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人口压力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环境论文,中国论文,对策论文,跨世纪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态农业
提要 人口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中最根本的因素,人口增长过快,将直接加大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并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根据我国人口庞大的基数、过快的增长速度、独特的人口结构和较低的文化素质现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生态环境和全面发展国民经济的对策。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是最重要的动力因素,而人类作为最活跃的生产力因素,直接作用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推动着社会的变迁。经济发展又是以自然资源的消耗为前提,没有资源,就难以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人类是连结二者的主体。千百年以来,人类在实现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对环境作用,总是破坏与治理同时发生。尤其在进入20世纪以来,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需要层次及其数量的日益提高和扩大,使之不断逼进自然环境的最大承载力,引起环境负荷加重,生态环境恶化。
人口的不合理发展,形成了对自然环境的巨大压力,进而诱发出频繁并日益扩大着的生态环境灾害的发展,反过来,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使人类为此而付出高昂代价,如温室效应,沙漠扩大等。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枯竭,也制约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这种人与环境之间的负向作用,使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人口的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必须从长远的战略上,保持我们生态环境的良好和经济发展的永续。
1 中国人口基本现状
1950-1993年间,世界人口从25亿增加到55.56亿,预计200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63.45亿。中国大陆人口1993年为11.8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世界人口密度为38人/km[2],我国则为129人/km[2],是世界密度的3.4倍。1983-1993年,平均约增加1750万,1994年突破12亿已成定局。这比国家的人口奋斗目标在2000年不突破12亿整整提前了6乍。近40多年来,人口控制取得举世公认的成绩,但也遇到跨世纪的难题,人口形势非常严峻,我国人口纯增约6亿。受封建文化的积淀,传统生育观根深蒂固。虽然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但传统性、守旧性、私有性、群趋性、攀比性、反复性在现实中表现突出,加大了计生工作的难度,又因中间出现几次政策上的放松,如1982年以后,逐步开小口子,照顾二胎由5%上升为10%,加上农村人口增长的巨大惯性,使人口翻番时间大为缩短,人口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农村人口有9.3亿,占总人口的81.3%,我国城市人口的妇女总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2以下,而农村总和生育率一直在3左右,比城市高90%,广大农村普遍生育两个或两上以上的孩子。农村人口总体年龄结构年轻,蕴藏着巨大的、潜在的生育能力。据专家测预,今后每年出生人口总数,将在目前的水平上5-7年净增1亿,这就是说,我国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将汹涌而至。在人口生育问题上,一代人几年中播下的错误种子,需要用几代人来纠正,用60-70年的时间来补偿。但若一代接一代十几年或几十年犯人口错误,是永远无法补偿的机会了。基数大、增长快、素质低是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人口问题是社会问题的核心,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引起耕地、液、能源、交通、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压力,导致出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匮缺,灾害频繁等一系列问题,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2 人口增长对环境产生压力
2.2粮食矛盾突出 我国粮食产量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始终居世界第一位。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粮食水平低,吃饭问题成为中国最大的问题。1986-1990年粮食产量增长2.3%,粮食3855kg/hm[2],人均占有粮只有368kg。到2000年,我国粮食即使达到5000亿kg,人均粮食也只有390kg。这种状况,将继续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的严重限制因素。
2.4 草场退化加快 我国共有草地4亿hm[2]。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片面追求牧畜头数,使草场退化日趋严重,退化率由70年代的16%上升到现在37%,平均每年以67km[2]的速度递增,牧草单位面积下降1/2-1/3。同时,草地牧畜头数直线增长,畜草平衡破坏,不仅直接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加剧了草地灾害的发生。与草地灾害相伴生是牲畜饥饿、营养不良和冬瘦春死的大量发生,每年因掉膘和死亡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亿元。
2.5 水土流失严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492万km[2],分布于黄土高原、长江流域、辽河上游、横断山脉地区和南方丘陵地区,年损失粮食10-30亿kg,直接经济损失40-60亿元。仅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每年流入海洋的泥沙相当于40km[2]良田沃土,其中N、P、K含量超过我国化肥一年的施用量,折合人民币24亿元。由于水土流失难以遏制,40多年来新建的水库已有25%淤塞,直接经济损失达200-300亿元,水库工程效益大大下降。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破坏了航运与交通,全国的内河航运里程比50年代缩短6.4万km,减少34%,更为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水域生态环境恶化,地貌植被破坏,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恶化生存空间。
2.7 水资源消耗日增 我国多年来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降水62076亿m[3],低于地球大陆平均水平,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拥有水资源2637亿m[3],是世界人均水量最少的国家之一,仅为美国的1/4,人均占有水量仅居世界第88位。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全国有近300个城市缺水。400万hm[2]耕地及草地总面积的1/3受到缺水的威胁,另有5000万农民和4000万头牲畜缺乏足够饮用水。就全国来说,相当一部分机井因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枯竭而废弃,许多水库无法发挥正常效益,在1986-1993年间,全国灌溉面积减少107万km[2]。我国北方土地面积占全国60%,而水资源仅占全国的21%。
2.8 污染遍及城乡 全国废水排放量370亿t,其中工业废水占3/4,已有80%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废弃固体物历年占地6.7万hm[2]。直接受工业“三废”污染耕地达0.067亿hm[2],近几年来以采掘初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成为第二大污染源,且点多面广。
2.9 灾害频繁发生 我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为因素的干扰,灾害种类越来越多,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危害也越来越大。1970年以前十年才出现一次的重灾年,近20年来每3-5年发生一次,粮棉成灾年上升,抗灾能力减弱,如减灾面积占受灾面积之比重在“四五”期间平均为27%,“七五”期间为50%。1993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5267万hm[2],在受灾作物中,减产30%以上者占受灾面积的40%,减产80%以上占总受灾面积的20%。各类直接经济损失达933亿元。
3 遏止人口增长与协调生态环境的对策
有效地控制人口,改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国家的安危和四个现代化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数量,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为了有效控制人口与协调生态平衡,应采取以下对策。
3.1 保护人类生物圈,实现人口零增长 目前,全世界越来越重视控制人口增长,慎重对待不可再生资源和全力保护环境,为此:①我国目前人口与环境问题已十分尖锐,应该尽快实现人口零增长。制定发展战略时,既要尊重人口发展和环境演变的内在规律及我国的基本国情,又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②我国的人口控制应采取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办法,要认识到努力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是计划生育政策得以顺利推行的重要保证。③必须注意计划生育政策的科学性和相对稳定性。④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⑤制定人口与环境发展战略必须高度重视发挥精神文明的作用。⑥在全国人民尤其是在青壮年中加强人口教育和环境科学教育。⑦坚持开源与节流的方针,大搞生态建设,开发自然资源,使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协调发展。⑧对土地资源、草场资源、林业资源、淡水资源、石油资源采取的开发政策和利用方针等,不但研究人口与资源承载力,还要研究资源的合理利用、分布特点、人口增长。
3.2 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改善生态环境,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既要防止单纯抓生产而破环生态,又不能忽视群众生活存在的实际问题,必须坚持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相结合。必须消除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制止生态环境恶化,对于新开工企业,无论在乡村或在城市,均有可能成为新的污染源,必须在施工前制订出污染处理办法和控制方案,使生产与环保同步进行。要有长期战略观点,充分运用各种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以及经济和法律手段,实现综合治理,促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3.3 强化国情意识,协调人、环关系 人口众多,经济薄弱,环境恶化,资源供给能力差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科学地认识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关系,是协调经济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向下个世纪迈进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建设将有大的发展,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进程的加快,如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将会给国民经济带来更大的冲击。因此,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之中,要创造出适宜的环境在内的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协调进行,要正确认识中国国情,促进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同步,确保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协调人口与自然的关系,缓解资源总量与总供给的矛盾,根本的出路在于合理的开发利用,尽量改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资源高消耗、低效率粗放经营局面。
3.4 建立发展机制,综合整治环境 中华民族的发展,最终要靠发展生产力来解决,要采取有利于持续发展的方式,充分发挥各种优势,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①坚定不移地贯彻计划生育、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同时应将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列为基本国策,不断提高全体国民的资源、环境意识。②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素质。③建立一个资源低消耗的节约型经济体系与生产相适应的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使我国社会发展向高效持续型过渡。④大力开发从力资源,发展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⑤强化自然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及综合利用。⑥控制污染、抑制生态破环,实行建设和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加强区域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培植自然支持系统。建立完善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抗、救体系,发展减灾理论与技术,增强我国承灾、防灾、抗灾、救灾能力。⑦努力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在城市发展和人口规模问题上,坚持高(经济增长快、效益高、科技程度高)精(技术先进的城市工业)轻(城市人口要少)优(人口素质优化)的城市发展道路。⑧要实行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3.5 调整结构,缩小城乡差别 大力发展农业,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实行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因地制宜地实现区域化专业生产,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工农业共同发展,缩小工农、城乡差别,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地区分布和居民点逐步减少生态脆弱区人口的压力。调整农村人口内部职业构成,发展乡镇企业,充分利用各地资源,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
1994-08-22收稿,1994-10-05改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