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青年群体爱国意识的培育机制
杨 晓
(莆田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摘 要: 阐释相关基本概念,分析新媒体中信息传播的基本特征。通过研究新媒体中青年群体爱国意识的表现,总结当前青年群体爱国意识的现状与特征。提出运用协同策略,即整合新媒体资源、提升青年媒介素养及建立线上线下互动机制等,强化青年群体爱国意识的培育。
关键词: 新媒体;青年;爱国意识;培育
爱国意识是长期以来公民对自己生活的国土和民族所沉淀下来的最深厚的感情,是维系国家正常运转的政治基础和道德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革新,新媒体对青年群体爱国意识的培育及形成产生深刻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青年是国家目标实现的重要生力军,充分了解和把控新媒体对青年群体爱国意识培育的系统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者,能通过指导、帮助对学习内容主动建构。因此,问题情景创设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找寻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线索,让他们自己通过学习、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一、理论阐述:概念阐释及新媒体信息传播特征分析
新媒体是当前社会形态下信息传播的主流媒介,是青年群体接收信息、分享信息的重要来源,对青年群体的爱国意识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厘清新媒体、青年群体和爱国意识等基本概念,可为本文的理论构建奠定基础。
1.基本概念释义
(1)新媒体
新媒体 (New Media)一词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 (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 (P.Gold Mark)于1967年提出的[1]。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随着科技发展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新的媒介,而这些新出现的媒介在未经精确定义的情况下均被列为新媒体的范畴。当前,新媒体特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所衍生的新的媒体形态,诸如微信、微博、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APP等网络媒介。
(2)青年群体
世界上不同机构组织对青年群体的年龄结构界定不一。为关注青年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4月13日印发并实施了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 (2016—2025年)》,该规划所指的青年,年龄范围是14~35周岁 (规划中涉及婚姻、就业、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时,年龄界限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2]。本文所采用的青年群体年龄界定标准则以该规划为准。
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划分为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单元工程三个等级。为了遵照水利和水土保持行业的规定,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也划分为以上三级。
(3)爱国意识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民族-国家形态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界之中。”[3]国家既是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继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爱国意识则是随着 “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公民所积淀的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由于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主要矛盾及特征,公民的爱国意识表现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就国家内涵而言,葛兆光认为国家包括 “历史意义上的中国”“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和 “政治意义上的中国”[4]。由此,新时期的爱国意识主要表现为公民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对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认可和推动,对中华民族领土和主权完整的维护。
2.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基本特征
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的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最大变化是将以往以机构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传播,转变为了以个人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社会传播。这与传统的平面媒介传播模式迥然相异,喻国明将其称之为 “高维媒介”,即 “互联网比我们过去所面对的那些传统媒介都多出一个维度,生长出一个新的社会空间、运作空间、价值空间”[5]。因此,首先要充分理解新媒体的传播特征,进而据其传播特征探析其所产生的影响及具有的社会价值。
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具有无边界性的特征,地球村中各国的联系也愈发紧密。充分运用新媒体信息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将中华民族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与西方国家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进行对比探析,让青年群体主动判断,以更深入理解由于国情各异,国家发展并非照搬西方模式就可以实现完全超越,从而破除西方价值中心迷信论。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培育青年群体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青年群体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此外,对待传统文化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进行选择性继承和传播,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新媒体,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以塑造和重构的方式创新文化内容及文化表现形式,促进青年群体的民族文化认同。
新媒体中青年群体政治参与积极性较高。“任何一台个人电脑或者智能手机都可以成为一个出版社,广播站,政治组织工具,培养社区或开发市场的地方。”[8]新媒体使得青年群体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保障,作为交流平台,青年可以通过大量发送即时通讯信息、链接和帖子以及浏览其他人上传的视频、图片、评论和推荐等方式,充分表达个体的爱国情感。基于参与权利及参与机会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青年群体有条件传播他们接触到的感兴趣的任何信息。这有效提升了青年群体的参与热情,保障个体的参与动力及参与效果,如在微博、微信及直播平台的发帖、跟帖、评论、回复和视频直播等参与行为。2018年,我国共有政府网站17 962个,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达到138 253个;在 “互联网+政务服务”得到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到3.94亿,占总体网民的47.5%;其中,微信城市服务累计用户数达5.7亿[6]。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参与政务活动规模最大的群体是青年群体。
二、“个体被激活”:新媒体中青年群体爱国意识的表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 《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以年龄结构来看,10~3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高达67.8%,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6.8%;学生群体以25.4%的占比额成为互联网络使用者中最大的用户群[6]。青年群体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基于新媒体传播的特性,使得该群体主体性实现得到充分保障。与此同时,青年群体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也呈现出一定的消极特征。
1.青年群体话语权得以释放,但底线意识不够清晰
新媒体时代,青年群体的爱国意识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征。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提升青年群体爱国意识培育的实效性,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新媒体平台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高校 “两课”课程及其他文化历史课程可以充分整合新媒体中关于民族文化的视频、图片、文章等资料,建立资料库,以鲜明、生动、有趣的形式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及文化精华传达给学生,使青年群体不仅能够充分了解中国的自然风光、文化成果,还可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曾经面临的深重苦难、取得的突出成就,以此为基培育青年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
与此同时,新媒体平台也存在由于部分青年在爱国表达上缺乏 “底线”观念,产生话语表达失范造成恶劣影响的事件。诸如2018年4月发生在厦门大学的 “田佳良事件”。该事件主角曾就读于厦门大学,求学期间在现实生活中是学术标兵,并多次获得奖励。但在微博平台上,该同学不止一次发表带有辱华意味的言论,经网友举报后相关部门介入调查,最终校方对其进行了开除党籍和学籍的严肃处理。[7]对于此事件的产生原因有诸多解释,但事件主人公缺乏言论自由的 “底线”观念,没有明确的红线禁区意识则是该事件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明确个体在新媒体言论自由表达的底线,对青年群体爱国意识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王树林踏上了去省城的动车。四个小时后,他走出车站,一眼就看见不远处一辆别克商务车前伍亦苒笑盈盈的微笑。职业套装。短裙。亭亭玉立。丰采照人。
2.青年群体维护国家统一意识强烈,但民族认同意识被弱化
但青年群体的参与行为具有缺乏理性思考与参与能力的特征。新媒体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使得海量信息极有可能分散个体的注意力,尤其具有煽动性的信息会对理性判断能力较弱者产生不利影响,诸如在抵制日货和韩货期间,曾出现大规模打砸事件。基于年龄特征,青年群体处于发育期及热血期,外部因素对该群体爱国意识的培育和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缺乏逻辑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则很有可能使得青年群体沦为别有用心者的棋子。新媒体的部分信息传播者为博眼球,吸引流量,会生产出文不符题甚至虚假的信息。如果没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和理性的思辨能力,不对获取信息的真实性进行考证,事实证明,青年群体一拥而上的围观甚至有可能形成一种强势的网络暴力,这不利于其群体爱国情感的培育。
与此同时,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对青年群体的民族认同意识,产生一定的弱化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的 “无界限性”在新媒体平台显著凸显。全球化影响日益深入的今天,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是否也会随着 “地球村”的概念发展及国与国的联系紧密而逐渐消失?由于青年群体在新媒体平台获得的碎片式资讯具有海量性及隐匿性特征,西方文化中带有敌意的部分也会趁虚而入,诸如西方文化中所宣扬的政治制度理念及其普世价值观念,也会随着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及视频信息的传播深入我国传播领域,这对价值观念尚处于形成期的青年群体民族意识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弱化作用。
3.青年群体政治参与度高,但缺乏理性思考与参与能力
新媒体传播具有无屏障性的特征。传统媒体基于平面传播的限制,往往在信息还未发送之前,便需受到层层把控,对传播内容可能产生的影响、产生影响的范围及人群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以便进行风险防控。因此有可能会出现由于媒体准备信息未通过相关审核,传统媒体主版开天窗的情形。在新媒体平台,由于相关管理者对于用户发送消息无法进行提前预测及干预,信息发布者及新媒体使用者的个体行为在信息传播之前不会受到影响。信息传播的隐匿性,也会使各种信息鱼目混杂,真伪难辨。由此,青年群体使用新媒体获取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
新媒体中青年群体呈现出强烈的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祖国统一的爱国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形成的爱国意识的深刻表达。青年群体在新媒体中表达的对国家领土完整及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具有高度认同度。2017年南海事件发生后,青年群体对“南海仲裁案”的关注度极高,相关新闻的跟帖热度持久不衰。再如为表达对台独分子分裂祖国言论的不满,“帝吧出征”以表情包攻占了台湾绿营在Facebook平台的据点。这是青年群体在爱 “政治意义上的中国”的集中表现。
三、协同策略:强化青年群体爱国意识的培育
新媒体充分释放青年群体的话语权。新媒体改变了以往的社会传播模式,使得大众成为媒体传播的主体。在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新媒体平台,诸如微信、微博及各类APP,用户皆以个体为主要单位。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基于新媒体传播的特性,青年群体的话语表达权利的实现得到大幅提升,能够通过产生和制造信息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诸如由于2017年韩国官方不顾我国利益,执意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引发民众的强烈不满。新媒体成为以青年群体为主力的公众有序表达抗议的重要场所。通过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长期开展抵制韩国支持“萨德入韩”部署企业乐天集团的活动,并对其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再如青年群体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新闻下方的评论区纷纷留言,强烈支持中国实现国家自强,不畏强对手,愿以一己之力支持国家发展。类似案例不胜枚举,主流青年群体在新媒体平台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这与新媒体充分保障其话语权得以实现息息相关。
1.整合新媒体资源,促进青年民族文化认同
计算要素含量的最大瓶颈在于数据,本研究做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编辑整理工作。要计算2007年单位产出的资本和劳动含量,需要各行业产出、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等相关的数据。
新媒体传播具有无边界性的特征。新媒体平台的使用者被极大地激发了自主性和参与性,平台用户皆可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也可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因此,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播模式受到很大挑战。从时间价值上而言,新媒体传播具有极强的时效性,突破了传统信息传播因受多重因素制约而导致的延时性特征。从空间价值上而言,新媒体传播突破了以往的地域限制,具有穿越空间限制的特征。从社会价值上而言,新媒体传播对于社会结构及价值理念具有消解及重构作用。
周晓峰等人针对贵州省两所综合类医学院校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研究表明,58.64%的学生曾经出现过违约的想法。[16]因此,对于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们,在签约录取为定向生前,应充分了解该政策的特点,并结合国家、政府的政策规定与家庭、个人发展需要,再进行选择。进入学校后,在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做好学业发展规划,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在学业、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政策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时,应积极向有关管理部门沟通、交涉,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或是从中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流动相甲醇(A)-水(B)。使用前超声脱气,0.22 μm微孔滤膜滤过;梯度洗脱程序:0~3 min,20% A;3~7 min,20%~100% A;7~9 min,100% A;柱温为30 ℃,体积流量0.4 mL/min,进样量5 μL,检测波长254 nm。
2.提升青年媒介素养,促进爱国主义理性教育
“参与的第一步是学习一个网上社区的社会规范和边界,不管是在虚拟社区还是网上次文化领域都要这样。”[8]当前青年群体在新媒体中爱国情感的表达,存在激烈性和情绪化的特征。诸如在南海、台湾问题上,仍可看到以战争方式解决争端的言论。虽然我国已有包括 《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微博客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内容管理从业人员管理办法》 《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等在内的数个规范性文件,对新媒体使用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但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仍不时会呈现新问题、提出新挑战,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做好法律制度建设。制定更加完善的规章制度,有效将对青年群体的言论自由保护和依法治理结合起来,规范个体行为。总而言之,政府、新媒体平台及相关管理部门要做好 “守夜人”的角色。
称取10 g经预处理的丝瓜络纤维,在室温下平衡24 h后称重,然后置于50℃的烘箱中,纤维开始放湿,每5 min称量一次,当前后两次重量之差小于5%时,则已达到平衡。此时的重量为干燥重量,计算回潮率,结果见表1。
从教育机制角度,高校可根据新媒体的特征,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使学生了解新媒体传播的目的、模式、机制及特征,以提升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增强青年群体的理性辨别能力及对所获取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而非人云亦云,遇到具有噱头的新闻便一哄而上,从而极有可能产生网络暴力,形成网络暴政。因此,提升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促进该群体理性爱国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3.建立线上线下互动机制,引导青年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为达成一致意见而保持持续对话和沟通的能力”[9],是协调公民与国家关系的重要渠道。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为线上线下的互动构建奠定技术基础,国家如何通过新媒体构建社会系统的良性互动机制,对于引导青年群体爱国情绪的有效表达及爱国意识的培育有着重要作用。
针对新媒体传播的特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构建良性互动机制。一是国家机构通过新媒体构建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新媒体的海量信息真伪并存,青年群体对来自非官方的消息缺乏基本的信任感。官方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是实现国家与青年群体良性互动的基础。二是对于重大爱国信息发布的预警机制和协调机制。在关系中华民族国家利益的重大信息发布之前,相关部门可提前进行备案,充分运用新媒体构建良性的信息预警制度和协调制度,以防为宣泄个体情绪而出现非理性爱国行为,诸如数次因所谓抵制日美韩货而引发的民间非理性爱国游行活动,非但起不到爱国的作用,反而对社会安全及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三是建立利益合法表达和化解矛盾冲突的互动机制。不同群体具有不同的利益,包括国家利益和青年个体利益也会存在相异性。各个不同主体通过新媒体平台将各自利益充分表达,理性协商,以有效解决相争议题及矛盾,这对于维护网络社会稳定,培育青年群体爱国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四是培养青年群体中的 “意见领袖”[10]。充分重视同辈效应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通过选取部分有较强理性思辨能力的个体作为重点对象,培养其在青年网络社区及现实生活学习环境中,成为青年群体的 “意见领袖”,这对引导该群体爱国情绪的理性表达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继红.谁是新媒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
[2]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EB/OL].(2017-04-13)[2019-03-06].http:∥www.gov.cn/zhengce/2017-04/13/content_5185555.htm#1.
[3]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5.
[4]葛兆光.国境、国家和中国[N].南方周末,2007-08-23(D25).
[5]喻国明.互联网是一种 “高维”媒介——兼论 “平台型媒体”是未来媒介发展的主流模式[J].新闻与写作,2015(2):42.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9-02-28)[2019-03-06].http:∥ 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56/201902/W020190228474508417254.pdf.
[7]厦门大学新闻网.学校召开会议通报近期有关事件处理情况[EB/OL].(2018-09-01)[2019-03-06].https:∥news.xmu.edu.cn/2018/0901/c1552a350433/page.htm.
[8]霍华德·莱茵戈德.网络素养——数字公民、集体智慧和联网的力量[M].张子凌,老卡,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282.
[9]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M].张华青,译.4版.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269.
[10]杨晓.新媒体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影响及引导路径[J].莆田学院学报,2016,23(4):26.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Young Population's Patriotism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YANG Xiao
(School of Marxism,Putian University,Putian Fujian 351100,China)
Abstract: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 new media are explained in this paper.By studying the expression of patriotism of young population in new media,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riotism of young population are summarized.It is proposed to use synergetic strategies,that is,to integrate new media resources,ti improve youth media literacy and establish online and offline interaction mechanisms,to form a mechanism for cultivating patriotism of young population.
Key words: new media;young population;patriotism;cultivation
文章编号: 1672-4143(2019)03-0020-05
中图分类号: G414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9-03-07
基金项目: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JAS170448);莆田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预研项目(2017086);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FJ2018C052)
作者简介: 杨晓(1986-),女,内蒙古临河人,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林 锋]
标签:新媒体论文; 青年论文; 爱国意识论文; 培育论文; 莆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