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科教兴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教兴国论文,日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今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科技和教育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在1995年正式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十五”计划更是把加速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放在了突出位置。如何振兴科技,培养人才,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是我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在这方面,我国的东邻——日本,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日本虽然没有用“科教兴国”的提法,但事实上的确走的是科教兴国的道路。本文将就日本的教育和科技政策作一些简要的介绍和评论。
一
日本经济的现代化始于1868年明治维新。19世纪中叶,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产业革命,日本受到西方列强的殖民冲击,成为被掠夺的对象。为了使国家尽快强大起来,日本的有识之士确立了明治维新的三大方针:“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其中,“文明开化”是指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发展科技,为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奠定基础,在三大方针中居于首要地位。而“文明开化”的重任,要靠教育来实现。因此,教育改革成为明治政治推行的各项改革中最重要的改革之一。
日本历来就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明治维新前,全日本的3000多万人口中,就有45%的男子、15%的妇女识字,这个水平与当时最先进的西方国家相差无几。明治政府上台伊始,即采取了几项旨在提高教育水平的措施:(1)整顿旧学校,恢复了幕府末期就有的医学校、昌平坂学校、开成学校,并把它们陆续改造成大学和大学分校;(2)鼓励各地创办小学,仅京都一地在1869~1870年间就有64个町创立了小学;(3)派遣留学生和聘用外国专家,满足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1871年,日本政府设立文部省为国家最高教育机关。1872年,文部省颁布了《学制令》,规划了新学制的宏伟蓝图:准备以法国的教育模式为蓝本,建立一个高度集中的、整齐划一的教育系统。其后颁布的《太政官有关学制之布告》全面阐述了新教育政策。此后,政府不断颁布有关教育的法令,内容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小学到大学,从国民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师范教育,从学校管理到教学内容和教科书编纂,等等。到20世纪初,日本已经具备了一个由小学系统、中学系统、大学系统、实业学校系统构成的现代学校网络。到1910年,日本的初、中、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的英国,成为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也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教育为日本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人才,而且惠及后世。
明治时期的教育改革有两个突出特点:(1)教育的平等化。1872年的《学制令》提出了“国民皆学”的平等教育原则和“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普教方针,从此,国民义务教育和以此为基础的严格的考试制度代替门第出身,成为决定人们职业和地位的首要因素。政府各级官员通过层层考试遴选出来,保证了官员的素质。(2)重视初等教育。1872年《学制令》颁布后,各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普及初等教育。有的县令深入民间动员儿童入学,有些地方甚至动用警察强制儿童入学。日本仅用35年时间就普及了初等教育,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成功。日本政府舍得在教育上投资,而且教育投资大幅度向初等教育倾斜。1885年日本的教育投资占国民收入的1.78%,其中84.3%用于初等教育。这种教育政策培养了大批有文化的工人、农民、士兵、家庭主妇,有效地提升了日本的国民素质。根据20世纪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初等教育成本低、对社会的贡献大,应是落后国家发展教育的首选。如果一个经济、科技不发达的国家不切实际地强调高等教育,培育出来的人才在国内无用武之地,就会大量外流到发达国家,造成社会资源的损失。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军事占领当局的主导下,日本进行了第二次教育改革。1947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把原来的6-5-3-3学制改成美国式的6-3-3-4学制;国民义务教育延长到9年,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在高中和大学推行男女合校制度。1955年,日本2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3.1%;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占12.6%;受过初等教育的占82.3%,也就是说,有98%的人上过学。这支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大军成为日本经济复兴和腾飞的中坚力量。据文部省1962年发布的报告书称,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1955~1972年是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1955~1961年,日本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创造了年均10.6%的纪录。
1960~1970年,日本池田内阁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取得成功。1973年,日本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当时的联邦德国、英国,仅次于美国,列世界第二位,人均国民收入也已与欧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日本人从明治维新起就孜孜以求的“追赶欧美”的目标终于实现了。
在这段时期,科技进步对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包括两个方面:(1)技术革新。1956年的《经济白皮书》指出:“技术进步成了投资活动的原动力,所谓技术进步就是以和平利用原子能、自动化为代表的技术革新。”政府的科技政策以鼓励技术引进为主,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平均每年引进技术2000项。技术引进的主要方式是引进设备——消化吸收——改进提高——自行生产,即所谓的“一号机组进口,二号机组国产”,并且国产设备的质量还要超过进口设备。钢铁、机械、化工等产业因此而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汽车行业随着更多的车型被研制出来,产量从1959年的8.8万辆增加到1962年的30余万辆。60年代,日本的钢铁工业技术已跃居世界领先地位。造船业名列世界第一,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材料革命,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取代了木材、金属、天然纤维和天然橡胶,大大降低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2)能源革命。石油代替煤炭,以重油为原料的火力发电和原子能发电代替水力发电。这既是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结果,又为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创造了条件。
60年代,“教育投资论”盛行,教育主要是由于其经济价值而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白皮书》中写道:“教育投资的成果特点是以培养人的才能的形式积累起来的,所以一旦投了资,从其效果具有持久性这一点看,可以认为是生产上的重要投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60年代日本的教育投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教育政策偏重理工教育,着重解决劳动力和技术人员不足等问题。
70年代,随着经济实力增强、增长速度放慢和贸易条件的变化,日本60年代的“贸易立国”方针逐渐向“技术立国”转变,力图通过科研开发来促进出口扩张和经济增长。70年代后期,日本在产业机器人、超大型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材料等尖端技术领域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并取得了较好的商业效益。1980年,日本正式提出了“技术立国”的方针。日本政府认为,日本已完成追赶欧美的任务,今后应有效利用头脑资源进行创造性的技术开发,以提高竞争能力和经济实力。
三
8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化浪潮席卷日本。在科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认为日本过于依靠技术引进,缺乏自己的创造,是一种“搭便车”行为,与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称。日本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大幅度增加科研经费,并大力推动科研国际化。1986年,日本的科研投资为8.9亿日元,1991年增加到13.8亿日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居发达国家之首。进行科研投资的主要力量是民间大企业。它们还争相在国外建立研究基地,力求学习欧美的研究方式和创造精神。90年代,日本政府科技战略的重点集中在三个方面:(1)强化基础研究;(2)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3)促进科技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然而,到20世纪末回顾90年代的经济增长实绩时,日本承认自己在发达国家中落后了。1992~2000年,日本经济年增长率为1%,低于美国的3.5%,加拿大的3%,英国的2.5%,澳大利亚的4%。据经合组织(OECD)的研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信息通讯技术(ICT)的发展情况。在新兴的ICT产业的国际竞争中,一向善于利用别国技术成果的日本由于缺乏原创性而被美国远远地抛在后面。
当今发达国家已经从工业社会迈入信息社会,ICT产业、人力资源和多部门生产率是现代经济增长中的关键因素。日本人反思90年代以来的经济停滞,认为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教育。事实上,日本是世界上教育最普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高等教育入学率仅次于美国,平均每1万人口、每1万劳动人口中拥有的研究人员数量世界第一。日本的学校质量十分整齐,虽然因升学率高低而在人们心目中有优劣之分,但实际教学效果相差不大。师资队伍十分优秀,国家规定中小学教师必须是法定学校毕业生,具有大学文化,而且要接受国家统一考核审查和各种培训。但目前有很多日本人认为,日本的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大多是“呆板记忆”型人才,缺乏创造性。日本人从一出生就开始投入残酷的教育竞争,从小到大要经过无数次“地狱式”的考试,参加工作后还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或职业培训,个人的创造性就在这些灌输式的教育和考试中被磨灭殆尽。
其实,早在1980年,日本就已经启动了第三次教育改革,力图全方位地改变大、中、小学的教育方式。中、小学教育的改革方向是:(1)培养个性丰富的创造型人才;(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3)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性;(4)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5)重视对学习成果的考查与评价。大学教育的改革方向是:(1)强化教育功能;(2)世界水平的研究;(3)适应终生学习。然而,第三次教育改革到目前尚未收到预期的效果。
1996年7月,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发布了《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让青少年拥有“生存缩小能力”和“轻松自由”》的文件,确立了今后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孩子们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目前,日本官方和民间的各类研究机构也在积极探寻传统教育和科研制度的弱点,为今后的教育改革和科研发展出谋划策。
总的说来,日本的“科教兴国”是成功的。它曾使日本经济两次腾飞:一次是明治维新时期初等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劳动力素质,加速了西方现代科技的传播;一次是二战后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促进了产业发展、出口扩张和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当20世纪末日本经济陷入停滞时,日本人再次转向教育和科技。研究和借鉴日本的这些经验,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无疑将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