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通缩区理论述评_失业率论文

最优通缩区理论述评_失业率论文

最优通货区理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通货论文,最优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最优通货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最优通货区理论(The Theory of Optimun Currency Areas)最早是由蒙代尔(R.Mundell)在1961年发表的论文《最优通货区理论》中提出来的。按照蒙代尔的基本看法,需求转换是引起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当对加拿大商品的需求转换到对美国商品需求时,加拿大会发生失业而美国会发生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加元的降值和美元的升值来进行调节。但是,如果从经济上看由美国和加拿大构成的北美大陆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主要生产汽车,西部主要生产木材制品,当对汽车的需求转移到木材制品时,东部将发生失业而西部将发生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加元和美元汇率的变化已不能进行调节,而必须用“东部元”和“西部元”比率的变化来进行调节。蒙代尔由此进一步推断,如果若干个国家或地区因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而构成一个区域,该区域内实行固定汇率或采用单一货币有利于建立该区域与其他区域的调节机制。

在60-70年代,麦金农(R.I.Mckinnon,1963)、坎能(P.B.Kennen,1969)、麦格尼菲克(G.Magnifico,1973)、普斯莱(J.R.Presley,1976)等人对该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浮动汇率制度取代了固定汇率制度,主张在若干个国家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或采用单一货币的最优通货区理论沉寂下来。

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欧洲货币体系发生动荡以及逐步向欧洲货币联盟转变,随着以美元、马克、日元为中心的三极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最优通货区理论的研究又活跃起来并出现了新的发展。格劳韦(P.Grauwe,1992)、马森和泰勒(P.Masson and M.Taylor,1992)、塔夫拉斯(G.S.Tavlas,1993)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最优通货区理论的发展。

二、60-70年代的最优通货区理论

60-70年代的最优通货区理论主要研究建立最优通货区的利益和成本以及所需要具备的条件。

通货区是指由若干个国家组成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或者采用单一的货币,或者具有下述汇率安排:第一,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平价是不可改变的;第二,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不存在可允许的波动幅度;第三,各国货币实现自由兑换;第四,在经常项目在资本项目下的交易完全是自由的。最优则是指同时实现了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的内部均衡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外部均衡。

建立通货区具有下述利益:首先,消除了汇率风险,从而消除了为避免汇率风险而套期保值所付出的成本。其次,如果采用单一货币,将强化货币作为记帐单位的职能,从而减少包括信息和计算在内的交易成本。再次,如果采用单一货币,还将免除外汇交易的成本,并通过集中外汇储备以促成外汇储备的节约,消除资本在通货区内投机性流动以避免其不利影响,扩大与区外货币交易的外汇市场以抑制投机者影响汇率的能力等方式减少交易的成本。

但是,建立通货区也要付出成本:加入通货区将失去本国实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它不能再自主地调整货币供给量。如果成员国相对于别的成员国来说发生了高失业率,它不能用扩大货币供给量的办法来增加就业。相反,如果成员国相对于别的成员国来说发生了高通货膨胀率,它也不能用收缩货币供给量的办法来降低价格水平。

如果要获得通货区的利益而建立通货区,成员国将会遭受不对称的需求冲击:某些国家因总需求收缩而造成失业率上升,某些国家则因总需求扩大而产生通货膨胀,某些国家因对外国商品需求增加而发生逆差,某些国家则因外国对本国商品需求增加而出现顺差。在不能用汇率手段来解决内部的外部失衡的情况下,必须有别的方法来实现内部和外部的均衡。只有这样,通货区才是最优的。因此,建立最优通货区必须具备下述条件:

第一,劳动力具有较高程度的流动性。当成员国的失业率发生较大的差异时,通过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可以缓和高失业率国家的失业问题,并使成员国之间的工资成本和商品价格趋于一致。

第二,经济具有较高程度的开放性。高度开放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进出口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也意味着这个国家具有较高的边际进出口倾向。这样,当顺差成员国的国民收入增加的时候,进口将会增加;当逆差的成员国的国民收入减少的时候,进口将会减少。这样,经济的高度开放有助于恢复国际收支的平衡。

第三,金融市场实现较高程度的一体化,在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的条件下,资本的流动较为频繁,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逆差可以通过资本的流动而得到缓解。

第四,经济结构多样化。经济结构的多样化意味着商品生产的多样化,这样的经济将能够抵御各种冲击,保持经济的稳定。

第五,工资和价格具有弹性。在各成员国的工资和价格具有弹性的情况下,如果经济出现了内部或外部失衡,工资和价格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有效地发挥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

第六,商品市场具有较高程度的一体化。在商品市场高度一体化的情况下,各成员国具有相似的生产结构,它们对相似的冲击会产生相似的变化,因而可以采取相似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七,财政实现了一体化。财政一体化使成员国有能力通过从低失业率国家到高失业率国家的财政转移来消除失业或通货膨胀的冲击。

60-70年代最优通货区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通货区的构想,并论证了建立最优通货区所需要具备的前提条件,分析了建立通货区的利益和成本。

三、90年代的最优通货区理论

随着欧洲货币体系向欧洲货币联盟转变,对最优通货区的研究又活跃起来。90年代最优通货区理论主要利用宏观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分析通货区的运行机制和经济政策。

首先是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和问题。根据以前的看法,失业和通货膨胀存在着长期交替关系,菲利浦斯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因而可以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或者用较高的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但是,按照理性预期理论,由于人们会根据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相应地调整经济行为,从长期来说扩大货币供给量只会提高通货膨胀率而不会压低失业率,菲利浦斯曲线从长期来看是一条垂直线,宏观货币政策从长期来看是“中性”的。因此,通货区在制定宏观货币政策时应该考虑到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垂直线的关系,成员国也不应该在出现短期衰退时寻求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其次是通货区的制度安排问题。在通货区内,可以采用两种制度安排来保证通货区在一定的货币指标约束下稳定地运行:一种制度安排是对称系统,即成员国共同合作来实现某一个政策目标;另一种制度安排是不对称系统,即某一个国家发挥领头的作用。这两个系统都可以解决如何确定货币供给量的问题,但也存在各自的缺陷。在对称的系统里,由于成员国不能求助于诸如停止货币可兑换或限制商品和资本流动来调整经济的失调,它们将受到不同程度的经济冲击,这样有可能导致合作的中断。在不对称系统里,由于各国的经济情况不同,领头国的政策趋向有可能加剧非领头国的经济周期。例如,某个非领头国发生国际贸易逆差,国内实际收入减少,但它因加入通货区而不能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结果导致货币需求下降和利率下降,该国资本将发生外流。如果领头国不准备改变货币政策,它将会消除资本流入的影响而保持利息率不变。这样,非领头国资本外流将造成货币供给量的收缩,加剧了经济的衰退。

第三是货币政策可信的问题。一个国家能否实现低通货膨胀,取决于该国政府是否实行可信的和稳定的货币政策。但是,在现实的经济里,尽管政府宣布实行反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公众仍难以消除对政府的怀疑,因为政府从通货膨胀可以得到在短期里降低失业率和减少债务负担的好处。如果政府的某项货币政策被预期会产生不良后果,公众将认为政府改变了货币规则,政策的可信性将下降。要提高政策的可信性,可以通过某种制度变化使政府“牵起手来”,即通过加入有低通货膨胀国家参与的货币联盟而放弃本国的货币主权。这样,高通货膨胀国家在没有减少产量和就业的情况下取得低通货膨胀的信誉。因此,建立通货区有助于使高通货膨胀国家降低通货膨胀率。

另外,与早期最优通货区理论相似,新的最优通货区理论强调,如果一个国家与邻近的地区在生产要素流动、金融交易和商品贸易实现高度的一体化,如果一个国家是一个生产结构多样化的开放的小国,该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或采用单一货币比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更有效地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另外该国还可以得到规模节约和交易成本下降的好处。

显然,在目前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下,世界各国不可能按经济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实行固定汇率或采用单一货币通货区。最优通货区理论的意义,在于说明如何建立最优通货区以及如何保持通货区的稳定。

四、欧洲联盟的实践

最优通货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来自于经济实践的需要又超前于经济实践。

1957年,法、德、意、荷、比、卢六国签署了《罗马条约》,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欧共体对内消除了关税壁垒,对外建立统一的关税壁垒,并且建立统一的贸易政策、农业政策和财政政策。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了主要机构,改称欧洲共同体,并建立统一的共同体预算。在这个阶段,居然货币一体化还没有推行,但经济一体化已发展到一定程度,最优通货区理论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但是,最优通货区理论一产生就超前于经济实践,它直接探讨货币一体化的问题,为欧洲共同体的货币一体化提出了理论导向。

1971年,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决定实行“沃纳计划”(WernerPlan),争取在1980年采用单一货币,建立通货区的问题终于提到了欧洲共同体的议事日程。但是,由于70年代初期发生了美元危机和石油危机,欧洲共同体国家政策出现不一致,沃纳计划宣告失败。

1973年,在法国和德国的倡议下,欧洲共同体建立起欧洲货币体系,形成了共同体的汇率机制、贷款安排和欧洲货币单位。但是,欧洲货币体系主要是一种汇率安排,各成员国货币的汇率以平价为中心还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欧洲货币体系与通货区的构想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最优通货区理论毕竟在一定程度付诸实施。

1986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单一欧洲法案》提出了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目标。1989年,欧洲经济共同体首脑通过了“迪罗斯报告”(Delors Report),准备分三个阶段建立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1991年,欧洲共同体首脑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定了建立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步骤,欧洲共同体在该条约生效之日也改名为欧洲联盟。按照《马斯特里赫条约》,欧洲联盟将取消外汇管制,实现资本自由流动,建立欧洲中央银行,采取单一货币,正式建立起欧洲货币联盟。由此可见,最优通货区理论的研究在90年代初期重新活跃起来不是偶然的,它主要被欧洲货币体系向欧洲货币联盟转变的步伐所推动。1999年1月1日,欧洲联盟将确定成员国货币与单一货币不可改变的转换率,作为单一货币的欧元将投入使用,最优通货区理论提出的设想将成为现实。

标签:;  ;  ;  ;  ;  ;  ;  ;  ;  

最优通缩区理论述评_失业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