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MPA教育模式对课程设计的启示_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美国MPA教育模式对课程设计的启示_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从课程设置看美国MPA教育模式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课程设置论文,启示论文,模式论文,MP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的行政管理学教育改进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学科调整和教学改革,特别是加快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正在从以培养“教学和研究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力求与公共管理实践相结合。[1]要实现这一转变,有选择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是一条便捷之路。本文选择美国的MPA教育作为参照对象,从课程设置的视角,对15所美国知名大学与63所国内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进行了对比研究,主要理由有:第一,美国的MPA教育和我国的本科教育,都是本国行政学专业的起点教育,也是两国学科建设的主体,理应具有相通性。第二,美国MPA教育一直以来强调的“应用型”取向,正好契合了我国行政学教育目前发展阶段的需求。第三,尽管美国模式不代表行政学发展的唯一方向,但是,作为该学科领域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种模式,其在学科建设方面的诸多经验值得借鉴。

一、美国行政学课程设置及特点分析

在美国,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主要是MPA学位教育,其培养模式基本上是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教育。据统计,现在美国联邦政府就职的公务员有10%-20%具有MPA或相关学位,在公共政策领域工作的公务员队伍中,50%-60%的人具有MPA或相关学位。[2]课程设置是教学的核心问题,集中地反映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专业培养思想。美国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一般由核心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对于核心课程,美国行政院校联合会(NASPAA)曾做过明确规定,共有8门课程:公共事务研讨、机构与管理、定量分析方法、政府经济学、公共财政与预算、人力资源管理、领导艺术、政策分析、政府管理、法律。

美国MPA学位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意学生公共价值观的培养。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韦尔学院将“公共行政与民主”列为MPA九门核心课程之一,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则设立了“公共行政伦理”课程。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亦将“公共行为的责任”列为MPA核心课程,并开设了“政府伦理学”,他们还在MPP教学目标中专门指出,要使学生能够做到“提炼公共政策、公共生活中的个人和机构行为所反映的道德和哲学理念”。

2.注重对公共政策问题研究。公共政策研究提倡以问题为焦点而不是以学科为焦点的知识产生方式,一直是美国行政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正是在公共政策研究的推动下,行政学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将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融为一体,在实践中显示出其解决问题的强大能力。南加州大学公共行政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这方面的课程就有: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政策的执行、公共政策与计划的评估、组织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公共部门的政策与战略规划、公共政策与非赢利部门、科学、技术与政府、医疗政策经济学、医疗部门的政策发展与管理、政策分析的实践等等。

3.强调方法论的学习。科学的方法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注重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系统传授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决策工具和分析技术,是美国各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共同特点。在本文所调查的美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均开设了方法论课程。美国“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总标准”(2002年1月)就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技术”列为应该开设的专业课程。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则十分重视定量分析的训练,这方面的课程有:计量经济学入门、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模型、社会与政策研究的统计理论、线性模型、概率论、多变量分析、离散数学、微积分等。而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韦尔学院开设的方法论课程占到了其核心课程总量的22%。

4.具有多学科知识取向。行政管理学是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由于政府公共管理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等非常广泛的领域,因此,它必然成为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学科。[3]总的看来,美国的行政管理学已是一门开放性极强的学科,其学科取向主要有: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公共政策等。

这从兰德政策研究研究生院目前的教师构成上可略见一斑:出身经济学专业的占28%,出身数学和统计学专业的占10%,出身工程和操作研究专业的占15%,出身政治学和政府专业的占15%,出身其他专业的,包括卫生、化学物理、心理学、哲学、法律、教育、历史、政策分析、公共行政、医学、组织行为、社会学等共占32%。

5.注重实习课程。美国的MPA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的实习,并将其作为课程安排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多美国行政管理专业要求,缺乏工作经历的学员必须完成一个实习和一个研习。肯尼迪政府学院MPP课程中的春季实习和政策分析实习,是其课程设置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春季实习旨在通过对现实的政策问题进行专业分析,为学生提供一次综合运用各种技能的实践机会。政策分析实习要求学生就公共部门或非营利部门存在的政策问题为一个现实中的委托机构进行政策分析,并最终形成一个40页的书面报告。兰德政策研究研究生院的岗位培训独具特色,它引导学生参与到正在进行的兰德项目研究中来,从见习生直到分析员,每个学生都能在某一具体政策领域得到锻炼。[4]

6.组织、人事、财政管理并重。国内学界一直认为,西方行政管理专业十分重视公共财政学的教育。其实,更客观全面的说法应是:他们十分重视有关政府的组织、人事以及财政管理方面的教学。因为这些都是公共部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行政管理专业除普遍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如何管理公共组织”这类课程之外,还开设了“公共财政”、“公共预算”、“财务会计”等课程。

7.注重突出特色。美国各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都非常注意突出自己的特色,力求在某些领域胜人一筹。全美行政院校联合会提出了一个标准课程设置规范,但并不强求各院校千篇一律,而是允许各院校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佐治亚大学卡尔·文森政府学院的MPA以擅长地方政府管理及城乡管理而著称,卡内基·梅隆大学则十分重视定量分析的训练,兰德政策研究研究生院旨在培养专业政策分析员,而肯尼迪政府学院则声称其培养目标是“为21世纪准备领导人”。

二、我国行政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行政学研究范畴和框架基本确立,课程设置走向规范化,并在实践中不断革新。但是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1.教学内容“空泛化”,行政价值培养和行政技能训练两头不足。北京大学周志忍教授认为:“当前我国行政学教育教学内容‘飘浮’在中间层次,在理论教育中没有充分体现公共价值观的培养,在操作层次缺乏深入和具体化。”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各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基本上都开设了政治学原理(92.06%),有的还开设了伦理学课程(26.9%)。但是问题在于,有关公共价值观教育的课程比重极小,现有课程也未对公共价值问题给予直接的关注和正面的回答。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应在教学中增加行政价值观的比重。可以开设政治哲学、行政文化等专题研修课程,引导学生关注行政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道德判断问题。调查也显示,我国的行政学教育越来越重视与行政实践和学生就业相联系。例如:55.56%的学校开设了行政案例分析课程。但总体来说,操作性、实践性的课程比重很小,尤其在必修课中没有体现。行政绩效评估技术、公共政策分析技术、公共预算方法、政府采购制度与管理、政府部门会计与审计等操作性课程基本没有开设。

在授课方面,调查显示,63所高校仅有兼职教师48人,占专业教师的4.75%,其中绝大部分为其它院系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在实习方面,我国各院校大都安排了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但这些活动没有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也没有列入学生考核。针对上述弊端,学界应大力倡导“官员走入学校”和“学者走入政府”。同时应特别强调学生实习的重要性,列入教学计划,并给予悉心指导。

2.公共政策课程比重偏低,并且缺乏实践性。目前我国行政管理课程过分强调政府自身的内部管理,缺乏对政府对社会和经济事务管理的关注和研究。尽管大部分大学行政管理学专业开设了公共政策课(85.71%),普及率较高,但课程内容仅仅停留在一般理论的普及上。公共政策研究所需要的经济学、高等数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没有相应跟上(经济学开课比率61.9%,统计学39.68%)。在具体政策领域研究中,只有中国政法、浙大、厦大、北航、中国矿大等10多所学校行政管理专业开设了一些初级课程,如“中国现行政策分析”、“科技政策”、“货币政策”、“社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与执行机制”等。这些课程关注的领域还十分有限,研究深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3.方法论的课程有待加强。在我们调查的63所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学中,有25所开设了“统计学”课程,占40%;46所开设了“社会调查与方法”,占73%,还有一些高校开设了高等数学、运筹学、线性代数、概率论、计量经济学等课程。这说明,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方法论的问题。但是,总体来看,课程设置中方法论这一环节仍然较弱,从行政学研究的现状看,要将这些方法真正学以致用,在科研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仍需时日。有学者就指出,研究方法是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弱项,主要表现为:理论脱离实际倾向严重,研究方法单一落后。[5]

4.学科构成不尽合理。调查显示,国内各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基本包含了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门类,多学科趋向初见雏形。但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的课程比重较大。而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策分析等方面的课程相对薄弱。例如政治学原理、行政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的开课率都达到90%以上(分别为92.06%、93.65%、95.24%),而经济学、社会学、公共政策的课程比重则明显较低,课程种类也很少,缺乏课程间的系统组合,很多院校是有什么老师讲什么课。

5.公共财政教育较为薄弱。国内院校比较重视人事行政,有88.89%的院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或公务员制度与管理等相关的课程。与此相对,仅有22所也就是大约35%的行政管理专业开设了“公共财政学”课程,而且就已开设的财政学课程而言,目前仍需要摆脱所谓的“概论化”倾向。而国内各院校基本没有开设公共预算、政府采购制度与管理、政府部门会计与审计以及作为基础课程的会计学、审计学等课程。

6.各院校课程设置大同小异。调查发现,个别院校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在突出特色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例如山西农业大学在选修课中开设了农业经济统计、农业政策学等课程,苏州大学在任选课中开设了环境、土地、海关、商检、交通、教育等部门行政管理课程,一些政法类大学开设了不少法学课程。但总体而言,我国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差异性并不明显。目前这种状况限制了学科的纵深发展,也使人才培养过于雷同,缺乏比较优势。

如果各类院校在课程符合规范的前提下,在培养对象和目标、教学研究的侧重点等方面进行合理分工,可以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统计,目前我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除了综合性大学以外,还有一些财经类、政法类、理工类等专门性院校。从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院系建制来看,管理类、政法类、文法类、人文类、经济类院系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6.03%、22.22%、7.94%、17.46%、6.35%。这些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突出特色和优势是现实可行的。

7.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调查显示,很多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整体考虑和互相衔接,忽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导致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以经济学类课程为例,在63所学校中,有22所开设了公共财政学,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学校并没有开设学习这门课必须有的基础课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加快我国行政学教育改革,当前应着重抓好三件事:

1.加快课程调整。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行政学课程设置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公共价值理论、公共政策学、公共财政学、行政技术和方法论课程明显薄弱。当前,应着重在这些方面加大课程比例,改进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品种,提高专业水平,使行政学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完善。

2.提高教学科研质量。如果单从数据来看,我国的行政学课程设置,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技能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实际情况并不容乐观,尽管不少课程已经开设出来,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与预期的教学效果有相当的距离。改善课程教学质量,其难度比设置几门课程远远大得多,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

3.引入改革动力机制。行政学教育改革不能仅仅是“书斋里的革命”。借鉴国外课程设置,不能简单照办照抄,还需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做出调整。为此,行政学教育有必要引入一种动力机制,就是增强学界与实践界的交流和互动。当前,应以面向政府实践、服务国家改革为突破口,坚决摒弃概而论之、大而化之的教研思路,通过更多地参与实践,推动整个行政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标签:;  ;  ;  ;  

美国MPA教育模式对课程设计的启示_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