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恩格斯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晚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恩格斯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顾问,在马克思逝世后从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方面全面继承和捍卫了马克思的学说。本文仅就恩格斯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思考作一初步探讨。
一、恩格斯提出了无计划性不是资本主义特征的观点,隐喻着社会主义不等于有计划的思想
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洲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积累起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自身范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恩格斯有幸看到了这一事实,所以他在90年代发表的多篇文章中,以科学的洞察力研究并分析了这一趋势。他写到“自马克思写了上面这些话以来,大家知道,一些新的工业企业的形式发展起来了。这些形式代表着股份公司的二次方和三次方。”(《马恩全集》第25卷,第496页)这种新的企业形式就是卡特尔、托拉斯等垄断组织,在个别行业,还成立国际卡特尔。因此,恩格斯说:“历来受人称赞的自由竞争已经日暮途穷,必然要自行宣告明显的可耻破产。”(同上,第494页)不仅工业部门如此,在商业、银行、以及国外投资领域,个别资本都将被股份公司垄断资本所排挤。”然后是开拓殖民地。现在,它纯粹是交易所的附属品。”(同上,第1030页)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交易所的作用大大增加了,并且还在不断增加。这种变化在其进一步的发展还有一种趋势,要把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在内的全部生产,包括交通工具和交换职能在内的全部流通,都集中在交易所经纪人手里。这样,交易所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最突出的代表。”(同上,第1028页)1895年5月恩格斯准备写一篇专论交易所的文章,并拟好了提纲,遗憾的是,他没有来得及写好就与世长辞了。
这就是说,上世纪80至90年代,恩格斯已经把研究的目光放在马克思指出的信用制度、股份公司、交易所这些资本主义新形式上了。但是客观的讲,垄断组织当时虽然出现但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尚未占统治地位,因而恩格斯还没有以此为据把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自由竞争阶段和垄断阶段,提出这一划分的是列宁。但是他敏锐地看到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无疑为后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指明了方向。1891年,恩格斯还写道“由单个企业家所经营的生产……已经愈来愈成为一种例外了……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马恩全集》第22卷,第270页)必须说明,恩格斯所以强调不能用“无计划性”作为资本主义的特征,恰恰是针对着德国社会民主党《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把它作为资本主义的特征来纠正的。
恩格斯晚年对资本主义现实变化进行跟踪研究的方法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而且他研究得出的结论——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资本主义将摆脱早期的无政府状态和无计划性——也是十分可贵的。列宁评价道“这里指出了对现代资本主义及帝国主义的理论评价中最主要的东西,即资本主义变成了垄断资本主义。”(《列宁选集》第3卷,第228-229页)列宁进一步说:“尽管托拉斯有计划性,尽管资本大王们预先考虑到一国范围内甚至国际范围内生产规模,尽管他们有计划的调节生产,但是现在还是处在资本主义下,虽然是在它的新阶段,但无疑还是处在资本主义下。”(同上)这段话应该说对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不等于无计划性的思想阐述得够充分了。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并没有为我们所理解和接受。直到邓小平南巡谈话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以后,有人还表示不敢苟同。这既反映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之一的论点是多么顽固地束缚着我们的头脑,也反映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和掌握是多么自如,而我们对恩格斯晚年思想研究何等肤浅!
二、恩格斯提出了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改变的社会的著名论断,隐含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步入科学。在上世纪80-90年代,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成为欧洲工人阶级和各界人士关注的一个焦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历来反对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给未来社会绘制蓝图。但不等于他们不思考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特别是90年代,面对资本主义社会新变化,恩格斯更不能回避这个国际共运的头等课题。归纳起来,恩格斯晚年的思考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改变的社会。上世纪90年代德国《柏林人民论坛》报发生关于未来社会中产品分配的辩论,是按照劳动量分配还是按照其它形式分配。6月14日至7月17日,在总标题“每个人的全部劳动产品归己”下连载了纽文胡斯、恩斯特、费舍等人的文章。恩格斯看到这个辩论后,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写道:在所有参加辩论的人看来,“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东西,而是稳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所以它应当也有一个一成不变的分配方式。”(《马恩选集》第4卷,第508页)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恩格斯反对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一个一成不变的社会,而主张把社会主义看成一个不断变化的、不断进步的社会。这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前进、变化的动力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因为,工人阶级掌握着政权,显然不可能也不需要采取革命的手段。那就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依靠自身的改革来推进。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他们的着眼点是发展生产力,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终极动力和根源。恩格斯指出,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无产阶级要完成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因为“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的高度发展阶段为前提的。”(同上,第2卷,第440页)为此,恩格斯在90年代专门研究了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的三种方向。1894年,他在致瓦·博尔吉乌信中重申“我们视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用以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的方式说的,因此,这里面也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装备。”(同上,第4卷,第475页)可见,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而且只能是改革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演说中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同上,第2卷,第575页)恩格斯也同马克思一样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1894年他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状况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同上,第4卷,第505页)所以,他用八年时间从事自然辩证法研究,始终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每一重大进步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和关注。
从上述这些思考中,我们看到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一系列新观点与恩格斯晚年思想的某种联系,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不断充实和发展。同时,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必须在领会精神、掌握精髓、灵活运用上下功夫。在这些方面,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恩格斯逝世100周年之际,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当代国际性的重大课题,认真学习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崭新观点,无疑是对伟大导师恩格斯的一种最好的缅怀。
标签:恩格斯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交易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