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与绘画形象思维之比较及实际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象思维论文,实际应用论文,舞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所谓形象思维,论述已经很多,简洁地说,形象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一直充满着形象,充满着情感,不像数理逻辑等纯抽象、严密的科学概念及推论。但并不是说,形象思维就不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进展过程,自觉不自觉地都在使用着逻辑思维,并且以逻辑思维来判断、衡量、取舍形象思维之得失。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李白的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三千丈,是李白浪漫的夸张,是形象思维,但他并没浪漫得失去分寸,他仍然用的是度量单位,用的三千丈,而不是三千斤,或三千里,这就是逻辑思维在起作用,在制约着李白的形象思维的度。
2
以舞蹈与绘画,做一对比,会发现这二种艺术之间极为有趣的姐妹艺术之间的关联。
首先,绘画是二维艺术,只有长、宽。而舞蹈,是六维艺术,不仅有长、宽,且有厚度。绘画是静止的、无声的。而舞蹈是动的,是有声、有音乐伴奏,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进行的。绘画是画家用色彩表达自己的理想、审美,用色彩塑造艺术形象。而舞蹈家则是以自身,以自己的形体来塑造另一个自我,创造美的典型。在绘画中,只是艺术家画笔的延伸以再创造。而舞蹈者创造的是自身,自身就是一切,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化身。也可以说,从自身的条件来说,做一个画家还是可以选择的,做一个舞者,是不可以选择的。如果这句话难解的话,那么可以这样说,一个画家,可以长得丑陋,可以四肢有缺陷,如劳特罗克。但做一个舞者,则自身的一切,皆尽要求完美,完美的五官、四肢,我们不能设想五官不全者、四肢残缺者可以在舞台上给我们塑造一个令人艳羡的健全的舞台形象,给我们塑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舞台典型。但画家可以做到,他们不是借助于自身,而是借助于画笔,借助于模特,把美集于一身,创造出令人叹慕的美神、爱神维纳斯等。
3
以舞蹈与绘画相比较,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绘画把所有的思维集于一瞬,而舞蹈则是缓缓渐进地展现思维。简单地说,画家创造一幅画时,是调动所有的艺术手段、艺术手法,所有的精气神到画面上,只是静止地表现一刹那、一瞬,他要把所有的完美凝炼,所有的过程都舍弃,只留取那精彩的一瞬;而舞蹈则不同,舞台上的画面是连续不断地画面的呈现。它要在舞蹈的全过程的每一个瞬间都进行美的思考,进行美的组合,声、画、形的组合。如果说绘画是一点性——平面,而舞蹈则是无数的点连成的优美的曲线,是连续不断的画面所组成的点、线、面。所以,两艺术相比,绘画以凝固性使绘画没有舞蹈之生命,舞蹈之活力;舞蹈是充满生命力的率动。但反过来说,舞蹈的生命也使它的生命有限,舞蹈只在舞者还生存的时候活着,舞者死亡,她的舞蹈跟着死亡。请注意前面的定语,这个舞蹈只指属于特定的她。有人会说有录象,其实录象只是舞者的记录,并不代表舞蹈本身。再重申一次,舞者死了,她所表演的舞蹈跟着死亡,舞蹈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生存的。所以,舞蹈的生命更短暂,也可以说是瞬间艺术,而录象和照片只是记录,如人一般,人死了,照片还留着,这不代表这个人还活着。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舞者的生命和青春。相比较,画家则比较幸运,画家去世,他们的作品却常留人间。
4
由于以上所述舞蹈与绘画不同,舞蹈改编由绘画,或绘画取材于舞蹈的事时有出现。如绘画《莎乐美》,舞蹈《丝路花雨》,这二种艺术的互相改编要遵循的思维规律就是上文所述。绘画取材于舞蹈,则是集中全舞蹈的精华。绘画改编为舞蹈是把静止的画面展开,展开于全过程,也要重新进行再创造,如取材于敦煌壁画的《丝路花雨》,她要尽可能地汲取敦煌壁画的所有精华,要重新研究、挖掘唐代前后所有能得到的历史资料,要把画面尽可能地展开成故事,或者情节,她要融当时的社会的全部因素于舞蹈,不管是当时的社会风气、社会时尚、衣食住行、风花雪月,她要展示的是当时的所有的社会风貌。所以由绘画改编为舞蹈,舞蹈者的内涵就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舞者本身的修养;二是改编者的知识集合,而舞台上真正呈现给观众的则是舞者与改编者的知识功力、技艺、音乐、画面等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晶。任何一幅好的美术作品改编为舞蹈都可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事,而重新展现中国历史的精彩瞬间恰恰又是令许多舞蹈工作者心驰神往的事情。因为中国的历史是这样的璀璨而辉煌,而恰恰历史留下的记录不管是文学(是没有形象的),或者是绘画(有形象,但是是死的、静止的),只有舞蹈者才能给这些历史的片断记录以生命,让它重新活起来,重新展现出生命的光彩。可以这样比喻,绘画是从生活花园中采撷一朵美丽的花,让它夹在历史的书页中风干。让我们从这朵小花中联想到悠久历史的风尘。而把画面改成为舞蹈,则是给历史书页中这朵小花洒上仙水,让它活过来,重新回到它的花园,它的花季,它的特定历史的再现,而这仙水就是舞蹈者、改编者的心血。无论是绘画改为舞蹈,或舞蹈重新记录为绘画,都将遵循它的规律进行,能揭示这一点,就是本文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