪费。就现状而言,顺德逢简水乡和增城万家旅舍的管理机构在乡愁的宣传与引导方面还须做出努力。
回望历史,那些天人合一的生态图景、自然本真的生命状态,凝聚着一代代先人们至高的生存智慧。这些智慧历经岁月的打磨,散发出夺目的光彩,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虽然现在的乡村已与过去大不相同,但千百年来传承延续的乡土文化基因已经化为剪不断的乡愁,融入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发展也将经历一个文化重塑的过程。在这一方面,文艺工作者可以展现其大作为。
监理是连接施工现场和企业总部的关键岗位,其工作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各项任务。企业需定期对监理人员进行培训,逐步强化其职责意识,使其明确现场管理应该完成的工作内容[4]。对于施工环节的不合理现象,监理需要及时指出,并秉承着公正、客观的态度,监督施工人员进行改正。企业同时要制定监理工作标准,规范其行为,保证工作效率。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下,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塑造与传播新型农民形象
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当前,中国乡村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下,扶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当下文艺创作与艺术传播的重要议题,这无疑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艺工作者不仅要有足够的美学修养和艺术创作水平,还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文化自觉性。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基于目前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要战略,明确了乡村发展的基本方向;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是包括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在内的全面振兴,势必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传播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文艺工作者既要善于通过历史的视角认识乡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关联,又要因地制宜,以发展的眼光理解并深入挖掘乡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规范、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塑造与传播新型农民形象。
塑造与传播新型农民形象,首先要立足于传统的典型人物形象塑造。比如乡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乡贤,他们既可以是当地的历史文化名人,也可以是带领乡村民众脱贫致富的创业能手,还可以是乡里的德高望众者和公共事务的重要决策者,他们在乡村治理中往往发挥着积极作用。其次要着眼于青年群体的形象塑造及责任培养,比如大学生村官和外出返乡务工人员等。青年群体接受新知识快,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大,能够引领乡村新风尚,助益于民众文化素质的提升和道德品质的塑造。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提出:“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乡土文化的传承载体主要包括人、物和文字。其中,人的传承主要指对原生态生活方式、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等物质或非物质文化艺术的传承;物的传承普遍体现在对村落布局、建筑风格、村风村貌、古桥古道等方面的传承;文字的传承主要指史书、方志、族谱、家书等方面的文字记载。这些载体既保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要素形态,又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代表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除了可能的混杂因素以外,测量方法的主观性、缺乏患者完成日常生活任务的实际背景也会阻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动物研究和现代康复研究都证实环境是运动学习的重要因素。而且,由于可能有潜在的认知功能的损伤,卒中患者通常在把学习到的运动技巧转化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都存在困难。
展现当代乡村风貌,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人的本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价值目标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要思考和解答的重要课题。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让农村民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目标。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发挥文艺创作的价值引领作用。文艺工作者可以通过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将先进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行为准则传达给乡村民众,开阔民众视野,塑造有益于乡村发展的新农村、新主人形象,发挥文艺创作和艺术传播的“助推器”功能。如著名摄影师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系列纪实摄影作品,不仅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改变了包括“大眼睛”“小光头”等为代表的一些失学儿童的命运,实现了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统一。
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展现当代乡村风貌,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不断赋予其时代内涵、丰富其表现形式。在进行文艺创作时,文艺工作者应着眼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既要接地气,展现传统习俗、礼仪、节庆等,也要注重突出乡土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映照的时代精神,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会贯通,在重构与传播中激发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一大批反映乡土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艺术作品接连涌现。如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和《美丽乡村》,均立足传统村落中的文明故事和不同地理环境之中的乡村生活,生动展现了美丽乡村的风土人情。创作者从各种各样的乡土文化符号中提炼并传播了中国故事的精髓,不仅增强了民众的文化认同,也提升了民众的文化自信。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题中之义。但当前,由于一些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依然显得较为单调。如何通过文艺创作和艺术传播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是时代赋予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文艺工作者要把满足农村民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代代先人生产、生活和审美的集中反映。文艺工作者要深刻理解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创作出更多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②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11月30日。
【中图分类号】 G12
【文献标识码】 A
责编/王妍卓 美编/杨玲玲
(作者为山东艺术学院电影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齐鲁乡土文化新媒体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8CDCJ23)阶段性成果】
标签:乡村振兴论文; 文艺创作论文; 艺术传播论文; 乡土文化论文; 山东艺术学院电影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