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及其词风

张孝祥及其词风

苏勇强[1]2001年在《张孝祥及其词风》文中指出有关张孝祥及其词风的研究,关注的学者历来不多。多数文学史对张孝祥的介绍也是寥寥数笔带过。究其原因,或是由于张孝祥在南宋本属于二流词人,且又于词坛声名未盛之迹英年早逝的缘故;亦或是由于以往人们过于关注张孝祥少数几首爱国词,而忽略对其词作词风进行全面总体评价的缘故。由于张孝祥身处在北宋词风向南宋词风转折过渡的历史时期,基于研究其生平与词风对于把握词从北宋到南宋的转变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张孝祥生平诸事、词风的形成发展以及其词风的特点等诸多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本文论述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与张孝祥有关史实问题的考辨,着重探讨了绍兴24年进士考试的相关史实、张孝祥被拔擢为状元的原因、以及张孝祥与秦党几个关键人物的关系等问题,所得出的结论是——张孝祥与秦埙、陆游、陈(马癸)等人是同年关系,张孝祥为当年科考状元、秦埙为省元、陈(马癸)为进士、陆游省试未能中第。高宗皇帝拔擢张孝祥为状元的原因,一是因宋代祖宗规矩,锁厅试应进士者,不能成为状元。秦埙为锁厅试入闱,高宗有意要贬抑秦埙抬举孝祥;二是孝祥对策所论甚合“圣意”;叁是因为孝祥书法精妙,为圣所喜;四是孝祥当年名次靠前,且英伟特出,形象颇合“圣意”。而张孝祥与秦桧的关系交恶的原因,一是由于孝祥曾与秦埙争状元;二是因为张孝祥夺魁之后,首先拒绝了与曹泳(秦党羽)通婚姻的请求,随后又上疏为岳飞辩冤,其仕宦之初的主战派立场分明。张孝祥与秦党汤思退的关系,更是说明了孝祥只有在“和”与“战”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才体现其“爱憎”的倾向。 本文的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张孝祥词风形成及其特点。首先我将张孝祥词分为政治词、生活词两大类,并且认为生活词才是决定其词风的关键。我认为张词对苏轼有所继承,是时代风气之下对苏词的继承。 首先,张词对苏词继承的是“骚雅”。“骚”是就内容而言的,指的是张词与苏词一样都有寄托,内中“自我”的思想和形象十分突出;“雅”表现在从苏轼开始,宋词就有一个“雅化”的过程。这种黜俗趋雅的风气一直影响到了张孝祥,表现为张词所选用的词牌与柳永比较,少有僻调;与柳永相比张词在融化口语入词方面,也少有“俗气”。 其次,张词对苏词的继承实际上也代表了从北宋词到南宋词的风格变化。这个变化与南北宋山水画的变化有类似之处。这种变化就是词中作者个人的成分在增加,词中包涵了作者更多个人的情感和抱负。词已不再是“酒边余兴”之作,而是承载着作者精神的舟船。而山水画从北宋到南宋,也有这样一个文人画影响下,自我意识勃兴的过程。 我在考察张孝祥词风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时,发现其词风的形成首先离不开南宋偏安这样一个大历史背景。除此以外,南宋道教和贬谪(或说游宦)生涯对于他词风的形成、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至于说到于湖词风,我在比较了张孝祥词与姜夔之后,认为二者有近似之处,并由此将于湖词风定格为“清空俊雅”。原因是: 一、张词在选用意象构筑意境时,将实景意象与虚景意象的搭配控制在自己认为适度的范围之内。而我认为象苏拭、辛弃疾这豪放式的词人,词中“虚景”意象选择恰恰要大于“实景”意象。这是通过张、苏拭、辛叁人的豪放词比较之后得到的结论。 二、张词的“清空”还表现在张词所构筑的意境中时时有“仙气”绦绕。这个仙气当然源于他受道教影响颇深的缘故。这种“仙气”可分两层。第一层是实景与虚景互相衬托,以虚来衬实。这“虚”就是张词中时常描绘的仙境以及仙境浮漫升腾的仙气;“实”就是世间客观存在的自然景观。第二层是“寄意象外”的艺术追求。词人真正要表达的其实“云雾”后面蕴藏着的“韵味悠旨”(空灵之境)——即“无画处皆成妙境”。 叁、张词的“清空”还体现在其对意象的精心选择。张海鸥先生认为姜骏的“清空”,是源于他的清词冷句,因为姜垄喜欢用清冷的词语和意象来写词。“梅”、“月”、“夜”叁个字在姜舞的84首词中各出现近40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物象。总的来说,姜箕偏爱冰霜雨雪、清风凉月、寒梅瘦竹等物象。张孝祥与姜蔓在使用“清风凉月”、“秋天雨雪寒梅”、“愁绪凄清”等意象方面有所类似——即他们都喜欢在词中用一些“清空”类的清冷语汇。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张孝祥如此精心选择意象,其实与之心性、志趣有极大关系。 结合张孝祥一生的经历来看,一方面他虽遭逢“和战”的朝堂斗争,但却没有经历过真正战火的洗礼,缺乏辛弃疾那种军旅生活的经历;另一方面,其政治生涯虽不至于如苏拭那般坎坷,但也缺少苏拭那种达观的处世态度。由于他常常带病辗转各地游宦,加上时代风气的影响,崇尚道教人生,才使得于湖词表现出独特的“清空俊雅”风格。

陈春霞[2]2003年在《张孝祥思想及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张孝祥是两宋豪放词派中介于苏、辛之间的一位词人,在两宋词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尽管他在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都有不俗的成绩,但历来的研究者对他的关注不多。 现有对张孝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词作,对于他的思想、诗文,则很少涉足。本文试图通过对张孝祥的思想和创作的探讨,对他重新加以认识。 全文分为叁个部分。 第一部分:建国以来张孝祥研究的现状。五十多年为,张孝祥研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新时期以前,是张孝祥研究的发轫时期。尽管成果不多,但已为其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新时期以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集中于张孝祥的家世生平、文集的整理、作品欣赏与风格探讨、问题争鸣等四个方面。目前的张孝祥研究呈现出几个趋向和特点:(1)研究范围过于狭窄,有待拓展。(2)研究地域过于局限,有待扩大。(3)研究方法相对陈旧,有待更新。新世纪来临以后,张孝祥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其研究呈现出复苏的迹象。 第二部分:张孝祥的思想。张孝祥的思想是理学与禅学的二度并存。一方面,他接受了二程洛学的熏陶,立身行事,不脱“诚”的标准。在仕宦生涯中,也实践着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独立不迁的人格,体现出浓厚的民本意识。同时与理学大师朱熹、张栻的交往,又丰富了他的思想内涵。通过相互的交流与切磋,朱、张的理学思想对张孝祥产生了深刻影响。 另一方面,张孝祥又吸收了佛家特别是禅宗即性成佛、超然随缘的思想。他的佛学思想渊源主要来自叁个方面:宋代禅学发展带来的影响、与南宋高僧大德的交往、家族禅风的影响。首先,在宋代,佛学思想,特别是禅宗学说获得了空前发展,甚至对理学的形成也发生了作用。张孝祥出生、寓居、仕宦的地区,正是当时禅宗学说最为普及的地域。浓厚的禅学氛围,对他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张孝祥与南宋着名的禅僧宗杲等人交往密切,并成为其门下居士群中的一员。他对宗杲的为人和禅学思想有着深刻的认同。在遭遇坎坷之时,从禅宗的学说中,他获得了超脱的力量,以豁达的心境,看待人生的不幸。再次,张孝祥的家族有笃信佛教的传统。家人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甚至有人舍身入佛,他自己,也对佛教深信不疑。 第叁部分:张孝祥的创作。张孝祥的创作成果丰硕。 首先,张孝祥的词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早在辛弃疾成名以前,于湖词早已声名卓着。他的词“骏发蹈厉”,扭转了苏拭之后豪放词不振的局面,为辛弃疾的创作铺平了道路。于湖词尽管以清雄豪壮着称,但不能概括其全部词风。其词风体现为四个方面:救国恢复,悲歌壮烈:写景咏物,清新疏阔;赠答应酬,深情感人;伤春恋情,清艳缠绵。 其次,张孝祥的诗歌卓然成家。南宋有成就的诗人,多数都是学习江西诗派,又走出江西诗派,张孝祥也是如此。他的创作生涯虽短,但早在杨陆等人的诗风转变之前,他就清楚地意识到山川自然、无边的现实生活中有着更为广阔的诗材。张孝祥广学众人,各体兼作,题材比较广泛。而其主体风格,则可用清新如画、壮阔如海、雄浑如山来概括。具体体现在:悯时伤农、忠君忧国之作,浑厚雄劲;写景纪行,清新旷远兼而有之。 再次,张孝祥的散文创作因受南宋散文整体创作的影响,实用性、交际性的特点比较突出。其中成就较高的是言事论政之文和书简(简赎)之文。他的言事论政之文跳出陈见,切中时弊,精炼简短,却能层层推进,富于气势。书简之文内容广泛,成为文才与翰墨双绝的佳品。体现为因人而易,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议论顿挫有力,颇有战国纵横家之风采。 本篇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通过对研究资料的整体把握,首次对建国以来大陆地区张孝祥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论述;2、对于张孝祥,并不是生硬的肢解。而是尽可能的贴近其时代,将其作为一个朋友和一个活生生的人,去理解和分析他的思想。在论述其思想时,并不泛泛而谈,主要结合当时社会思潮和丰富的资料作出分析。3、对于张孝祥的创作,进行了整体的把握和阐述,在对于湖词逐首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其得失缺陷。4、对于大陆学者很少涉足的张孝祥的诗文进行了论述,特别指出其诗歌的理论和渊源。

王琨[3]2015年在《历代张孝祥词批评研究》文中认为张孝祥(公元1132-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工诗文,长书法,有《于湖居士文集》四十卷,词有《于湖居士长短句》五卷,存词224首。是南宋初年词风转变的着名作家。其词对辛弃疾词派豪放词风有开启之功,在当代及后代传播很广,影响较大。但对张孝祥的研究大多都是其词其人的研究,都是横向的研究,并没有纵向的研究历代张孝祥词批评,从而忽略了张孝祥在历代的影响。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张孝祥词批评的纵向研究,以朝代为断限标准,将论文主体分成叁部分。第一部分是南宋张孝祥词的批评,主要侧重论述南宋时期对张孝祥词豪放词风的接受,从而形成了“豪放俊逸、清旷秀雅”的风格论。同时批评家们也开始关注张孝祥词中“用典”“化用”的手法,并且也开始进行张孝祥词集的编纂。第二部分是元明张孝祥词的批评,主要侧重论述明清时期对张孝祥婉约词风的接受,从而形成了“婉丽清约、潇洒飘逸”的风格论。但在明清时期依然有对张孝祥豪放词风的接受存在,足以看出张孝祥的词在明代的影响。元明继续进行词集的编纂,但是讹误现象比较多。第叁部分是清代张孝祥词的批评,分为叁节,分别是清初、清中期和晚清,清初由于受到浙西词派的影响,词家普遍欣赏张孝祥“醇雅”风格的词;清中期由于常州词派的崛起,“比兴寄托清思雅韵”风格的词成为宠儿:晚清又复归到对表现“慷慨悲壮 睠怀君国”词的推崇。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晚清,批评家们多将张孝祥与辛弃疾并论,这样便提高了张孝祥在辛派词人中的词史地位。此外,在论文的最后将张孝祥两首历代备受关注的词《念奴娇·过洞庭》与《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单独进行论述,由于这部分与论文主体的结构不符,故增设余论部分,该部分包括两首词及词的基本信息和历代对两首词的批评。本文立足于历代对张孝祥词的批评,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张孝祥的词史地位和历史贡献,希望能够对以后的张孝祥词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关注张孝祥的研究,弥补学术的空白。

田营营[4]2014年在《张孝祥与南宋初年文学环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对张孝祥的交游情况及当时的文化环境、学术潮流进行研究考察,试图梳理其与当世主要学者、政治家的交游情况。从中探索当时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想思潮对张孝祥的影响,进而论述当时环境与创作的关系,以便发现南宋初期文学环境的变化与文学创作转变的关系。全文分为叁部分。第一章是对张孝祥生平事迹及具体交游情况进行考查探查,其生平事迹已有多位学者研究,成果丰富,简略叙述,本部分着重探查其交游情况。第二章主要论述当时的文学环境、思想潮流。靖康之难带来了巨大变故,抗战爱国成了时代主题。在绍兴初年,高宗皇帝就实行了“更化”措施,重新推行元佑政术,苏、黄重新受到重视,其诗文也重又风靡,广受喜爱;北宋时不受重视的理学也在南宋时也受到重视,对南宋文学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佛教在南宋有了较大发展,对当时文人士大夫也有较大影响,文人与僧人多有交往,思想创作也受佛教的影响;而面对外族威胁,宋廷内部和战争议始终存在,对文人也产生巨大影响。第叁章探讨张孝祥的文学创作与思想渊源。本部分将结合第二章,论述张孝祥对各类学术思潮、文学思想的接受。探讨其文学作品呈现的风貌特点,详细分析其作品。本部分分为叁个小节,从诗歌、词、文章叁方面分别论述其创作风貌及渊源,考察理学、禅宗思想及各种文学风气对他创作的影响。

黎鲜[5]2005年在《张孝祥词研究》文中提出张孝祥是南宋初着名的爱国词人,他的爱国词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本文从了解张孝祥的生平入手,通过他儒家、佛家、道家思想的分析,来考察对词创作的影响。我们认为他的儒家思想对爱国词影响最大,而佛家、道家思想对旷闲类等的词影响较大。我们从纵的方面把他的词创作心态分成叁大阶段加以梳理,发现他在不同时期创作出的词的类型并不相同,在国家遭难时他的爱国词显着,而两次被劾后旷闲词突出。然后将其内容从横的方面进行分类和解析,既看重其慷慨激昂的爱国词,也强调其旷逸清朗的旷闲词,更不放弃其恋情词等,并进行了客观评价。接着从南宋“雅词”之风的角度继续分析“紫微雅词”。在此基础上,我们着重分析张词对屈原、苏轼等前人的吸收,指出他的词取得重要成就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因为张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其中爱国词很大地影响着辛弃疾,所以,张词在苏辛间具有桥梁意义。最后,鉴于他在广西桂林任官期间有若干词的创作,本文在最后特别对此专题加以补充论述,以突出他的客桂词人地位。

潘天英[6]2012年在《20世纪以来张孝祥研究综述》文中指出张孝祥是南宋前期着名的爱国文人,辛派词人的先驱。20世纪以来关于他的研究从单一走向丰富和全面。80年代以前的张孝祥研究以生平事迹的考证、作品的笺校和词史地位的探讨为主,80年代以后关于他的诗歌、词作和思想研究全面繁荣,向着全面、求实、理性的方向发展。

艾国慧[7]2015年在《李欧梵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视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李欧梵的文学批评理论进行分析,把握其历史解释的策略及深层意蕴,着力探究李欧梵先生作为一名华裔学者,他是如何将“现代性”概念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联系起来的,并对后来海内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性”的追求成为李欧梵学术研究的一个鲜明特征。他身处美国学术环境,但却能以其独到而犀利的“现代性”眼光来返观中国当代文学。本文首先探究了中西方的“现代性”的起源和李欧梵“现代性”概念萌发的学术背景,其次研究了他文学批评的“现代性”的特征,并结合李欧梵的现代性文学批评的空间阐释和上海文学与文化空间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就李欧梵对现代性文学批评启示问题给予归纳和综述。

张璐璐[8]2004年在《于湖词风格论》文中研究说明张孝祥是南宋着名的词人。他继承和发扬苏轼的旷达词风,并接过南渡词人的沉重历史负担,继续高唱出抗金复国、重整河山的豪放爱国词,扬长避短,使思想与艺术渐趋完美结合。同时还着意于豪放、旷达、婉约等风格之间的相互渗透、互补共存,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建构了南宋词坛不可或缺的一角,也为辛词的产生做好了准备。因此,系统深入地分析张孝祥的于湖词,对于把握南宋词坛的整体状况及豪放词的发展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章系统论述于湖词的内容与风格。作为一个文名卓着的词人,张孝祥的词风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他通过词表现社会政治状况,个人的生活情趣及志向,其词也因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有豪放,有旷达,也有婉约。张孝祥以一首《六州歌头》闻名词史,第一节从他的这类爱国词出发,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于湖词中爱国词的风格特色,即:既有这一时期众多爱国词所共有的悲凉沉痛的色彩,又融入张孝祥乐观自信的个性因素,体现出一种沉痛而又昂扬的雄豪悲壮的风格特征。第二节从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出发对于湖词中的闲逸词进行分析。南宋社会“嗜雅”的审美风尚使张孝祥的闲逸词显露出高雅的情趣,苏轼的影响又让他的词凸显旷达的特色,二者相互结合,这些闲逸词也因之显出一种超然旷达的风格。第叁节论述爱情、咏物词及其风格。爱情是词中不灭的主题,咏物则抒写文人情怀,它们也是于湖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湖词中的这一类词,既有传统婉约词的深婉秀丽,又融入了旷达的特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第二章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出发,对于湖词风格的传达、表现及地位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研究。第一节从情、境、力度、声调等四个方面论述豪放词的表现方式。第二节首先通过对唐代司空图所定义的豪放与旷达两种风格的阐释,结合“旷达”这一风格的原始意义与当今含义对于湖词中旷达风格的思想传达方式与艺术表现手法进行详细的论述。第叁节论述于湖词中婉约词的表现方式。其中主要探讨其爱情词的抒情手法。第四节论述作为苏词与辛词之间的一座桥梁,于湖词对苏辛词风的过渡作用。苏张辛叁人的词都具有豪放的特色,但呈现出一种由苏轼的兼含豪、放,到张孝祥的豪、放分立,再到辛弃疾的以豪为主的发展趋势。于湖词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传承作用。 本文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对于湖词的风格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探讨。揭示了于湖词独特的艺术风格。之前的研究中,关于张孝祥词风格的评论,主要是将张词与苏轼词联系在一起,认为张词和苏词具有类似的风格。但是,风格相似并不等于风格相同。张孝祥在学习苏轼的同时,创作出了独具魅力的于湖词,并呈现出多样性的风格特征。也因为如此于湖词才在苏轼与辛弃疾之间建立了传承的关系,促进了豪放词的发展。

张雪晴[9]2008年在《张孝祥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张孝祥,字安国(1132-1169),号于湖居士,南宋着名爱国词人,以《于湖词》传世,现存词224首。他的词风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其词在当时及后代传播很广,影响较大。本文从作者生平、词的内容及风格、在词坛上的地位和影响叁方面展开对《于湖词》的研究。就生平来说,张孝祥是否“入狱”以及张孝祥的爱情悲剧历来学界较有争议。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当时“入狱”的并非张孝祥而是他的父亲张祁,宛敏灏先生对于张孝祥的爱情悲剧进行了分析研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感情倍受波折的文人。至于张孝祥的政治态度尽管历来说法不一,通过资料可证明他是一个致力于北伐收复中原积极抗战的爱国者,从他入仕之初就体现出了这种主战的态度。从题材上看,《于湖词》的内容丰富,即有以表现男女情爱为主要内容的爱情词;也有慷慨激昂、充满忧患意识的爱国词;在他迁调途中,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词人也写下了清旷俊逸的山水词;宋代社会游乐风气盛行,词人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写下了一些以酬答唱和为目的的交际词;此外词人还创作了吟咏物象、表现民风、民俗的作品。词人受前代浪漫主义作家庄子、屈原、李白影响较深,其词作中多有用与他们有关的典故、诗句,表现出颇为浓郁的浪漫主义倾向。词人以道劲之笔,写其清旷之胸怀,想象奇特,风格雄放,意境阔大。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张孝祥位居众多词人的前列,词人承苏启辛的地位得到大家的公认。

徐晖[10]2007年在《论张孝祥的词》文中研究表明张孝祥是南宋初期着名的爱国词人,其雄豪刚健的词风,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在两宋词风递变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张孝祥人生经历的考察和对其词作的分期、分类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张孝祥在宋词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价值。其中对张孝祥的“状元及第”身份进行的论证和对其“出入二相”的历史定位进行的考辨,直接影响着对张孝祥词的价值和地位的认知。

参考文献:

[1]. 张孝祥及其词风[D]. 苏勇强. 广西师范大学. 2001

[2]. 张孝祥思想及创作研究[D]. 陈春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03

[3]. 历代张孝祥词批评研究[D]. 王琨.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5

[4]. 张孝祥与南宋初年文学环境[D]. 田营营. 鲁东大学. 2014

[5]. 张孝祥词研究[D]. 黎鲜. 广西师范学院. 2005

[6]. 20世纪以来张孝祥研究综述[J]. 潘天英. 文教资料. 2012

[7]. 李欧梵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视域[D]. 艾国慧.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5

[8]. 于湖词风格论[D]. 张璐璐. 陕西师范大学. 2004

[9]. 张孝祥词研究[D]. 张雪晴. 贵州大学. 2008

[10]. 论张孝祥的词[D]. 徐晖.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标签:;  ;  ;  ;  ;  ;  

张孝祥及其词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