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活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谈到外语教学时,人们往往引用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森的一句名言: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习外语像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浸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Jesperson,1922)。叶斯帕森的这句话非常生动地揭示了外语学习的交际性和实践性特征。作为一种语言,英语是用来进行交际和沟通的工具,而不是一门知识,仅靠传授和讲解无法掌握。可以说,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就是完成各种活动的过程。因此,英语教学必须“强调语言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运用性,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与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教育部,2012:4)。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几乎没有人会否认英语课堂活动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对课堂活动缺乏系统认识,教师开展的许多课堂活动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而有的活动不仅无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甚至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干扰和阻碍作用。因此,探讨英语课堂活动的要求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在分析英语课堂活动的概念、类型的基础上,分析教师开展英语课堂活动应达到的要求。 一、英语课堂活动的界定 对每位教师来说,课堂活动是一个非常熟悉的概念。但是,综观各类英语教育文献,很难看到明确的界定,似乎大家都将它看做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笔者认为,课堂活动是教师为了实现某一特定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任务。课堂活动由若干要素构成,了解课堂活动的基本要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堂活动的概念。综合有关研究(如Richards & Lockhart,1996等),英语课堂活动通常应包括以下要素: ①活动目标(Purpose),即为什么要设计活动,活动的目的是学习语言知识,还是训练语言技能。 ②活动程序(Procedures),即活动的步骤,学生完成活动需要哪些环节或步骤,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③活动材料(Resources),即学生和老师为了完成教学活动要用到的材料,主要包括两大类:语言材料和活动所需要的其他图片、音频、视频材料等等。 ④活动的难度(Demands),活动对学生知识、认知等的要求程度,活动适合什么程度的学生。 ⑤活动人员与分组(Participants & grouping),学生是独立完成该活动,还是开展配对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 ⑥活动的时间(Time),学生花多少时间来完成该项活动。 ⑦活动的结果(Outcomes),是指一项活动应当产生的成果形式,如阅读后复述、听一段材料后完成表格、口头汇报调查结果等。 ⑧活动评价(Assessment),即活动完成以后,用什么方式来评价学生活动开展的情况。 ⑨活动顺序(Sequence),一项活动在整个课堂活动中的排列顺序。 以上是英语课堂活动的基本要素。实际上,要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时,除了要考虑上述基本要素,还应考虑活动的类型。 二、英语课堂活动的类型 课堂活动有不同的类型,了解课堂活动类型有利于教师有意识地安排全面、多样的活动,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满足其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活动可以从多个角度分类: 1.根据活动目的分类 研究者根据活动目的对其进行了分类,如王才仁(1996)将课堂活动分为三类:呈现活动(Presentation activities)、练习活动(Practice activities)和交际活动(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呈现活动,即呈现新学习内容的活动。 ●练习活动,即围绕新内容展开的操练活动。 ●交际活动,是运用新知识和技能,进行自由表达的活动。 这一分类是从教师的角度表述的,从学生的角度看,可以改述为感知活动、练习/操练活动和交际/运用活动。从学习心理看,三类活动在教学程序上依次进行,而在认知难度上依次递进,前者是后者顺利进行的基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三类活动缺一不可。 Richards和Lockhart(1996)也做了相类似的研究,他们根据课堂活动目的,将活动分为以下几类: ●呈现型活动,即首次呈现新的学习材料的活动。呈现活动可用于引入和澄清新的学习项目,如词汇、语法、功能、语篇特征、学习策略等。 ●练习型活动,即要求学生练习和使用新呈现的学习内容的活动,如要求学生开展对话,练习刚接触到的句型、语法,通过阅读课文的活动训练阅读技能。 ●理解型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书面和口语文本。理解有不同的层次,如表层理解、深层理解、评价性理解等。 ●应用型活动,要求学生创造性地使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需要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应用于新的情境,或将新的文本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策略型活动,用于训练和培养学生学习策略。比如,通过让学生做有关关注词前缀、后缀等的练习,培养学生猜词的学习策略。 ●情感型活动,指那些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改进课堂气氛的活动。 ●反馈型活动,用于为学生提供学习反馈的活动,如写作课中,学生独立写初稿后,教师安排对子活动,学生互相批改作文。 ●评价型活动,用于评价活动或课的目标的达成情况。 可以看出,上述两种分类中,第一种分类比较简约,指出了英语课堂活动的三种基本目的,即呈现、练习和交际;第二种分类较为全面地区分了英语课堂活动的目标,但九种活动之间有一定交叉,如理解型活动、策略型活动和情感型活动既可以是练习型活动,也可以是应用型活动或评价型活动。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明确课堂活动应服务的多种目标,使各类教学目标都有相应的活动得以落实。 2.根据活动组织形式分类 (1)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 根据组织形式,活动可分为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 个体活动常有两种做法:一是所有学生都参加,但各自独立进行活动,如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默读课文,寻找答案;二是一个学生参与,其他学生旁观,如教师对学生个别提问。个体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复习引入新课;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示范;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巩固新课。 小组活动,包括两人配对活动(Pair work)和三人或三人以上的小组活动(Group work)。活动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活动效果。我国中小学的班级规模往往比较大,开展小组活动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开口说英语的时间和机会,对提高学生的口语及交流能力有很好的作用。而且在小组活动中,大家头脑风暴,可集思广益,开拓思路,相互学习。小组活动还有助于使那些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不必因为担心在全班和老师面前犯错而不敢开口说英语。分组时需要根据活动的需要,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比如,鉴于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分组时需要考虑是异质分组,还是同质分组。 全班活动,即全班一起参与的活动,其最大特点是省时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形成课堂活动的高潮。常见的全班活动形式有竞赛、游戏、猜谜、讨论、辩论等。 综上所述,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各有其优势,在许多时候,三者不能够完全分开。教师应发挥各种活动的优势,将三种活动交叉进行,以求课堂活动的最佳效果。 (2)影响活动组织形式的因素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因素往往会影响教师选择某种活动形式,如教学目标、教师个人因素、文化因素、学校因素等。例如,以口语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活动,不可避免地要用到配对或小组活动形式,而指向听力目标的活动则未必如此;如果教师认为与他人合作是最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就会比较多地组织小组或配对活动;如果教师认为,背诵和记忆就可以学好英语,就会倾向于控制课堂,讲解语言点,采用全班活动较多,操练性活动较多。每个学校有着独特的学校文化,这对课堂活动组织形式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有的学校强调合作互助,鼓励教师组织小组活动。文化因素对课堂活动组织形式的影响也是深刻的。东西方文化偏好的活动组织方式不同,比如,在东方文化中,学生习惯于期望老师控制班级,认为与其他同学合作不一定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 三、英语课堂活动的要求 根据学生外语学习过程、外语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及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课堂活动的组织应遵循以下原则。 1.活动具有目标指向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调控着整个教学过程。因此,课堂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教师要明确每项活动指向的目标,如语言知识目标(语音、词汇、句型、语法)、语言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学习策略目标或文化意识目标;是要做机械性训练,还是让学生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学习运用所学语言;是做开放性活动,拓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是完成一个真实任务,在虚拟的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否则,课堂就会像开无轨电车一样,任意驰骋,而课堂教学目标成为空中楼阁。例如,一位教师在教了表示图形的单词(circle、square、rectangle、diamond)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用教师给的图形拼成一幅画。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整个活动过程很少使用英语交流。学生花了近十五分钟时间才完成任务。当教师想让学生用句型“How many circles/squares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进行问答对话时,下课铃声已经响了。这节课中,拼图活动是为语言活动服务的,却喧宾夺主,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上面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组织课堂活动要处理好有趣与有效的关系。有趣的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活动不能只图表面热闹和有趣,要保证课堂活动的成效,教师还必须在课堂活动的目标指向性与趣味性之间取得某种平衡,不能顾此失彼。 还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活动虽然包括了本节课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但是活动没有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目标的有关方面,这样的活动其效果也会打折扣。例如,在上海牛津版《小学英语》3B M3 U2 “Colors”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单词rainbow,sky,sea,mountain,river的读音和含义,并能正确融入句型中使用;能用‘What color is/are________? It’s/They are________.’描述大自然的色彩。”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颜色的表达。针对river,教师设计的操练活动是让学生完成以下填空:A river can be________.A river can be________.Sometimes it can be________.Sometimes it can be________.该项活动虽然让学生用到了目标词river,但空格处要学生填写的却是表示颜色的词,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偏离目标词。 要做到教学活动目标明确化,教师首先要对本节课的总体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带着目标设计活动;其次,在设计每项活动时,要全面考虑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本节课的总目标来制定每项活动的目标。 2.活动类型多样 从活动目的来看,呈现活动、练习活动和交际活动是一节课最基本的三种类型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前两类活动通常都会受到老师的重视,而交际性活动常常在课堂中缺失,这实际上把英语课上成了知识课,不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仍以上海牛津版《小学英语》3B M3 U2 “Colors”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这节课教师的教学环节是:首先,通过唱歌曲“The rainbow”、呈现rainbow和进行“What color is the rainbow? The rainbow is________.”的问答导入新课。接着,教师分别引入sky、sea、mountain、river等单词,并采用类似的方法对这些单词进行操练。比如,对sky的操练是:The sky can be blue.The sky can be grey.Sometimes It's black.Sometimes It's red.The sky is colorful.Nature is wonderful.对其他单词的操练则是用其替换sky,并对颜色作相应调整。最后,教师伴着音乐有表情地、完整地朗读一遍对这些事物的描述,学生四人小组朗读并汇报。除了呈现活动和操练活动以外,这节课没有开展交际性活动,到学习的最后环节,教师并未设置情境,要求学生采用学过的单词、句型描述身边的事物,表达自己的观点、喜好等。 3.活动程序合理,循序渐进 语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课堂活动出现的顺序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应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进行,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例如,新知识的学习要按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使用的顺序逐步展开,语法规则的学习活动应在语法规则的应用活动之前;准确性表达在流利性表达之前;接受性、输入性的听、读活动应在表达性、输出性的说、写活动之前;单项技能训练应在综合技能训练之前。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不同活动的认知要求和语言要求缺乏仔细的分析与把握,有些教师呈现课堂活动的顺序不尽合理,影响教学效果。较为常见的情况是,课堂活动停留于同一认知层次,特别是理解层次。他们往往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设计多项活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但都停留在同一个认知层面上,导致表面上学生参与活动的面广,课堂气氛活跃,但这些活动对于扩充学生的语言知识、增加学生的语言量输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帮助不大。比如,在上述3B M3 U2 “Colors”的课例中,整节课的学习都停留在理解层面。应该说,必要的语言学习是语言运用和自由表达的前提,扎实的语言训练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如果课堂活动的认知要求停留于较低水平,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难以提高,其思维发展也会受到制约。 另外一种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安排的教学活动的难度倒置。例如,在课文学习的拓展训练阶段,有些教师依次安排如下三个活动:分角色采访、辩论和根据课文填空并复述课文。显然,掌握课文基本内容并复述课文是辩论的基础,上述第二个活动与第三个活动出现明显的难度倒置。在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中也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在学生缺乏完成活动必要的语言基础和有关资源之前,就要求学生进行活动。很难想象,没有学过疑问句的学生,如何能用英语询问电话号码或打听道路。 4.活动情境化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而语言的交流不能缺少话语的情境。将语言置于一定的情境中,能够让人们更加容易理解语言的作用和意义。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学会用英语进行交流,情境是语言活动的根基。在英语课堂活动中,英语老师应该尽量地将语言学习置于一定的情境中,使学生很容易地就融入活动中,对英语形成一种真实、具体的感受。情境创设要注意以下两点: (1)情境要有意义 真实的语言交流是建立在信息差(Information gap)的基础上的,即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能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活动情境要有意义是指,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之间有需要沟通和交流的信息,情境中所进行的会话交流对彼此双方都是有必要和有意义的。信息差使学生感到有交际活动的必要,他们便会主动地参与其中,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例如,学习句型“How are you? Fine,thanks.”时,如果一直让学生开展配对活动或小组操练,对话就会缺乏意义。如果教师设计“stop,go”的游戏,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走出座位,音乐停止后,该学生必须用所学的句型对他(她)周围的同学进行问候,这样既避免了枯燥的机械操练,又让学生感受到交流的必要性,从而乐于在活动中练说英语。 (2)情境要尽可能真实 “活动是进入真实世界交际前的预演,活动体现了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技巧,包括技巧的获得和技巧的使用。”(Nunan,2000:59)这意味着,课堂活动应体现真实性。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贴近现实,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触景生情,从而在交流讨论时有话可说,有效运用所学语言,共享生活经验。 例如,在学习有关指路的词汇和句子表达时,教师可以绘制一张学校周边的简易地图,把学校周边的几条主干道和主要地点绘入其中,让学生思考如何表达从地点A到达地点B、地点C的路线,然后小组交流,编写对话并表演。由于是自己学校周边的地图,学生对地理环境比较熟悉.对活动很感兴趣,每个人都会积极投入,有利于培养他们结合实际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能力以及解决身边真实问题的能力。 5.活动形式多样 活动形式单一,会使学生觉得单调乏味,减弱活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使学生疲劳;活动形式灵活多变,可不断给学生新鲜刺激,引发其学习兴趣。活动形式多样也是学生的语言学习风格所要求的。学生的学习风格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需要。 (1)学习的感知模式与活动形式 心理语言学往往从“学习的感知模式”角度分析语言学习者的学习风格。通常,学习者有四种学习感知模式: ●视觉学习模式(Visual learning),如阅读、看图表等。 ●听觉感知模式(Auditory learning),如听录音、听人讲解。 ●体验学习模式(Kinesthetic learning),一般指全身投入到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方式,如戏剧表演、用动作或手势演示。 ●动手操作学习模式(Tactile learning),例如写、画,做实验等。 学习者往往以某一学习模式为主,这些学习者分别被称为视觉型学习者、听觉型学习者……随着学习者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学习模式往往变得混合。 实验表明,学生在动手操作学习模式、体验学习模式和视觉学习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较好。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大,混合学习模式的学习者取得的学业成就往往大于单一模式学习的学习者,因为他们可以处理通过各种方式呈现的信息。 一般来说,学习感知模式的区别仅仅是程度上的区别,从严格意义说,没有哪个人属于某一种模式。但是,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长期以某种模式进行,就会使学生的学习风格发生严重偏移,从而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我国英语教学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教训。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侧重语法结构的分析、语言知识的记忆,侧重通过阅读来吸收语言信息,缺乏语言听说活动以及体验性和实践性的语言学习活动,结果导致了学生的英语“聋哑症”。现在,英语教学中增加了大量的听说活动,学生的英语“聋哑症”得到了很好的纠正,却又有矫枉过正的迹象。由于英语读写活动不足,导致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英语读写能力没有及时跟上。可见,英语教学中学习活动安排不当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另一方面容易使学生形成片面的学习风格,对他们日后的外语学习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教学中应安排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听、说、读、写、画、唱、演等,具体还可以包括:听故事/对话、听音配对、听画、朗读、对话表演、看图问答、解决问题、写短语、描述、看图填空等,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的内动力。 (2)认知方式与活动组织形式 认知方式是人们认识语言学习风格的另一个方面。从认知方式的角度看,可以将学习者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这里的“场”,指的是环境。场独立型学习者独立能力较强,属于分析型学习者,具有较好的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擅长掌握抽象的、事实性的和客观的材料,在正规的课堂学习情境中具有优势,在高级阶段的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成绩尤为突出,但是社会交往能力较弱。场依存型学习者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喜欢整体上认知,善于与人交往,喜欢结构清晰的、与他们的经验和兴趣相联系的内容和活动,属于感性学习者。这种风格的学习者易于获得自然的语言输入,有利于提高口头语言交际能力。 英语学习活动的安排要以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和学习特点为基础,尽量关照到各种学习风格,使学生既能发扬自己学习风格的长处,又能弥补自身不足。既要有个人独立学习的活动,又要有配对活动、小组活动和团队活动。配对活动、小组活动和团队活动能鲜明地反映语言的交互性特征,促进信息和知识的分享和交流,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因此,它们近年来受到了广泛重视。但是,如前所述,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有很大差异,有些人比较适合合作学习,有些人则擅长独立学习。但是,过于偏重合作学习容易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使他们养成对学习伙伴的依赖性和学习的惰性。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小组活动时,应避免小组活动形式化的现象。例如,在操练上海牛津版《小学英语》3B M3 U2 “Colors”中的单词mountains时,教师让学生四人一组完成以下填空并朗读,其中一人朗读第一句,另一人朗读第二句,集体朗读最后两句:Mountains can be ________.Sometimes they're ________.Mountains are colorful.Nature is wonderful.在该项活动中,通过上文对river和sky的学习,学生都知道了要填的是表示颜色的词,因此已经没有继续开展合作的必要,此时的小组合作近乎流于形式。 6.学生广泛参与 开展课堂活动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我国很多地方班级规模较大,不利于课上学生进行练习。因此,活动的设计要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在设计课堂活动的时候要注意,老师不能只和某位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因为如果老师只与某位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或者只与班上的少数几位学生对话,大多数学生都处于无所事事的观望状态,课堂效率自然难以提高。例如,在学习“Go straight on”一课中,一位老师在操练主要句型时,邀请了一位同学到讲台前面,教师发指令,该生做相应的动作。由于老师没有对其他学生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他们似乎成了课堂的“旁观者”,毫无参与的热情。而另一位教师采取的方式是: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背对大家,教师将一“宝物”(本课的单词卡)藏到某位同学的书桌内,然后在教师帮助下,全班同学用“Go straight on.Turn left.Turn right.”等指令语指挥这位同学“寻宝”。课堂气氛热烈,全班同学都在使用本课的新句型,教学难度比较适当(廉小霞,2012)。同样的内容,设计的活动有所不同,学生的参与面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教师还应注意,活动不应仅仅成为那些成绩好、胆子大、表现欲强的学生的特权,而让其他同学置身事外。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通常有:一是活动前语言输入不够,或没有激活学生脑海中的相关知识,学生没有足够的词汇、句型等,导致想说的话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二是活动形式不合适,明明两个人的对话活动,却安排4人小组开展活动,活动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广泛参与。 7.活动有序 活动有序是指,尽管课堂活动形式众多,但是课堂仍然保持良好的秩序。由于目前不少学校是大班教学,班级人数多,小组数量也多,在开展课堂活动时,教师往往无法深入到每个小组,也无法监控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给少数对活动不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讲闲话甚至吵闹的机会,影响课堂活动的效果。为此,要使活动有序,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设计课堂活动的能力,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活动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明确并很好地承担自身在课堂活动中的角色 在活动前,教师要讲明活动目的、要求、方法、步骤,指令要清楚,易于学生理解,给学生准备的时间。在全班同学做活动前,教师应该与一组学生,或者与一名学生演示一次,以便使大家明白如何进行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在教室四处走动,扮演调控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小组成员完善活动;在活动后,教师做好总结,给学生以鼓励性的评价。实践证明,秩序是成功的保障,只有秩序好了,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王海峰,2009)。 (2)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活动规范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活动规范,以保证活动有序,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比如,在操练对话时,让学生养成互换角色操练的习惯。开展小组活动时,小组角色的分配常常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在小学英语课堂活动中。例如,在上海牛津版《小学英语》4B M1 U2 “The blind brothers and the elephant”的教学过程中,在学习故事以后,老师布置分角色扮演或朗读的活动,结果到了小组汇报的时间,有的小组还在为谁来扮演哪个角色争论不休。对此,教师应在课前帮助学生落实好角色的分配,或者责令小组长负责分配角色,避免活动时间的浪费,影响学习效果。 (3)使学生承担相应的任务 没有明确具体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在活动期间就容易游离于活动之外。例如,有不少教师喜欢组织分组表演的活动,但是这类活动如果组织不好,往往导致“形式热闹、效果不佳”的后果。因为在这样的活动中,演完角色的学生没事可做,尚未表演的学生在背台词,而观看的学生没有注意表演者说了什么,而是观看他们表演的动作,有的学生甚至左顾右盼、心不在焉。小组讨论后的汇报环节往往也是如此。为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应对每类学生提出活动要求,使其参与到活动中来。 8.活动开展得充分 活动开展得充分指的是,每个活动都有相对充足的时间,活动的价值得到充分挖掘,而不是匆匆走过场。比如,在一些观摩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场面:学生还未进入角色,或者还来不及表达自己的观点,得出相关的结论,老师已经宣布活动结束,然后马上进入下一个教学活动。结果,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获得了语言表达的机会,绝大多数学生可能还处于茫然状态,或者处于观望状态,根本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致使活动流于形式。其原因之一可能是,教师备课时不够严密和细致,没能对活动进行充分挖掘,致使活动开展得不够彻底。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教师拘泥于自己的教案,只想着完成自己设计好的几个教学步骤,而忽视了学生开展活动时的需要,导致活动的虎头蛇尾。 9.活动的评价方式合理 要依据活动的形式,采用适当的评价方式,检查学生活动完成情况。评价方式与活动方式相匹配,才能有效考查活动目标的达成情况。比如,口头活动要用口头汇报的方式来评价,书面活动要通过书面的方式来检验,角色扮演要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展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也不乏评价方式与活动方式不匹配的情况。例如,前面提到的填空练习“A river can be ________.A river can be________.Sometimes it can be ________.Sometimes it can be ________.”是一个书面练习,其最佳的评价方式是看学生填写的内容是否准确,但有教师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观看教师的课件并集体朗读。 10.活动的时间分配合理 在我国,课堂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场所,甚至是唯一的渠道。因此,组织课堂活动应尽量避免课堂时间分配的随意性。教师应该根据课型、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合理分配各类活动的时间,使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例如,阅读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用于导入主题的呈现型活动的时间应少于学生阅读的时间。同样,用于处理生词的时间和读后讨论的时间也应少于学生阅读时间,学生个人活动时间应不少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但是,教学实践中仍不乏时间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例如,在教学《初中英语》(译林版)8A Unit 3 Reading “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时,课型为阅读课,一位教师整节课的时间分配是:准备导入(用时6分钟)、阅读理解(用时15分钟)、情境展示(用时24分钟)。在情境展示环节,教师将全班分为八个小组,每个小组模拟生活情境完成以下三项任务:(1)每个小组选择当地的一个名胜,讨论where to go,when to go,how to go,why to go等问题。(2)小组分角色模拟表演“问路”的生活情境。(3)每小组推荐两名学生,以对话形式呈现本组的旅游经历。可以看出,教师将重点放在了情境展示环节,但从展示效果看,大多数学生的表演并不理想,语言错误频现;学生在表演中不能积极参与,极少用到阅读材料中的单词、句型和内容。显然,这节课的活动时间分配与本节课的目标不相匹配,输出活动所占的时间比例远远大于阅读活动。由于没有经过多种形式的语言输入,学生无法将阅读材料中的语言表达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输出活动自然难以顺利进行。为了避免上述现象,教师首先应对每一个教学环节作出较充裕的时间预设,并预留一些机动时间;其次,教师应正确理解和把握不同的课型,对每节课有准确的定位。 外语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无论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是积极的情感态度的养成和学习策略的形成,都要依托具体的课堂活动。教师需要了解课堂活动的基本要素,从活动目标、类型、层次、形式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使课堂活动能相互累积、互相促进,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标签:英语论文; 教学技能论文; 教学组织形式论文; 教师技能论文; 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学习小组论文; 课堂管理论文; 小学英语论文; 语言学习论文;