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强[1]2016年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世界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发展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冲击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特别是银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局面也都发生了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商业银行通过稳定的存贷利差所获得的有效收益,已在金融市场上形成一定规模的垄断性,随即产生的不良影响己显现为资源错配、不合理的资金价格等现象,也无法让利率经济杠杆淋漓尽致地发挥作用。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一步步地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变得十分地关键,银行的存贷利差会因为利率市场化的出现而变得更加狭窄,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并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经营风险。商业银行为了谋求发展的空间,不得不另寻多样化、创新化的发展方式来开拓中间业务,同时还要继续坚持发展传统业务,只有增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才有可能避免经营风险,尤其是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价格竞争风险,以此寻求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突破。利率市场化之后,我国商业银行一窝蜂开始发展中间业务创新,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银行经营风险,但中间业务自身的经营风险也不可忽视,其品种选择搭配与商行本身业务的契合性等都是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创新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对商业银行绩效和风险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为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创新提供相应的思路与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包括: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利率市场化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相关理论,介绍利率市场化的经典理论和研究进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经典理论、研究进展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相关研究;第三章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进程及其影响,该章首先介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主要阶段、取得成就和存在问题进行介绍;最后,分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影响;第四章,利率市场化下中间业务创新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实证研究,此章节主要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深度分析,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控制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利率市场化下中间业务创新对银行经营效益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根据理论分析给出了主要研究假设,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所是否可造成影响,通过模型建构,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经营绩效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已验证本文提出的相关假设;第六章结论与政策建议。在这一部分中,总结了中间业务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指明行动的方向;启后是从展望未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将逐渐提高,并将更大程度地影响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的视角出发,从侧面阐述了创新金融的必需要性,及其在古往今来历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应提供对该课题的重视程度。本文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自我国施行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存贷利差逐渐缩小,各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创新以寻求新的盈利模式,但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客观条件下,净利差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导致存贷款净利差减少,这会降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反映了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之间的价格竞争不利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控制。(2)在我国施行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创新不仅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绩效,而且有助于商业银行对经营风险的控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对银行间价格竞争起到了缓解的作用。(3)中间业务的开展对上市商业银行与非上市商业银行产生明显差异化的影响。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上市商业银行经营活动更加规范,开展中间业务成熟度较高,市场对上市商业银行相关业务更加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比较而言,非上市商业银行缺乏开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进而也降低了其经营活动的安全性。
邸磊[2]2016年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银行风险及其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国际金融发展历程看,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几乎都伴随一定程度的银行危机,不管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一定的银行危机。在改革时,贷款量会迅速增加、实际利率波动极大,在监管策略放宽的情况下,各种风险增加。从某种程度上看,利率市场化在提升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同时,对银行业带来的风险与危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1988年,我国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案,在过去的30年间,利率市场化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接近尾声。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银行业带来的风险与危机已露端倪,本文借鉴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与银行风险监管的策略,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展开探讨,总结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剖析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新问题,针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下防范银行风险与危机以及提升监管效率的可行性建议。本文首先对利率市场化、银行风险与银行监管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和评价,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机理和传导机制,探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监管的必要性、目标、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为后文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立足国际实践,探讨世界上典型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及其影响银行业风险机制,总结美日韩等国渐进型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风险和银行危机的经验教训。实证结果表明,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银行危机发生概率上升,利率市场化是诱发银行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其次,从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银行监管层面入手,分别探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应对银行风险和银行危机的监管政策发展历程、现状及其效果。在此基础上,运用50个国家的经济数据和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在利率市场化下银行监管对银行危机的治理机制中的有效性。在总结国外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风险及其监管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程、特点、成效及金融格局的重大变化,并进一步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及其特征。以2007-2013年我国38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基于银行传统盈利空间缩小即净利差降低的现实,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商业银行的收入上,净利差的稳步收窄的现象能够有效减少波动,然而会导致价格竞争的局面,从而又加大其波动;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以及出现的价格竞争有利于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的,然而却难以促使其提升资本化水平。最后,针对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与危机,本文深入探讨了应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监管政策及其效果。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历史变迁过程进行划分,总结各个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特征及其现实基础,探讨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挑战及商业银行有效监管的基本原则,梳理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改革的方向,并提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应实现功能化,走向开放性的监管道路,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建立事前防范危机的坚强防线。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银行风险或金融危机存在内在的正向逻辑关系,即利率市场化会增大银行风险,进而有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二是通过对利率市场化、银行风险及银行监管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确定加强银行监管,建立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是利率市场化后保持金融稳定的必要途径。三是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有效银行监管举措,认为构建银行监管协调机制,实现由传统的机构性监管转向功能性监管,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建立事前防范危机的坚强防线可以提高银行监管的有效性。
张越[3]2017年在《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行为选择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利率市场化则给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利率市场化可以给予投资者与存款人更多回报,扩大与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加负债规模、提升竞争力;但利率市场化也有可能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利润率,提高不良贷款率水平,给银行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行为选择的影响、规避其带来的风险,并提出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使用货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行为选择的影响,然后基于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年以来的样本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从不良贷款率、信贷量、贷存比、利息收益率、资本充足率五个方面,进行了总量检验(将所有商业银行视为一个整体)与分量检验(将商业银行分成不同类型)。研究结果显示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但压缩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而且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基于结论我们从重视宏观环境风险、强化金融监管、完善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并结合当前的金融发展动态,提出了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模式对冲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从总量检验与分量检验的不同维度对比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行为选择的影响;其次基于实证结果,提出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的相关政策建议,同时结合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出商业银行要与时俱进的转型,利用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模式来主动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影响。论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作为一名在职攻读学位的研究生,我的理论分析水平有限,而且金融环境变化日新月异,关于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的相关分析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将在今后继续深入研究。
曹献雨[4]2007年在《基于利率市场化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1993年以来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在逐步推行。到目前为止,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其从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设想开始,然后逐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贴现利率及境内外币利率,现在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大。不可否认,利率市场化能够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机遇。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能够获得自主经营权,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也成为可能,不仅如此,它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规范的外部经营环境,继而带领我国的银行业进入同业竞争的较高层次。可以说,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但是,利率市场化在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多的却是挑战,它将缩小利差,加大利率风险,增加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与此同时,我国却没有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产品,银行业务仍然拘泥于传统的利差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需要中间业务的大力发展。如何发展中间业务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我们需要从外部环境、银行自身、客户需求三个大方面去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只有如此,才能促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跟得上利率市场化的脚步,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我国的金融环境才能改善。
曹溢[5]2008年在《垄断性银行业市场结构与中国利率市场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是近年来中国金融界普遍关心的话题,在学术界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作为衡量一国金融体系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准,利率形成机制的完全市场化已经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目标之一。但是,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总体进程略显缓慢,金融市场特别是银行业市场对其态度也较为冷淡。银行业是中国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受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最为密切,同时也对利率市场化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银行业市场结构这一新的角度,对中国利率市场化作了重新的梳理,重点解释了垄断性银行业市场结构和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关系问题,并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的体制原因。全文首先回顾了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演进过程和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展和当前所处的阶段,着重从两者的互动关系方面进行了回顾。结论表明,中国银行业的垄断性格局已经维持了较长时间,并且从近年数据的分析结果来看,垄断性市场结构在近年虽然有所缓解但并未根本改善;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虽然已经开始十多年,但是对于关键的利率品种如存贷款利率仍然未彻底放开。在回顾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以金融约束政策为代表的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金融政策体系。指出,中国的长久以来实行的金融约束政策,直接导致了银行业市场的垄断性,并且一方面由于金融约束政策强大的政策惯性,另一方面由于任何国家而言结构(包括市场结构)的调整都是中长期任务,所以中国的市场结构在未来可以预期的一段时间内,都将维持垄断性或准垄断性的格局。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围绕“短期无法调整”的银行业垄断性市场结构和“经济迫切需要”的利率市场化这一对矛盾展开分析。本文认为,垄断性市场结构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但是消极影响更甚。通过对需求-供给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垄断性市场结构会降低利率市场化的效果,如果管理不善,更会引发经济的衰退,远离利率市场化的初衷。国际历史经验也表明,在不调整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情况下盲目开始彻底的利率市场化,将会引发剧烈的市场动荡,只有一个健全的竞争性的市场才会对利率市场化进程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所以对于中国而言,利率市场化切不可冒进。在银行业垄断性市场结构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应与市场结构的调整同步进行,在市场结构的垄断性未彻底改变之前,彻底放开市场利率不是最优的政策选择。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全文的研究意义、界定了基本概念、确定了研究逻辑架构并介绍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二章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介绍了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和利率市场化的演进过程和目前状况。第三章和第四章是全文的重点。第三章分析了中国垄断性银行业市场结构形成的政策渊源,并明确提出这一市场结构在短期内无法调整。第四章分析了垄断性银行业市场结构对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影响,并根据中国现实对中国当前的政策选择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五章结论,同时对进一步研究做了展望。
李浩举[6]2017年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依靠简单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新时期国家的优先战略。企业作为重要的微观创新主体,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企业自身竞争力与国家创新驱动力的形成都具有显著积极意义。然而,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却长期落后于经济发展现实需求。现有研究认为良好的制度环境是提升企业创新动力的重要保障,外部制度环境提供的激励不足可能是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功能完善的金融市场在降低企业融资约束、分配稀缺资源、评价创新项目、监督创新风险、推动企业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都需要深化金融体系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利率市场化改革是进行资本要素价格改革、保证金融改革效果、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前提,市场化的利率对于消除资本价格扭曲、甄别资金需求、引导资金流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稳步推进,特别是2004年10月28日起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的取消,2015年10月24日起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取消,标志着历时近20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那么利率能否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基于我国政府主导的渐进式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背景和高成长性企业融资难、企业创新投资不足的现实背景,本文试图探究以下问题:利率市场化能否缓解企业创新的融资约束问题?这一融资约束缓解效应在不同产权性质、不同规模、不同成长性的企业中是否有差异?利率市场化能否促进企业创新投资?利率市场化能否提高企业创新产出和效率?本文首先基于规范研究方式,综合运用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代理理论,分析了企业创新融资约束形成的外因和利率市场化缓解融资约束的途径;其次,基于融资约束视角、成本推动视角和债权治理视角解释了利率市场化对创新投资和效率的影响路径,构建了利率市场化影响企业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遵循"利率市场化—企业融资—创新融资约束—创新投资"的研究主线,通过构建利率市场化指数和捕捉利率浮动限制放开外生政策冲击,从微观企业视角考察了利率市场化影响企业创新融资约束和创新投入产出及效率的途径,利用2007-2015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和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样本,进行了如下三个方面的研究:第一,基于信贷配给渠道和信息不对称渠道,利用创新投资-现金流模型,检验利率市场化能否缓解企业创新融资约束,并进一步检验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不同上市板块、不同产权性质、不同规模、高科技和非高科技企业中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我国企业创新活动对于内部现金流具有高度依赖性,表明我国企业创新活动确实存在外部融资约束。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行,企业创新对内部现金流的依赖程度下降,利率市场化显著降低了企业创新的融资约束。利率市场化对创新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在不同性质企业间存在显著区别:相比于主板上市公司,创业板上市公司创新融资约束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得到了更显著的缓解;相对于国有企业,利率市场化后非国有企业的创新融资约束得到显著缓解;相对于大规模企业,小规模企业创新融资约束在利率市场化后显著下降;相对于非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企业创新融资约束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下降更为显著。利用2004年贷款利率上限取消作为外生政策冲击进行的稳健检验也支持上述结论,证明利率市场化显著的缓解了企业创新的融资约束问题,其缓解作用在创业板企业、民营、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中更强。第二,基于"利率市场化—企业融资—创新投资"的理论框架,通过融资约束渠道和成本推动渠道,关注利率市场化在优化企业债务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作用,并研究利率市场化能否在企业创新决策和创新投入中起到推动作用,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显著的提高了创业板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银行贷款率、短期贷款率和贷款可得性,显著提高了非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的贷款可得率,有更多的非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获得贷款。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传统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银行贷款率、长期贷款率、短期贷款率、债务期限结构均显著下降,表明在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提高后,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传统行业企业过度贷款需求得到遏制,更加注重资金使用成本,优化自身债务结构。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非国有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银行贷款率、长期贷款率、短期贷款率、债务期限结构却并没有出现明显下降。而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的2004年贷款利率上限取消外生政策冲击检验则发现,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在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后贷款可得性明显提高,获得了更多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以上的结果均表明,利率市场化改变了银行贷款配置倾向,民营企业、小规模企业、高科技企业从中获益更多。考虑到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非上市公司更多,非上市公司较之上市公司贷款可得性更差,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利率市场化能够显著改善企业融资结构,使过去利率管制下不能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获得了更多贷款,而过去因利率管制获取超额信贷的企业更加注重资金使用成本,优化了其融资结构。进一步检验了利率市场化对于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发现利率市场化显著激发了企业创新投资决策,促使企业进行了更多的创新投资。其中,在非国有企业中,利率市场化通过改善融资约束对创新投资的抑制作用促进创新投资。第三,通过提出债务的资源渠道和监督渠道,利用企业专利数据和基于SFA方法测算的创新效率数据,检验了有限资源约束下利率市场化对于企业创新产出和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显著的增加了企业专利产出,特别是发明专利,而对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并没有显著影响,表明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企业创新产出,并且增加了企业"实质性创新产出",提高了创新产出质量。利率市场化强化了长期债权的治理作用,通过长期债权治理作用的发挥增加企业创新产出。以专利总数、发明专利数、营业收入作为创新产出所估计出的创新效率进行的检验发现,利率市场化提高了企业创新效率,并且利率市场化对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在非国有企业更加显著,表明利率市场化下资源效应在非国有企业表现更明显。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基于微观企业视角,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影响企业创新的微观传导路径,揭示了利率市场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微观基础,既补充了发展中国家放松金融管制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又丰富了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互动之间的理论研究。第二,基于新兴转轨经济体银行主导金融体系中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视角,验证了信贷资源分配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揭示了不同制度背景下企业创新融资来源的差异,提供了金融因素影响企业创新的新证据。第三,基于企业专利数据和前沿分析方法,将企业创新投资由创新投入拓展至创新产出和效率,全面探讨了利率市场化对创新投资、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的影响,拓展了创新投资的研究范畴。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政府如何通过深化金融改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供政策建议,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为企业合理利用创新资源提供方向指引。
徐鹤龙[7]2017年在《利率衍生品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农业时代的种子借贷到工业文明的债券信贷,利率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利率一直是经营活动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利率风险管理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利率风险是当今世界各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企业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之一。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在2015年底正式完成,银行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也越来越高,对利率风险的防范和控制逐渐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根据巴塞尔协议对利率风险的分类,银行业面临着重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四类基本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银行业主要面临着重定价风险和基差风险,而利率市场化以后,期权风险和收益率曲线风险也会逐渐浮出水面,成为银行不得不重视的风险因素。自200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入中期以来,我国银行业已经面临着利差逐年收窄,利润下滑,经营困难,利率风险加剧的现状,引进先进的利率风险管理技术成为我国银行业应对利率风险、谋求经营结构转型、成功应对未来利率频繁波动的金融市场的重要任务之一。利率风险管理具体流程主要包括选择市场基准利率、构造合适的利率期限结构对利率进行预测,对利率风险程度进行测度、计量,评估银行的利率风险敞口,从而或者通过表内手段对衡量的利率敞口进行控制,或者对于较难表内调整的头寸及计量困难的业务利用利率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利率衍生品已经是当今国际上银行业和其他企业都普遍使用的利率风险对冲工具,创新、便捷和成本低等特点是利率衍生品成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首选的手段。我国银行业长期以来都享受着利率管制带来的红利,其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与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当前利率风险缺口仍是我国银行业衡量利率风险的主要手段,而对于久期模型、VaR模型、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无论从技术还是应用上都差强人意,不符合现代化银行经营的理念形象。其次,从利率衍生品避险视角来说,商业银行可选择的利率衍生品目前还非常有限,利率互换是我国目前最主要交易的衍生品,其他衍生品交易量小且交易不活跃,受到的管制太多,利率衍生品远远不能满足银行和企业的避险需求。在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发展利率衍生品脚步较为缓慢,利率市场化进程和利率衍生品发展未能实现完美契合,二者脚步并不一致。不过这种情形也并不是不可取,相对其他利率市场化的国家,我国至少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没有造成银行业大量倒闭、金融动荡和利率衍生品放开出现的混乱及难以治理,谨慎缓慢放开的态度使我国银行业和利率衍生品市场在一个较为平和的环境中转变。纵观其他利率市场化国家,在完成利率市场化后,其配套的利率衍生品市场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从交易制度建设、衍生品品种选择,法律法规约束等都已形成成熟的体系。这些都是我国目前要实现的迫切任务。本文正是基于利率市场化引起利率风险加剧为背景,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利率风险系数进行实证测度、对我国市场培育的基准利率SHIBOR进行考察,进而实证分析利率衍生品的使用对银行利率避险效果,对银行经营绩效以及利率风险暴露的影响等,这些也是本文的创新和贡献之处。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具体研究了以下几点:第一,全面梳理银行业利率风险管理相关文献,整理出国际银行业利率风险管理常用的方法。以最主要的利率风险表外管理利率衍生品对冲为视角,探究利率衍生品对银行的影响。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利率风险测度、评估、监管的现状进行概括,对利率衍生品给类品种避险原理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探讨我国银行业利率风险管理和利率衍生品市场未来发展动向。第二,利用国外常用的实证分析模型,基于2006年-2015年利率市场化中后期数据,实证分析得出我国目前上市银行的利率风险系数β值,并验证了目前SHIBOR的市场基准利率地位,利用银行持有的利率衍生品头寸研究了衍生品的使用和风险系数之间的关系,检验了持有衍生品是否起到避险的作用及避险的效果。第三,根据公司金融的价值溢价理论,探讨持有利率衍生品在改善银行的利率风险的同时,是否对上市银行的价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利率衍生品可以提升银行业的市场价值溢价。在利率波动频繁,利率风险加大,利差严重收窄的现状下,使用利率衍生品不但可以进行利率风险管理,还可以改善银行的市场价值表现。不过这些实证结果仍有待于未来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更全面的考量。第四,利率敏感性缺口一直是银行业最重要又较为简单的利率风险度量手段,本文给出一个利率敏感性最优缺口模型推导,以期银行业可以参考借鉴。比起表内对缺口进行管理产生的较高成本,使用利率衍生品对冲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实现套期保值的目的是银行较优的选择。本文验证了利率衍生品和利率敏感性缺口之间的关系,以期给后续的研究提供对比分析和参考思路,也给实务界运用利率衍生品对冲利率风险缺口提供政策建议。最后,总括全文,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和利率衍生品市场发展进行归纳,提出了继续培育SHIBOR成为市场基准参考利率,完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利率衍生品品种和发展机制、法律法规建设、政府金融监管等方面的措施建议。
刘琛[8]2017年在《培育SHIBOR作为基准利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93年,中共十四大召开。会上提出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中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市场资金是决定利率水平的基础,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是调控的核心。自此之后,我国加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成熟的利率体制必须有能够反映真实的市场资金供需水平的利率基准,即市场基准利率,基准利率的建设是我国利率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参考LIBOR、EURIBOR等成熟的市场基准利率,央行于2007年1月4日推出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意在将其打造为我国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进一步打通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的基准利率体系,对比分析质押式回购利率、同业拆放利率的特点,得出SHIBOR是基准利率的最优选择。然后从报价行、监督机制、定价作用等方面对SHIBOR进行了定性的分析。之后从市场性、基准性、稳定性、相关性、可控性五个角度对SHIBOR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SHIBOR在市场性、稳定性、相关性方面已初步具备基准利率的属性,但在基准性、可控性等方面仍有待加强。基准利率的建设离不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也离不开一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设,基准利率作为利率体系中的核心一环,打通了由官方利率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传导渠道。本文分析了英国和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沿革和其各自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别从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传导角度总结了其基准利率建设的经验。之后,分析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沿革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与英国进行了简要的对比,发现自由化程度较高的金融市场、金融创新、通畅的利率传导机制以及更具有目标性的公开市场操作对于建设基准利率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根据前文的分析,分别从SHIBOR的运行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市场三个角度给出培育SHIBOR的建议。我国应继续深化金融市场改革,促进金融市场自由化;深化汇率改革,打通由利率到汇率的双向传导机制;扩大报价金融机构的范围、促进中长端利率的运用;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对SHIBOR的指导和关联度。
褚海珍[9]2015年在《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在进行,特别是2014年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国金融界的一次重大革命-利率市场化改革,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部分,首当其冲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拥有利率的自主定价权,根据国际经验显示,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存贷利差的收窄,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会面临巨大的危机。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收入主要是来自于利息收入,依靠利差和贷款数量的单一、高资本消耗的盈利模式势必在利率市场化后遭遇打击。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调整现有的盈利模式以获得长足的发展。文章首先界定了研究对象,介绍了相关理论、国内外学者对于利率市场化和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有的研究现状和成果,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其次,文章梳理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以及商业银行面临的危机,提出商业银行需要进行盈利模式的转型。随后,文章从盈利水平和盈利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实证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问题:第一,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银行资产收益率与利率市场化程度、利息收入、资产规模以及国内生产总值进行面板数据回归;第二,对盈利结构与利率市场化程度、资产规模、信贷规模、资本约束、市场集中度、资本市场发展以及客户需求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并将样本分成了国有商业银行和非国有商业银行分别进行细致分析,找出关键的影响因素。通过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为以提高盈利水平和优化盈利结构为目的的盈利模式转型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文章将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复杂系统,运用价值链的思想,从五项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出发,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对策建议。
李菁, 蔡彤娟[10]2014年在《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研究综述》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围绕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的基本内涵、理论依据、实现条件及障碍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径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和建议。本文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对利率市场化的概念、理论依据、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逻辑路径的相关观点进行总结和评述,以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厘清利率市场化问题,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加快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影响研究[D]. 付强. 辽宁大学. 2016
[2].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银行风险及其监管研究[D]. 邸磊. 河北大学. 2016
[3].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行为选择研究[D]. 张越. 武汉大学. 2017
[4]. 基于利率市场化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研究[D]. 曹献雨. 四川大学. 2007
[5]. 垄断性银行业市场结构与中国利率市场化[D]. 曹溢.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8
[6].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D]. 李浩举. 北京交通大学. 2017
[7]. 利率衍生品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D]. 徐鹤龙.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
[8]. 培育SHIBOR作为基准利率的研究[D]. 刘琛. 浙江大学. 2017
[9]. 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实证研究[D]. 褚海珍. 中北大学. 2015
[10]. 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研究综述[J]. 李菁, 蔡彤娟. 经济问题探索. 2014
标签:金融论文; 利率市场化论文; 利率风险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存贷款基准利率论文; 银行中间业务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利率论文; 金融衍生品论文; 融资风险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融资监管论文; 银行业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融资论文; 利率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